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与“寺”“庙”

来源:中华大课堂

和尚,佛教出家的信徒,也叫僧人,或者说法师,民间多是称呼为师父。信佛而不出家的,一般叫居士。

佛教徒居住地方为“寺”,比如:少林寺、法门寺、白马寺、天宁寺等等。

这与道教有很大区别,道教的信徒的驻地为“观”和“庵”。由于明清小说的大量出版和近现代影视作品的普及,人们逐渐明白:“观”就是指道观,是道士生活,男性修行的场所。“庵”则是尼姑庵,是女性修行者的居住地。

有句话,“天下名胜僧占多”。很多寺,在著名的景区区,有的在城市:比如寒山寺在苏州;大昭寺在拉萨;但更多是在山里:少林寺在嵩山;灵隐寺背靠北高峰;塔尔寺在莲花山,显通寺在五台山;青岩寺在巫闾山。

既然和尚住的地方叫“寺”,应该说,“跑了和尚跑不了寺”才对啊?为什么说,“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呢?

这和“寺”的名称来历,以及“寺庙”名称的形成有关。

“寺”在秦汉之时是官方机构所在地,原意是指人在一个地方里工作生息。所以我们经常听说“大理寺”、“鸿胪寺”,实际上就是如今“某某办”,“某某局”的意思。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西来。三年后,佛教西来,刘庄就特地为他们建立了传道和研习的场所,因为出于官办的性质,就借驮经书的白马,命名为“白马寺”,成为佛教在中原的发源之地。后来官署衙门的称呼不再用“寺”,佛教修行传道场所就统称为“寺”,以标榜自己的官办性质。佛教迅速昌盛流传,“寺”就用来专指外来宗教讲经的场所。

这就是“寺”的来历。那“庙”呢?是咋来的?

在佛道思潮成型之前,我们的老祖宗敬的是“天、地、人”,天和地来自浩瀚自然,不必多言,而对人的敬意有“人皇”之说。但是,在人皇崇拜之前,古人更崇拜的是自己的先人。虽然历经二千年的思想改革和新的桎梏(儒释道的形成),我们对祖先的崇敬也一直没有被磨灭。当然,几千年封建社会,也强化教育皇民教育,天地君亲师,皇帝是最大的天。但是,在百姓的心中,在一个正常的,有思维的中国人心中,孰轻孰重其实毋庸多言。

先祖崇拜在具体行为上的体现,就是建“庙”纪念。“庙”其实是祭祀的地方。一个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家庙,也叫祠堂。近亲的祖先死后,也要送到庙里。一路上伴随着亲人的哭声,民间叫“报庙儿”。所以,现在人们呵斥一个哭喊的人,往往说“不要报庙了!”就是这个意思。除了祭祀祖先外,祭祀神灵的,也叫庙。比如,龙王庙、土地庙等等。另外,纪念古圣先贤的地方也称为庙,比如孔庙、屈原庙、关帝庙、武侯庙、岳飞庙等。

到了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叫做太庙。对于皇家来说,往往是按“左祖右社”的规矩而安排的。"左祖",即是皇家祭祀祖先的地方,也就是家庙。北京紫禁城的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这就是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这就是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

当然,皇家规定还有前朝后市的说法,前面是紫禁城,后面钟鼓楼是市场。

这样,我们就分清了,“寺”和“庙”的区别。“寺”是和尚居住修行的地方,“庙”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地方。一种源于印度佛教,另外一种是中国正儿八经的祖先崇拜。

随着佛教的逐渐深入民心,道教迅速发展出系统对抗,而祖先崇拜因为没有系统结构,没有理论基础,慢慢被边缘化。但是这种属于血脉中的基因是常存在国人心中的,即使到了今天,孝道、祭祖虽然附着于佛道神鬼理论,同时也超然于二者之上,成为了不可更改的民俗风气。

但是在祭祀、悼念这些仪式上,老百姓虽然有心,却无法和佛道二教专业的神职人员相比。所以,除了皇家太庙“祭天祭祖”那些原本完善的仪式套路之外,民间的祭奠活动,只要上了一定规模,不是道教的“道场”,就是佛教的“法会”。对去世者美好的往生愿望,也促使了佛道二教轮回和地府理论的成熟,相对于道教的地狱和阎王判官,佛教的轮回和跳出轮回的观念听起来更加美好。因此,寺中的和尚顺势开启了超度、祭祀活动,接手了民间的祖先祭奠、烧香等活动。原本是在家庙的地方开展的祭祀,就在佛寺开展起来。

于是,老百姓就把佛寺看成了家庙,“寺”与“庙”,就混合起来,成了“寺庙”。

如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寺”,也就变成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按理说,“寺”和“庙”都跑不了,为啥偏说“庙”,而不说“寺”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避讳于官方,“寺”属于封建王朝某个中央部委,跑不了“寺”,容易涉及敏感因素;二是与汉语的音域有关,庙字韵母iao,响亮圆润,寺字韵母是i,音域狭促逼仄。说起来,还是“庙”玲珑悦耳、激越动听。

那么,有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和尚跑了,庙跑不了呢?当然,庙是建筑物,肯定跑不了。它的意思说,和尚跑了,责任跑不了。这是啥意思呢?我们继续说。

一个寺庙里,有诸多职务,首先是方丈。方丈,即住持,因其所居之处为“方丈”室,故而得名。当方丈也不等于就是主持,有时候,一个方丈兼顾几个寺庙的主持,有的方丈只是荣誉职务,不管具体事务。

住持,为一寺之长,有护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首座,为全寺修行之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西堂,为西堂首座,辅助方丈教导修行的僧人。后堂,为后堂首座,负责后堂修行之事务。堂主,居首座之下,负责禅堂、念佛堂之事务。监院,负责协助方丈或都寺监理寺院总务。古称监寺、院主、主首、寺主,后为特尊住持而改称此名,俗名当家。大寺可设数名监院。知客,为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设数名知客。僧值:又称纠察,管理清规执行情况及僧众威仪。典座:为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僧众伙食及信徒供斋等事务。寮元:为云水堂负责人,管理来寺挂单僧侣的事务……

这还没说大量的沙弥和挂单僧人。这样繁杂的机构,这么多的僧人,往哪跑?能跑哪去?

所以,也自然就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了!当然,这也只不过是个比喻。甚至,与和尚、与寺庙,已经没有半点关系了。

阅读511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