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一词的来源与含义

来源:中华大课堂

“清真”,在中国汉语里原作纯洁、洁净、质朴、清廉或清雅自然的意思。 明代以前,“清真”一词应用范围广泛,用来形容人物、植物、品德、文学作品等。在宗教方面,佛教、景教、道教、犹太教等都有使用“清真”一词的记载。

最早使用“清真”一词的记载可追溯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朝,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高僧传》中描述龟兹人佛图澄的才华时这样说到:“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善解经义。”

南朝刘义庆(公元403-444年)的《世说新语·赏誉》:“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唐代诗人李白在《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厓山居》中写道:“我家仙翁爱清真,才雄草圣凌古人,欲卧鸣皋绝世尘。”、“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右军本清真”、“垂衣贵清真”等诗句。 唐代姚合《寄石书院僧》诗有“不会门外地,斋戒得“清真”的诗句。宋代陆游《园中赏梅》:“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

      宋代着名诗人黄庭坚的作品中也有“二宗性清真,俱抱岁寒节”的诗句。宋代着名词人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着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着》三卷。

      佛教的阿弥陀经赞文中也有“传闻净刹甚清真(阿弥陀佛)”、“我常自叹苦精勤希闻无上法清真”等经文。

道教有以“清真”命名寺院的,如“清真观”。

明弘治二年(1489)重修的河南开封犹太教堂名为“清真寺”。

      梁廷楠《耶稣教难入中国说》道:《景教碑》一曰“常然真寂”,再曰“戢隐真威”,三曰“亭午升真”,四曰“真常之道”,五曰“占青云而载真”。其以真立教,最为明晰。而今之清真寺,人称之曰回回堂,其自称则曰真教寺。

      中国古代“清真”一词意义有很多,“清真”成为与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民族关系密切的称谓要从清真寺的名称说起。

      把伊斯兰教教堂称为“清真寺”是中国或华人的叫法,而波斯、阿拉伯、库尔德等民族则主要称其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英文为Mosque。

      而在历史上的中国,对于伊斯兰教的教堂曾有过各种称呼,且名称不拘一格——唐代人杜环在其《经行记》中称伊斯兰教教堂为“礼堂”:“大食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登高座,为众说法。”

      北宋欧阳修在撰写《唐书.大食传》时,也沿用此称。

      成书于公元851年的《苏莱曼东游记》中载:“中国商埠为阿拉伯商人逢集者曰广府,其处有回牧教师一人,教堂一所。市内房屋大半皆构以木材及竹席。”

      宋代人们将伊斯兰教场所称为“祀堂”或“礼拜堂”。

      如南宋岳珂在《枵史》中描述广州光塔时说:“有堂焉,以祀名。”再如方信孺在其《南海百泳》中,称光塔为“怀圣塔”,称该寺为“礼拜堂”。

      元明时期,回回人的各种宗教场所在中国的称谓也是多样的,如广州怀圣寺、狮子寺;扬州有瑞符寺、西来寺、仙鹤寺、礼拜寺;杭州凤凰寺、真教寺;泉州麒麟寺、清净寺;西安有清教寺、清修寺和小皮院的真教寺;嘉兴、松江、常州也有真教寺;山东青州真教寺;南京有净觉寺;北京有普寿寺、法明寺等。

      也有在建成后便直呼为礼拜寺,如河北定州礼拜寺、北京牛街礼拜寺、南京三山街礼拜寺、甘肃徽县东关礼拜寺等。朱元璋建立明政权后,曾敕建南京净觉、西安礼拜寺,但还均未以“清真”命名。

      以“清真寺”一词用来指中国伊斯兰教堂的时间大约是在13世纪到15世纪中叶开始的,有据可查的史料记载表明,如今的北京东四清真寺为首开先河者,该寺建于明正统十二年至十三年(1447-1448)。

      据景泰年间(1450-1457)陈循撰《敕赐清真寺兴造碑记》中记载:“清真寺初名礼拜寺,……寺成,蒙恩赐额曰清真寺。”

      皇帝对该寺的赐额命名,对当时的各族信士影响很大,于是各地纷纷效仿,以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教堂的名称。

      在此之际,中国的伊斯兰教学者趁机对“清真”一词也赋予了新的阐释:“清”指真主清静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为真主至尊独一、永恒常存、无所比拟等。并将“清真”一词与中国境内穆斯林或有禁食猪肉习俗族群的生活、饮食等方面挂钩套用,如回、维、哈、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

      于是,在明代的都城北京的这种影响下,“清真”一词的使用开始蔚然成风,把食品称为清真食品,饭店称为清真馆子等。

      同时,一些伊斯兰教学者也把自己译着的有关宗教作品也冠以“清真”二字,如《清真大学》、《清真指南》。此后,“清真寺”与“礼拜寺”之名并用。

      到清代以后,叫“清真寺”的渐多,叫“礼拜寺”或其他名称的渐少。

      直到清末民初时期,国内宗教界把“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使者”(俩衣俩亥,印兰拉乎,穆罕默德,来苏论拉希)这段表述信仰的经文,也改称为“清真言”。

      而这段经文世界通用的阿语名称为“开里麦·团伊拜”,意为“美好的语言”,国际上的英文称谓是:KALIMA。

      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中称其为“谛言”,至于由谁将其改称为“清真言”这一中国特色,尚无据可考。

      至此,经过这一系列的变革和套用,“清真”一词的使用范围渗入到了中国伊斯兰教有关的诸多领域。

阅读589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