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恩怨

来源:中华大课堂

“康梁”本是师生,戊戌变法前,两人一唱一和,非常默契;但是,戊戌变法后,两人彻底闹翻了,原因非常简单,用一句话来形容:康有为抱残守缺,梁启超推陈出新。

至于两人的纷纷扰扰,坊间各有其说。

有些人说,梁启超的宣传和护法成就了他的老师康有为。

有些人说,康有为的掣肘制约了梁启超思想的自由发挥。

近代文学家胡适更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康有为,他说梁启超不得良师。

而事实上,梁启超就康有为对自己的影响,有过明确的概括:

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辛卯余年十九,南海先生始讲学于广东省城长兴里之万木草堂……余与诛同学日札记其讲义,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

结合这段说明,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对梁启超的影响非常大,至于两人是怎么闹掰的,我们先从梁启超拜师康有为说起。

1. “高学历”的梁启超拜师“低学历”的康有为

康有为是我们国家近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以理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也是广东南海的一户名门望族。

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对程朱理学颇有研究,平日里,他们会在乡间传授平生所学。

在这种环境下,康有为很早就接受了理学思想的系统教育,他开口圣人,闭口圣人,所以,大家都叫他“康圣人”。

图片

虽然自幼聪慧,学问颇深,但是,他对八股文不太感兴趣,两次参加县试均未通过。

康有为的祖父是连州训导,父亲是江西补用知县,叔祖又是护理广西巡抚,家庭条件相当不错。

他们见康有为总是考不中秀才,便花钱托关系为他捐了个监生,这样康有为才有了参加广东乡试的资格。

谁知,这次考试还是不中。

灰心丧气的他便只身前往香港游历。

此时,香港被英国殖民者霸占了将近40年,很多地方有着西方的气息。

22岁的康有为来到香港后,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文明,他觉得英国人“治国有法度”,不像古代那些“夷狄”一样没有文化。

于是,从那时起,他开始钻研西方的科学知识,逐渐成为当时学术界和思想界的佼佼者。

平日里,除了学习西方的知识以外,康有为还非常关心清朝的政治局势。

图片

1888年,身为普通老百姓的康有为首次向光绪上书,分析了当时大清和世界的发展形势,并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革方案。

其实,在清朝,一般情况下,老百姓是不能直接给皇帝上书的。

所以,光绪是看不到康有为的上书的。

可是,康有为却通过此举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博得了民众的广泛关注,赢得了大家密切的注意,当然,这也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从此开启。

1890年8月,梁启超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认识了康有为。

当时,梁启超16岁中举,这次是见不如自己的监生,他颇有些少年得意登高科之味。

谁知,在与康有为一番交谈后,彻底改变了他的得意之气。

康有为对他所学之旧学逐条批驳,就犹如秕糠一般,这让梁启超感觉是当头一棒,犹如冷水浇背一般。

图片

尤其是,康有为让梁启超明白了自己平时所学只不过能应付科举考试而已,根本不是真正的学问。

于是,第二天,梁启超再次专程拜访了康有为。

席间,康有为谈到了自己的教学内容,他说自己并不是以四书五经、八股文为主,而是,以孔孟之学、宋明理学和佛学为主体,兼及史学和西方哲学。

听了康有为的这番话后,身为举人的梁启超毫不犹豫地拜了“监生”康有为为老师,跟着他学习新知识。

2. “启超之学,无一不出于南海”

南海,是大家对康有为的尊称。

1891年,他在广东设立了万木草堂,收徒讲学。

万木草堂有一个非常大的图书馆,收藏着各种书籍。

其中,有康有为自家数代以来的各种藏书,也有他从上海制造局购买的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大约共有3000余册。

而在1891年至1894年间,风华正茂的梁启超就是在这里汲取了新知识。

此时,康有为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万木草堂发展为一所不同于传统习俗的新式学堂。

在万木草堂的四年时间里,梁启超进步很大,

虽然他与康有为有16岁的年龄差距,

但是,在平时,两人一唱一和,亦步亦趋,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实践上,均保持高度一致,甚至,如出一人。

用梁启超自己的话来说:“启超之学,实无一字出于南海。”

3. 逃亡日本后,两人逐渐有了分歧

平日里,师徒二人在思想上虽然有些分歧,但是,都是可以互相讨论的东西,影响不了彼此的感情。

图片

只是,在戊戌变法后,他们逃亡到日本,两人才有了隔阂。

从1898年6月开始,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支持下,光绪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可是,遭到了慈禧的反对,这次改革历时103天,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先后逃亡到日本。

在日本,两人所走的路线完全不同。

康有为手捧光绪赐给他的“衣带诏”,继续宣传他的保皇保教主张。

刚一开始,梁启超对康有为依然是唯师命是从,可是,渐渐地,他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著作,从此,判若两人。

随即,他从保皇派掉转车头,走向了革命派。

他开始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密切接触,甚至,还会彻夜长谈,而且还有了合作组党的计划。

图片

至于如何对待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有自己的主张。

他召集其他同学,联名致函康有为,劝他“早日退休”。

康有为得知梁启超倾向革命后,恼羞成怒,立即命令梁启超到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同时,还斥责梁启超等革命党人的错误行径。

碍于师命,梁启超只是表面上答应,实质上却未放弃对革命的信仰。

不得不说,早年间,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梁启超常常支持尊孔保教的思想。

可是,转变思想后,他本着“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的想法,公开反对康有为的保教思想。

这让康有为非常生气,他严厉地批评了梁启超。

图片

4. 师徒二人矛头指向袁世凯,可是,一个为了复辟,另一个是为了护国

在康有为眼里,只有溥仪才能担任当时的皇帝。

1914年3月,康有为和张勋暗中谋划复辟清朝一事,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有一个人不答应,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虽然愿意复辟帝制,但是,他丝毫没有让溥仪当皇帝的意思,而是自己自称为洪宪皇帝。

这让康有为忍无可忍,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

与此同时,袁世凯窃取大权后,梁启超也走向了讨伐袁世凯的道路,他联合自己的学生蔡锷以及其他人士组织护国军,以武力讨伐袁世凯。

甚至,梁启超还只身赶往广西,劝导广西军阀陆荣廷宣布独立。

图片

虽然师徒二人都是讨伐袁世凯,但是,两者的目的并不相同。

康有为讨伐袁世凯的目的是复辟清朝。袁世凯死后,康有为加快了让溥仪复辟的步伐,他联合辫子将军张勋,趁段祺瑞与黎元洪发生府院之争之机,请溥仪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段历史称为“张勋复辟”。

因为复辟有功,康有为被溥仪提拔为弼德院副院长,而且还戴上了头品顶戴。

可是,这种殊荣只坚持了12天,复辟就失败了,康有为被列为通缉犯,无奈之下,只能在外国使馆里或者租界里躲避。

而梁启超讨伐袁世凯就是为了维护共和。

他不仅反对袁世凯称帝,而且,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复辟,他坚信世界潮流不可阻挡,任何形式的复辟都不能得逞。

为此,康有为在报纸上发表主张清帝复辟的言论时,梁启超针锋相对,立即发表文章反驳自己的老师康有为。

而且,他还跟随段祺瑞誓师马厂,参加武力讨袁。

图片

甚至,他还以个人名义发表反对通电,斥责老师康有为“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

据说,有人担心这样会破坏康梁之间的师生情谊。

可是,梁启超却不以为意,他理直气壮地说:“师弟自师弟,政治主张则不妨各异,吾不能与吾师共为国家罪人”。

张勋复辟失败后,康有为不仅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将怨气泄在了梁启超身上,一度咒骂梁启超为“梁贼启超”。

就这样,师徒二人的交恶逐渐公开化了。

5.康有为晚年时,师徒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

晚年时期的康有为与学生梁启超在政治立场上依然有很大的分歧,可是,师徒二人之间的关系比以往有所缓和。

1922年,康有为的原配夫人在上海逝世,梁启超曾亲自前往吊丧。

5年后,康有为70岁大寿,康门弟子齐聚上海为老师祝寿,梁启超因事未来,但是,他托人送来了自己亲笔书写的寿联和寿文。

图片

在寿联里,梁启超将康有为比作孔子;而在寿文里,梁启超深情地回忆起早年间跟随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学习的师生情感,并且,他还特意感谢先生的教诲,高度评价了康有为对后世的影响。

这让康有为一度非常开心。

可是,高兴的气氛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康有为就在青岛病逝了。

梁启超闻讯后,非常难过,他赶紧给老师的家人汇过去几百块钱,作为丧葬费用。

同年4月17日,梁启超联合其他康门弟子在北京设灵公祭,两眼含泪宣读了悼念老师的祭文。

在这篇祭文里,梁启超不仅肯定了康有为早年做出的历史贡献,也委婉地批评了他在复辟上所犯下的错误。

写在最后:

康有为和梁启超既有师生情谊,又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这说明两人在某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曾有过一致性。

但是,康有为对梁启超的影响也主要集中在了戊戌变法前。

在戊戌变法前,梁启超不仅大力宣传老师的思想学说,还与老师共同组织一些政治运动;但是,在变法后,善于吸收新知识,努力摆脱传统事物束缚的梁启超与“一成不变”的康有为逐渐产生了思想分歧,正是这些分歧之争导致了两人的水火不容和恩恩怨怨。


阅读4376
分享
下一篇: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