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教程视频+图文

来源:中华大课堂

相信大家对把脉都不陌生。每当我们看中医的时候,中医大夫都会给我们把脉,并且能够通过把脉了解我们的病情。那么许多人都很好奇,中医是怎么通过把脉就知道我们身体的情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中医的脉诊是什么。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属切诊,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切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诊断方法,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图片

脉诊

【目的要求】

1. 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合与主病规律。能够基本上辨识临床常见脉象(浮、沉、迟、数、洪、细、弦、滑、弱、促、结、代等)。

2. 熟悉脉诊的原理及诊脉的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长、短、革、牢、伏、散、动、疾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诊妇人脉、诊小儿脉的特殊性。

3. 了解遍诊法、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真脏脉特征的临床意义,脉诊的研究进展。

【含义】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诊依靠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练习,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之前我们学习了脉象形成的原理,今天我们来学习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第二节   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我们先来看诊脉的部位

历史上诊脉的部位有很多,主要有寸口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和仲景的三部诊法。

(一)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检查方法。寸口在哪里呢?我们先来学习寸口的部位。

1、寸口含义: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又称气口或脉口。

我们的前臂有两根长骨,靠近拇指的长骨为桡骨,靠近小指的长骨呢,称为尺骨。桡骨茎突就是指的桡骨靠近手腕处高凸的部位,桡骨茎突内侧就是手掌这一侧,动脉搏动的部位叫做寸口,这就是寸口诊脉的部位。

图片


2、寸口部位: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关后(肘侧)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3、“独取寸口”的意义:

为什么独取寸口的脉象就可以诊断五脏六腑及全身的气血病变呢?

因为首先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原穴部位,原穴是气血汇集地部位,也就是说,寸口代表了手太阴肺经气血汇集的部位;而肺主气,朝百脉,是脉之大会—可反映全身脏腑、气血变化。

其次,寸口为肺经所主,而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关系密切—可反映宗气的盛衰、胃气强弱以及气血生化情况。

另外寸口脉解剖位置固定、浅表,诊脉方便。所以寸口是诊脉最理想的部位。

图片


因此,独取寸口诊脉的方法,首经汉代的《难经》阐发,后经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中确立,历经1800年,寸口诊脉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寸口作为诊脉的理想的部位,左右手寸口的寸关尺三部,脏腑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呢?

4、寸口分部及候脏腑

左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的关系是:


图片



图片



左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的是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的是肺脾肾,左右手的尺部都是对应,右手的尺部,对的是肾阳,又称为命门,命门是指生命的门户,主要是强调肾阳的重要性,因此左手的尺部主要对的是肾精和肾阴

图片

(二)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素问》

《素问•三部九候论》三部九候诊法,即遍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图片

1、上(头)

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部

人(耳前动脉)—候目、耳

地(两颊动脉)—候口、齿


2、中(手)

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

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

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


3、下(足)

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

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三部九候诊法是一种最古老的诊脉方法,其用义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

(三)人迎寸口诊法《灵枢》

《灵枢•终始》人迎寸口诊法是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人迎脉,颈动脉搏动处—主要反映体表情况,主要候胃气

寸口脉,桡动脉搏动处—主要反映内脏情况,主要候脏腑病变

图片

按照《内经》的认识,在正常情况下,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1~3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4倍者为“外格”,大多数是危重证候。

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1~3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4倍于人迎脉者为“内关”,大多数为危重征象。

(四)仲景三部诊法《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谿三部诊法。

寸口脉—候脏腑病变;

趺阳脉(足背动脉搏动处)—候胃气

太溪脉(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候肾气

图片


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

阅读23833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