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课本问题答案

来源:中华大课堂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 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课本问题答案

P3

核心要点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形成。中原文化和周边各民族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率先成为核心,构成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吸收其他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使中华文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文化从未中断,传承至今。

P6

以儒家的“五常”思想为例。儒家把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当作主要理念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对他人要讲仁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讲正义,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解决问题要讲智慧,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

P7-1

中华文化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核心思想理念类,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二是中华传统美德类,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三是中华人文精神,诸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等。

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或称为“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与奋斗中由经验凝结而成的文明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历代关于传统经典的解读与阐述都蕴含深刻思想,有必要通过阅读经典的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不断地传承下去。

P7-2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也不乏摧残人性、压制创新能力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下面列举传统文化中部分精华和糟粕。

精华部分:

①仁、中庸: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②仁政、民本、德治:利于社会稳定,保证统治长治久安。③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等进取精神。④注重道德、团结、诚信、气节等民族精神。④注重道德、团结、诚信、气节等民族精神。⑤见义忘利,见危授命,“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⑥注重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糟粕部分:

①维护尊卑等级的纲常礼教。②压抑人性,“存天理,天人欲③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缠足、一夫多妻制等。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⑤宣传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能因传统文化中有优有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取之有道的义利观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创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是建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我们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合理资源,继承传统,创新传统,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当代文化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融通,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愿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P11

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P12

长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促使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科举制度西传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等。

P13-1

一方面要兼收并蓄,学习一切民族、国家的“长处”“好的东西”;另一方面不能无条件地照搬,要独立思考判断,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国的实际。

P13-2

科技方面:青蒿素、杂交水稻;国际关系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P16

国王的权力来自神,神永远是正义的,所以国王颁布的法律也是正义的,所有臣民必须执行。违背国王的法律,等同违背神的意志,违背神的意志就会受到惩罚。

P19

根据课文,结合《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回答即可。首先,阿拉伯人继承和吸收了古代西亚、埃及、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区重要的文化成就,并且加以发展,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其次,同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文化衰落时期,而阿拉伯文化如中华文化一样,非常繁荣;最后,阿拉伯人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印度和西方古典文化,并将它们传入欧洲,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和科学的发展。

P20-1

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传到中国的重要文化成果之一。《天方夜谭》中的一些故事包括中国元素,也有一些故事很早就传到了中国,现在随着全译本的问世,家喻户晓。阿拉伯商人到达中国后,带来了许多外来产品。

P20-2

研究古代文明,首先要读懂相关文字。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要明白,历史研究必须依靠第一手资料,只有直接阅读古人留下的文献, 才有可能对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做任何工作,都必须付出努力。

P22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提供了两方面的信息:( 1)戏剧表演的基本形式是通过表演者对行动动作的摹仿、语言”(人物之间的对话)悦耳之音”(音乐),表达一定的内容和主题。(2)悲剧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表达严肃、崇高的主题。剧作家和表演者通过塑造悲剧性的人物,展现其命运,让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等情感,以达到抑恶扬善、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喜剧的题材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剧作家和表演者以诙谐、开玩笑的态度反映社会现象,讽刺、抨击社会的阴暗面,用另一种方式发挥了教育功能。

P24

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并融汇了西欧的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P25-1

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看: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奠定了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基础;古罗马的法律体系是欧洲法律制度演进的起点;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史学对欧洲的人文精神传统和文化载体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时间、空间和类型特征的角度看:民族迁徙和融合及欧洲地缘政治的变化、基督教会地位的上升及王权和教权的并立、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城市的复兴等因素,使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呈现出基督教文化和封建文化并存的特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复兴,中古时期的西欧也产生了与古希腊、古罗马城邦文化不同的城市文化。

P25-2

本题是开放型思考题,不设统一答案,教师可给予思路引导,并组织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提升历史思辨和历史解释能力,进一步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P31

美洲印第安人在几乎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打断了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进程。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人的伤害和对印第安文化的破坏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大批印第安人死于虐待、屠杀和疫病,这使美洲居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

P32-1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找一个切入点,例如:中国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佛教传入中国;西亚、北非字母文字的传播;冶铁技术的传播等。谈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P32-2

本题是一道拓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找好切人点,进行对比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P35

一方面,印欧人摧毁了旧的文明。例如克里特文明和西亚的巴比伦遭到多次入侵,印度河流域被征服,等等。另一方面,印欧人的迁徙又促进了新的发展。例如,西亚崛起了新的帝国,希腊进入了迈锡尼文明和古典时代,印度进入以雅利安人为主要居民的新时期。

P36

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并未意识到农耕世界或者罗马文明的力量,希望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但后来发现,罗马的制度、法律以及文化有利于他巩固对哥特人的统治,因此他转而选择接受罗马的文化.以复兴罗马自居。这是落后的征服者被先进的被征服者征服的典型例证。

P37-1

在亚欧民族大迁徙前,西方的罗马帝国虽然已经进入尾声,但仍是一个(后来分裂成两个)强大的帝国。日耳曼人迁徙建立了一系列蛮族国家,肢解了西部罗马帝国,并且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在中国,西晋王朝崩溃,东晋苟延于南方。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把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带到了中原,与中原文化结合,形成隋唐的新文化。因此,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虽然暂时造成了农耕地区某些方面以及某种程度的衰落,但农耕文明依靠自身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最终同化了迁入的游牧民。从本质上看,游牧世界对农耕文明的冲击,正扩大了农耕文明区。

P37-2

中国历史上对北方游牧民族往往抱有偏见,记录多否定。不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农耕民族向游牧民族学习的重要例证。同时,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等在建立政权之前,无不学习汉文化,并且在统治中学习中原制度,任用汉人为辅臣,.最终基本汉化,显示了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学习的一面。埃及人从入侵者那里学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并利用战车的机动性进行对外扩张;.在罗马帝国,日耳曼人入主西罗马帝国后,接受基督教,并且以基督教主教为顾问和官员.也学习罗马法。最重要的是,这些入主农耕地区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后来基本都转向农耕和定居生活,接受了被征服地区的制度和文化。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以后,带来了亲兵制度和村社,有助于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起。

P37-3

农耕世界民族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不过具体原因多种多样。公元前8—6世纪希腊人的迁徙是巴尔干土地不足;亚历山大以后的移民是马其顿人希望通过迁徙组建军队,控制更广大的东方,并利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充任官职;罗马共和国迁徙部分是为了缓解内部因土地占有不平等造成的矛盾,同时希望通过移民控制战略要地,输出罗马文化,方便进一步扩张;中国秦汉时期的民族迁徙实边是战略需要,后来中国北方的移民进入江南是因为西晋末年以及随后中原的战乱。对移入地文化的影响:希腊人、罗马人把他们的文化输出到地中海世界各地;在中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P39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同时,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现了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

P40

原住民人数在英国殖民活动中因屠杀、疾病等因素大为减少,而来自英国的各种移民人数则持续增加,导致大洋洲人口结构由原来的以原住民为主改变为以英国移民为主。

P42-1

华工对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以及后来的西部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做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拿比白人工人低得多的工资,用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工作,等等。

P42-2

本题为开放式题目,不设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P43

( 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对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岗位的分布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2)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社会分层,因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升形成的移民中的知识精英,他们作为技术移民在经济移民中处于高端层次,在科技创新和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P46

18世纪的美国人口基本由欧洲移民组成,其中绝大多数来自英国。20世纪初,欧洲移民仍占大多数,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人数开始占据一定比例。20世纪60年代,欧洲移民下降到三分之一,拉丁美洲移民近40%,拉丁美洲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80年代,欧洲移民下降到10%,亚洲移民上升到38%,亚洲移民和持续增加的拉丁美洲移民构成了美国新移民的大多数。

P47-1

“大熔炉”说反映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大拼盘”说反映了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国主流文化的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多元性更为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P47-2

本题是开放型思考题,不设统一答案。教师可给予思路引导、并可模拟联合国难民署机构的会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出发,分析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及发达国家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依赖程度;难民潮提供的劳动力和造成的社会问题,分析难民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差异,以及难民问题给收留国带来的财政和社会治安的压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思考:国际社会在难民问题上如何建立更为积极有效的跨国合作机制?如何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以形成更为合理的全球难民治理方案?

P50

一方面,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中国古代学者会认为西域险陀,本无道路,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道路的创举,称其为凿空。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提法,也有一定道理。

P52

张骞在西域的大夏见到了四川地区的特产,了解到这些产品是经由印度贩运而来的。因此他提出了从四川到印度,再由印度到大夏的新路线,这也就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P54-1

音乐和舞蹈是具有紧密联系的两种艺术形式,舞蹈通常都有配乐,许多音乐也有相对应的舞蹈内容。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唐朝的音乐和舞蹈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高峰,它们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充分吸收了边疆、域外的艺术成果。唐朝乐舞受中亚乐舞的影响尤其明显。唐朝宫廷乐舞十部乐中,来自西域的就有《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高昌伎》《康国伎》五部。在唐朝最流行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它们深受统治阶层和大众的喜爱,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P54-2

本题需要重点关注在丝绸之路研究史上影响和贡献较大的外国探险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除李希霍芬外,还有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科兹洛夫等。

P56

全球贸易网是逐步形成的,教科书所列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20世纪各国之间联系的进一步增强是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前提。在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贸易不断护大,并最终形成了全球贸易网。因此,全球贸易网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P57

跨国公司在提供世界贸易产品上起到重要作用。根据2002年的数据,当时全世界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体现跨国公

P59-1

赵翼认为,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反映了他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教师可结合《参考资料》中,李鸿章和森有礼关于服饰的对话,对二人的服饰观念进行对比、分析。

P59-2

这是一道开放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考虑到本课的主旨在于通过世界贸易看文化交流的扩展,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身边商品的外国文化元素。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教师可以补充材料,或者引导学生多关注商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P63

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是马其顿人。托勒密王朝让希腊人充当士兵,给了他们一系列特权,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成为埃及的统治者。与此相反,埃及人是被统治者,是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不同的异族,所以这位希腊人试图利用自己的希腊人身份,从国王那里获得有利的判决。

P64

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的影响可分两大地域来看。一是对中亚和西亚的影响。这些地区的主要变化包括:( 1)伊斯兰文明受到战争的沉重打击,不过后来又逐渐恢复了。(2)一批蒙古人(主要是军队)移居至此,致使该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但他们的后裔逐渐被当地的文化和民族所同化。二是对中国的影响。这里的主要变化包括:( 1)大批中亚、西亚移民来华,成为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灭亡后,这些移民的后裔大部分与汉人融合。(2)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元朝灭亡后,基督教的影响基本消失,但伊斯兰教的影响得到部分延续。(3)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西方的了解有明显进步。

P65-1

当罗马征服希腊时,希腊人已经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无不领先于罗马人。罗马虽然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兴起,并且在公元前2世纪征服了希腊,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但自己在文化上无太大成就,他们的文化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进入繁荣时期。罗马人意识到,要真正统治希腊,必须像他们在战场上不断学习他人的战斗技术一样,学习希腊的文化。所以罗马人主动向希腊学习。从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人广泛学习希腊语,并且学习希腊人的哲学、艺术和辩论术,连他们的历史最初都是用希腊文书写的。罗马人不但在战场上打败了希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文化也在很多方面开始超越希腊文化,这才实现了罗马帝国数百年的长治久安。这说明只有相互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哪怕是所谓的胜利者,也只有从战败者那里汲取长处,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P65-2

蒙古征服战争的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被征服地区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欧亚大陆部分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战争在实际上消除了诸多政权彼此的疆界,这使得中西之间的人员往来更加频繁,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也得到发展。

P66

(1)据说,美式英语借用了约1700个印第安语的单词,如:mose()cauuchu(橡胶), hominy(玉米粥), igloo(圆顶茅屋)caucus(秘密会议)、以及美国很多州的名称。banana(香蕉)voodoo(巫术)jazz(爵士乐)等单词则与非洲黑人语言有关。

(2)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是生活的反映,是不断发展的;北美居民由于种族的多样性,语言也会相互借鉴;美式英语以英语为主,这说明白人在北美殖民地的主导地位。

P67

比较项

美国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种族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

融合较少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

融合较多

血统

多源,但并不是混血社会

多源,已形成混血社会

宗教

多种信仰

多种信仰,天主教为主要宗教,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仍然存在

语言

美式英语为主

拉丁语,印第安语

政治文化

受欧洲意识形态影响,建立联邦制共和国,实行权力制衡。自由女神像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实行大庄园黑人奴隶制,存在种族歧视

受欧洲意识形态影响,大多数国家建立起联邦制共和国,考迪罗主义盛行。主要文化符号有拉丁舞等。

实行大庄园黑人奴隶制度,存在种族歧视。


P68-1

第一,十二月党人是贵族,在当时的俄国社会,贵族与人民的社会地位悬殊;第二,十二月党人能够接触启蒙思想,搞秘密组织策划并发动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三,十二月党人是贵族革命家,他们虽然起义失败,但传播了革命主张,作出了榜样;第四,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1905年俄国革命,可视为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日标的继续。

P68-2

拿破仑战争前,大部分欧洲国家虽已经受到启蒙思想的冲击,但仍比较普遍地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德意志、意大利及东欧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了不同程度的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也迅速兴起。

P70-1

(1)文化侵略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于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最终让后者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西方殖民者借助炮舰,向被殖民地区强行输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传统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强行改变被殖民地区的社会政治面貌,达到殖民目的。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包括:通过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在被殖民地区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强行改造被殖民地区的社会政治结构;等等。

( 2)对西方殖民者的文化活动,我们要区别对待,如在被殖民地区办医院,很难说这是文化侵略。我们要正确认识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

P70-2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无固定答案,学生且读且感受。通过阅读《往事与随想》,了解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关系,认识到部分文学作品也可以作为史料。

P71

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

P72

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创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受到削弱。在战争过程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意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传播开来。很快,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20世纪第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了。

P75-1

第一,文化复兴一定是在国家独立之后,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第二,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复兴,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第三,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P75-2

(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意识高涨,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已经成为非洲大陆普遍的政治文化现象。(2)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非洲人民的民族自觉意识进一步提高;二是民族独立、自由等原则的确立和国际社会对非洲独立运动的支持;三是非殖化是历史发展大势,不可阻挡,英国政府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必须考虑非殖化因素。

P75-3

根据“解题关键”和“思路引领”作答即可。

P78

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于“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并反复告诫学生,大学不同于专门学校,学生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人商科者,非为致富。如果欲达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另有不少专门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对比此前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影响可以看出,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是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这也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并培养了新一代读书人。

尽管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经历不少曲折,尤其还受到战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尽管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经历不少曲折,尤其还受到战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P79

一是基于技术层面,了解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的产物,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二是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层面,印刷书的诞生,之所以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是因为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82-1

本题是开放式问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让学生了解,学校、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等载体,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围绕上述载体,立足中外历史展开思考。

P82-2

本题是开放式问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国际博物馆日的设立,以及每年确定活动主题,是为了便于大众认识到博物馆致力于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近些年设立的主题分别是:2015年,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博物馆与文化景观”;2017,“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2018年,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2019,“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学生了解了某一年的主题,即可据此思考其意义。

P85

本题为开放式题目,言之成理即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的价值,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通过立法加以保护。

P86

故宫博物院将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于“研究性保护”,原因是:以保护为目的,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在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通过对故宫养心殿的科学保护,还要将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下去,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范例。

P88-1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聚焦文物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问题,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精准管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P88-2

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先要具备世界遗产的资格,同时面临被毁坏的危险。由于濒危的原因多种多样,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一项感兴趣的遗产,具体分析该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由于学生的选择有差异,还可以安排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从而增进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阅读646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