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婚嫁礼仪

来源:中华大课堂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坐床”。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从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的婚姻仪礼大致包括“打样”、“求婚”、“讨红庚”、“定亲”(俗称“插茅香”)、“看期”、“亲迎”等程序,与汉族古代“六礼”类似。较有特点的婚姻仪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与哭嫁。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举行盛大的成年礼。

图片

木叶传情

木叶,是土家人民喜爱的单簧气鸣乐器,也是土家青年表达爱恋的一种工具。关于吹木叶的起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有个土族青年小伙叫姜兄九,有个姑娘叫戛兄九,他们的家被一座高山阻隔着,终年不得相见。有一次,他们“游方”(即男女青年用对歌来谈情说爱)时一见钟情,没过多久姑娘就到姜兄九家来了,可是小伙的母亲对姑娘不中意,总想叫她走。

为了能挽留姑娘,姜兄九就装病卧床不起,姑娘也就一直留在身边服侍,戛兄九不知是计,服侍三载不见病愈,便提起包袱怏怏离去。姜兄九非常着急,赶紧追出门,顺手摘下门前的花椒树叶,放在嘴边吹吐真情。优美而恳切的木叶声飞过田野、山岗,飘到半山坡上,姑娘闻声而返,小伙的母亲见姑娘这样一片深情,再也不赶她走了,于是他们结成美满姻缘,过上和睦幸福的生活。

图片

在土家山寨、在山间小路上,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高亢、悠扬的乐声,这是聪颖的少数民族人民,利用一种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清脆、明亮的乐音,就像是多才多艺的山歌手在欢乐地歌唱。木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深受土家人民的喜爱。树叶虽小,音色优美,音乐动人,独具风采。

土家人天天在深山与鸟儿、蝉儿为伴,寂寞了,高兴了,忧虑了,或有什么隐秘心事,便摘片木叶儿,吹起无词曲儿来。这些木叶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或欢畅愉悦,或悲泣幽怨,远听,鸟儿在啁啾,似山泉在叮咚,充满诗情画意。吹木叶并非易事,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吹出调儿来。有的男女青年相爱倾慕,却不便启齿,又不喜欢媒婆搬弄是非,于是就用木叶求偶,把满腔的爱写在木叶上,山里人这样唱:满山木叶堆打堆, 问郎会吹不会吹?有朝一日学会了, 只用木叶不用媒。千两银来万两银, 难买阿妹一颗心,媒婆嘴巴磨出血, 不抵一曲木叶情。

图片

踩花鞋示爱

踩花鞋示爱是土家族的重要民俗之一,它是土家族男男女女选择如意伴侣的重要节日。绣花鞋本身是地道土家女儿的必学手工,是绣花品中的重中之重。土家有一首民谣“穿花鞋,踩三脚,花鞋越踩越合脚。穿花鞋。踩三脚,翻山越岭不痛脚”。从这个童谣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的土家男女,对爱的憧憬和追求。

土家小伙儿以踩绣花鞋的方式来求爱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土家女会格外小心,决不让她不喜欢的男人踩到她的绣花鞋,一旦踩中了她的绣花鞋,姑娘就会改变初衷,崇拜这个男人的勇敢与智慧。万一土家小伙儿实在没有踩到心仪姑娘的绣花鞋也千万不要气馁,还可以去抢绣花鞋垫、绣花烟荷包 和绣花腰带。只要你抢得到其中一件信物,你就有了好的开端,也便有了美好的爱情!

图片

订亲送麻练草鞋

在上下达缭的土家山寨,有一种丈母娘见郎送草鞋的习俗。男方和女方要订亲了,最使丈母娘担心的事,兢是郎崽(这一带称女婿叫郎)的长相和人品,这是关系到女儿的终身大事,一点也马虎不得啊!于是,把媒人请了来,相约好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日子一到,丈母娘悄悄带着新编的麻练草鞋,老早就来到约好的地点,等待郎崽来会面。在媒人的带领下,等待的郎终于来了。

丈母娘看着面前站着的小伙子,开始审视起来,若人品长相好,便要试试口才,如果话也讲得明道理,丈母娘脸上露出了笑容,就是示中意了这个女婿,然后,从怀里取出收藏的麻练草鞋,亲自送到郎崽的手上。为什么要送麻练草鞋呢?因为土家人选郎的标准,一是要忠厚老实,二是要勤劳肯做,丈母娘初次见郎送草鞋,凡示要他好好劳动生产,穿起了水草鞋,爬山涉水行走如飞,做个忠厚老实的土家好后生。

过礼

结婚前一天,男方将彩礼送到女方,叫做“过礼”。这天女方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新娘请人扯去脸上的汗毛叫做“开脸”。

图片

姊妹酒

土家族的宗族观念十分浓厚,凡是同姓一寨人男女青年之间都互称姊妹。在一寨人之中,只要是哪家人嫁女出阁,全寨的同龄男青年都要去陪夜请坐。但是这有先决条件,陪夜请坐要喝酒吃牛肉,不过酒和牛肉不是女方准备,必须由迎亲的男方出资准备。因此,女方在向男方讨嫁妆的时候,就向男方定好了陪夜酒和牛肉,男方在送女方的嫁妆接娶时,一起也就把陪夜酒肉带来了。

陪夜酒肉的多少,要根据女方寨子里有多少男青年人数而定,一般的每户出一人,酒一百多碗或两百三百多碗不等,牛肉的配备是每人半斤,贤慧大方的男家也可以多送。条件足必须要满足陪夜的人吃饱喝够,只能多,不能少。如果男方送少了酒和肉,陪夜的人不能得到满足,那就要违礼“弄事”,在当夜非要男方返回家门再送酒和牛肉来补足,不然的话,明天早晨就休想把新娘抬走,弄得你焦虑不安,无法脱身。不过,这种尴尬场面也是很少发生的。

图片

呷陪夜酒也叫呷茅涎席或者叫姊妹酒。当夜幕降临之后,女方的哭嫁歌更加委婉动人,那别离的痛楚,亲情的哀愁,就像一阵阵吹过夜空的寒风,令人伤感动情。明天一打早,同姓的姊妹就要被花轿抬去了,从此天各一方,成了异姓人家的媳妇。朝日相处的兄弟姐妹,在这离别的前夜,大家再聚一霄,以表达关怀之情。于是,所有长成的青年小伙,不用相邀互约,都自然地一齐来到了女方家中聚会,大家默默地坐着,轻轻交谈着昔日交往的情分,回忆难以忘怀的往事。

子时一到,悲凄的哭嫁歌渐渐停止了下来,堂屋里顿时沸腾起来,陪夜酒开席了。呷陪夜酒的人,每人面前放着一只饭碗,大方桌中间摆着一木盆热气腾腾的黄豆炒牛肉,用以喝酒下菜。按规定,参与陪夜的人每人必须喝酒三碗,用牛肉炒黄豆下菜,绝不能吃米饭。这时,年青小伙子们,一个个施展自己豪饮猛吃的本领,猜拳行令,满堂声喧,热闹非凡。不到一刻功夫,已是酒醉肉净,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倒在云里霹里之中。

陪夜酒为什么要规定每人三碗呢?因为“三”是土家忌讳的最高数字,事事不得过“三”。年青的小伙子们用狂饮和豪情来表达自己财出嫁姐妹的真诚,猛吃牛肉黄豆更显示土家青年八的豪爽。按照习俗规定,凡是上了桌的酒和牛肉炒黄豆,必须吃得千干净净,绝不能留下残酒剩汤。以表示红火吉祥,一帆风顺之意。喝姐妹酒的习俗充分表达了土家姐妹纯朴真挚的友情和难分难舍的情意。

图片

“哭嫁”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图片

分香火

姑娘要出嫁了,就是人家的人了,从此远离他乡,天各一方。土家的出嫁姑娘,出门那天早晨,必须在堂前跪拜祖宗,和父母兄弟分香火。土家人最讲究孝道,特别注重合家老小的团聚,姑娘一出嫁,就永远离开了这个欢聚的家庭,不能再和父母兄弟一起过,这个家庭的香火也应该有她的一份,于是,土家姑娘出嫁有了堂前拜祖分香火的风俗。出门那天,新娘吃过离娘饭,过了别新姊妹酒,送亲客亲自点燃两把竹篙火把,从房里引出娥,给她包上蒙帕,由送亲客扶着在堂前跪拜祖宗,三跪九叩完祖宗之后,送亲客就把两把燃烧得正旺的竹篙火把分开,一放在堂屋,一把由送亲客拿着出门,两把火把要一样长短大小,势要一样旺盛。

这样,两边都可以洪福齐天,不亏损任何一方。出的火把在前面引路,由同胞哥哥背着妹妹(新娘)紧随在火后面,当把新娘送上轿之后,就由哥哥接过火把,在前护轿行进直到火把燃尽,哥哥才放开扶手,在轿前慢慢行走。这时,就示兄妹从此分手了,各自另立家居,香火虽分,但两家都会兴发达。竹篙火把表示着吉祥洪福,因此,火势燃得越大,时间久就越好,但也不能过长过大过久,一般在新娘出门后,竹篙把能够燃烧走过一里半左右为宜。两把竹篙火把最好是同时燃尽表示两家平平和和,家发人旺。堂前拜祖分香火的风俗习惯,至今还在土寨山乡盛行。

图片

“偷媳妇”

张家界后坪、茅岗等地的土家寨子,就有个特别的乡俗:娶媳妇通常是黑夜,因此外地人嘲笑他们是“偷媳妇”。  

相传很久以前,这些土家人也是白天娶媳妇的。只是到了唐朝末年,有一天一家娶媳妇的和一家出丧的在官道上相遇,一方是披红挂彩,吹吹打打,兴高采烈;另一方则是披麻戴孝,哀乐鸣奏,哭哭啼啼。他们谁也不肯给谁让路。娶亲的怕误了拜天地,冲了喜气;出丧的怕误了入土时间,坏了风水,就你推他挤,打起架来,说也不肯让谁。最后,双方拉拉扯扯到了土司王衙门。

土司王听了双方的诉讼,脑子一转,随即判道:“出丧的身披重孝,肩抬灵棺哭哭啼啼,忠孝之举,理应先走。”出丧的一听,急忙叩头谢恩,前面走了。土司王又判道:“娶亲的高高兴兴,对忠孝之人理应让先,就晚点走吧!”  

谁知娶亲的同那出丧的憋着一口气,看见出丧的先走了,早就气傻眼了,对后面的判决听得糊里糊涂。打官司的人回到娶亲人群里,人们围上来问,他没好气的说:“糊涂官,娶亲还得晚上走。”因此,一句误传就这样被当做乡俗传了下来。这到现在,那些地方还是晚上娶媳妇哩!

图片

撒筷子

土家族民间嫁娶之日,鸡鸣五更之时,新娘“缚”于堂屋中。堂屋中摆有量米斗,斗上放着米筛,筛中放有两把筷子,新娘跪于斗筛上,手拿两报筷子,要哭“撒筷子歌”,并一边哭,一边将手中两把筷子分别撕于堂屋内和门外的庭院钠,其歌词:“前撒金,后撒银,中央撒个晒谷坪;前面金子跟我走,后面银子跟哥丢......”撒完筷子,堂兄弟身披红色“背亲布”将新娘背上花轿。这时,新娘的母亲跟在其后边撒五谷边祝福道:“前撒三天,要发三千;后撒一天,要发一千;撒得快,发得快,荣华富贵万万代....”

抢床

当新娘接进家并完成一系列仪式后,新郎新娘就会飞奔入洞房,竞相抢坐新婚之床,俗称“抢床”。相传,谁先坐在床之中央,将来就由谁当家作主。有的新娘为了争得家里的地位和权力,不受男方“欺负”,往往不等拜堂完毕,就挣脱搀扶人的手,飞奔抢床,昂然坐于床沿中央,新郎则只好作陪。若新郎抢先,新娘可以挤新郎,争个平等地位。

图片

躲喜

躲喜,风趣而又诙谐,平淡而又奇巧。新娘过门的第一天早晨,当花轿款款落在新娘家门前时,接亲娘、送亲客、媒人、管坛师们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新郎也是忧喜掺半,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一家之主的父母双亲却悄悄离开家,躲藏起来,这一个神秘而隐蔽的地方,谁也难以找着。在万分焦急的时刻,只有专管婚礼仪式的主婚人心里十分清楚:新郎的父母往花轿还未到达门口时,二老双双就离开家门到隔壁邻舍躲喜去了。按照土家族的婚俗规定,在新娘过门的第一天早晨,男方的父母双亲是不能过早与新娘见面的。土家人认为,新人初过门时年青气盛,心存怨恨,且又福气充盈,如果过早地见了面,一来冲了喜气,对新人不利,二来新人和公公婆婆过早地见了面,以后公媳或婆媳之间不和,就会经常发生口角,争吵不休,使一家人不得安宁。

图片

只要躲过这一阵新贵临门的高潮,就会缓解矛盾,对全家人有利,洪福齐天。在男方双亲躲喜期间,一切应做的礼仪完全由管坛师指挥吩咐一一做好。接亲客在土老司行完法事之后,就把蒙面的新娘背进洞房,由接亲娘子帮助新娘解下包扎得严严实实的梦帕,在其他陪亲人等的帮助下,为新娘重新装扮起来。一切装扮停当,就要出洞房到堂前拜堂祭祖。这时,由一帮忙人到邻居家里把父母双亲请了回来,在堂屋正中两边坐好,受新郎新娘瞌拜,直至这时,父母双亲才舒舒坦坦地与新娘见面,躲喜也才完备。

当父母双亲第一次看见站在自己面前浑身鲜亮艳丽的媳妇时,抿着的嘴唇绽开了微笑,也就给全家人带来了无限的幸福与欢笑。土家人躲喜习俗,看起来荒诞离奇,深究起来,它却是土家族生活载体一种深刻的婚俗文化内涵。

图片

回门

土家族婚礼当中有一重要的环节习俗就是回门,回门又称谢恩。即夫妻一道回娘家,感谢父母的养育操劳之恩。回门分“回赶脚门”,“回三朝门”。回赶脚门即拜堂成亲后的第二天,夫妻提着礼品,同女方送亲人一同回去。“回三朝门”即结婚三天后,夫妻再回去。 如女家离男家较远,一个月回回娘家,叫做“回满月门”。

回门时,女婿不论地位高低,富贵贫贱,必须给岳父岳母跪拜之礼。同时,女儿还须在娘家洗澡,以告诉父母,夫妻已经合衾。婚后第二天,湖南各地,男家要设筵款待亲友和宾客,亲友和宾客向男家恭贺行礼,俗称“道喜”。晋东南陵川一带,女方父母也托亲友中的妇女到男家贺喜,叫做“上饭”。安泽一带,亲友、宾客至男家贺喜时,还要竞相索取新娘所带来的果饼,名为“讨干粮”。雁北平鲁等地,婚后第二天还要举行拜人仪式,由新郎、新娘依次向前来道喜的亲友和宾客行礼。

阅读628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