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舞狮的起源与民俗文化

来源:中华大课堂

舞龙舞狮的起源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龙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据说这一习俗是起源于三国时期,在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图片


舞龙舞狮的种类


舞龙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南狮是由二人首尾搭配通过鼓乐配合进行有主题的模仿狮子形态动作和神情表现的舞狮运动项目。


图片

北狮是由双狮组成,通过引狮员指挥,在鼓乐伴奏下进行的模仿狮子形态动作和神情表现的舞狮运动项目。


图片

舞龙舞狮的制作工艺


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图片

所制作的传统南方醒狮以刘、关、张三种面谱造形,分为白狮、红狮、武狮。醒狮头制作大概分为以下主要步骤:

第一道工序是“扎”

用细细的竹篾扎出生动结实的佛鹤狮头型(骨架),用铁丝固定好每一个接头。扎作一个狮头骨架需要消耗40条1.5米长的竹篾、1200多条纱纸,经过1300多个扎点。虽然狮头骨架由竹篾和纱纸组成,但一只2公斤左右的竹篾狮头可以承受10倍于自己的压力而不变形。

图片

第二道工序是“扑”

在竹篾扎好的狮头骨架上扑上纱纸、纱绸等,一般一只传统狮头(老式)要扑6层纱纸,这样才能使狮头坚固耐用。相对于老式狮头,佛鹤狮头则相对简单一些,扑两层纱纸后夹布,然后再扑一层纸即可。佛鹤狮头除了纱纸以外,还运用了很多新材料,如镭射膜、反光珠纱荧光纸等,丰富了狮头的色彩。

图片

图片

第三道工序是“画”

老式狮头是在白纱纸上上色,颜色多是鲜艳明亮的颜色,节奏感强烈。佛鹤狮头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脸谱造型特征。以民间熟悉的英雄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黄忠、赵云等脸谱造型,称为刘关张狮或五虎将狮,寄寓对英雄的崇拜


图片

图片

第四道工序是“装”


       “装”是指在狮头上粘贴装饰品。佛鹤狮头十分讲究装饰效果,狮额、狮角、狮鼻、眼盖等地方要装饰上各色绒毛,马尾鬃毛装饰在上下睫毛、眉毛、胡须等处,狮额正中装明镜一块,还有许多小金属片、绒球、小铜镜等要粘贴在各处。


图片


图片

舞龙舞狮的寓意和象征


舞狮舞龙寓意和象征着祥瑞和吉祥。人们会在喜庆的日子里舞狮,狮子外形威武,神态多变,被人们看做祥瑞之兽,认为舞狮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在一些庆典活动的时候会舞狮祈求吉利;人们会在喜庆的日子里舞龙,龙是吉祥的象征,它是用竹、草、布等制作而成的,龙的动作千变万化,在庆典活动祈求五谷丰登。

民俗文化——舞龙

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海中神物,人们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吉祥灵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龙驱虫。舞龙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关于龙的文字记载。


图片


图片


     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经过劳动人民近2000年的创造发展,民间的舞龙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

图片

图片

      舞龙是中国极富民族色彩的民间艺术之一。逢有大节日 ,大庆典,及出会巡游等,必有舞龙助庆。至于舞龙始自何时,已无可稽考。但上古时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灾之时,舞龙祈雨的仪式风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为龙是生活于大海中神物,是风雨的主宰,有呼风唤雨的无边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涝则求它开恩庇佑。在仪式的巫师术士,模做龙的活动姿态,回旋舞动,以“似因生似果”的法术原理,以求达至祈雨祈晴的效果,这就是舞龙的原始起源。


民俗文化——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狮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

在锣鼓音乐下,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瑞兽(如貔貅、狮子)的样子,作出各种形态动作,以图喜庆与吉祥。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舞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


远古起源说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唐代起源说: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但它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

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登高、滚彩球等动作。

舞狮象征着威武和吉祥。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舞狮有驱魔的威力。因此每逢佳节或有盛事发生时,锣鼓声起,舞狮高超技艺下活灵活现的表演,是庆祝好事发生的欢喜与祈福未来顺遂的向往。舞狮不仅是从古至今的助兴文娱活动,更是联结着天下华人的民族之魂。有华人的地方,必有醒狮,也寓意着中国人自立自强,不屈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并传承下去。

阅读3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