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第一支笔”是邓小平对胡乔木的评价。我的理解:笔,指笔杆子,也就是“秀才”。在众多笔杆子也就是众多“秀才”中间,胡乔木是第一名。“党内第一支笔”,实际上就是从写文件、写文章方面充当中央最高领导人的助手。胡乔木当了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人物毛泽东、邓小平的得力助手,而且当得很好。从这方面讲,确实没有什么人能比得上他。(程中原)
关于胡乔木,很多人都不陌生,他从1941年2月到1966年,他担任毛泽东的秘书长达25年。在毛泽东身边,胡乔木逐渐成长起来。
图|胡乔木与毛泽东在香山进行交谈
(一)走出学校到从事革命
胡乔木出生于1912年6月,生于江苏盐城市蟒河区鞍湖乡一个农家。其祖父去世时,父亲胡应庚才6岁,靠祖母含辛茹苦将父亲抚养成才,成为连任四届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家乡人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女性,特意立了座高大的石牌坊,上书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词:“春祠立石垂规范,河客停桡拜女宗。
胡乔木原名胡鼎新,自然是取意于源自《周易 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成语“革故鼎新”。事实上,他的一生确实不间断地“革故鼎新”。
1923年,曹锟为当大总统以500银元买-张议员选票,胡应庚是少数拒收贿款的议员之一。当他愤而南下抵达南京时,曹锟已派凶手截杀,幸得朋友察觉相告,才得脱险。
父亲胡应庚著有《鞍湖文存》《鞍湖诗存》等。他的道德文章对胡乔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胡乔木12岁那年考入扬州省立八中,有机会看了鲁迅、郭沫若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并阅读《中国青年》《共产党宣言》《向导》,思想日趋进步。
胡乔木在高中时被聘为校刊编辑,其作文常作为范文在班组传阅。毕业前夕,因学校开除了几名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学生,胡乔木给校长写信,批评学校的做法。
1930年夏,18岁的胡乔木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因喜爱文史而转入历史系。他参加了该校共青团学生支部负责人曾迪生组织的读书会,后由曾迪生介绍入共青团,第二年春天即担任清华的团支部书记,后又任北京西郊团区委书记,并成为革命刊物《北方青年》主编之一。
他还与同志们创办了工友子弟学校,农民补习学校,既提高青年工友农友的文化知识,又向他们讲述反帝反封建的道理。此时的胡乔木足以称得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胡乔木和千千万万热血青年那样,放弃了对他来说相对安逸的书斋生涯,走出清华园,来到大后方,投身抗战的洪流。
图|胡乔木年轻时候的照片
1932 年,胡乔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导人。1936年,胡乔木投身于左翼文化运动,还担任了左翼文化的同盟总书记。他还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担任过江苏省临时委员会的宣传部长。
(二)胡乔木是个人才啊!
1937年7月,具有革命热情的胡乔木在冯雪峰的介绍下,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他先后在战时青年训练班、中央宣传部、中央青委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央青委委员、青训班负责人、毛泽东青年干部的教育长。
与此同时,他还主编过《中国青年》杂志。1939年,正值五四运动20周年 ,胡乔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
这篇文章分析和论述了中国青年的思想逐渐追随马克思主义,不仅观点犀利,文笔也很流畅。毛泽东阅读了这篇文章后,大为赞赏,看到作者署名是乔木后,他直接称赞道:“乔木是个人才啊!”
从此,胡乔木便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图|胡乔木一家人
1941年,胡乔木家真是喜事不断。这年1月,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子,他取名为“胜利”。这另外一件好事,那就是他获得了毛泽东的青睐。
毛泽东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还是著名的诗人与书法家。他博学勤奋、博古通今。毛泽东曾经说过:“有了学问,就好像站在山上,可以看见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的话,就好像在阴沟里走路。摸索不着,就会很苦。”
所以,毛泽东选秘书,其中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以才识人,以才举人。
1941年的2月,当时是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来到了胡乔木家中。还没坐下,王若飞便将胡乔木拉到一边,非常郑重地对他说道:“毛主席这边需要人手,组织上决定要将你调到主席这边当秘书。”
听到这些话,胡乔木不由得呆住了,这件事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外。自己与毛主席的交集并不多,为什么要让自己担任呢?更何况,自己没有秘书的经验,怎么能干好呢?
于是,他只能找借口推脱。胡乔木担心地说道:“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的工作,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是干不好。”
图|胡乔木与毛泽东在一起
王若飞是过来人,也知道胡乔木心中的顾虑,便和他解释道:“你并不是随随便便才当毛主席的秘书的,不知道你记不记得,在《中国青年》杂志中,你发表了一篇文章,陈伯达读后很欣赏,还推荐给毛主席读。所以,他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你了!”
王若飞这么一解释,他心中的顾虑便消除了。胡乔木便接受了组织交给他的任务,这个新的职务,便成为他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当时,胡乔木29岁,毛泽东48岁。从1941年开始,胡乔木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整整20年。根据叶永烈先生统计,毛泽东一生中的秘书一共26位,担任这么长的政治秘书,除了陈伯达之外,胡乔木就是最长的了。
(三)毛泽东与胡乔木的相处时光
当毛泽东的秘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来毛泽东这里报到的时候,他只见了毛泽东一面。见到仰慕已久的毛主席后,他的心里却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又是紧张,又是激动。
毛泽东见到胡乔木后,只是简单地问候了一下,便开始忙自己手上的工作,也没有嘱咐胡乔木应该做什么工作。
这次见面,与他想象中的平易近人的毛主席有点远。毛泽东的随意,让他心中忐忑,胡乔木便只能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图|毛泽东与胡乔木在一起
他鼓起勇气,走进了毛主席的办公室。这时,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校对文稿《六大以来》。他瞬间灵机一动,对毛泽东说道:“主席,我来替你完成吧!”
毛泽东正忙得焦头烂额,听到新来的胡乔木能胜任这份工作,他便高兴地说道:“你这回可算是找对任务了。”
关于《六大以来》的编辑工作,是从1940年开始的,最早是由中央秘书处的裴桐收集资料,王首道来负责。后来,胡乔木来了,就由他负责了。
对于这份工作,胡乔木很是认真负责。杨尚昆后来回忆:胡乔木对这段历史其实并没有什么经验,但他能够将这些一大推的文件整理挑选好,还整理成一本书,是相当有水平。这件事办得很好,大家对他很看重,毛主席也很喜欢。
从此,胡乔木便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还时常为毛泽东整理讲话稿。像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由胡乔木本人整理的。
在毛泽东的鼓励下,他便开始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先后发表了50多篇文章。正因为如此,延安机关的人们便开始注意到胡乔木。
图|毛泽东与胡乔木参加活动
1941年,6月,德国纳粹向苏联突然发动进攻,双方爆发了苏德战争。消息传出之后,全世界都对此密切关注。
而苏德战争的爆发,势必也会对中国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声援苏联,反对法西斯,也为了促进国内的团结,他便决定要撰写一篇有分量的文章。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毛泽东便找到胡乔木,缓缓地拿出一根香烟,边吸边说道:“乔木啊,我交给你一项任务,那就是给《解放日报》撰写一篇社论,名字就叫《苏必胜,德必败》。”
之后,毛泽东便和胡乔木交代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说完这些,毛泽东便叮嘱道:“你现在就马上动笔,赶紧先写出来,完了我看看。”
接到新的任务后,他立刻开始动笔。只用了一个小时,便写出来了。毛泽东看完很满意,只是稍微做了修改,便将这篇稿子送到了《解放日报》,第二天就马上发表了。
图|毛泽东与胡乔木等重要领导人参加重庆谈判
毛泽东虽然没有点名表扬,但这也让胡乔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没有表扬,这就是一种奖励。这篇社论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此,胡乔木便开始声名鹊起。
之后,胡乔木便成为了毛泽东笔杆子,紧紧地配合毛泽东的部署和言行,渐渐地赢得了“中央一支笔”的称号。在后来的时间里,虽然胡乔木的职务一直在换,但是毛泽东秘书这一职务,一直没有变过。
新中国成立之后,胡乔木被委以重任。他担任了新华通讯社的社长、新闻总署的署长。与此同时,他还是《人民日报》社的社长。
(四)建国后的胡乔木
29世纪50年代,胡乔木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毛泽东起草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19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胡乔木就是《共同纲领》的主要起草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胡乔木为《人民日报》写了重要社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
停战谈判期间,胡乔木遵照毛泽东的吩咐写了《评朝鲜停战谈判》,表明我方的立场,这些文章很好地配合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起到揭露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
图|1985年邓小平与胡乔木在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
在文字改革方面,胡乔木曾为《人民日报》写过《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重要社论。在他的参与下,国家先后发布了《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汉字简化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汉字的改革作出了规定。
在胡乔木的参与指导下,国家下达了胡乔木起草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汉语拼音方案》出现了争议,经胡乔木工作后,大家统一了认识。这两份重要的文件,为语言的规范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950年5月,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成立。刘少奇任主任,毛泽东的几位秘书,陈伯达负责选编,胡乔木负责语言方面的问题,田家英负责释文。成文后,由毛泽东最后审订。
毛泽东重要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在苏共中央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上发表后,《真理报》发表了评论,作了充分的肯定。
胡乔木意识到这篇论著的重要性,建议毛泽东在国内转载苏共中央的评论,毛泽东同意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时代的变化,有些在当时能做,而现在不可能做的事,胡乔木建议毛泽东删除,毛泽东也同意了。
图|胡乔木一家人合照
1954年,毛泽东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胡乔木和毛泽东一起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努力搞了几个月。
(五)毛泽东关心胡乔木的身体
胡乔木平日里的工作非常辛苦,不仅白天要正常办公,晚上还要随时待命,等待毛泽东的召唤。所以,他常常是累到病倒。但胡乔木往往身体一有好转,就迅速恢复到工作当中。
毛泽东非常关心胡乔木的身体健康,只要他一生病,毛泽东就会亲自问候,好让他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进行治疗。
当时的胡乔木还不是中共中央委员,这样的待遇无疑是非常高的,可见毛泽东对胡乔木的重视和喜爱。
1956年秋天,中共召开了八大,胡乔木成为中共中央委员,还提拔为中共中央书记候补书记,正式成为了党中央的重要领导。
因为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胡乔木患上了神经衰弱症。1961年的夏天,胡乔木不得已向毛泽东请了病假。8月25日,中央正式同意了他的这项请求。
毛泽东十分关心胡乔木的病情,他在信中说道: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你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不要只作几个月打算。如果急于工作,恐又将复发。
至此,胡乔木离开了跟随20多年的毛主席,开始了自己的养病生活。这一休养,就是10年时间。虽然胡乔木名义上还是毛泽东的秘书,但实际上离开了主席身边,淡出了视野。
(六)胡乔木与毛泽东的诗词之交
胡乔木早年喜欢新诗,毛泽东喜欢古体诗。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时,他也喜欢上了旧体诗。在疗养期间,胡乔木先后在长沙、广州、哈尔滨等地游览,对古体诗更加迷恋。胡乔木尤其喜欢苏轼和辛弃疾,还自诩是“苏辛之徒”。
从1964年开始,他开始自己填写旧体诗。同年10月份,胡乔木还将自己写好的诗词寄给毛泽东。见秘书也有和自己相同的爱好,毛泽东的心情非常高兴,还认认真真地阅读了。
图|晚年的胡乔木
他认为胡乔木的的诗词有点晦涩难懂,但也很是欣赏。对他诗词的评价,是“基本上还适用”。为了使这首诗更加完美,毛泽东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修改,还让康生和郭沫若等人提意见。
1964年11月,毛泽东特意在给《人民日报》的信上添了一句话:请加削斧,如以为可,请予发表。
对于毛泽东的帮助,胡乔木心中也是无限感激。同年12月2日,他给毛泽东致信,信中写道:
词稿您看了改了,并送到《诗刊》,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非常感激。康生同志告诉我,有些词句有点晦涩,我完全赞同,会努力改进。这三首词的修改,对我的教育很大。”
之后,胡乔木便潜心创作,终于于1965年,16首词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胡乔木在如何词稿中,多次与毛泽东进行交流。
在毛泽东鼓励下,胡乔木又相继发表来30多首词作,呈送到毛泽东的身边。主席都没有推辞,一一进行了修改。
其中一首诗名叫《水调歌头 国庆夜记事》,其中一句:“万里千斤担,不用一愁眉”。经毛泽东修改,“万里风云会,只用一蓑衣。”
谈及毛泽东自己诗句的修改,胡乔木说道:“经过主席精心修改过的句子,真的像是点石成金。”
正因毛泽东这么认真,招致了毛泽东夫人江青的不满。他对胡乔木说道:“你的诗词,毛泽东为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简直是他自己的再创作,今后不许再送诗词给主席了,打扰他的正常工作。”至此,胡乔木写诗的工作只能被迫停止,与主席的诗词交往也被迫结束。
1966年4月,在胡乔木正在杭州养病,此时又接到了自己要来北京参加运动的通知。当时,毛主席也在杭州视察,经过他的再三请求,胡乔木见到了主席。
见到多年未见的主席,胡乔木憋了一肚子的话不知如何说起,最终一句话也没讲出来。
当时的政治局势较为复杂,主席生怕他卷入到政治漩涡当中,便告诫道:“你这次回北京,多看看,少说话,多了解一下情况。”
让胡乔木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成为两人的最后一次谈话。
1967年的时候,毛泽东本来想要亲自见一见胡乔木,但是因为重重阻挠,最终都没有成功。最终,毛泽东只能无奈的说道:“我心到了!”
图|1957年,毛泽东、胡乔木、邓小平等人在《莫斯科宣言》的签字仪式上
虽然没有见到毛主席本人,但是这对于无限煎熬的胡乔木来说,也是巨大的安慰。毛泽东无奈的这句话传到毛主席耳中,胡乔木也说了一句话:“主席的心意我领了。”
毛泽东一直没有忘记胡乔木的贡献,1971年,丁盛问了毛主席一个问题:胡乔木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毛主席毫不犹豫地说道:“胡乔木为中央起草了许多重要的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别人搞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搞出头绪。但他一写,马上就写出来了。”
对于毛主席,胡乔木心中也是无限的怀念,牢记着主席对他的知遇之恩。晚年的时候,胡乔木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对我个人而言,我没有忘记毛主席对我的指导和教诲,要不然也不能忘记这么多文章。”
(七)胡乔木与乔冠华
胡乔木于1941年担任了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并成为中央重要的笔杆子,他先后协助编选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等重要党史材料,并参与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文件。
1945年8月胡乔木随同毛泽东来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的同乡、同学乔冠华此时也在重庆,老友相见甚欢。此时的乔冠华也是个笔杆子,发表文章也使用“乔木”作笔名,而胡乔木当时也正使用这个名字,两个“乔木”聚集在一起,他们发表文章时便叫人搞不清到底是哪一个“乔木”。
乔冠华曾经到德国土宾根大学哲学系进修,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时事晚报》工作,撰写时事评论,就是此时他给自己取了笔名叫乔木,当时他并不知道老同学胡鼎新进入延安并且也取名“乔木”,好在一个“乔木”在香港,一个“乔木”在延安,距离遥远,倒也不相干,不过也曾闹过一个小小的笑话:正在白区工作的胡乔木的妹妹方铭,看到香港报纸刊登“乔木”的文章,便以为哥哥在香港,并且还给哥哥写了信寄过去,但是这封信最终却送到了乔冠华的手中!
这么一来人们渐渐发现有两个“乔木”,于是称延安这个为“北乔”,称重庆那个为“南乔”,而眼下两个乔木竟然相聚在一起,这就“麻烦”了,有人要他们其中一个更改名字,但是两个人都喜欢“乔木”这个名字,都不愿改动:“南乔”以为,他本姓乔,用“乔木”笔名,顺理成章;而“北乔”呢,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和妻子的名字谷羽都出自同一典故,怎能再改用原名胡鼎新呢?于是便有了毛泽东为“二乔”断名这一趣闻。那天大家在毛泽东那里谈起了“南乔”和“北乔”的事,一致请毛泽东作出评判。毛泽东经问知道,是胡乔木先用“乔木”这个名字,而“南乔”乔冠华真姓姓乔,“北乔”的真姓姓胡,于是毛泽东提出一个建议:“北乔”在名字之前加个“胡”字,南乔则仍用乔木原名,从此两乔之间便有了区别,而“胡乔木”的大名也随着时局的发展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建国后胡乔木曾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以及新华通讯社社长等职,参与编辑了《毛泽东选集》,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丰富经验和编写经历使他对中共党史达到了烂熟于胸的地步。1951年6月,胡乔木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毛泽东指示以胡乔木的名义发表,这成为了胡乔木的代表作。
1956年的一天,刚刚从起草中共八大文件的忙碌中透过一口气来的胡乔木又陷入新的忙碌之中,毛泽东给了他一个重大任务:写一篇批驳赫鲁晓夫的大文章!事情源于苏共二十大苏共对中共的批评,胡乔木奉命起草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该文发表以后一时间震撼国内外,毛泽东不止一次地称赞过它,这再次显示出胡乔木深厚的理论功底,这篇文章也成为胡乔木一生笔耕的巅峰之作。这时的他,已不仅仅是“中共中央一支笔”,而是“中共中央大手笔”了。
毛泽东曾说胡乔木是“一介书生”,这话颇为合适,虽说胡乔木当高官多年,但是他依然书生意气,书生作风。
“文革”期间,胡乔木怀着深深的失落感离开了中南海并多次受到批斗。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胡乔木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并为拨乱反正做了许多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为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努力,之后又积极推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发起和编写工作。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正确评价毛泽东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