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我们竟活成了于勒

来源:中华大课堂

前几天,重温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到这样一条高赞书评:“初中时,看这篇课文,满脑子都是于勒在船上撬牡蛎,看得我口水直流。如今再看,却觉得悲哀,感觉写的就是我自己,曾经满腔抱负,最终一事无成,家人瞧不起我,朋友躲着我走。”

人到中年,我们竟都活成了叔叔于勒。曾经的我们意气风发,与天斗与地斗,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在社会的熔炉摸爬滚打一圈后,才发觉人生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你的价值,决定了别人心中的位置;你的情感,也开始掺杂进利益的考量。

成年人的悲哀,莫过于忽然意识到:生活这场历练中,少的是锦上添花,多的是事与愿违,但我们却在妥协中,走了很远很远。

一、你的价值,取决了你的位置

于勒,曾是菲利普家族的“败家子”。年轻时他挥霍无度,败尽家财后,又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他是“花花公子”“浪荡子弟”,被嘲讽为 “孬种”,像只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然而,几年后,当他经商成功的消息传来,于勒又摇身一变,被赞为家族里的“顶梁柱”“救世主”。曾经诅咒他去死的哥哥——菲利普先生,一改前态地说:“于勒,可是这世界上最正派的好人。”连莫泊桑都不无讽刺地写道:“那样毫无价值的于勒,居然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伟人!”

夸张好笑的情结之下,我只觉得悲凉。一个人到底是谁,竟然仅仅取决于他能给别人创造什么价值。当你误入歧途,一事无成,你就是可耻的罪人;当你有所成就,光耀门楣,你又成了风光的功臣。接触的人越多,越能看清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价值利用,资源互换。正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说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互惠为原则。”尤其是中年以后,你对别人“有用”,别人才对你另眼相待;你能创造价值,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二、每个中年人,都背着一群人的希望

菲利普一家,一直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六口人挤在狭小逼仄的屋子里,吃的是打折商品,穿的是破旧衣服。他们从不参加聚餐,以免回请,也很少出门,怕丢人现眼。但令人意外的是,每个星期天,这家人都会盛装出行,去海边的港口转一圈。

那天,菲利普先生会戴上丝光高帽,太太和孩子们也会精心装扮。他们挺直脊背,面露微笑,步伐坚定,仿佛正要接见什么大人物。然而,除了海风吹翻了他们的外套,露出里面脏兮兮的衣服外,什么都没有发生。在众人质疑与戏谑的目光中,菲利普先生情绪高昂地指着来往船只,大声地说:“如果于勒坐船回来,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大喜事啊!”

原来,自从得知于勒赚了大钱后,菲利普先生就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于是乎,于勒肩负起了这家人摆脱贫困,一夜暴富的全部梦想。

生活中,不知多少人像于勒这样,是所有人的主心骨。在一个家里,总要有一个人挑起生活的重担,承担起全家人的希望。或许是物质上的要求,或许是子女的前途,或许是长辈们的器重,无论哪一样,都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年轻时,我们可以轻装上阵,可走着走着就会发现,你的步伐只会越来越沉重。

三、人到中年,都为自己戴上了面具

大家对于勒的改观,以及菲利普一家重燃的希望,都源自于勒寄回家中的一封信。在信里,于勒先是说自己赚到了钱,愿意无私地分享给家人们。紧接着,他说起了十年来在外打拼的“辉煌战绩”。他说自己走遍美洲大陆后,发现了不错的商机,经过英明决断和苦心经营,终于在伦敦有一家大店铺,从事一项极为重要的买卖。除此之外,于勒说自己的生活好得很,身体不错,还即将动身去南美洲旅游。更令人激动的是,信里透露他很快又会赚一大笔钱,不久后就会衣锦还乡。然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假的,于勒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十几年来,菲利普一家,除了这封信,连于勒的影子都没见着。

这世上,太多人喜欢把自己伪装起来,说大话,扮体面,好让别人高看一眼。他们不甘于落寞,放不下面子,又极度渴望成功,但却真的没有本事做出一番事业。不上不下地卡在成败之间,唯有给自己画一张华丽又虚假的面具,套在脸上扮演成功。或许是性格如此,或许是被逼无奈,可混迹于茫茫人海,假的真不了,面具总有掉下来的一天。

四、有钱被人捧上天,没钱被人踩脚下

信寄回来不久,于勒就被菲利普一家夸上了天。菲利普太太人前人后地说:“于勒,是我见过最能干的人。”菲利普先生,更是打着于勒的招牌,扬言他们即将买下一座风景秀美的别墅。仰慕于勒的人越来越多,有个小官员,甚至通过与菲利普家的二小姐结婚,以期结识于勒。

可就在于勒被捧上天时,小说最具讽刺性的一幕出现了。这天,为了庆祝二女儿结婚,一家人坐船去哲西岛度假。当他们兴致勃勃打算买几个牡蛎吃的时候,菲利普先生仿佛认出了撬牡蛎的老水手就是于勒。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向船长确认。等确认无误后,菲利普先生顿时情绪失控,他愤怒地吼着:“大祸临头了!这个该死的于勒!”小儿子约瑟见叔叔于勒落魄至此,于心不忍,给了他10个铜板。却不想,被菲利普太太劈头盖脸地骂道:“你疯了?拿钱给那个混蛋?他可是个叫花子!”他们匆匆下船,像躲瘟神一样避开于勒。回程的时候,就算绕远路,也不坐这艘船。

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必感慨人情如纸薄,这世上,总有人翻脸比翻书快。你一无是处,即使最亲的人,也会看你不起;你人前显贵,哪怕素不相识,也会敬仰万分。人到中年,有钱没钱,过的是两种人生。

五、成年人的世界,谁不是一边妥协,一边坚持

船上的于勒,和10年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如今的他,只是甲板上一个可怜的商贩,每天穿着破衣烂衫,用粗糙的双手撬开牡蛎,再颤巍巍地递给那些尊贵的客人。当有人甩过去几个铜子儿,于勒会马上欠欠身,恭敬地说道:“上帝保佑您,少爷!”年轻时的神气早已不见踪影,剩下的只有被岁月打磨后的乖顺。当年,他的确到过美洲,也发了点小财,但远不足以偿还外债,更不可能荣归故里。总之,于勒的发财梦越来越遥不可及,他最后沦落为街头乞丐。偶然的机会,他被船长救助,从此就在这艘客船上卖牡蛎。故事最后,莫泊桑并没有给于勒咸鱼翻身的机会,戛然而止的结尾,反而更能发人深思。

成年人的世界,或许就是这样:一边妥协一边坚持,崩溃过后,擦干眼泪,还得坚持。有人说:成年人的生活,是一场独自穿行的风暴,沿途的血雨腥风只能自己感受。生活里,总有攻克不下的难关硬逼着我们低头,可就算低到尘埃里,也不能主动放弃。身上的棱角会被磨平,但我们的内心,也会因为生活愈加坚韧。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最为著名的讽刺小说之一。文笔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自欺欺人又忍辱负重的于勒、嫌贫爱富又丑态百出的菲利普夫妇,尽显成年人世界里的荒诞与悲哀。

现实中,我们既可能像于勒一样,一边处处碰壁,一边夸大自我;一边向生活低头,一边又埋头苦干;也可能成为菲利普夫妇,坚守趋利避害的生存法则,眼睛往上看,双脚向下踩。

上学时,这篇文章是考试重点;长大后,它却成了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每个人的面目。

我们读莫泊桑,其实就是在读我们自己。他让我们看透世道人心,却又暗示我们,无论际遇如何,人总能活下去;历遍世事沉浮后,终能从生活的困境中闯出去。

阅读610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