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朗诵的技巧知识

来源:中华大课堂

诗词的朗诵需要突出音律感和韵味。

  一、 诗歌的特点

  和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诗歌的显著特征是有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形成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鲁迅先生曾经说:“散文是走路,而诗歌是跳舞。”所以诗歌的朗诵更要强调和谐流畅的韵律和节奏。

  音韵

  音韵是诗歌富有音乐性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古诗词,必须押韵合辙,就是说在每一句诗句的末尾或隔一句的句末字都必须落在相同或相近的音节上。如果考生的归音比较好,那么在朗诵的时候听上去自然就和谐优美,如果考生本身的语音基础不是很好,朗诵诗歌就很容易暴露自身的这一弱点。

  音韵在诗歌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其一,通过诗句末尾韵脚的串联把在内容上有极大跃进的各行诗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音韵协调上加强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

  其二,诗歌的韵律形成富有音乐性的艺术语言,朗诵起来可以造成因情赋声、以声传情,从而达到声情并茂,增强抒情色彩。

  比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其三,诗歌的韵律使朗诵者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动听、顺口、能唱和的特色。

  诗歌的韵律大体分为十三类,具体的类别带有极强的专业性,考生不用在现在掌握,但要注意的是儿韵在诗歌中很少见,一般会出现在儿歌和民歌中。

  1、节奏诗歌的语言富于音乐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节奏的强烈和明快。

  郭沫若曾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从外在形式看,节奏具体表现在语音的强弱和语言的长短方面。语音的强弱处理有重读和轻读,语言的长短处理有快读和慢读,一般在具体的朗诵过程中交替地使用并且有规律地、大致整齐地安排就能够构成诗歌的节奏感。

  中国古体诗词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要求很严格。五言诗要三断,七言诗要四断。

例如: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新体诗由于诗句不整齐,所以在朗诵的过程中断句处理比较自由,可长可短。而且在掌握诗句的轻重、快慢和断连上要根据诗的内容找到统一的节奏,这就需要运用在“朗诵的准备工作”一章中所谈到的逻辑阅读技巧了。

  例如《延河照旧流》一诗:

  离别——延河——久延河——照旧——流流入黄河——流入海千年万年——永——不休永不休呵——爱延河终生——难忘——延河歌多少战马——在此饮多少战士——从此过多少英雄——杀敌回战刀沾着延水磨延河流入——黄河里如今歌声——遍全国。

  2、诗歌具有鲜明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

  在《诗经》中有“诗言志”的说法,诗人通过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是在自己的心情最激动、感情最饱满的状态中将这种思想感情抒发出来。再加上诗歌受篇幅的限制,一定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将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奥的哲理表达出来,所以诗歌在表情达意的时候极其鲜明强烈,字里行间的思想观点热情洋溢。这就要求朗诵者的情感是丰富的,在朗诵的时候需要激情的发动和强烈的感染力。

  3、诗歌的语言精练,但非常生动,而且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叙述事件。例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手法,这在诗歌中是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例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在开头先说别的事物,以引起要表达的词句。这在陕北民歌信天游中最为常见:

  南来的大雁北去的风,心中想念毛泽东。

  由此可见,在朗诵诗歌的时候需要朗诵者在内心充分依据诗句进行想象,而且诗歌在想象上还具有夸张的特点,所以在想象的推移和变化上具有极大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朗诵者迅速地展开想象以表达诗歌的跃进性,表现诗歌的开阔、豪迈、热情和奔放。

  4、诗歌的意境需要朗诵者的理解来表现。

  一般来讲,诗人在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的时候,常常先将大家引导到他内心想象创作出来的巧妙构思的意境中,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借景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到,只有深刻的思想,没有想象的意境是不能形成诗词的,只能称之为论文;而只有环境的描述缺乏深刻的寓意也决不能称为好诗。所以要求朗诵者在朗诵诗词的时候必须具有两方面条件:一是鲜明的思想,充沛的激情;二是丰富、生动而具体的想。

  5、诗歌的语言要求少而精,具有精粹、凝练的特点。

  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净化提纯的。古人说“意思尤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可见诗歌的语言更浓烈精练。这包含了两个意思:诗的语言带有启发性,能够诱导人们对生活的种种联想。诗歌往往运用极简练的笔墨开拓无限广阔的天地,当我们读完一首好诗,留给我们的是比诗歌本身的语言文字要更加丰富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寓意无穷。甚至有的诗句会成为生活中的格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所以对于诗歌朗诵者来讲,在朗诵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自信、沉着,表现出诗的凝重。

  (2) 诗的语言一针见血,触及实质。诗歌语言的精粹表现在叙事、绘景、刻画人物时总是选择最有特征的瞬间画龙点睛,省略掉了不必要的繁琐描述。比如:

  以后,以后……那红旗呵……红旗插上了天安门的城楼……以后,以后……那南泥湾的镢头呵……开出了今天沙漠上第一块绿洲……

  这简单的四句诗表现了丰富的斗争经历,对革命历程做了高度的概括,用大幅度的跨越一下子点到了事物的本质。这同时也对朗诵者语音的干练和情感的干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朗诵的时候无论声音、字音、语气都不能拖泥带水。

6、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带有强烈、敏锐的时代感和战斗性。她更直接、更迅速、更敏锐、更集中地反映现实。

  诗歌是和时代紧密结合的,这也是诗歌具有生命力的特征之一。所以朗诵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对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做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战斗性。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二、诗歌的风格和朗诵语言技巧

  了解了诗歌的特点可以使我们为朗诵好诗歌做充分的准备,但仅仅有这些还不足够,我们经常看到诗歌作者本人在朗诵自己的作品时效果并不好。按理说他对自己的作品是最了解的,是最能陶醉于其中的,但由于他不善于运用朗诵技巧,表现出来的东西就缺乏艺术的感染力,打动不了观众的心灵。所以说,要朗诵好一首诗歌,除了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段。

  掌握节奏和韵律诗歌节奏的规整和韵律的和谐是其艺术形式上最大的特点之一,在朗诵的时候节奏主要体现在语速的快、慢和语句的断、连上。几个方面协调配合,相互运用,造成思想情感的紧、急、舒、缓。这样节奏的鲜明和强化,并与韵律相结合,就造成诗歌所特有的旋律美和音乐性。

  (1)诗歌的节拍不能被破坏诗歌的节奏建立在她固有的规整的节拍基础上,必须遵循其固有规律。前文谈到五言诗一般有三断,采取的是二二一的方式。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也有的五言诗采用的是二一二和二二一结合的方式: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

  古体词在节拍上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但有的时候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也可以稍做灵活处理: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在朗诵时的顿歇为: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2) 韵律严谨诗歌朗诵的时候,在韵律上要注意“显韵”,就是在不影响表达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将句末押韵的字读得舒展、突出一点,这就能将韵律强调和显示出来。而在现代诗中,并不是一句一韵,有的诗歌在韵律上很不规整,这就尤其需要朗诵者在朗诵之前将诗歌的意义明确,找准韵点,否则很容易读成散文。对于考生来讲,这类现代诗的掌握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在考试的时候尽量不选择这类现代诗的体裁。

  2注意几种关系的处理对仗关系在诗歌朗诵的时候经常可以碰到对仗关系的诗句,要么是上下句相对,要么是相同的词与词之间相对,这有点像生活中的对联。例如:

  三山半落青天处,二水中分白鹭洲。

  在朗诵这类诗句时一定要上下句语气相呼应。一般上句像是提出问题等待回答,语气是不稳定的,语调要稍稍扬起,形成动势,言尽而意不尽;下句是回答,带有归结性,语气就相对稳定下来,语调要稍稍降下,造成相对的静态,同时还要注意词性相同的对仗关系。比如上面例句中的“三山”和“二水”。这样对仗的句子读起来有起有落,形成语句自然而有规律的起伏变化,听起来和谐优美而生动。需要提醒的是:相对词汇的音势要读得大体一致,相互照应才能整齐匀称,统一完整。

  (2) 起承转合诗歌的句子和句子之间常有起承转合的关系。

  起是叙述的起始;承是承接发展;转是转折;合是总结。所以在朗诵的时候开头不必太强调,中间也一定要为后面的转折和总结留有余地,在总结的时候才是感情和语气的高潮点。这样处理就会将作品的层次、发展表现出来,而且也有内容有重点。

  (3) 层层递进

  我们刚才说了诗歌的起承转合,在诗句之间,句与句的意思是不断深化不断向前推进的。

  例如: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呵,总理,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这样的诗句在朗诵的时候要从语气、语调和声音上层层递进、逐步加强,尔后舒展开来达到高潮。

  (4 ) 对比关系在诗歌中由于内容的需要,句与句之间在语音的高低与强弱、节奏的快慢和断连的变化上会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在朗诵处理上就需要根据句子的强弱变化、采用句子的节奏快慢变化来达到对比效果。

  (5) 重叠诗句的处理在诗歌中还经常出现内容相同的诗句重复出现。在艺术手法上是为了强调,这类句子是比较难处理的。要根据前后连贯的意思理解同一诗句在不同地方出现所具有的不同含义和作用,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味道,切不可千篇一律地运用一个腔调。

阅读414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