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文学文化常识

来源:中华大课堂

《沁园春·长沙》

1.词概念及形式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用来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

2.词牌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念奴娇”“菩萨蛮”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不同的词牌,其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均有不同的规定。作者按照格式去作词,称为“填词”。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 ,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如本课,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3.分类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

词从片数上分为单调(不分片)、双调(分两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词以两片居多。

词从风格上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立在地球上放号》

4.“新诗”又称“现代诗”,是相对于旧体诗而言的,一般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为群众所接受。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5.力的律吕

律吕: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6.散文体小说

散文体小说,是指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了的一种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出的一种小说。散文体小说不以具体的情节描写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描写,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方面。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然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构的特征。这类小说往往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受,打破小说的 某些限制,自由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如《哦,香雪》

《喜看稻菽千重浪》

7.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关于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多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物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新闻性是通讯的基本特征。除了真实性、时效性等新闻性特征外,通讯的主要特点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8. 关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新闻评论具有以下特点:(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2.   关于作者:李斌,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辑。

《诗经·苤苢》

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10、《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内容上分为《风》《雅》《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朝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提出:“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即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朱熹指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说过:“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短歌行》

11.建安文学:文学史上的“建安”,指汉末魏初的一段时期。 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建安时期,文人五言诗繁兴,这时期的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代表文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进行创作,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地位。

12.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13.“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于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明代学者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琵琶行》

14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中唐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包括李白、杜甫)之一,有诗魔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为刘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5.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新题乐府的简称,主要以通俗化的乐府体写时事和社会生活。

其特点有三: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承其传统,以新乐府反映现实。三是不以人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经元结顾况等的脉相承, 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

16.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领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 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17.关于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包括近体诗形成前(唐朝以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古体诗发展的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18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始见宋柳永《乐章集》。

19.咏史怀古诗词

(1)形式标志。一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 登XX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咏怀古迹》等:二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2)内容情感。这类诗词多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其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已、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3)常用技法。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表现为“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

20.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西洲曲》:南朝乐府诗,描写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劝学》

21、荀子:(约前313——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提倡性恶论,与孟子提倡的性善论相反。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师说》

22、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世称韩文公

23.师说

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意些。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4.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25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最先由韩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及对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传统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结合起来。在提倡古文时,他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也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26.何谓八股文

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所以叫“八股文”。文章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人手”,作为起讲后引出正文的突破口。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其所论述的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展开,以“代圣人立说”为宗旨。八股文在形式上僵化死板,在内容上只许为圣贤立言,不许作者自由发挥,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赤壁赋》

27.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2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登泰山记》

29.关于桐城派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桐城派的继承发展者虽众,但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苞、刘大櫆和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认为“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统一 ,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刘大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步探求 散文的艺术性,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高一必修上册文化常识整理

《沁园春》

1.粪土当年万户侯

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侯”指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侯: 古代五等爵位(公、候、伯、子、男)的第二等。 ②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

食邑:①取其邑的租税供食。②指所封的邑。邑:封地,采地。

《喜看稻菽千重浪》

2.喜看稻菽千重浪

稻菽:稻和菽。菽:大豆。引申为豆类的总称。

菽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如“菽菽承欢”)。

五谷:稻、黍、稷、麦、菽。

《短歌行》

3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也可借代酒。

4 子:对对方的尊称。

5、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衿,衣服的交领。

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此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7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

8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9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

10.金银台:金银筑成的楼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1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云之君:泛指驾乘云彩的神仙。

12.虎鼓瑟兮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鸾:传说中的神鸟。

13.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白鹿:传说中神仙、隐士多骑白鹿。

《琵琶行》

14 元和:唐宪宗的年号(806——820年)。

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谥号古代皇宫贵族、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有褒有贬的称号叫谥号。

15 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单个一般为升迁

16 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17 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18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刺史的任务主要是检核问事,监察之职。

19 善才:当时(唐朝)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

20 五陵年少: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豪族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副驾豪族聚居在这一带。缠头:古代对歌伎舞女打赏用的锦帛。绡:轻薄的生丝织品。泛指轻美的丝织品。

21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一般来说,三品以上为紫袍,四五品为绯袍,六七品为绿袍,八九品为青袍。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2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六幺》

《霓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六幺》:《六幺令》,唐代乐曲名。

2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第一部:第一队,是教坊中最优秀的一队。部:量词,计量歌舞队、乐队。

2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钿头银篦:上端镶着花钿的银质发篦钿:用金银等制成的花形首饰。

25.总结【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的意思。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的意思。如《国语》:“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念奴娇·赤壁怀古》

26.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二十四岁时即出任要职,军中皆呼为“周郎”。

27.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头巾。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28.人生如梦,一江月

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永遇乐》

29.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30.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31.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

3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33.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故都的秋》

34.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荷塘月色》

35.鹢(yì)首徐回,兼传羽杯

鹢首:古时画鹢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鹢首”。鹢:水鸟。羽杯:酒器。

《劝学》

36、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7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38、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马一天的行程。

39、黄泉:地下的泉水。

《师说》

40、从韩愈的名与字关系可以看出,古人名与字是有联系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释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标志着成人。

41.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唐德宗为(庙号),贞元为(年号)。

4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4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4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

45、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贵族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来定的,带有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常见的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照临四方曰明、杀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

46、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非祖即宗)。

47.总结

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韩愈,字退之;苏轼,字子瞻。古代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也不能称。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子20)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两者多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多由自己取定。,用于自称时,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谥分美恶,每字皆有一定含义。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故而人称柳河东。

48.总结:年号、庙号、谥号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基本上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特例:

1、明英宗朱祁镇,分别是正统和天顺

2、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和崇德

3、清穆宗同治皇帝:祺祥和同治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宋朝赵匡胤太祖其后赵光义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49.——科举考试

类别

时间

考试地点

考生身份

考中后身份

第一名

乡试

秋八月

省城

秀才

举人

解元

会试

春三月

礼部

举人

贡士

会元

殿试

春四月

皇宫

贡士

进士

状元

(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古代的科举考试应分为四级考试,在乡试之前还有院试童生参加考试,考中的叫秀才。)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50.——三省六部:

三省即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三省的长官分别是:(中书省——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门下省——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

              (尚书省——尚书令——左右仆射)

尚书省分管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

1、吏部(主管文官官吏任免升降考核) 2、户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3、礼部(主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   4、兵部(主管武官选用练兵军事)

5、刑部(主管司法刑狱          6、工部(主管水利屯田交通建筑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赤壁赋》

51、既望: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阴历十六。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5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3、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子翅膀一样。

54、古人讳言死字: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被授予爵位的大夫可以用),士曰不䘵,庶人曰死。

55.总结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两类:一是时间名词,如“翌日”“期年”“望”;一是时间副词,如“须臾”“俄而”“良久”。

为了提高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需要识记以下词语:

即日(当天),翌日(次日),期年(满一年),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顷之(不久),既而(不久)须臾(片刻),寻(不久),俄、俄而(一会儿),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斯须(一会儿),未几(不久),适(刚刚),曩(从前),已而(不久)

《登泰山记》

56、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1736——1795),共60年。康熙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共61年。雍正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共13年。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乾隆”:年号纪年法。《赤壁赋》“壬戌之秋”中“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57、总结

是月丁未:丁未,干支纪日。干支可用来纪年(壬戌之秋),纪月,纪日(是月丁未)。

十天干:(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形成干支历。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干支还有其他的功能和内涵,比如十二生肖文化。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五()、寅()、卵()、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3)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近代还常用这种方法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天启壬戌秋日”(魏学洢《核舟记》),“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乾隆丁亥冬”(袁枚《祭妹文》),“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全祖望《梅花岭记》),“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干

58.是月丁未/戊申晦“丁未”“戊申”属于干支纪日法。【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2)干支纪日法。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59、五鼓:即五更,古人纪时方法之五。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01,四更01——03点,五更03——05点。

总结——古代纪时法:

天干纪时

鸡鸣

平明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三更

四更

五更








一更

二更

现代纪时

23|01

01|03

03|05

05|07

07|09

0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01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00 - 21:00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00 - 23:00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00 - 01:00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01:00 - 03:00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03:00 - 05:00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如《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60..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知府: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子颖:孝纯是名,子颍是字。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20岁、女15)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61.中国古代的阴阳概念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连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62.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
63.
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64.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65.〔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者的文书。

阅读647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