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年龄才算老?

来源:中华大课堂

一、人到底能活多久?

人们感觉自己“老”得越来越晚,跟人均寿命的增长关系密切,而人均寿命又受到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民国时期许仕廉《人口论纲要》以及1936年实业部公布的的分年龄死亡率统计,古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这个年龄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才是人生奋斗刚开始的起点。

新中国刚成立的194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也仅有35岁左右。而在1969年到2019年间,全球人均寿命由56岁增加至72岁,其中中国在世界五大经济体中人均寿命涨幅最大,由58岁增至77岁。

从35岁到77岁,建国70周年以来,人均寿命翻了一番还要多。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1969年平均寿命只有58岁的中国,50岁已经算是步入老年了,但如今的50岁,甚至还没有资格退休。

那么过去对于“老”的定义,现在还适合我们吗?

二、什么年龄才算老?

我们发现一个当代很有趣的现象:经常听到刚三十出头的社畜们被累得精神萎靡、腰酸背痛的时候嚷着自己是个“老年人”,但同时也目睹许多退休的大爷大妈每天精神饱满驰骋在广场舞的沙场。

这让我们不禁有些错乱,到底什么算是老?

其实关于谁是老年人,我国是有明文的法律规定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为60周岁。只有到了这个年龄,作为老年人的权利才受到法律保护。

但人是否真的过了60岁就步入老年状态,其实不能一概而论。美国学者曾做过一项民间调查:在询问老者他们的实际年龄以及他们感觉自己有多老。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平均感觉比实际年龄要小8岁。

这真的是我们的幻觉吗?研究人员同样查看了美国人在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发现了如今人们在各年龄的死亡率已经和从前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今天美国男性60岁的死亡率约等于1960年美国男性45岁的死亡率。这意味着如今被定义为“老年人”的60岁男性,穿越到1960年可能相当于只有45岁。

这种差异看起来似乎无关痛痒,但是却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年龄观和人生观。我们的长辈生活的年代,可能50岁就要思考晚年该如何度过,而在我们这一代,观念已经出现很大的改变。

对于秉持着传统人生观念的社会来说,普通人的人生轨迹就是根据年龄设置的,许多父母经常教导孩子“到了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毕业之后找工作,工作后结婚生子,然后养育孩子,等待退休。

但如果提前设置的年龄变了,是否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轨迹会因此改变?

三、“老”得晚意味着幸福还是不幸?

对于老得晚这个概念,许多人最切身的感受就是退休年龄的延长。目前我国退休年龄标准是建国初期制定的,而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老龄化的加剧,延迟退休年龄似乎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目前讨论的热点。

那么,“老”得晚除了需要工作更久,还带给我们什么?更长的晚年意味着轻松幸福还是痛苦的延续?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幸福报告》给出了量化的答案。

可以看出,全球整体幸福感趋势在晚年有一个回升,在65岁以后达到最高值。这说明我们与我们想象中的凄惨的晚年不同,人们其实是活得越长越幸福的。

聚焦中国的曲线,大部分中国人的晚年幸福指数都是蛮高的,尤其是中国男性在晚年幸福指数甚至超过了青年时期,达到了人生巅峰。

编辑每天早上上班时,在公司楼底下转悠,一连几天发现带着孩子的都是女性长辈。在目前的家庭文化中,男性退休后更容易过上遛弯喝茶下棋的悠闲生活。不必过多的操劳家务和带孩子,这也可能是男性在65岁幸福感爆棚的原因吧。

当然也有“不服老”的人选择开始另一段人生。柳传志、宗庆后等富豪都是在40多岁才告别从前平凡的人生,一点点积累走上创业之路。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会因为你“奔4”、“奔5”就认为你的人生已经走到尽头。这或许才是“变老”得晚这件事带给我们最大的幸运。

法律上对“老”的定义是以数字为标准,但我们的人生何时变老,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以目前的社会和科技发展速度,当我们60岁那时,“老”的定义或许又将会是另一套标准。我们的人生不应该被年龄所禁锢,不论是20岁还是60岁,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阅读83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