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明和文化的区别

来源:中华大课堂

人文、文明和文化”这三个词都有一个“文”字,但是其意义都是不尽相同的:

1、什么是“人文”?

所谓人文,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

比如“礼乐教化”。 《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颖达 疏是这样解释的:“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北齐书·文苑传序》:“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

“人文” ,又可以表示“人事”,也就是“指人世间的事”;区别于大自然的造化。

另外,“人文”还可以表示“习俗,人情”等。 郭沫若 在《我的童年》第一篇中,有过这样的句子;“大约就是因为山水比较清秀的原故罢,一般的人文风尚比起邻近的村镇也觉稍有不同。”

人文,说白了,就是人间发生事情的总和,而非自然的力量。

2、什么是“文明”?

“文明”常常与“野蛮”互为反义词;所谓“文明”常常是和“有教养、有知识、守规则”联系在一起的。

简单说,“文明”是需要教育来养成的一种习惯,而非与生俱来的社会行为标准。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的人,连话都不会说,当然也不“文明”了。不配作君子,而是“没有教养的小人”。

3、什么是文化?

所谓“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习得的的行为准则,来自于耳濡目染,不必刻意追求而形成的说话办事的风格或者气质。

人们常常说“某某人一看就是乡下人”、某某人一看就是城里人;还有些人未曾开口,只看他的举手投足;或者眉目中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的受教育程度;这就是“文化”——

在某个地方或者某个领域生活或者工作时间长了,任何人都会不自觉的流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夸张一点点说,一看这个人的背影,就知道他是干什么的——这也是“文化”。

举个例子。退休老人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都是说汉语的中国人,但是他们之间很少有共同的语言;因为他们各自的“文化”是不一样的——而这些是由于年龄不同而自然而然生产的,这也是文化。

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而“老来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同样也是因为各自的文化不同。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下: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存在的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都以语言的形式,代代相传,才得以留存下来;我们今天对历史文化的掌握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语言获得的,即使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的很多文化部门,如,神话、宗教、文学艺术等,依然都离不开语言。

就语言本身而言,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所包含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种语言词汇等所代表的概念迥异,受该民族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制约,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特色的文化。

语言表达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有极其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背景。比如,在中国对亲属以外的人采用拟亲属称谓,被此都会感到亲切,一方面跟中国代封建社会的宗法礼教有关,另一方面跟当时落后的以家底或一个群体的生产模式有关。而在西方国家就很少用拟亲属称谓,如果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没有注意这一点,就会成为交际障碍。这就是语言更深一层的文化心理表现。

阅读797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