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人生态度,
“合”是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人生状态。
“和”是内涵,
“合”是形式;
“和”是内在思维模式,
“合”是外在反映形态;
“和”是对待问题、处理矛盾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和目标,
“合”是对待问题、处理矛盾所表现出一种形态和表现。
“和”与“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
1、关于“和”
“和”是一种内在的心境状态,是一种处世格局,是站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角度出发,在自身拥有足够的底蕴以后,所达到一种看待问题、处理矛盾的思想境界。在谈论天下大一统时,强调不是一时的形式上的“合”,而是思想内涵的“和”,是文化的大一统,更是思想的大一统。在这里思想是内涵,文化是形式,当思想通过文化(有教无类的教化活动)的方式实现的大一统,无论是华夏族群,还是其他族群不单单在形式上达到相合相融,而且要在内涵上实现和睦相处。
正如老子的“知和曰长,知长曰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人和”;荀子的“知和者,天下之大道也”,以及“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衷共济”、“和于四时”、“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连在音乐上,中华文化也强调和上节奏,所谓“和”,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
2、关于“合”
“合”主要是从阴阳角度来反映某种相和的状态。所谓“天地不合则万物不生,男女不合则子孙不生,气血不合百病乃生”,是对立统一的理想状态。曾经有人在谈论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状态时,认为“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 “知行合一”是思想与行为的关系,讲究心行一致的概念;“情景合一”是心情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讲究观感效果的概念;“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究生态和谐的概念。
这三者皆是由小至大、由个体到整体,由局部到全局的总体思维格局。像这样的立体化地思维在整个世界文明体系,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没有之二的概念。
3、关于“和”与“合”
“和”与“合”两者之间的相协调、相融恰,可以说是内外相辅、“和”是目的、追求,“合”是手段、方法。也正因为“和合”的理念的形成和实际运用,使得中华文化具备强有力的吸引力和包容力,乃至同化力,这一中华文化的特质表现的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说是“和”与“合”的有机结合,即文化上的认知认同,带来了各族群、各民族之间相融相合,以及对各阶段各时期国家组织形式和政治模式的遵循。同时,也正因为有了和合文化的气度,所以才会产生“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这样的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