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境界:君子乐人之善

来源:中华大课堂

善 的 境 界

· 经 典 重 现 ·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人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蛮貊之言也;赐之所持,朋友之言也;回之所持,亲属之言也。”《诗》曰:“人而无良,我以为兄。”

——《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引:避开。②进退:礼仪,礼节。这里是保持礼节的意思。③由:仲由,字子路。与下文的“赐”(端木赐,字子贡)、“回”(颜回,字子渊)都是孔子的弟子。④蛮貊:古代称南方和北方的部族。亦泛指四方部族。

· 经 典 介 绍 ·

韩婴(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西汉燕国方城人。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

韩婴讲授、注释《诗经》有许多独到之处,世称“韩诗”,与辕固生的“齐诗”、申培的“鲁诗”并称“三家诗”。

《韩诗外传》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历史、传闻的著作,共10卷,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组成,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 经 典 解 读 ·

译文   子路说:“别人善待我,我也善待他;别人不善待我,我也不善待他。”子贡说:“别人善待我,我也善待他;别人不善待我,我就避开他,保持礼节罢了。”颜回说:“别人善待我,我也善待他;别人不善待我,我也善待他。”三个人所持的观点都不一样,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子路(仲由)的观点,是野蛮人之间相处的方法。子贡(端木赐)的观点,是朋友之间相处的方法。颜回(子渊)的观点,是亲属之间相处的方法。”《诗经》说:“假若他人不善良,我却待其如兄弟。”

核心密码   善的境界。孔子的三位弟子观点的一致处,都是“人善我,我亦善人”;但在“人不善我”时对待他人的态度不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从“野蛮人、朋友、亲属”三个方面做了范围界定,揭示了面对“人不善我”时的三重境界:一种境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子路);第二重境界是以礼相待,敬而远之(子贡);第三重境界是不计得失,以德报怨(颜回)。在善的三重境界之中,面对“人不善我”时,人们的选择也许会有差别,但这并不妨碍你在“人善我”时做到极致,只因为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 经 典 启 示 ·

善良是一种自我修养。也许,我们有时需要放弃某些物质上的利益,而这些正是一种自我精神的升华。

善良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淳朴最纯洁的品质,在千年岁月里始终不变地给这个世界以阳光一般的温暖。不需要漂亮的语言,不需要华美的服装,无论地位的高低,无论身份的贵贱,心地善良的人散发出的光芒足以照亮世界。

君子乐人之善

· 经 典 重 现 ·

曾子曰:“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注释   ①善:好。②能:有才能。③虽:即使。④援:牵连。

· 经 典 介 绍 ·

《大戴礼记》,又称《大戴礼》《大戴记》。一般认为成书于西汉末,作者为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

该书原有85篇,今仅存39篇。选辑了先秦至秦汉的儒家文献,特别是关于古代各种礼仪论著,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礼制的文章汇编。对于研究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家礼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 经 典 解 读 ·

译文   曾子说:“君子自己好,也喜欢别人好。自己有才能,也喜欢别人有才能。即使有些事情自己没有做好,也不牵连别人。”

核心密码   君子乐人之善。做君子是曾子的人格追求,而曾子理想中的君子,就是要立德行善。曾子认为,喜欢别人要有原则,不能一味的什么都喜欢,要看对方的德行。君子自己好,也喜欢别人好;自己有才能,也喜欢别人有才能。这才是真正的善良之行,也就是百姓说的积德行善。

· 经 典 启 示 ·

善良是一种责任。善良,与财富无关,与容貌无关,与地位无关,与身份无关,与老少无关。帮助弱小,关心他人,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以自己的真诚和对他人的爱赢得别人的尊重。

善良是人生的正能量。生活中,多些温和的语言,多些宽容的笑容,多些善良举动,从而丰富我们的内心,为我们的人生加分。

阅读708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