人性、本性、理性和智性

来源:中华大课堂

人性是人存在的标志,人性反映了人的存在形态,人性是我们了解自己的重要渠道,从一般意义上说,人性就是人的属性。然而,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出人性?人为什么有人性?人性是人的必然形态吗?人性反映了人的本性、本能和本质吗?这就不能轻易回答了。人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人性是本来的还是后来的?人性有什么用?生物们有跟我们的人性一样的东西吗?生物们还需要有除本性以外的属性吗?

人因为生存才有了人性,我们在未进化成人之前有人性吗?显然没有,之前我们和所有的其他生物一样,只有本性,即属于物种存在的天赋禀性,这才是物种不变的属性。显而易见,人性并不是物种与生俱来的本性和本能,人性是我们自产生生命观念进入生存时代起就有的一种行为特性,是生存理念的产物。所以,人性是人在生存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应对方法,是人后天才有的一种暂时性的生存策略。生存社会集中反映了人性的存在,生存社会的运行形态就是人性的综合性表达。生存社会不但认可了人性的存在,社会还在利用人性的存在,将人性列入社会生活的考量,从人性设置生存竞争的规则,为人性设立生活运行的体制。我们的生活建立在人性存在的基础之上,我们的生存由人性来支持,我们将一切行为人性化,人性不但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我们对他人认识判断的根据。人性是我们的精神依据,也是我们行为的来源。可以说,生存社会如果抽取了人性,人将不复存在,人将无法生存。

人性取代了我们的生物本性,从我们成为人类开始,我们实际上就已经生存在另一种伦理逻辑之中,人性就是这种伦理逻辑的标识。人类的生存活动导致人不得不产生出适应这种行为的改变,那就是一面要完成生命竞争逻辑的选择,一面又要紧密合作才能创造生存利益,这就是人性有善恶两面性的由来。我们一方面要赢得生存竞争的胜利,叫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又要互相依赖互相弥补才能创造生存利益以使种群得以延续。这导致人没有恶与狠的一面不行,没有善与爱的一面也不行。所以,人性的表达就是善与恶的交织,爱与恨的纠结。实际上,人性就是人的一种自保性措施,是人为了适应于生存伦理的一种策略性精神行为。这就要问,如果人类取消了生存伦理逻辑,人类放弃了生存社会进入感知社会,我们还需要保持人性的存在吗?

正因为人性的存在,人间才有善与恶的对比与交锋,才有爱恨情仇的交织出现,才有灾祸与苦难的相继发生。然而,没有人性,人怎么能在生存伦理中相处?人怎么能够组成这个复杂纷纭的生存社会?在感知社会中,人性还有意义和作用吗?我们还需要人性来作为社会的组织基础和心理背景吗?感知社会我们已经放弃了生命的理念和伦理逻辑,生命概念不复存在,人性还能继续存在吗?我们能想象没有人性的个人吗?我们能想象放弃了人性的人类吗?人没有人性有什么性?那就是本性、理性和智性。

感知社会人还原到生物本性,生活的伦理遵循的是存在的本理。本性、理性和智性结合出新的人性,那显然不再是善与恶和爱与恨的交织,那是作为生物本来角色——感知体之间互动互享互存关系。人放弃了个体性独立存在的要求,人在物种的共体性存在中共同存在,这种共同性存在才是人类长久存在的保证。

放弃了人性的人才是纯粹的人,人重归生物的属性,人与人重建生物性关联。我们尚未意识到,生物性关联才是真正的无界限无条件的沟通关系,被我们数千年用精神意识隔离的人间关系重新联结,人与人感知的互动关系互补关系互享关系不是用生存逻辑可以想象的。

人在感知社会中,再也没有必要用人性来保护自己和防范他人,人与人完全相同和完全相通,人性的“矛与盾”将被陈列在人类精神的历史博物馆里,供后人们赏析。人们会非常惊叹:原来,我们的祖先曾经经历过如此落后的人性时代。

——节选自王建平著《感知论》

阅读757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