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夫第一夫人云亭

来源:中华大课堂

云亭

云亭,女,蒙古族,原名塔拉,1902年出生于土默特旗台基村(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镇北台基村)。
  云亭的家乡距离乌兰夫的家乡塔布子村30里。当年,云亭的家族在村里是个大户人家,乌兰夫的家族在村里也是殷实富足,家风很好。那时的土默川,富裕人家都有为子孙早一点娶妻成家的风俗习惯,为的是早日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而且讲究“女大三,抱金砖”,这样也可以为家里增添一个能干的劳动力。

1921年,19岁的云亭嫁给比自己小五岁的乌兰夫。自从过了门,她勤劳能干,为人友善,孝敬公婆,爱护弟妹,村里的人都夸赞:“老云家娶了个好媳妇。”乌兰夫和云亭虽然是由长辈做主的婚姻,婚前两人不认识,婚后又经常分别,但他们恩恩爱爱,先后生育了4个子女:云曙碧、布赫、乌可力、乌杰。
  1919年,乌兰夫进入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高等小学校读书。1923年,乌兰夫考入北京蒙藏学校,夫妻俩从此聚少离多。1925年,乌兰夫接受党组织派遣,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直到1929年底才从苏联回到家乡。夫妻虽然团聚了,可是乌兰夫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还经常召集人在家里开会。云亭不但为大家烧茶做饭,还和只有7岁的女儿云曙碧在大门外站岗放哨,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我们蒙古人的好大嫂”。1930年,乌兰夫领导农民进行反锅厘税斗争。国民党警察来到塔布子村搜捕,乌兰夫正好没在家,敌人翻箱倒柜寻找可疑证据,他们翻出一本厚厚的书,是乌兰夫从苏联带回来的俄文版《资本论》,可是警察不认识俄文,质问云亭是本什么书。云亭急中生智,顺口说了句:“这是孩子他爷爷的《圣经》。”当时土默川有很多天主教堂,警察觉得《资本论》是和《圣经》差不多一样的洋文,就把《资本论》扔在一边。云亭的巧妙回答躲过了敌人的盘查。
  1934年,乌兰夫回到自己的母校土默特高等小学校,担任庶务主任兼教员,秘密开展革命工作。为了照顾乌兰夫,云亭带着14岁的乌兰夫妹妹云清和两个孩子云曙碧、布赫来到归绥,住在旧城御史巷四号院。1936年,乌兰夫策划和领导了百灵庙暴动,随后进入暴动队伍组成的蒙旗独立旅,担任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因为不方便携带家属,就让云亭带着孩子们回到塔布子村。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蒙旗独立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三师(简称新三师),乌兰夫担任政治部代理主任和中共地下党委书记。1939年,在党组织安排下,云曙碧、布赫和云亭的弟弟云生格共21名蒙古族青年踏上了去往延安的道路,后来云亭也带着5岁的乌可力、4岁的乌杰去了新三师,夫妻俩再次团聚。
  1941年,国民党发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为了维护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局面,决定让乌兰夫和新三师已经暴露共产党员身份的人迅速回到延安。新三师师长白海风是乌兰夫的好友,非常欣赏乌兰夫的才智品德,不情愿乌兰夫离他而去,一直不肯痛痛快快准假,最后还是云亭出面,请白海风的夫人多淑秀向白海风求情,白海风这才准假。
  乌兰夫来到延安后,参加组建延安民族学院,担任了教务处长。云亭在延安中央保育院做了保育员,孩子们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都亲切地称呼她“云妈妈”。1942年,中共中央为了克服延安地区的经济困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男人开荒种地,女人纺线织布。云亭从来没有见过纺线机,可是她勤学苦练学会了纺线,她纺出的棉线不仅均匀细长,而且数量很多,成为延安地区的纺线能手和生产标兵,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出席了劳模大会。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特意提笔为她题写了“纺织起家”的光荣奖状。毛主席亲自为云亭颁发了《劳动模范证书》,还设宴招待了所有劳动模范,云亭是宴会上唯一的一位蒙古族妇女。后来,云亭调到延安蒙古文化促进会工作,由于踏实能干,表现突出,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乌兰夫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为了筹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来到张家口。云亭抱着只有两岁的云清女儿阿木兰,跟着云曙碧和女婿石光华也来到张家口。组织上没有给她分配工作,她就自己找事做,天天去兵工厂给手榴弹装炸药,兵工厂给她发工资,她坚决不要:“我是来支援前线的,不是来挣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亭为了让儿女有更多的时间为党和国家多做工作,自己担负起抚育孙子、孙女的事情,一直得到家人和亲友们的尊敬和爱戴。1975年,云亭积劳成疾,因病逝世,享年73岁。

2017年乌兰夫和云亭之子乌杰与儿媳杨珍云,为纪念母亲云亭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和教育事业的热爱,捐献个人积蓄,在内蒙古大学设立“云亭奖”。每年奖励10名品学兼优的本科生,鼓励他们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顺利完成学业,早日成才,报效祖国,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阅读1189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