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何向苏联宣战?

来源:中华大课堂

张学良的一生中,除了“西安事变”之外,还有一件大事不得不提,那就是爆发于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

这起事件最终以张学良和东北军的惨败收场,是中国和苏联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规模和持续时间都要超过后来的“珍宝岛事件”,对东北局势和全国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这场事件中兵强马壮的东北军缘何败得那么惨呢?

事件是围绕中苏两国关于中东铁路的路权归属展开的。

中东路是一条铁路,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又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是沙俄时代侵略中国的产物。

这条铁路呈“丁”字型,连接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一路经过我国的哈尔滨、长春和大连,贯穿中国东三省,可以说是控制中国东北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大动脉。

图片

中东铁路

这条铁路如果沙俄一直占着,暂时倒也没人来管——中国国内军阀混战,一下子谁都没功夫来管这件事。

但是1917年莫斯科一声炮响,苏联出现了一个叫列宁的人,他在俄国发动了“十月革命”,把沙皇的命给革了。

十月革命成功后,在全世界空前孤立的苏联给中国人民送来了一个大礼包——1919年7月25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正式发表了一份宣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南北政府的宣言》),宣布放弃沙俄政府在中国的一切秘密条约和权益,至于中东路,苏俄政府愿意与中国共管,专门协商。

这事,苏联在1920年又提出过一次,但因为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在外交上并不承认苏俄政府,所以是“热脸贴在冷屁股上”,所以,这事也就一直悬着……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的半年后,拒绝了日本人的百般拉拢,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

这是一个服从国家利益,眼光长远的正确决定,也确实为张学良在全国范围内带来如潮水一般的赞美和支持。当时才27岁的张学良,子承父业,雄霸东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

巨大的荣誉面前,张学良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手握几十万东北军,他寻思着,接下来还要干一件让全中国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大事情——这是张学良自己在后来的回忆录里承认的:

“那个时候就很想要施展一下子。”

张少帅采用的是“先礼后兵”策略,他在同苏联进行了数次谈判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后,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

张学良之所以敢以东北军去挑战苏联,一方面东北军在国内实力确实很强,其装备在国内也很牛、堪称翘楚;另一方面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各国对苏联存有敌视,而中央政府和蒋介石也支持张学良收回中东路主权。

另外,当时的张学良还听说,苏联国内正在闹大饥荒。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张学良都认为局势对他有利,对取胜也是信心十足。

图片

踌躇满志的少帅

但武装冲突爆发后,事态的发展并没有张学良想象的那么简单。毕竟要想以武力解决问题,就要看看双方的军事实力到底孰强孰弱、政治氛围到底对谁有利。

首先,那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已经是行事以铁腕著称的斯大林,况且,其时。苏军距离三十年代的的大清洗还早,国内战争期间的彪悍将领都还健在,政治工作做得也非常出色,士兵士气很高。

针对中东路事件,苏军成立特别远东集团军,总兵力4万,拥有大量飞机、坦克、重炮、战舰等技术兵器,坦克中装备了苏联最新型的MC18坦克。负责指挥的司令员是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元帅,他是首批5位元帅之一,对东北情况和奉军非常熟悉。另外,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崔可夫、罗科索夫斯基也参与了这场武装冲突。

反观东北军,貌似强大,但和苏军比还是差距巨大。除了装备不行,关键的军官方面,东北军大多草莽、土匪出身,没有像样的正规训练。更为要命的是,张学良时候的东北军和其父张作霖时相比已经不是铁板一块,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非常严重,打仗无法协同作战。

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日本。那时的日本也盘踞在东北,在事件爆发后并非完全作为第三方存在。他们不准东北军经南满铁路北运,处处给东北军制造麻烦——反正,你们干架的同时,我就是要制造制造麻烦、操操蛋!

最终,东北军连连失利,节节败退,在坚守5个月后,不得不在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与苏联签订了《伯力协定》,原本期望收回中东路权的愿景换为失败的耻辱。“中东路”全部恢复交战以前状态,依旧中苏共管。这场仗算是白打了。

但这倒也算了,关键是张学良把面积多达335平方公里,处于中国地图“鸡冠”的“黑瞎子岛”给丢了——苏联撤军至这个岛,就再也不归还了。

图片

中东路事件还给张学良和东北军带来了强烈的挫败感,一股为畏敌如虎的情绪在整个东北军中弥漫开来,这种情绪,应该也对后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中东路事件中,张学良和东北军准备是充分的,结果惨败。而曾经在日俄战争中打败过俄国人的日本在张学良和东北军潜意识里也就更是一个强大的存在。

而日本也从这一事件中看清楚了东北军的真正实力。时任日本关东军主任参谋的石原莞尔起草《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为发动九一八事变做铺垫。他狂妄地称,对付张学良都用不到真刀剑,只要用竹刀挥舞一下,就能把他击退。这种对张学良和东北军的看法代表了日本关东军部分军官的态度。

中东路事件影响极大,打击了张学良和东北军的信心,刺激了在日俄战争中曾经战胜过沙俄军队的日本关东军的神经。

不到两年后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似乎就成为这一事件的后续了。这次武装冲突中国失去的黑瞎子岛,直到2004年为了要回这个岛的主权,中国才费尽周折,要回了一半(形成了“各占一半”的协议,中国分西半部,俄罗斯分东半部)。

综观整个中东路事件,张学良的出发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他或许只是基于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在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件不正确的事情。

这就是真实的张学良,按照给张学良做口述历史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说法:

把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今后,本平台涉及关于张学良的话题肯定还会有很多。通过他的一个个故事,或许可以逐步还原这位东北少帅更丰满全面的形象。

活到101岁高龄的张学良,称自己人生活到36岁就结束了。

千秋功过,自有评说。

阅读455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