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字辈?
家族中所称说的字辈,是指名字中(三个字为例)用于表明同祖同宗家族世系血缘秩序中代表多少代(世)的那个字,其中最主要的是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字辈,俗称派,也叫昭穆、字派、辈份、行辈、行第、班辈、班派、派语、派行、派序等等。
字辈是中国传承近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字辈的内容讲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讲的是后世子孙对祖宗前辈的尊敬、赞美与歌颂,讲的是祖宗前辈对后世子孙的鼓励、期望与祝福。例如在岳阳市许氏家族中的56个字辈中(其中元末明初时作的的老字辈24个,清朝中前期作的新字辈32个)有“钦诚尚志,定国安邦”八辈,取名中就有诸如:许钦龙、许诚昌、许尚义、许志鹏、许定强、许国兴、许安贵、许邦朝。这八个名字中的中间那个字就是代表家族世系中多少代(世)。岳阳市许氏家族将汉武帝时期的许肇(又名许胄、起元)作为全族始祖,那么上面八个人名中的“钦诚尚志,定国安邦”八辈分别代表66世(代)到73世(代)。
二、字辈的起源
在我国的姓氏家族中,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三字经》中有九族的说法:“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三字经》中的九族就是以本人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
字辈的命名起源于南北朝,初步形成于唐宋,兴旺于明朝,鼎盛于清朝,是我国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百姓,乃至能工巧匠、僧尼道士都以字辈取名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姓名文化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但是,宋代的字辈还属于皇宫贵族专用,民间还没有字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防止子孙们在取名上的混乱,规定每辈人用一个字作为名字的首字,以此作为辈分的标志。这种办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尤其在清朝和民国,字辈的使用达到鼎盛阶段,几乎所有的家族都要定期议定本族字辈。
由于各种原因,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族人对字辈变得陌生,名字中使用字辈的人越来越少,尤期是当代的年轻人,对儿女的取名都显个性化,很少使用字辈之字。
中国人的姓名系统,是自古以来维系血缘秩序的重要环节。而家族字辈正是这一血缘秩序文化的象征,更是确保家族血缘秩序永不紊乱的重要方法。通过字辈可以使同族同宗的陌生人产生亲和力,也能增强家族宗亲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岳阳许氏族谱关于字辈有这样一段话:“聚族莫善于谱,修谱莫善于有派行。谱所以联亲疏,派行所以辨尊卑也。”字辈的出现是体现“辨尊卑、序长幼”的目的。家族中同辈人为了体现宗族关系,通常在起名时需找一个共同用字,不同辈分的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用以标明世系次第的字辈,即按照“姓+字辈+名”的方式起名,而且将这些辈分中的字编成一首寓意深刻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或八言诗,按辈份高低依次选用一字的“字辈诗”,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取名方式。
中国汉族人的姓名由一字姓与二字名所构成。姓为祖先遗传;名字中的第一字,如岳阳市许氏家族中许钦龙的“钦”字是作为家族辈份的象征,须按族谱上的字辈所定;通常名字中的第二字如许钦龙的“龙”字,则按父母意愿自由选取。所以这类名字在民间又称族名或谱名。
三、字辈的表现形式(体裁)
字辈是族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字辈的表现形式(体裁)主要有字辈诗和字辈对联。因此,字辈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她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平仄,也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
1、字辈诗
字辈诗是最常见的姓氏文化现象。字辈诗虽然不像律诗那样严格讲究押韵,但这些诗既有象律诗那样每句都有相同的字数,又有现代诗歌的特点:形式自由,内涵开放,高度概括。
字辈诗一般是以四言、五言的居多,即四言诗、五言诗。也有七言诗、八言诗。例如岳阳市许氏家族的字辈以汉武帝时期的许肇(又名许胄、起元)作为全族始祖,从元末明初时期的第50代(世)开始设派行,集四字成句,使用24字辈,即:“崇朝必单,文仲廷大,一宗希时,伯万忠良,钦诚尚志,定国安邦。”清朝中前期,清朝四大才子之一、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许伯政复增32派,也是四字成句,即:“维纯淑修,以启嗣俊,循方自立,才端学贞,名升世辅,佳士联晋,有恒能之,祖佑永应。”这二套老新字辈以四言诗的形式,寄托了对家族在治国安民,修身齐家,敦亲睦族,兴旺发达等方面的期望和对子孙后世的祝福。
2、字辈联
除了字辈诗以外,还有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字辈。但是对联字辈很少。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