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来源:中华大课堂

社交能力作为孩子素质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往往容易被现在的爸爸妈妈忽略。家长们认为只要在家专心学习,把成绩提高才最重要。然而这种态度会造成孩子缺乏对外界的人与事的判断能力。相关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图片

什么是社交?

社交又被称为社交情感发展,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总结了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情感发展,而5岁以前的儿童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情感”,并鼓励他们表达情感,逐步发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理解他人是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


什么是人际关系?

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优良环境。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如何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家长所不能忽视的。

儿童人际关系现状调查分析

图片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重视社会交往,学会文明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尊自重,尊重和帮助他人,并以真诚、谦和的态度来发展和保持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高低的表现。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儿童人际关系的培养效果并不如意。

权威机构曾对5—12岁的孩子的父母进行了一次主题为“儿童人际关系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平时能主动使用语言与人交往的孩子所占比例值为25%。这表明,有3/4的孩子在平时的生化中不愿与他人主动攀谈、交流。同时也说明“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并不乐观。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经调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38%的孩子会主动与父母交流情感,谈论自己高兴或者不高兴的事,并且这一数据随着被调查人年龄的增大而呈递减趋势。其原因如下:  

1. 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和被父母关注的时间逐渐减少。

2. 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次数逐渐增多。

3. 父母对儿童的教养和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变化。

4. 父母对儿童的纪律约束和控制过程的变化。

大部分孩子在6岁前受父母控制,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代劳完成,因此在6—12岁父母要学会在一定距离里监督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加强孩子自我监督行为并教给孩子何时寻求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也会使孩子在面对事情时顾虑周全,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孩子与同龄人的关系

现在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所以与孩子交往的同龄人大多是孩子的同学、邻居及亲戚朋友的儿子,调查表明,家长赞同孩子经常与邻居幼儿交往所占的比例为37%,大部分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同意孩子与邻居幼儿交往。

这一数据表明,在为孩子选择朋友方面,家长考虑相对周全、谨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仍是大部分家长所认同的普遍“真理”。

很多小朋友在这一时期对待自己的异性和同性朋友有很大的差别,年纪越小与异性关系越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异性的关系越来越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与同性的关系会有所恶化,12岁才开始好转。

在生理上,这一时期儿童正处于“异性疏远期”的过渡时期,于是,男女彼此疏远学习,保持界限,更有甚者,会不由自主地疏远异性长辈。而与同性同学的关系则是因为彼此学业、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交往关系变差。  

针对这一情况,家长也要适时引导和教育,使他们明白男女生之间交往应该互尊互爱,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也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范围。

同时,家长也要告诉孩子,朋友之间的亲密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有利于彼此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的集体事业。违背了这个原则的“亲密”、“互助”就是哥们义气、姐们和气。

在调查中还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家庭和睦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只有1/5的家长会意识地引导孩子。教育是无处不在的,一个微小的细节在以后都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长若是想教好孩子,也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为什么孩子缺乏社交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可看到这些情况:

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好动、聪明伶俐,而一旦来到新的环境接触陌生人时,就会变得胆怯腼腆。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独自游戏,自言自语,显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则恰恰相反,与人交往处处占强,横行霸道,显得盛气凌人。

还有的孩子遇到熟人时,即使大人强迫其对人要有礼貌,他也缄口不语,设法躲避。这些情况的发生与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父母意识”的潜移默化

有些家长的修养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与人交往中就存在着不良的习惯,对人不礼貌、语言粗鲁、态度冷漠等;有的笃信“老实人不吃亏”的交往信条,教育孩子“谁碰你一下,你就还他一拳”。

如:“有个男孩与同伴在玩耍中发生矛盾,双方均有点伤痕,这个男孩家长知道此事后,不问青红皂白,当众动手打了对方一记耳光,并骂自己的孩子无用。

这些言行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在最新研究中所指出的,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是“父母意识”。

2.家长过分保护和溺爱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对“小皇帝”、“小祖宗”往往采取过分照料,过分疼爱,过分保护的方式。

有的家长出于怕发生危险的心理,总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们过多地限制孩子与外界交往;有的家长因自己的孩子体质差,经常生病,对孩子更是加倍保护、照顾,恨不得把孩子放在“温室”里,处处不放心反而剥夺了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依赖、胆小,对新环境难以适应;还有的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有好吃的让他吃,好玩的让他玩个够,逐渐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不尊重别人,在与人交往时出现自私任性、霸道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孩子必然容易失去朋友,久而久之,便养成古怪孤僻的性格。

3. 生活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居民住房多为单位结构,这本身就减少了孩子间交往的机会。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紧张,邻里间互不往来,这必然影响孩子。孩子间即使偶有交往,也被某些家长的癖好所影响。

如:有的家长特讲干净,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清理得整齐有序。当孩子朋友来玩时,由于孩子天性好动,难免弄乱弄脏。然而,家长若是当面指责孩子的朋友这也弄脏了,那也弄坏了,或者限制孩子们在家的某些活动。这样,既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影响了孩子与朋友间的友谊,结果是朋友再也不愿来玩了。

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进入了一个最小的社会单位,在这里他需要学会如何与女性(母亲)打交道,如何与男性(父亲)打交道、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处理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等。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1. 回应

家长要对孩子的情绪要有所反应,不可任凭孩子发脾气,也不建议直接将孩子关到房间让他哭个够。这种被忽视的感觉会让孩子感觉到极大的挫败感,会认为情绪的表达是不被父母所接受的。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就会极大的损害孩子的社交功能。当面对孩子情绪时,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感觉到妈妈注意到了他的情绪。

2. 接纳

接纳孩子的情绪,情绪本身不分好坏,情绪是表达需求与愿望的信使,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情绪上的变化可以引起家长的注意,当孩子表达愤怒的时候,家长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与评判,只需要轻轻的回应:你感到很生气,对吗?你不高兴,妈妈也不开心。然后就是温柔的陪伴,帮助孩子度过情绪的爆发期。

3. 共情

理解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当家长能够理解并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后,孩子也会以理解回报父母。

比如,家长因为被老板批评,回到家里不开心,家长可以和孩子这样跟孩子说:妈妈今天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有点不开心,可以让我自己待会吗?妈妈过一会再和你玩好吗?孩子会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尊重,他也就会用理解和关心的态度对待妈妈,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是有情绪的,我也可以像个大人一样关心妈妈了,从而培养了孩子共情的能力。

孩子有了合理表达情绪的基础后,就很容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造安全的社交环境


1.让孩子在玩乐中明白“输”与“赢”

图片

父母可以常带孩子去户外活动, 或者多个家庭的聚会和旅游活动等。通过活动中的游戏过程,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扩大孩子的视野,让孩子爱上外面的世界。家长利用户外活动激活孩子的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的力量,带领孩子离开家庭的舒适区,在大自然中孩子的心胸就很容易向外敞开。

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帮战孩子学会和其他人轮流作主,学会赢、学会输。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明白输赢的概念,这时,孩子就会主动与他人接近,尝试与他人建立关系,并表达真实的情感,知道如何去处理胜负所带来的情绪以及帮助别人处理这些情绪。

2.培养金钱能力

图片

其次是培养孩子的购买和金钱能力。可以尝试用购物来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在孩子3-4岁时,让孩子去楼下的便利店帮助父母买东西,除了培养他对金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英国两位做过这方面研究的专家 Paul Anand和 Laurence Roope指出,孩子参与越多的购物活动,他们就越快乐,每天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社交能力。

孩子在购物时候,会学习到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如何向他人求助,如何在选择商品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购物的场景中,还会遇到熟悉的小伙伴,孩子会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如何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通过沟通达到妥协或者双赢。

一个小小的购物行为,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社交活动中的积极体验,也比较容易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经常和孩子情感交流  

经常和孩子一起相处、一起交流、一起玩,跟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认可,这是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时自信心的来源。

父母的爱是孩子向外发展、探索外部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的指路明灯。与此同时,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游戏,还是操劳的父母们自身减压的好方式。

4.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  

可以适当地邀请孩子的朋友一起来家里做客,观察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的相处,在合适的时候引导孩子正确地与人相处,学会包容、合作、关心和体谅,这对孩子未来的社交很有好处。

阅读646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