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各地联考模拟作文题

来源:中华大课堂

01、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思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出身寒微,从小学习刻苦,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毕业后长期遭到旁人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贪慕钱、权与“胜”,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仰,逐渐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分子,最终坠入毁灭的深洲。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第一段材料讲述的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人生轨迹。一个满腹才华、抱负不凡的穷书生,因为在走入官场后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丢失了读书时的雄心壮志,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最终从“英雄”蜕变为“奸雄”,让人感叹。

第二段材料讲述的是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的人生轨迹。一个成绩优异的学霸,在踏入社会后,开始执著于追求钱、权与“胜”,逐渐丢弃了学生时代的理想目标,抛弃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堕落为一个黑恶分子。

两段材料讲述的都是学霸“黑化”的故事,虽然他们都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但其人生轨迹能给有为青年带来深刻的启示。考生可以选取的写作角度是多样化的,如分析“才”与“德”的关系,思考坚持理想、信仰、初心在成才路上的意义,思考读书的意义,思考健全的人格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功利心,等等。

✦参考立意

1. 立德广才,方成其志

2.成才路上,携初心前行

3.德才兼备,方为栋梁

4.德为才之本,才为德之力

5.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

✦名言警句

1.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君子应效法大地,以宽厚的品德承载万物。)

2.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周易》

3. 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孔子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为。)

4.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孔子

(品德就像水的源头,才能就像水的波纹。)

5.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6.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东汉·王充《论衡》

(品德不优秀的人,不会胸怀远大理想;才能不大的人,不会拥有渊博的见识。)

7.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只有贤明、高尚的人,才能让人信服。)

8. 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

9.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和资本;德行,是才能的前提和统帅。)

10.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资治通鉴》

11.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资治通鉴》

(君子凭着才能做好事,小人仗着才能做坏事。)

12.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菜根谭》

(美好的品德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正如盖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修建坚固而耐用的房屋。)

✦精彩语段

1. 成功之道,以德而不以术,以道而不以谋,以礼而不以权。

2. “德”必须驭“才”,“才”必须从“德”,绝不能舍本逐末。

3. 一个人的成功,始于学历,成于能力,终于品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凡欲成事者,无不以做人为本。

4. 所谓“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努力做到——上不负苍天,下不负厚土,中间不负自己的良心。

✦优秀范文

德——为人之本

贾雨村登科及第后,由先前的心怀大志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思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由较高的人生目标到失去读书人的信仰最后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分子,以致于坠入毁灭的深洲。其实质是他们丢失了道德,不知德乃为人之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每当读起曹操的这句诗时,不禁慨叹人生的短暂。那么,这短暂的人生中,什么又是最重要的呢?也许,只有“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因为,他是我们的为人之本。

人活一世,关键活在这个“德”字。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但他们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们却还活着。”或许,这活着的人,正是因为他们品德的丧失而被人们遗忘。那死去的人,正是因为他们高尚的品德,数百年,甚至数千年都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一个“德”字,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同时,也注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品德高尚的传奇人物很多。他们高尚的品德至今令我们称赞。三国时期,蜀汉“长胜将军”赵子龙便是一个品德极为高尚的人。很多时候,大家多在评论他高强的武艺,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多么有才华,多次以超强的智慧大败敌军。然而,人们却很少关注他的品德。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北伐的时候,发生过一次着名的战役——街亭之战。由于诸葛亮的用人不当,而使街亭之战失败。在败退的大军中,唯独赵子龙的这支队伍不折一人一骑安全的返回。诸葛亮亲自来迎,并赏赐金五十斤,绢一万匹。赵云却答道;“败军之将怎敢劳丞相远迎,这些赏赐还是待来日赏给有功的将士吧!”诸葛亮答道:“昔日先帝常赞赏子龙将军品德高尚,今日看来依然如此,”由此看来,赵子龙的品德是多么的高尚。赵子龙之名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是他的武艺与才华,更与他高尚的品德有着莫大的关系。

五千年间,品德低下的人也不在少数。南宋大臣秦桧,贪生怕死,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出卖了自己的国家,陷害抗金名将岳飞。秦桧原本为南宋开国初年御史中丞,曾主张抗金,反对求和。金兵攻占开封后,鼓励张邦昌为帝,秦桧反对,主张另立朱朝宗室为帝。结果,被金兵掳去。他为保全自身性命。在金廷倡议求和。于1130年被金将完颜昌放回南宋。几次会朝后,他深得皇帝赵构信任,官至宰相。为求得荣华富贵,他又以谋反罪名将抗金名将岳飞杀害。其妻王氏也参与阴谋。后来,他又代替皇帝赵构向金使跪接诏书,出卖国家。他和妻子王氏为了自己而不顾一切手段出卖国家。在岳飞的墓前,至今仍有两尊石像跪在那儿,永远,永远。他们就是秦桧和王氏。秦桧低下的品德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看来“德”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拥有高尚的品德,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便是快乐的。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低下,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快乐,只有孤独与痛苦相伴。

德——为人之本。一个人的品德缺失,不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更会连累其他人。所以,我们做人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其他人,更是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02东三省三校2023届高三

第一次联合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 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2”揭晓仪式在京举行。“稳”当选年度国内字。稳,体现在经济要稳中求进,社会要长期稳定;改革要蹄疾步稳,发展要行稳致远;中国饭碗要端稳,就业民生要保稳。

对于“稳" ,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指导

1. “稳”当选年度字。

2. 稳,体现在经济要稳中求进,社会要长期稳定

3. 改革要蹄疾步稳,发展要行稳致远

4. 中国饭碗要端稳,就业民生要保稳

此题本身就存在“一元生发”,写作任务非常简单,题目中“稳”囊括了四大方面:

稳于经济稳中求进(如何又稳又进?)

社会长期稳定(如何稳定?)

改革蹄疾步稳,发展行稳致远(如何蹄疾步稳?如何行稳又致远?)(可参考语文侠客“山东潍坊联考蹄疾步稳”下水文)

中国饭碗要端稳,就业民生要保稳(怎么样才能端稳?怎么样才能保稳?)

也就是说,你选取1--2个问题去回答甚至去畅想都应是合理的!(关键讲清楚你选取的“稳”本身的关系)

【点睛】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 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 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参考立意

1. 可深可浅,灵活中寻求稳妥

2.灵动和沉稳

3.不安于平稳,要不断追求

4.不安于平稳,要不断追求

5.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精彩语段

1. 在2019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各种挑战,以”稳”的心态见招拆招。不着急、不焦虑,是因为行稳,方能致远。今天的生活,相对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丰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 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稳与不稳,是纷繁的客观世界与一颗心的较量。

2. 稳,应当是一种从容、旷达。面对选择要稳,面对生活的状态也要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都能坦然地接受下来。

中国有很多这样古人,你不能说他的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意的, 但这个人可以把日子过得很潇洒,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的生活境遇可能极其简陋,但是能看得开。

如果要过简陋的日子,我们的内心能稳得住吗?

3. 人心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起点。抱怨世界给我们太多羞辱委屈的时候,也许是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迷失与世界的纷乱时,往往是我们的定力不够。即便世界不够好,我们的心也要准备好。因为,只要人心是稳的,他背后的整个世界就是完整的。

✦优秀范文

稳和梦

少年总有青云志,老人总讲究顺其自然;青年人善做梦,中年人善稳行。大众观点下,“稳”和“梦”是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不同特性。但在我看来,二者是一定会在成功中同时绽放的共生的美丽。

没有稳的梦,永远只是梦。美国在建国前受英国压迫,独立是众多人的愿望。可是最后实在民兵集结,计划周全后收获一次又一次的战场克敌才获得最终的胜利。太平天国徒有远大理想,但农民起义军的头目没有才干制定方案,最后也只是昙花一现。可见不论梦多美,做梦的人有多超脱,就像我们在吃藕前必须下泥一样,干大事时必须要思考、摸索,稳扎稳打,面对挑战。

没有梦的稳,只是固步自封。世间的国家数以百计,在时刻飞速发展的地球上,不前进便是民族的倒车。清朝的小农经济在闭关锁国中是再稳不过的了,可是一旦百年后一声大炮震天响,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贫、穷、苦、难也就随之爆发。当时的统治者只是做着稳定自己王朝的“白日梦”,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最终还是面对了残酷的现实。

梦是人类一切荣耀的集中体现。人类梦想度过汪洋,梦想展翅飞翔,梦想征服山峦,梦想登上明月。这些我们曾传颂在神话传说中的妄语现在一一实现。同样的,每一个伟大瞬间的起源都是某个人某天灵光一闪的梦境。人类身居万物灵长的根据便是那一丝灵光,时时闪现。

梦是能改变世界的,稳不行。人都会犯错,积累起来便是社会也出了错。一个没有轮子的汽车,即使它的发动机再运行良好、持久稳定,也无法在路上奔驰了。“不破不立”,这时就要有人喊出臆语,惊醒铁屋中的人。

而我们认为的“稳”,也常常是前人“梦”的实现。线上支付在当今普遍如甚,可我们难以想象几年前线上支付有多困难,即使我们就是这改革的亲历者。而我们今天的经济高速发展,也是四十年前邓小平先生一个划时代的梦的实现。这每日稳定的GDP增长,与钱包稳定的收入,当初也曾令人无法想象,如今却已成常态。

改革均起于“梦”,但必实践于“稳”。父辈们几十年的稳健与埋头完成了开放与发展的梦想。今天我们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处于最会、最敢做梦的年华,为什么不高唱专属我们这个时代的行军歌,踏着父辈们传授的正步,走出前人难以想象的一片天地呢?

03、2023届安徽省“江南十校”

联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代杜前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认为去伪存真,兼取众长,是写好诗歌的基础:宋代戴复古在《论讲十绝》中说,“频救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认为写诗应自出机杆,表现个性和风格,切忌一味因袭模仿。

以上材料中,两位诗入倡导的写诗理念,或兼取众长,或自出机杆,都是他们取得诗歌成就的原因。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城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恩考。请你结合自已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为带有任务驱动特点的思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和思辨能力。

材料分为两层:

第一层引述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的诗句,“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意思是,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材料中做了解释和提示,他“认为去伪存真,兼取众长,是写好诗歌的基础”,这个观点本身就带有思辨性一继承和学 习不是全盘接收,一味因袭模仿,而是要求去其虛假、取其真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转益多师”,不限于一家,才能兼取众长,也必然需要诗人创造性的继承、借鉴,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弘扬和舍弃。

第二层引述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的诗句“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自我”与“随人”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自我" ,不是盲目独断、自我狂妄的表现,而是长期积累并经过意匠经营才反映出来的作者的个性与风貌。“自我” 必须符合并遵循客观规律,这样的“自我”才有价值,才能被人承认接受。在“自我”形成之前,必须认真学习,继承前人的珍贵遗产,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展现真正的“自我”。

兼取众长和自出机杼是有机联系的,考生只有进行辩证思考,方能写出更佳的立意。审读明确写作要求,“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更广泛的领域”才是写作重点。作文题目取材古代诗歌创作理念,那么“更广泛的领域”可以延伸到文化发展的领域,也可以指向学习领域、工作领域、科技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等等。“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也提示考生结合青年成长实际,谈出切身体会。

✦参考立意

1.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2. 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3. 没有继承,何来创新?

4.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5. 以传承为基,造自我大厦

6. 接他木之枝,开个性之花

7.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名言警句

1.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2.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4.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5.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6.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

7.古人成说如琴谱,要合拍须自家弹。——刘宗周

8.传前世之法则,作后世之规矩。——张退公

9.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精彩语段

1. 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在这一方面,老一辈艺术家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不论是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还是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在他们的绘画中,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融会创新,恰恰建立在极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之上,此意学者当识之。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在“守”与“变”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精神追求,展现新时代的“审美”风范。中国画的“守”与“变”,包含着对艺术传统的回望也包含着对中华美学的回溯,更包含着对当代审美的追求,推动着中国画向前发展的同时,又保持着中国画特有的轨迹、精神和面貌,以民族艺术所应体现的文化自信,指导着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2. 中国精神从哪里来?来自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但人们更关注的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奥秘何在?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中国理念与中国价值。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代表着当代中国人对人类思想与文明的新贡献。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应当成为我们建构政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国际交往与秩序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中国精神如何弘扬?要靠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来展示、传承和传播。我们需要一系列标志性的符号、代表性的人物和史诗性的中国故事,来记录中国奇迹、演绎中国经验、展现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只有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国际通行的语言风格讲述当代中国的故事、展示当代中国的形象,才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奇迹背后的东西,了解当代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只有善于挖掘、表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故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好、演绎好这些故事,才能使昨天探索的结晶成为明天奋斗的精神动力。这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才是对中国精神的最好展示,才是中国精神传承和传播的最好载体。

3.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成了器,完成涅槃。”“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有网友点评,这些诗化语言的解说词是“心与历史的对话,文明与传承的写照”,而正是这样“心与历史的对话”,完成了一次文化的轻传播。守成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这两点上,《如果国宝会说话》都可圈可点。先说守成。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介绍的国宝为代表的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基因,展现了以器传道的重要文化传承路径,需要现代人读懂这些器物上的文字、解读这些器物上的密码、传递这些器物呈现的价值,更需要我们守护这些器物代表的精神。因为在这些精神中,有圣人的教诲,有君子的信仰,有道法自然的境界,更有执两用中的智慧,它们构成了民族的灵魂,构成了民族力量的源泉。而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提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常的浸润,《如果国宝会说话》便是很好的尝试。再说创新。让甲骨文变成流畅的白话文,让国宝文物的丰富意向层层展现,让年轻、青春的面孔演绎历史的现场,让古与今有了时间的隧道,这个从容又丰富的解读过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和不间断性“微纪录”这种形式的创新,完成了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碎片化传播的结合。正如业内人士所评价的,此片“把文物的重量通过最现代、最流行的艺术方式传达出去,让纪录片尤其是短片成为文明传播的轻骑兵”。

4. 所谓现代人并不是对当代社会人的一种简单规定,其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从时间观念上看,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它相对于古代人、近代人;一是从品质来看,指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它相对于传统人。就现代性品质而言,它也不是一个既定的、规范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指向。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基本人格特征是基于封建伦常之上的人格的依附性、非独立性,义务意识,崇尚权威,强调服从,重共性,重守成等,那么,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人格特征乃是人格的独立性,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强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意识,对新事物的开放性,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

5.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事实上,艺术作品的创新既体现了表达手段的不断更新,也暗含着艺术家文化认知与创造力。京都大学教授田中美知太郎说过:“创新和发现的过程属于‘哲学’的领域。只有在概念能被合理证明时,才能成为科学”他认为,在可用科学解释的一般常识和真正的创造力之间有一道鸿沟。创新和发明就是可以弥补它们之间差距的心智活动。然而,没有一定的普通科学知识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创造力。不过,优秀的艺术作品的确需要艺术语言的支撑才能得以展现,画匠和画家之间本质的区别却在于是否有艺术理念,这业已成为毋庸质疑的事实。同时,艺术创造力也来自于创作者不断发问的能力和探求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仅表现为个人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更需要社会的培育和强有力的系统支撑。

6. 《环球科学》年度创新榜发布了,毫无悬念,华为又出现在本土企业创新榜中。可是,华为感觉良好吗?肯定不是,我们看到领军人物任正非如履薄冰,对于华为创新的前景,任正非最经典的叙述是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他在发言中这样说道:“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严格说来,中国科技企业乃至整个科技界的创新,还远没有全面进入一骑绝尘、环顾左右不见对手的无人区。智能手机方面,华为前面还有苹果和三星;在芯片领域,华为还在紧追高通。但以中国科技发展的态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域从跟随到进入领跑的情况,已经出现,将来会越来越多,最终形成常态。这个时候,任正非首先想到无人区里如何创新,就像当年在华为顺境中想到冬天一样,是未雨绸缪的前瞻性思考,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思考。从跟随到领跑,再到进入创新的无人区,应该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候,需要的不仅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渐进性创新,更多是需要源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否则,随时有可能被别人重新超越。华为对此应该是清醒的,数字通信、互联网、手机、计算机芯片,这些华为公司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华为发明,也不是中国人发明。所以,任正非们感到前途茫茫和危机是正常反应;如果感觉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优秀范文

新旧之美,美美与共

细雨蒙蒙的时节,闭月羞花的姑娘总会打着那一方纸糊的伞,期待着与心仪的他相遇;当苏绣的针刺穿那一层薄薄的纱之后,锦绣山河将在方寸之间展开……这些都是极其传统的东西,背后折射的却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当人们雨天打着批量生产的冰冷骨架的伞,当人们身上穿着由各种化学制品做成的衣服时,我也有点迷惑,为什么我们不能将两者融合起来呢?

直到我看到一篇关于中国设计的报道,我才感觉到兼容新潮和传统竟会让人这么感动。报道报道了一个中国设计师将苗寨的刺绣运用在了桌子上,当桌子摆在国际的舞台上时,传统的魅力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还有一位是图标设计师,他取材于名家的山水画,绘制出了一套具有现代感、又不失风雅的印章,在微博上引来点赞一片,甚至很多人都跃跃欲试。

新潮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吃穿住行上,更体现在思想上。人们总说:“要跟上时代的潮流。”的确没错,先进的思想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但谁又能说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智慧就当真没有一点用呢?孔子的交友思想、中庸思想时至今日依旧给我们心灵的启迪,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传统,是忘不掉的。在思维的世界里,如果能让它在传统和新潮中碰撞,更多进发的是创意的火花。

传统和新潮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是有交集的两块东西,如同设计师在传统中找灵感,传统手工艺人在新潮中找元素,两者从未冲突,反而是惊喜。

兼容新潮和传统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我们往往会盲目地偏向一方。以为一味新潮,就是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其实不然,摒弃传统的人是永远无法立足于社会的;同样的,如果过分讲究封建迷信,那对社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所以在当下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立足传统,并肩新潮;上午早茶,下午咖啡,也不失为一种美妙的生活方式。或许两者融合到极致,将会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好。

别一味地抗拒新潮,也别一味地固守传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带着他们走向国际,在全世界发扬。

愿有一天,你能撑着一把铁支架构成,但伞面是苏绣的芭蕉的雨伞,走在秋雨中,抑或留下一个穿着带有中国印记的汉服时装的背影在世人的眼中。

04山东菏泽·统考一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汉语中,由“格”构成的词语很多。如:资格、合格、高格,格局、风格、品格,体格、学格、人格,格物致知、有耻且格、自成一格,等等。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对以上哪几个词语感受最深?请选取两到三个词语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格”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长貌。意思是:树木的长枝条。而由树木的枝条这一本义,可以联想到扎篱笆时长树枝纵横交错地编织起来,形成一个一个很有规律也很漂亮的“格子”,这些“格子”组成的篱笆,就把小家庭和外界“隔离”了,这种隔离,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自我封闭,这种“格”就成了“隔”。于是,人与人之间就被分成了不同的种类,比如“资格”“合格”“风格”“学格”“人格”等,不同的“格”代表了不同的类别,不属于这个范围的可能就格格不入。而同时,因为类别不同,不分群体被压迫、限制(格限),那些想要改变现状的人必然会反抗,而面对严酷的法律和暴力执法,反抗的手段往往也是武力(格斗)。

然而,人类是一种必然需要思想的物种。先民从“编格子”中发现了美、发现了善,于是有了格调的高低;这种发现、探究本身也是一种“格”(格物致知)。有思想的人类,不会甘心被放在固定的格子里,他们探究格子外面的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止。于是那些人们高于普通人,获得普遍认同、赞扬的就会被认为是“高格”“有格局”等。

试题要求以“格”组词,围绕其中两三个词语展开写作。对此,可以选用完全对立的两者去对比论证,比如由“体格”与“人格”去思考。可以选用形成对立统一模式的词语,比如选取“合格”“高格”,说明专业能力合格+道德修为高格=真正大写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人。也可以选用形成兼容互补模式的词语,比如主体风格+自成一格=符合主流价值观又有个体的丰富性独特性,二者的兼容、结合,使人生更有蕴藉和意趣。就像杜甫的主体风格是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但他也有清新自然的一面,像江畔独步寻花(系列)就是极为清新自然的。

✦参考立意

1.铸强健体格,修高尚人格。

2.以品格育格局,以追求助成长。

3.合格是底线,高格无上限。

✦优秀范文

持人格之旄节,秉风格之纯正

跋山涉水,叩经问史,风格与人格之争议久久没有定论。或言“文如其人”,风格与人格交相辉映;或言“不因人废文”,不能因人格偏颇而否定其文学创作。月有阴晴,事有两端,我们应审慎对待风格与人格之争,持人格之旄节,秉风格之纯正。

以人格之光芒,点亮文学之灯,人格是文学作品最深处的涵养。

文学创作、翻译甚至评论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之泉,人格高度是作家不可或缺的品质。著名文学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夙兴夜寐,上下求索,只为订正一个词汇甚至标点的翻译错误,不惧挑战权威,只为字字清明。他从不会懈怠,应付差事,而会字斟句酌,反复比对外文文献,为我们呈现最完美最流畅的译文。这是一个翻译家的高尚人格。反观之,曾一度引起热议的“毒教材”事件让人寒心。本是为小学生编印的教科书,却夹杂了大量低俗、色情的插图,这让祖国的花朵如何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教育谈何发展?这是插画师人格的缺乏,是不能容忍的错误。没有高尚的人格,何来完美的风格?我们必须要培养青年健全的人格,才能塑造他们的风格,“猛志犹在”方可化笔为剑。

以风格之力量,擂动人性之鼓,风格是高尚人格最高处的守望。

人在悲愤之时,可谓“杜鹃啼血猿哀鸣”,只有藉文学才能抒发内心的情感。你听,屈原“被发行吟泽畔”,大呼“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诉说声声,悲愤句句,无一不是对香草美人难再寻的悲叹。你看,司马迁遍访各地,只为遍历前人踪迹,成就一部前所未有的《史记》,一章一表,皆呕心沥血,寄意遥深,承载着藏之名山,以待后人的愿景。你触,陆游干枯凌乱的长发,“镜中衰鬓”饱含着多少次冲锋陷阵,多少次无奈收兵。曾经“中原北望”,年老却不得“万家同”;曾经不知世事艰辛,如今只能“书愤”,借文字来排遣英雄的落寞。是文字,是风格救赎了他们饱经挫折的心灵,也是高尚的人格赋予其文辞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

以人格之节,守风格之正,方可文约辞微,人格皎洁。

人格与风格如白鹭双飞,缺一不可。吾辈青年应端方正直,守护文学最真挚的情感,聆听文学最扎实的思想。古有潘岳文采斐然,一首悼亡诗感人泣下,一篇《闲居赋》引人向往,但他却人不符文,望尘而拜,追名逐利,惹得后人耻笑。今有史铁生身残志坚,一篇《我与地坛》读哭了太多游子,他用坚强的意志与疾病抗争,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伟大和人格的力量。人生之路漫漫,文学之路悠悠,要想成就文名,先得坚守人性的高尚,作文如此,作人如是。

吾辈青年,生逢盛世,自当任重道远。苏武坚守正义,持旄节十余年边塞,我们亦当坚守人格之高洁,修炼内心以成就风格之纯正。且化笔为矛、为剑,为投枪,刺向不平之事,尽显文学力量。

05、2023届济南高三一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本想留在大城市,最终却回到家乡,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了廊桥;但也有人认为,她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关联了现代文阅读《廊桥上的人生》的素材,将写作任务放在其体情境之中,以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发点,把“读写”紧然地结合在一起。

《廊桥上的人生》一文中素秋最终回到家乡,作为导游,在对家乡的介绍中逐渐加深了对“廊桥”的认识,结尾升华至“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廊桥”,再次呼应了选择回到家乡的价值和意义。

作文要求学生在读过材料之后,对“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看似矛盾的问题做出选择,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关注,考查了学生对语文学科读写能力的把握程度。

“素秋最终回到家乡,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了廊桥”和“有人认为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两句话既是审题的难点重点,也是审题的关键突破口。

材料以分号为标志,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素秋应如何选择,即“回到家乡”还是“留在大城市”,这是两种人生的选择。如果结合《廊桥上的人生》一文,材料似乎有“回到家乡”这个倾向:但文中也有“从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去奋斗,去打拼”,再结合生活实际,“留在大城市”也是一种人生选择,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实现人生价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种选择并无高下之分,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写作要求上,除了常规的要求外,特地强调了“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即不要再以素秋为例证。从类型上看,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从两者中选择其一或思辨地谈自己的选择,重点要谈出自己选择的原因。

“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你有什么想法?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引导我们本次作文是“你”的“选择”,因此不能同时空地双选,只可能单选或在不同时期完成选择的转换,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无条件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双选或评价他人的选择。

写作时,重点应放在对做出选择的原因的阐释。

✦参考立意

1. 选择回到家乡——目的是建设家乡,造福家乡。

2. 选择留在大城市——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为祖国服务。

3. 先外出闯荡(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然后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推动家乡特色文化的传承)。

4. 虽身在城市,但心怀家乡之情,有建设家乡之志,以实际行动助力家乡发展。

5. 无论选择回到家乡,还是留在城市,都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为了推动家乡发展,为了服务祖国建设,为了民族更好的发展。。

【优秀题目】

1. 在家乡建设中绽放青春之花

2. 出城诚可贵,留乡价更高

3. 求辽阔而向远,觅初心而归乡

4. 生于桑梓,耕于桑梓

5. 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予吾乡花满堂

6. 立建设之志,留故土家园

7. 闯增才干,归化涓滴

8. 扎根故土,勇毅前行

✦优秀范文

在家乡建设中绽放青春之花

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人们面前应有尽有;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个中真谛流露其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文化繁荣,科技繁茂,城市发展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家乡大有天地,却鲜少有人愿意大展宏图。去大城市闯荡纵然机会众多,但投身家乡建设也未必一事无成。

建设家乡是青年一代磨砺意志品格、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

《黑天晴鹅》中有一句话:“挡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到家乡,多半是因为家乡条件简陋、资源有限。可正是这样与大城市金碧辉煌的不同,才更能锻炼出能吃苦,肯耐劳的新时代青年。当今物质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太多人随波逐流,只顾追寻六便士的踪迹,却忘了找回自我灵魂的月亮。留在家乡,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能够让我们找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建设家乡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与时代同向而行。

马克斯有言:“当个人理想与时代交融,你会感到生命永垂不朽。”滴水是有穿石作用,但滴水必须加入河海,才能形成浪涛。个人的理想奋斗,只有加入家乡建设时洪流中,方能有排山倒海、无往不前之势。当我们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便是同时代偕行、为中国梦朝乾夕惕的奉献者、开拓者、进取者。

建设家乡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恒心。

恩格斯曾言:“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带你翻越世界上的一切高峰。”当我前们面对家乡建设时,或许一开始会感到一筹莫展,但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孙中山有言:“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遇到想放弃的时候,再坚持一下,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投身于家乡建设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外出国荡。山因肴而雄,屋因梁而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风口浪尖的城市间,只有以初心为浆,渡发展之舟,方能成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一定会挑起时代脊梁,致力于家乡建设,以已身照亮社会,绽放青春之花。

阅读6593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