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课本参考答案

来源:中华大课堂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课本参考答案

P3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体现为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食物结构的变化,体现为除了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蓄养的动物。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经济形态上,农业的产生改变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经济门类逐步产生,不同经济门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社会组织方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窝棚演变为修筑长期的住所,并逐步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食物生产也为一部分人从事原始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P6

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

P7-1

关于远古人类的生活,上面两段材料都从食物角度作了描述。第一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关于农业的起源,第一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或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这两段材料都是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远古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其食物来源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两段材料各提到—种因素。除这两种因素之外,人类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也是农业产生的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

P7-2

根据《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南都赋》等文献记载所作的统计,汉朝栽培蔬菜有20余种。从史游《急就篇》载“葵韭葱薤蓼苏姜,芜荑盐豉醯酢酱,芸蒜荠芥茱萸香,老菁蘘荷冬日藏”的记录也可以看出秦汉时期蔬菜品种已很丰富。汉朝栽培的蔬菜,从域外引进的主要有苜蓿、黄瓜、茄子、豌豆、虹豆等。苜蓿在引进之初是作为优良牧草,后逐渐演变为夏季蔬菜。西汉《灵枢经·五味》载:“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文中所谈就是当时最常见的五种蔬菜:葵、韭、藿、薤、葱。汉朝人蔬菜种类已趋向多样化。

P9

甘薯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将其带回国,然后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人亚洲。甘薯最初引人中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福建华侨陈振龙常到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发现吕宋出产的甘薯产量最高,于是他就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之法。后来经过陈氏家族的推广,甘薯在中国传播开来。由此可见,甘薯的传入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同时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有密切关系。

P11

食物物种交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渐形成了新的饮食文化。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很多地区面临的粮食紧缺问题得以缓解,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往一些奢侈消费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

P12-1

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当地原有的饮食结构;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等等。确定角度和答案要点后,可以运用所学史实作为证据,论证每个观点。

P12-2

说明菠萝的引进与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对外交往的关系,概括菠萝的推广在区域上的特点,分析菠萝的推广过程与气候、土壤、地形之间的关系。

P15

第一,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第二,通过冷链物流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并满足其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第三,既可以极大地减少农产品的损失,又可以有效避免生鲜农产品在储备、运输过程中衍生的个别食品安全问题;第四,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在整体上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P16

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对农业的投资不足、经济危机、人口增长、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应对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另—方面需要从粮食生产与供应入手,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同时,还要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P17-1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等。

P17-2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物育种技术的突破等方面的成就,进而说明这些成就为维护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P17-3

如温控保藏技术,先了解该项技术是通过高温或低温控制食品菌群数量达到食品保鲜的效果,然后查找资料,了解该技术产生的时间、在中国的发展。

P20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P22

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P23-1

战国时期铁器大量应用于生产;在纺织业、农业、制车业等行业,均使用上了铁质工具;每个行业内部,铁质工具种类丰富,分工明确,形成体系。

P23-2

如中国古代的渔网、鱼篓等。按照背景、结构材质、作用等阐述清楚即可。

P24

分工明确、管理科学,便于集中管理工人,挖掘了工人的劳动潜质,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P26

蒸汽动力的使用,工厂制度的推广,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劳动力的大量增加,都使得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P27

工业革命催生了工厂制度,人们不得不按时上下班;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使人更加集中,从而按部就班地生产生活;工业革命也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工具使人更加重视时间,守时成为人们的新习惯。这一切都使生活节奏加快。

P28-1

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P28-2

工业革命形成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近代的标准化生产也随之出现,资本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造成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阶级对立严重。大萧条时期,随着失业率的飙升,这种现象空前严重。

P29

人工智能技术是先导技术,它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智能制造迅猛发展,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列举若干具体现象即可,不求全)

P31

一方面,原子能可以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应用于生产生活。原子能可以为新的交通工具提供动力;可以服务于很多生产领域,为它们提供新能源;可以应用于医学研究与诊断治疗,造福人类健康。另一方面,原子能的滥用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核武器扩散、核泄漏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

P32

现代科技进步使交通便利,人与人的交流畅通,带来一系列新的娱乐方式和休闲方式,使服务更加便捷,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P33-1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灾后排查与组织救援过程中减少人员伤亡,提高探测速度与覆盖面,以获得抢救最佳时机,科学分析数据,协助人作出重要决策,等等。

P33-2

例如,研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也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质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P37

根据课文内容作答即可。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总结概括课文基本内容的能力。

P38

从这段材料可以推测,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等西方国家商贸往来频繁。

P40-1

这是一份房屋买卖契约的签订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契约的签订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并采取一种庄严的宣誓的形式,在祭司和官吏的面前签订契约。契约可以保证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使人们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P40-2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群体之一,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管理,优秀的商业文化,广拓经营领域和活动范围,经营项目“上自绸缎,下至葱蒜”,几乎百业俱备;足迹遍及华夏大地及周边各主要国家;服务对象上达朝廷、官宦,下至乡野、边关;商路达万里之遥,款项则汇通天下。到清中叶以后,晋商拥有的资本控制了中国北方的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亚洲一些国家的金融和贸易,在明清两朝财政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强大经济势力,称雄国内商界长达500年之久。但是,晋商发展到近代却随着清王朝的消亡而走向衰败了。晋商的辉煌,不仅成就了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山西成为当时的“海内最富”,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

P44-1

根据课文内容作答即可。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总结概括课文基本内容的能力,从而加强历史解释的能力。

P44-2

这则表格数据告诉我们,从1870年到1913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显示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而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则有所提高, 从而形成了世界贸易多中心的新格局。

P45-1

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展,欧洲列强将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纳入其殖民统治,这就使欧洲与外界经济联系的范围空前扩大,商业资本获得了无比广阔的活动场所;与此同时,欧洲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英国相继崛起,成为海上强国。从空间上看,商品销售的市场空前扩大,遍布世界各地;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数量急剧增多,在欧、亚两洲市场上,出现了原产于美洲的烟草、可可、玉米、番茄、马铃薯等新物种;亚洲、非洲出产的大米、蔗糖、茶叶和咖啡等也大量涌入欧洲、美洲市场;来自东方的产品——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国家,结果使欧洲市场上的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香料这样一些历来只是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商业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扩张。二者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形成了紧密的关联。

P45-2

14-15世纪,资本主义在意大利的地中海沿岸兴起,佛罗伦萨作为代表性的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美第奇家族正是在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基本轨迹。

P46

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全球化趋势明显,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P51

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目的是解决亚洲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以推动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亚洲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

P5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是在2013年开始起草的,当时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没有一个合适的法律去规范和引导电子商务正确发展,于是相关部门开启了立法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是政府调整企业和个人以数据电文为交易手段,通过信息网络所产生的,因交易形式所引起的各种商事交易关系,以及与这种商事交易关系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政府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该法有利于保护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电子商务市场。作为中国第一部最全面针对电子商务的成文条款,该法明确了对于中国电商乱象的处罚条件,从各个方面规范电商运营秩序,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P52-2

以电子支付为例,其优势包括省时省力,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多项支付服务;不用受银行营业时间和网点的限制,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绿色低碳,减少能源消耗,既环保又经济。另外,电子支付也给个人生活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包括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

P56-1

“匠人营国”中蕴含一种明确的周王都城规划思想或制度:周王都的规模方九里,平面呈方正的形态,城的四方各开三座城门;城市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九分,按方位主次分别规划不同的功能区,王城干道宽九轨;宫城是全城规划的重心,位于城内;王宫内前有外朝,后有内朝,即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宗庙和社稷对称分置于外朝左右两侧;宫城的南北一线为城市中轴线,中心线前有王宫,后有市。

P56-2

城市产生,人口大量聚居在一个地方,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的集中,促进工商业发展。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城市庇护了各种各样的非农业专业人士(包括文化精英),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发展。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P58

唐朝对房屋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用法令的形式对居住的房屋建筑规格作出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

P60-1

人类对水源、食物的追求贯穿始终。村落一般选择更易于取得水和食物的地方。御寒、取暖、遮阳、避雨、散热、通风、防潮等方面的因素也直接影响村落选址和建筑物平面布局、街道、院落等的风格。

P60-2

民居系列邮票上的建筑集中显示了地方民居的特色。例如,陕北窑洞,建筑在黄土高原上,在山崖上挖洞居住;云南傣族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以木或竹支撑楼宅,屋顶为双斜面,以适应雨林气候;山西大院,是北方四合院制式的民居,在建筑史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产生和发展与晋商有着密切的关联,如知名度很高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

这些传统建筑的结构、建筑材料等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各地一直在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创造着理想的栖息居住环境。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居在建筑材料、样式和风格上也千差万别。

P62

从柱状图可知,世界城镇人口所占的比例,1800年尚不足10%,到2015年已经超过50%。世界城镇人口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发展。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升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生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人口增长大大超过农村人口,进而改变了城镇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

P63

城市管网建设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照明设备的改善创造了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电报电话等通信设备的普及促进了信息交流,地铁电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总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P64

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近代的城市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从乡村大量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设施不断完备,城市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P65-1

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通信设备的改善密切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P65-2

本题答案为开放性答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应建立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感受不能空泛,需在充分的证据支撑下得出结论。在谈感受时,表述要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语言简练。

P71-1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它的成功创办和业务拓展,对打破列强在华航运垄断有着重要意义。

P71-2

人类历史表明,运河的开凿与利用促进了城乡发展,滋养了社会文明,传播了科技文化,便利了商贸交通。当然,在不同地区与历史时期,运河开凿的经济价值、军事作用和政治意义也不尽相同,有着鲜明的地域与时代特征。运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对运河沿线城市地位与价值的改变方面。其次,运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是国家、地区甚至是国际层面的。运河的开凿利用有时会影响某个国家的历史走向,或在某个地区或世界战略格局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运河承载着水路交通与航运经济的同时,也发挥着文化交流的作用。如今,运河还衍生出诸多颇具时代特色的新功能,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休闲资源建设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总之,运河的开凿与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的共同追求与梦想。

P72-1

作为先进的交通工具,铁路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铁路的出现,推动了铁路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铁路工业作为近代中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带动了与铁路建设相关的近代工矿业的发展。铁路的兴筑和延伸,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扩展,推动了中国城市化,使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铁路沿线兴起,并成为所在地新的经济中心。铁路不仅在经济上具有重大的价值,而且在政治上也加速了近代中国的一体化,打破了封建时代中国的分散落后状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铁路建设对封建的陋习等,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王具,这是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是铁路路权丧失的结果。只有到新中国成立后,铁路才更好地发挥了它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P72-2

桥梁是道路为跨越天然或人工的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同道路的发展—样,桥梁的产生也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最原始的桥是自然形成的,人类有意识的架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但在三四千年前,古巴比伦王国、中国等地已有人工桥梁。从古至今,桥梁建造技术不断发展,用料由木、石等转为钢筋混凝土、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等,承重结构复杂多样,有梁桥、板桥、拱桥、吊桥、组合体系等。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一些著名的桥梁,如首创空腹式拱、雕刻艺术精湛的赵州桥,人类首次跨越长江天险的宏伟工程武汉长江大桥,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吊桥之一、美国旧金山的象征——金门大桥,连接欧亚两洲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等等。

P74

高速公路和高铁,都体现了“高速”两字,汽车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可以用“高速”两字来概括。

P76

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民航领导体制变动频繁。民航总体上是一个军队领导为主、政企合一、半军事化的行业,基本实行军事供给制。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1980年邓小平提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拉开了民航管理体制“军转民和企业化”的改革序幕。民航之所以长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中国航空资源紧张等是分不开的。

P78-1

青藏铁路由西宁站至拉萨站,全长将近2000千米。作为中国21世纪初“四大工程”之一,青藏铁路贯穿中国西部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青藏铁路对改变青藏高原交通不畅的局面、促进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P78-2

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包括语言文字、图形、声、光、电码等。在古代,传递的渠道有驿站、漂流瓶、信鸽、烽火台等。到了现代,传递渠道则有电话、电报、通信网络等。

P81

古代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依赖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P82

重视临床经验;讲求辨证施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等;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言之成理即可)

P83

全书框架一目了然;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缺漏。

P84

近代以来,西医借助科学实验,医疗技术日益进步。西医的传入给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带来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医疗机构的近代化。西式医院在大城市逐步建立,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其次是医疗技术的科学化。诊断、治疗借助仪器与实验手段。最后是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

P85-1

有一定道理。历史存在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疫病的爆发就是人们不能忽视的偶然性事件。例如,古希腊伯罗奔尼撤战争时,雅典鼠疫横行导致军民大量死亡;亚历山大大帝死于疫病,亚历山大帝国分崩离析。但是人类并不是坐以待毙的,而是能够认识规律,对许多疫病进行防治。

P85-2

《希波克拉底誓言》与《大医精诚》都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文献,至今在医学院校中发挥巨大作用。两段材料均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要求医生对患者负责,对职业负责,尊重患者,不计私利。

P87-1

血吸虫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江西省余江县饱受其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引领和组织下,医护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做了大量工作,最终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写的《送瘟神》,正是表达了他对人民健康事业的高度关注,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充分肯定。

P8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兴办了各类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和建设专业卫生队伍,在城镇建立职工公费医疗系统,在农村培训乡村医生;改革开放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保险救助制度逐渐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来,覆盖人数不断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长。

P88

首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人民健康当作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的标志。其次,扩展健康服务内涵。“大健康、大卫生”要求我们除患者之外,还要将尚未患病的老人、儿童、亚健康人群等疾病易感人群也包含进服务范围中来。再次,政府构建医疗保障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最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之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适应。(言之成理即可)

P89-1

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构建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另一方面也帮助人们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实现身心幸福。

P89-2

一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推动健康文明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引导广大群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要针对妇幼、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量身定做服务和管理措施,坚决不让一个人掉队。三是构建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要加快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标准化体系,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P90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高度重视灾后防疫与疫情防治;能够在短时间内调集全国范围的医护人员投入救灾和抗击疫情的一线;迅速开展基础医疗建设,调配和生产各类医疗物资,为抗灾防疫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尽最大努力救治伤员和患者。

阅读662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