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宣威汉族丧葬习俗

王正雄 张明党
来源:中华大课堂

丧俗与婚俗一样,于明洪武后随着汉族大量入籍而传入宣威,其所涵及儒、道、释思想在进入宣威后,逐步吸收了当地自然神、宗族神、民间神等文化元素,成为具有宣威地域性丧俗。在其运行中折射出宣威人民对于生命的敬重,对逝者的缅怀追忆、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因完整性丧俗先贤缪果章等已作专述(见民国《宣威县志稿》卷八之四《礼俗》篇),此处不再赘述,仅照宣威汉族丧俗用物成因或相应环节,以物叙事,以事降俗。

图片

一、主要用物

白色物 指的是白布、麻纰、麻线、孝带、孝套等白喜事专用物品。宣威汉族人称“丧事”为“白喜事”,因“丧”有“逃亡”之意,引申为丢失、失去。其本义是失去,有枯竭之意,引申为死亡。而“白色”同样亦有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表象之意,象征死亡,为凶兆。同时,按庄子言,人死是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是脱离苦海到了另一个极乐世界,并且那里比人间更好,诚如是,就应该喜喜欢欢为他们操办,故将“丧事”称为“白喜事”。经周礼、儒家礼制、为亡人“免罪”等因素浸润,便约定俗成为老人过世后,儿孙都要通过顶白带白或系白色物来寄托哀思,以示孝道。但也有特例,若逝者为满百岁及其以上老人,则要用办红喜事思维办理白喜事,包括贴红对子(俗称喜丧)。宣威汉族将孝分内孝(指孝子一方)、外孝(出嫁女一方)。孝子戴孝,长子为重,其他次之。长子披戴的孝布长度与棺盖脊梁等长,其他人披戴的孝布以寿材方框外沿长为度。长子戴的称为主孝,其他儿子、女儿、女婿称为重孝,侄子、孙子略次,其他有关联的(沾孝),因穿戴没有统一说法,故将其称为“花孝”。分割孝白称“撕白”。撕白时,长度按要求对应,近些年有所改进,孝子、孝女同等对待,一般内孝男九尺,女八尺。外孝女九尺,男六尺。披白十分考究,不论头部如何盘结,后均应留有挂头,寓有“牵挂”之意,若家中父母有一方健在,挂头为“一长一短”;若家中父母均亡,挂头则应对齐。老人新亡时,孝子孝女要系麻纰,破孝后才能披白系麻线,过棺拜四方后男系孝带,女系麻套,无论如何系,均遵“男左女右”之规,即逝者为男,腰间打结处应在“左”侧;为女,腰间打结处应在“右”侧。外人见其披白挂头及腰系物打结处即知其父母何人亡故。

图片

棺木 宣威汉族长期实行棺木土葬。棺木俗称寿木、寿材或老房子,上好为柏木,次为杉木,再次为松木、泡桐木等,其板数须成双成对,取意全,且不留缺陷。棺木一般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在农村,一般给老人做寿木都选择在有闰月的年份,有增寿添岁之意,人活着时就要做寿木,谓之“做活寿”,过世才称棺材。棺木制作十分考究,构造上不算盖子时,有三长(两梆一底)、两短(前后大小档),寓意人若有个“三长两短”,到时才好盖棺。入殓前,要将棺木抬到宽敞处,熬制松香将棺木缝隙跑满浇足,冷凝后方可用。入殓后,棺材大头可写可画,让其灵动、秀美,逝者为男,材头字为“寿”;逝者为女,材头字为“福”。

衣着 寿衣,上身寿衣用料选绸不选缎,因“绸”与“稠”谐音,“绸子”即“稠子”,寓意后世儿孙多。忌用缎子,因“缎”与“断”音相同,“缎子”即“断子”;在选色上,多选“青衣蓝袖”的蓝、青、灰、棕等颜色;在数量上,遵从“穿单不穿双”,暗寓去世的人只有一个,不是两个;穿时,一般按“上五下三”要求穿,或根据条件,上身穿3、5、7件不等,但最外一件必须是长孝添置的。下身衣着一般由“贴身”棉质内裤+衬裤(棉裤)+绸裤构成。寿衣上不能缀有塑料或金属扣,因这些东西生没带来,死也不应带走。帽子,男性一般选绸料制作成的帽,女性一般选棉质帽或头巾。鞋,要用棉布鞋,最好是用麻线拾掇而成的硬棉底鞋,用时鞋底部一般要贴上莲花,寓指脚蹬莲花踏上西归路。腰带,由蓝或棕或灰棉线组成,用线的根数一般要与亡者年龄一致,有时会根据亲属对亡者年龄上的期盼而增加1~3根,相传亡人过奈何桥喝过孟婆汤后,已记不得年龄了,到达冥府要登记其享年人间几何时,鬼差只需把亡人腰带捋来数一下就知道(系腰带,隐寓孝门后继有人)。亡人衣着忌穿带有毛皮的衣物,怕到阴间,身体长毛,变成墓虎重返阳间伤人,寓有“着毛变畜,错投转生”之意。

板斗 为计装粮食器物,有容乃大,亡者弥留时刻踩斗,寓指逝者生前存粮丰颖,斗满仓满,食不愁,死后亦然。今后阴阳两隔,哀思如斗,源源不绝。又因斗大且深,隐寓归阴路上凶险、艰难,逝者却能踏之足下,坦然趟过,直达冥府。

打狗饼 用白面做成并在锅内烤熟。旧时要求数量上要以亡者岁数相等,另外加两个稍大些的饼置于串饼上下,代表“天地”,是亡者喂给阴间野狗、野鬼的。据传,灵魂到阴间冥府报到之路不仅曲折,而且艰险,途中还会遇到许多拦路狗、屈死鬼索食求财,于是,亡者便边走边扔小饼,直到阎王殿。后因“烧七”(亦称做七,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共计七个祭日49天),打狗饼一个祭日一个,数量简化为7个。

盖脸纸 即掩盖在亡人脸上的纸。相传战国时吴王夫差死后,羞于见伍子胥,便用纸盖住脸,后逐渐演进为阴阳两隔纸。如果死亡后不用盖脸纸分出阴阳,亡者就进不了天堂,连阎王都不收。其实上是孝子为防止尘土、噪音干扰亡者,好让逝者安息而使用具有遮灰或防噪功能的普通黄白纸,也可用纸钱代替。

香 泛指芳香。作名词时指带有香味的东西。本文中的香专指人工多次裹上香木粉而成的竹芯香,作祭供焚烧用。焚香又叫烧香,亦称上香。因“烧”通“捎”,“香”通“信”,烧香也就是捎信,也就是与亡人保持信息沟通。旧时,人们认为人的魂魄就像烟一样,烧香时,当火焰往上飘,升了天的魂魄就能收到,祭拜时烧香,说明祖脉香火还在延续。烧香作为祭拜仪式源于佛教、道教、民间风俗。上香以三炷为宜。佛教三炷香表示戒、定、慧皆通,无一遗漏,还兼有供奉佛、法、僧常住三宝,接引众生之意;道教三炷香是供奉上清、玉清、太清三位长老,亦有“三生万物”之意;宣威三炷香主要源于民间风俗、祖宗神,兼顾佛教道教,意指“天、地、人”或祖宗三代。香亦有黄、绿之分,焚烧黄香用于祭拜逝者外各方神灵、列祖列宗;绿色香,亦称青香,用于祭拜亡者。不论如何,烧香时均应注意言谈举止,不大声喧哗,不讲不敬之语,不乱指乱点,当以虔诚之心双手托香至额头一般高,然后三拜,凝神点燃本觉自性的心香后,恭敬插放,以孝感之心之行敬供亡灵。

含口钱 由旧时含玉葬礼衍生而来。古人认为,钱就是“宝”,死而含宝,说明逝者亡前,家境殷实,或者辛苦一生挣下偌大家业,如今撒手人寰,什么也带不走,儿孙心疼,弥留时,让老人带走点“落头”,希望逝者轮回投胎,转世为人后,不受苦受穷。亦有往死者口中放钱,让死者在阴曹地府不要向阎王告状,有封口之意。

纸钱 为冥币,是祭祀之人焚化给死人、鬼神当钱用的铜钱形纸币。每张纸钱上凿有24个铜币,代表二十四孝,每份纸钱3张,每次焚烧3份,共9张。寓意孝门用大而全的孝行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其产生的年代可追溯到魏晋或更远,据洪喜庆《杜诗辩证》说:“齐东昏侯好鬼神之事,剪纸为纸,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唐·王建《寒食行》诗中有“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可见,纸钱产生之初,可能并不是用来焚烧的,埋葬、抛撒、悬挂等方式可能要早于焚烧,只不过纸钱焚烧时化作烟雾的形象能使人产生进入冥界的想象。纸钱用色有黄、白之分,其中黄色纸钱焚化用于逝者外的各方神灵、列祖列宗,白色的专供逝者用度。

膝草 即丧堂内的垫草。一般用稻草或麦草,旧时讲究的人家时还要把稻草中的稗子草或麦草中带霉包的草一一剔除,寓意孝门无败子或不走霉运。这源于古代医疗条件差,母产后要坐到草垫上净血,十分艰辛,今膝跪于垫草上祭奠父母,是为报父母养育之恩。

图片

哭丧棒 亦称哀杖、孝杖。据史书记载:“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驱。”“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父亡时,用鲜竹棍缠白棉纸带做成,“竹棍”隐喻儿女骨骼肢节都受之于父。用时,棍下部触地,上部偏离棺木,意指男主外。因宣威桐树少,桑树多,“桑”通“丧”,断开后会冒白浆,喻之母乳,可用桑代桐,逐渐俗化为母亡时用桑树棍缠白棉纸带即可。用时棍下部触地,上部偏向棺木,意指女主内。

垫纸 亦称裹尸纸。入殓前,用纸捻子将对角折成三角形居中压角排列的九张白棉纸穿串成片,计需九串(片),每串(片)用纸9张、总串(片)数9串,数为单数,寓意一个亡人,历经千辛,九九归真,终成正裹(果)。有的地方每串(片)用纸5张,也有用纸7张的,甚至不用纸捻子,直接将白棉纸铺垫于棺底。

背篼 逝者出丧前一晚,吊唁者到了孝家,一般都要背上一个背篼,背篼中装有粮、肉、纸钱、香、烛、白布等物品。这源于旧时生产生活条件差,谁家碰到这样的大事,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大家共同帮助,力所能及凑些物品,帮助孝门解决后顾之忧,渡过难关,让逝者入土为安。事后,可能会有节余,孝门认为做人不能贪心,应将节余部分让大家带走。因而,“兜不落空”在团结互助、共渡难关中,慢慢与“背背篼”一样变成了一种习俗。

站棺鸡 又称引路鸡、接龙鸡。古人认为金鸡是召唤“太阳神”的神灵,属阳,亡人属阴。将公鸡置于棺材上可以克制尸体阴气,指引灵魂入位归吉穴(生气凝聚),去到该去的地方。站棺鸡待垒土成坟后,孝门要将其放生,而有人则以站棺鸡的阳气可壮胆、辟邪为由,专门捕食放生站棺鸡。

图片

买路钱 即出殡路上扬下的纸钱,俗称“买路钱”。相传,亡者刚逝,神志尚处于混沌期,撒纸钱就像路引一样,让亡人顺着这些白色的纸钱,归位西行,早登极乐。况且,阴比阳同,阳间的每一段路在阴间也会有相应的管属权,走别人的路,自然要付钱财来通融,撒些钱财贿赂一下阴差、游魂乃鬼之常情。这其实是孝门在送葬路上对亡人戚戚相依,恋恋不舍,表达哀思的一种形式而已。

桃条柳棍 抬棺行进中,恐有活人的魂魄依附在棺木上,被带到其他地方,让活人丢魂生病,于是抬棺后梢之人要不停地用束状桃条柳棍抽打棺木,让附在棺木上的活人魂魄掉下来,回窍归体,不生病变。丧事选桃条柳棍作辟邪、震慑之物,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桃木辛气恶,故能压邪气”。《太平御览》引《曲术》“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此仙木也”。相传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一片桃林,因夸父跟太阳联系紧密,属性为“阳”,鬼魂为“阴”,邪不压正,故鬼魂怕桃,又言“羿死于桃口”,做万鬼之王的羿都不过如此,更不用说那些鬼魂。而“柳”,因观音菩萨手上托着的玉净瓶,瓶中放置的杨柳枝,有惩恶扬善,普度众生能耐。用柳枝打鬼,打一下,矮三寸,越打越小。同时“柳”音寓“留”,也就是把魂留下。

图片

禄米 为普通食用大米,把“米”称为“禄米”,引为贵,源于古代为官者俸禄,“棺”通“官”,寓用“官煞”。人们认为,棺木内殓亡人多日,往来吊唁或操心人甚多,棺木上可能会依附着许许多多活人丢失的魂,这些魂若不及时让其归窍,可能会让丢魂的人生病受难。为此,过完三棺后,阴阳先生会将事先准备好的“禄米”撒向棺木,利用“官煞”之威击落棺木所附魂魄,当“魂魄”附着禄米落地时,周围人纷纷蹲地捡食,隐寓已消灾辟邪,找回魂魄。忌用黑豆,黑豆乃子弹,用其击棺会惊动亡灵,让孝门不得安宁。棺落穴校正后,孝门一干人环跪墓穴外,阴阳先生一边念着“禄米抛一抛,子子孙孙代代高”等祝语,一边将掺好硬币的“禄米”撒向孝门众人(禄米掺硬币暗寓富贵双全),接到禄米的人,不论多少,都要各自带回家煮稀饭喝下,以求富贵双全。

二、主要事项

顶瓦 落气时刻,一人立于房屋瓦下执棍顶着瓦,当地面之人问:殃煞出?执棍人边顶开瓦边大声回答:出。隐寓亡人三魂七魄已从顶开的瓦空处飘飘然飘向了该去的地方。旧时人认为,逝者生命终结时,出于对家的眷恋,三魂七魄中有可能留有部分在家中徘徊不出,从而产生煞星,危害家人,只要再次“顶瓦”,让悠悠余魂借鸟、鸡等飞禽从顶开瓦空处飞走时的力量,将剩余的魂带走,就能净煞消灾。顶瓦时,一般要三人合作,其中一人手持竹棍向上顶着瓦,一人执鸟相伴,一人在地面等待,当地面之人大声问:殃煞出?执棍人一边用力撑开瓦一边大声回答“出”,执鸟之人便放开手中鸟,让鸟从瓦空处自由飞走,余魂魄则随鸟儿飘向远方(若房子没有瓦,则要打开门或窗或烟道等有孔之处)。

开丧 即丧家大殓,成服接受亲友吊唁。

破孝 就是丧家出丧前一晚为前来吊祭的亲戚朋友裁剪孝布。旧时认为,丧家只要以礼成服,顶白系白就能漂白亡人享年人间时偶犯过错,就能让其在另一个世界里免受责罚,生活得更好,可延至孝子剃头成服。未成服初,孝子跪于灵前,斋饭茶酒恭奉,白布置顶,三跪九叩,长者于旁,手拿剪刀、梳子、剃头刀等工具,念念有词为孝子削发,剃光头,尽全孝。近年来有所改革,因父母亡前考虑到儿女外出工作、办事,形象要好,尽孝要在平时,不要流于形式,亡后略削几根即可。剃头后,孝子即可顶披白布,腰系麻线,以“披麻戴孝”之礼祭供父母。

下钉 亦称“掩钉”或“钉子孙钉”,隐寓后代儿孙定能兴旺发达。宣威汉族人亡出丧前一晚行下钉礼,源于逝者亡时有亲人远处他乡,未必能及时赶到,为方便这些或其他想最后看一眼的人能看到,故在逝者入殓时,未将棺盖木钉钉下,特选在出丧前一晚,吊唁亲人赶到时开棺让他们环棺三圈反复环视遗容,了结心愿。待钉定下,便阴阳两隔,茫茫荒野,思念无方。下钉时,若逝者为男,则由家门至亲长者行下钉之礼,为女则由亡者哥哥或弟弟或其他五服内弟兄行下钉礼。每钉敲三下,敲左则呼唤亡灵躲右,敲右则呼亡灵躲左。

转材 亦称绕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子孙惜爱、道别逝者演进而成的一种礼。行礼时,阴阳先生口念着不忘养育恩,勤俭持家、行孝、睦邻等话语领衔于前,锣鼓、唢呐附节点应景跟后,长孝持引魂幡,次子端灵牌,其余众人奉香柱下部举至胸,跟随其后,每至棺前均深鞠一躬,绕棺三圈,戚戚不可言。

压孝 压,镇也。威力制服、控制,使其稳定,不发生意外。压孝以红镇白,因“红”象征喜庆、顺利、成功,与“白”对立。破孝后,为预防悲哀、不幸发生在孝子外有老人健在的孝眷、亲戚朋友身上,只有通过压孝才能化解。其做法是在孝白上夹或缝一小块红布或小片红纸,暗寓已镇住不吉、不顺、不幸,甚至死亡。

点主 汉字“主”字多义,其一为“神主”。“神主”即牌位,为写有死者姓讳、身份等供人祭奠的灵牌。为故去的人制作灵牌过程称“做主”,请人用朱砂笔补上灵牌“主”字一点则称为“点主”。宣威汉族“点主”仪式在出丧前一天举行,仪式非常繁杂。仪式开始前,首先让人在门外用大小三张八仙桌分上下两层搭成点主案,搭时,下层用两张大桌拼凑而成,点燃三对白烛、三炷香,分区放置好酒、衣、食等物品,摆放好盛上斋饭的五副碗筷,供奉好出嫁女备办的鸡、鱼、羊三牲;上层点主台,用一张小桌叠在下层上即可,点燃好白烛一对、香一炷。备好新毛笔。众宾、陪宾、司乐等在司仪安排下坐到相应位置,孝子孝眷等一干人则披麻戴孝伏跪于点主案前。一应具备,一通锣鼓后,司仪便开始与众宾唱和对答,司乐按节点辅以各类声乐,孝子孝眷按提示行“三叩首”之礼,在生者与亡者间灵魂互动沟通、交融中,更衣、迎宾、谒宾、题旌等程序有条不紊,一一进行,随着主点笔蘸通过“札指”“引针”“刺血”环节取到的孝子指头血重重落在“主”字缺点处,缓至酬主、谢宾、谒主、参堂、旅酬而结束。但得以延续的“慎终追远”孝道精神,“泽佑后代”追思和良好愿景则随着共同祖宗认同就此载入族谱。

图片

堂祭 亦称家祭。是出殡前的一种礼仪。执事先期按“盥洗、斋饭、花果、衣服、茶、酒”六个区间设置好香案所,待司仪、众宾、司乐等到达相应区域时,众宾引导孝子“三献礼”,引导孝子孝眷各就位,引导孝子盥洗、奉香帛诣灵前跪行献礼,聆听司仪或众宾讲书、读礼、侑食、行亚献礼、行终献礼,读“堂祭文”“焚文帛”“鸣爆竹”“终事”。堂祭最重要的一个议程是司仪诉唱祭文。即请人写出逝者生前的苦情与功德,再由司仪诉唱,孝门一干人跪在灵柩前聆听,亲友旁听,共同追思追忆,恩难报,难报恩。次日,开堂受吊。吊祭者穿孝服,以亲疏尊卑为序,本家先祭,外客后祭,行跪拜礼,拱手三叩拜。

指路 留传认为,人初亡时,黑黑阴界,其魂孤独无依,飘零其间,茫茫不知所向,只有当亡者儿女备置掉钱、马、轿、车、金山、银山、俑人等纸扎物品,开光开绊,解决好亡人阴间生活必需的经济、衣、食、住、行、乐等方面需求,由阴阳先生开具有亡人名讳、生前住址、驾鹤西归所携金银细软盘缠的路引,备案土地,上报城隍,焚化路引,指明亡者西行路向,告诉离世亲人,他已经属于另一个世界,应该早上黄泉路,去那个世界生活,这边的事不用他操心,让他放心走。之后,亡者便可迈过鬼门关、望乡台、恶犬庄、孟婆亭、滑油山、奈何桥、黄泉路等重重关卡,进入阎王殿。

过仙桥 为亡人过滑油山演进而成的自娱性丧俗。

过棺 亦称“过关”喻经审核,达到要求而获得认可。是检验孝门平时尽孝,亡后是否竭尽所能操办后事,而形成的一种丧俗,引申为圆满。过棺时,孝门众人男居前,女随后,按辈分俯伏于地,待棺木抬高之际,鱼贯从棺木下穿行而过,往复三圈,圆满礼成。

拜四方 “四方”即东、南、西、北,是丧家感谢各方神灵、列祖列宗,四方乡邻、亲戚朋友关心,支持丧家操办亡人后事形成的一种礼俗。行礼时,路中央放置一张小桌,桌上斋饭、茶、酒、香供奉,孝子孝眷依方叩拜,奠茶敬酒,表谢意。

打扫 亦称撒净。为春节扫尘演进而成,暗寓去晦气、驱邪避祸、迎福纳祥。打扫需火把、炙炭、荞面、钢刀、雄鸡、细砂或五谷杂粮、水、符章等物。打扫时,阴阳先生一手执钢刀,一手执符章,打醋炭、执火把、撒砂、拎雄鸡、端荞面等责任人紧随其后,穿房进屋,踏遍亡人平时会到的隔壁邻居家。每到一家,阴阳先生念念有词,砂粒落地啪啪响,荞面沾火烟气旺,炙炭着水浓雾起,雄鸡啼叫冠带血,门贴符章清静清静,清清静静,人生如戏,亡后一场空。

回秧 亦称“回煞”“回阳”“回殃”。传闻,人亡一段时间后,阎王会安排鬼差押着其灵魂最后一次返家“告别”,看看自己生活过的地方,那些曾相伴的人,甚至谢灶(谢灶神),此时是不能有人打扰的。“回秧”之日(阴阳先生根据亡人咽气时辰推定),苦主家会把设灵堂的那间屋打扫干净,在阳气旺的午时,在门口或房屋中柱处地面上铺一层灰或放置些秧草,然后封锁这间屋子,另居他处,静候亡灵归来。次日,苦主打开封锁之门,根据地面灰上的印迹或秧草倒伏情况,判断逝者亡魂回来已否,在冥府日子过得又如何。相传,若地面灰上的印迹呈绳或铁链形,秧草又十分零乱,则表明逝者亡魂在冥府正在受苦受难,回来看一下鬼差都不得不用绳或铁链将其捆住,押送回来;若地面灰上印迹只是脚印或其他印迹,秧草也不零乱,则表明逝者亡魂在冥府过得好,没有受到什么苦或难,只是最后回来看一下;若什么印迹都没有,秧草放时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则表明亡者在冥府日子过得幸福快乐,已流连忘往,不用后人再操心。

脱孝   亦称“除丧”或“除服”。为古代丧俗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除服时间一般父亡三七二十一天,母亡七七四十九天。除服时,道士念念有词,孝门相关人员跪于坛前,去白顶黑或蓝,三拜九叩后着正常行装。

三、主要程序

送终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要静候身旁“送终”,要及时用柏香水揩、擦、拭其身,揩、擦、拭时一般前身七次,后身八次,或前后各擦三次,并按“上五下三”或上身3件、5件、7件不等单数要求,按里外顺序调整叠摞拾掇好成套寿衣,准备好帽、鞋、腰带、含口钱、打鬼饼、落气纸、爆竹等一应物品。弥留时刻,要迅速将老人移至高椅,扶正端坐,让其脚踩板斗,趁气未落定前快速帮弥留之人穿戴料理好寿衣、腰带、含口钱、帽子等一应物品,最后穿鞋、顶瓦。为亡人合口,合眼,焚烧落气纸,后由孝子捧头撑椎,其他人捧脚、捧手、捧腰按头外脚内要求将逝者平移至正堂已翻置平放的棺木盖上,端正脸形,理顺手脚,仰面停尸,理顺寿衣物,检查好帽、鞋、腰带,盖上“盖脸纸”,系好“打鬼饼”,铺好“膝草”,系好麻纰,供倒头饭,烧倒头纸,燃长明灯,捶胸顿足,嚎啕痛哭(俗称嚎丧),完成对亡人初步祭奠。点燃爆竹向外报丧,请人到亲戚家“赶人”。请道士瞧日子,看风水,下罗盘,定坟址。

图片

入殓 停尸至亡后第二天太阳落山要入殓,如果是在凌晨或上午去世,在当天傍晚或夜间12点后入殓。入殓前,将冷凝过松香的棺木移入丧堂,迎门正放,将垫纸从棺材大档处逐一错位挪压入棺中,用褥子压实于棺底(露出的纸片头不用管)。在与死者属相相冲之人回避后,用7根平滑结实的长竹条,轻轻穿过逝者肩、腰、臀、大腿、膝、小腿、脚,由长孝扶头撑椎,其余孝门众人两两对应提稳竹片两头,缓缓提起亡人,将脚先放入棺中小档处,然后摆动竹头,调好腰、手、头角度,缓缓移动,让其平仰卧躺于棺中,缓缓抽掉竹条,拉平寿衣褶皱,把露出的张张白棉纸理平压裹在逝者身上,用逝者生前喜欢穿且去掉扣子、塑料、金属的棉质衣物将亡者周围空隙填实(或用剔掉稗子草的谷子草填实),盖压好裙被,移正帽或头巾后,孝子手持棉球,蘸酒精揩擦亡人眼睛、嘴唇,盖上棺盖,插香三炷,拨亮长明灯分置棺材前后,照亮亡灵一路走好。至此,对亡者遗体的处理全部完成,对亡者最为赤诚的敬重也得以告罄,特别是孝子孝眷孝孙、孝女孝婿、孝外孙对亡者穿衣、合眼、合口、停尸、盛殓等环节的悉心料理,精心安放,实质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尽孝的最大升华。

停丧 停丧时间依死者属相及落气时辰而定,3、5、7、9天不等。在此期间,每天要在棺前供奉三次祭品(祭品中的供果一般选苹果、香蕉、橘子等寓意吉祥水果,忌用梨,因梨有离别之意,暗寓残忍)。孝子剃头,孝子孝眷孝女披麻戴孝敬供亡人,每晚要脚蹬棺木睡于丧堂守灵,为亡者指路、过仙桥、办法事等各类祭祀、超度活动按孝门要求一一展开。出丧前一晚,孝门亲友背背篼,携带礼金、挽幛、纸扎等一应财物前来吊祭,孝子执哭丧棒领先,孝眷随后,分跪棺侧还礼叩谢(俗称烧纸)。逝者女儿每家请吹鼓手一班(2人),亦可所有女儿合请一班,置办花圈、铭旌、金山、银山、过河酒等祭品前来吊祭,孙女除不办金山银山外,其余同女儿,但可稍简。是日,题旌、撕白压孝、下钉、转材、置放站棺鸡、点主、堂祭,孝子披麻戴孝执哭丧棒领先,孝眷跟后,孝门其余众人随后,跪于灵前,三拜九叩,静听先生讲“二十四孝”。

图片

出丧 一人在前丢“买路钱”,一人举引魂幡开道,长孝手持“哭丧棒”于棺前背棺行走,孝门其余众人追棺哀哭。鹿马、花圈、铭旌、金山、银山排列成行跟随其后。至村外,过三棺,撒禄米,拜四方,孝子丢掉哭丧棒,孝子孝眷换上孝眷娘家送来的鞋、孝带孝套后(孝子系孝带,孝眷系孝套),成对竞相返回,净扫丧堂,吃罢食物,追棺依行,逝者女儿、孙女错时给抬棺人磕头、奉酒、敬糖烟(俗称吃过河酒)。抬棺者后排有一人一路不停用桃条柳棍抽打棺木,撒买路钱的人不断抛撒买路钱,唢呐、鞭炮鸣响不绝于耳,哀嚎戚戚绵绵至墓穴。墓穴正中用雄黄、石灰、稻米撒成八卦图,埋五子罐,放生站棺鸡,落棺垒土成坟。

当晚,请道士打扫,贴符章,念经安家神,酬谢帮忙人。三天后,全家人到坟山祭祀培土“复三”,亦称“复山”。此后,等待“回秧”,按时脱孝,着正常服装,全家守孝三年,忌穿红戴绿,过春节贴孝对(当年用白纸写、第二年用绿纸写、第三年用黄纸写),到了第四年贴上大红对子,以示悲哀之情、不好运气从此都过去了,一切都步入新轨。每年逢春节、清明或十月,后世儿孙都会定期到墓祭拜、祭扫,往来不绝。

早亡或非正常死亡者丧事从简。20世纪50年代以后,提倡丧葬简办,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2018年6月全市各乡镇火葬试点顺利推进,2021年7月全市火葬全面落实,但长期形成的丧俗依然在延续。

阅读373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