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节日由来+民俗+诗词

来源:中华大课堂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图片

一、专家细解“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为什么二月初二便“龙抬头”呢?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据天津社科院教授介绍,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教授还表示,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民俗专家解释说,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

民俗专家表示,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图片

二、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图片

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传说一

唐高宗去世以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女人做天子惹怒了天帝,即令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天河龙王看到人间干旱,颗粒无收,便擅自降雨,惹怒天帝。天帝便把龙王关起来,下令"除非金豆开花",否则不能出来。老百姓为救龙王,就想办法把金色的黄豆放在锅里爆炒,远远看就像"金豆开花"。一时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天帝只得放了龙王。放龙王得救之后,每年"二月二"这天都会给人间兴云布雨,给百姓带来丰收。

传说二

传说尧王的父亲帝喾(帝俊)共有四个王妃:姜嫄(jiāngyuán)、简狄(jiǎndí)、庆都、常仪。本来常仪的地位最低,可自从生了儿子,众人就另眼相看了。庆都一直为没有儿子烦恼。有人告诉她,神母庙求子很灵验,只要真心实意,没有不成的。庆都照女巫说的,在元宵节的晚饭后,去庙里摆上供品,然后恭恭敬敬地磕了仨头,双手合十,祈求神灵赐子。话分两头说。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天上有条赤龙,看见人间的凄惨境况,产生了怜悯之心,私下里下了一场雨。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龙压在了一座山底下。百姓为赤龙求情,玉皇大帝发话说:“除非金豆子开花。”到了二月二这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个老妈妈,一个劲地喊:“卖金豆子!”人们很纳闷,买回家一看,是些黄豆。这些黄豆放在锅里一炒,噼里啪啦地开了花。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条赤龙放了出来,贬下凡间。庆都从神母庙求子后,就天天盼着好消息。一天夜里,她梦见一条赤龙追随,从此,就怀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电闪雷鸣,后又艳阳高照。院子里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尧王。放勋聪明伶俐,从小就惹人喜爱,长大当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习俗就这样传了下来。每逢过年的时候,集上卖的木版年画,“皇帝爷爷使金牛”,就是由此而来。

传说三

传说有一年民间大旱,地里干旱地里根本没法下种子。老百姓纷纷上街祈福求雨,请求龙神赐雨。祈福祭奠什么方法都想过了,怎奈就是一滴雨不下。老百姓叫苦连连,来年定要忍饥挨饿。这时天上守护天河的青龙王得知后看着百姓受苦十分不忍,擅自做主将天河翻了个个倒出了一半的天河水。天降大雨,滋润大地。百姓们欢呼雀跃感谢龙王赐雨赐福。这一年百姓们粮食大丰收,家家户户都有粮食吃不必担心忍饥挨饿了。

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十分恼怒大发雷霆责怪龙王私自做主天降大雨。玉皇大帝命太上老君即可将青龙王压在神山之下永世不得抬头,除非金豆开花。

得知此事的百姓就感到非常难过,想方设法地寻找什么是金豆,如何让金豆开花。苦苦寻觅许久不得其法。有一天一百姓家中孩童将家里的干玉米粒放进热锅里加热,随着锅里温度升高。玉米爆裂变成了玉米花。家中父母闻声而来问其原因,得知孩童将玉米粒放进热锅,玉米粒爆裂。其父一拍大腿惊呼,这不是就是金豆开花么。隔日百姓家家户户上街支起锅罩做玉米花。高声大喊告知天庭,金豆已开花请求释放青龙王。

玉皇大帝得之后拨开云雾一看,果真玉米为金,爆开像花。故此为金豆开花。玉皇大帝召来太上老君说到,我身为玉帝要一言九鼎,即刻释放青龙王并官复原职。

压住青龙王的神山被移走,于是青龙王抬头一飞冲天回到了天庭。那天正是二月初二,故此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

图片

四、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

1、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图片


2、祭社神

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古人认为土生万物,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人们认为土地公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二月二”这天奉祀土地神。

3、吃龙食

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炒糖豆,有“金豆开花,五谷丰登”之寓意。

图片

4、打灰囤

二月二前一天傍晚或者当天天不亮,用草木灰或者炉灰在院子里一圈一圈画个"粮囤",中心挖个小坑放上五谷,粮囤的边上还要画上一架梯子。用打灰囤的形式祈求五谷丰登。


图片


5、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6、另外各地还有引龙回、熏百虫、避蝎子、祭龙王、忌针刺龙眼等各种风俗。

7、过龙头节

图片

二月二也叫龙头节。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8、朝节踏青

图片

在宋朝时,二月二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又有“踏青节”之称,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此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8、龙抬头

图片

明清时把这天称为“龙抬头”,因为农历二月初二,在惊蛰前后。蛇(民间俗称小龙)、蚯蚓、青蛙等冬眠动物被春雷惊醒,抬头出蛰。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毒虫。

9、二月二,照房梁

图片


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六道“龙食”做法:

二月二这一天,人们除了理发,家家户户还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吃“龙食”。而这“龙食”也是有讲究的,也大多要以龙为名,像吃猪头比作“吃龙头”,春饼比作吃“吃龙鳞”,吃面条比作“吃龙须”,吃馄饨比作“吃龙眼”,吃饺子比作“吃龙耳”等。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6种适合在这特殊的时期里在家过二月二节的美食做法。学会了,做给家人吃,祈福家人在一年中都平安顺心。

1食龙眼(馄饨)

图片

玉米猪肉馄饨

用料:

猪肉300g、玉米粒100g、馄饨皮40片、生姜末6g、生抽1大勺 、食盐1勺、高汤5大勺、细砂糖小半勺、色拉油1小勺、白酒小半勺、 白胡椒粉5克。

做法:

1、玉米剥粒,把猪肉剁成肉馅,放入大碗中,放入白酒、胡椒粉、色拉油,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能均匀,再倒入玉米粒,继续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

2、取一张馄饨皮,放上肉馅,然后把馄饨皮对折起来,压紧边缘,拎出2个小角,再压紧小角,一个完整的馄饨就包好了!

3、在锅中烧开半锅水,然后把馄饨倒入,然后分2次点水,继续煮开,就可以盛出开吃了!

2食龙耳(饺子)

图片

韭菜猪肉饺子

用料

猪肉、韭菜、香油、胡椒粉、生抽、盐、姜、料酒。

做法

1、韭菜洗干净沥干水切碎备用,生姜洗净切末。

2、把猪肉洗净后剁碎,装入碗里,倒入料酒和姜末用筷子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

3、把韭菜碎也倒入猪肉馅中,再放入食盐、生抽、胡椒粉、香油一起搅拌均匀备用。

4、取一张饺子皮,把饺子馅放在中间,用手在饺子皮的边缘抹上清水,然后把饺子皮合拢捏成花边。

5、把所有饺子包好后,开水下锅,过程中点水3次,等饺子都浮上来就可以装盘开吃了。

3食龙鳞(春饼)

图片

猪肉丝大葱春饼

用料

中筋面粉250g、开水200g、玉米油少许、猪肉300克、大葱1根。

做法

1、把面粉装入面盆中,然后打入开水,一边倒入开水一边用筷子搅拌面粉成面絮状。

2、等面不烫手的时候,揉成光滑的面团,加个盖子饧面半小时。

3、把面团分成大小一致的小剂子,在一个剂子的表面滴一滴玉米油,然后拿另一个剂子合在一起按扁。

4、 把按好的剂子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薄饼。

5、开小火,上平底不粘锅,把饼放入后,煎至表面起泡后就可以翻面了,依次煎好所有的薄饼。

6、猪肉切丝后,放入锅中炒至发挥,然后倒入生抽和蚝油食盐调味后盛出装盘待用。再把大葱切配好。

7、吃的时候,取一张薄饼摊开,把肉丝和大葱卷起来即可食用。里面卷的食材不一定你要放大葱和猪肉,自己喜欢吃什么就卷什么。

4扯龙须(龙须面)

图片

三鲜龙须面

用料

龙须面200克、鸡蛋1颗、韭菜6根、醋1汤勺、虾仁150克、小白菜1小颗、青椒1颗、食盐1勺。

做法

1、在锅中烧热半锅水,然后把龙须面放入烫软。

2、煮龙须面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韭菜洗净后切碎待用,小白菜洗净,青椒洗后切圈。

3、面条煮好后,放入虾仁,再倒入一个鸡蛋,鸡蛋可以保持一整个荷包蛋,也可以打碎来。

4、再放入韭菜和小白菜,放入一勺醋、一勺食盐调味即可出锅。

5龙子(芥菜饭)

图片

芥菜腊味饭

用料

大米200克、荠菜80克、腊肠1小根。

做法

1、把腊肠切成块,芥菜清洗干净后切碎。

2、把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电饭锅中,放入适量的清水,再把芥菜和腊肠放入。

3、按下煮饭键,煲煮个25分钟即可开盖吃了。

6财源滚滚(驴打滚)

图片

红豆馅驴打滚

用料:

糯米粉200克、水180克、红豆沙150克、炒熟的糯米粉80克。

做法:

1、把糯米粉放入面盆中,然后一边倒入开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糯米粉成棉絮状,待凉后,把棉絮揉成面团。

2、在大盘子底部刷上一层油,然后把面团放上去去,开大火蒸个20分钟左右。在盘子上抹油,把面团放在上面,大火蒸20分钟

3、起锅开小火,不用放油,把之前准备的另外糯米粉放入锅中炒至呈现微黄色。

4、糯米面团蒸好后,把炒熟的糯米粉铺在揉面垫上,然后把面团放上去,在面团表面再撒上一些炒熟的糯米粉。

5、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面片,然后把红豆沙铺上去,把面片像卷毛巾一样卷起来,记得要卷紧点,要不就会散开了。

6、最后用刀把免卷切成小段即可了。

以上6道适合在二月二这一天吃的家常美食,大家可以收藏起来做给家人吃,祝福大家和家人在今年都健康平安顺心!

五、二月二的民间谚语

1、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2、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3、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4、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5、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6、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

7、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

8、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打好囤,备好梯,丰衣足食无忧愁。

图片

六、“二月二”诗词

不少文人墨客写过有关二月二的诗。下面我们精选几首供欣赏。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诗,在诗中,可以想见白居易闲适自在的春日心情。二月二这天,雨后刚晴,青草和菜芽都借着雨水不停的生长着。游春的少年们骑着马,在渡口排成了行,可见出来游春的人真的很多。

图片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

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

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

更作风檐夜雨声。

公元851年(大中五年)秋,李商隐只身远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 ),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此诗应作于公元854 年,即诗人在抑幕的第三年。

蜀中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译文】

二月二日,是蜀中的踏青节,我独自漫步在江边。沐浴着温暖的春日、和煦的春风,我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笙歌。在这早春啊,花朵吐出了花蕊,细长如须;柳树长出了嫩叶,细小如眼,各自可爱无比。岸边,紫蝶和黄蜂在花柳间穿梭追逐,缠绵多情。客居异乡,我多想回到万里之隔的家乡啊,过着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可如今,三年来我却一直在柳营任事,不曾回乡。新滩碧波荡漾,流水淙淙。它们不能理解我的羁旅愁思之情,那盈耳不绝的流水声,听起更像午夜时檐上滴落的凄凄风雨声。

图片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

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

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

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

呼儿吹笛跨牛归?

此诗写郊行所见之初春景色,其妙处有二:一是写天气由雾雨霏微而转晴的过程极其生动,颔联用两处拟人法,句法灵活多姿。二是以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

【译文】

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二月二日》

宋·晁说之

柳花多情不肯新,

可怜失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

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

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

上帝升平与尔亲。

这一年的二月二,作者应该是伤心的。“失尽汉家春”似乎是说北宋灭亡,失掉半壁江山,诗人已经两年没有挑生菜了,似乎是说他两年没过二月二节了。宋代风俗。每年农历二三月,百草生发,青年妇女多至郊外挖取野菜,以应时节,供制春盘,称为挑菜,当时并以二月初二日为挑菜节。

图片

《二月二日席上赋》

【宋】贺铸

仲宣何遽向荆州,

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

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

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

它年耆老话风流。

贺铸作为宋代词人,许多人可能都不太熟悉,那么,相信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认识到贺铸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人和朋友相聚,让大家暂时忘记烦忧。他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喝酒赋诗,到老了之后再回忆往昔吧。

图片

《二月二日即事》

宋·方岳

春潮昨夜没平滩,

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

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

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

从教儿女闹冠簪。

二月二,春雨过后,花儿半开。元宵远去,社日新来,花树新开,燕子归来,何必要不开心呢。从此只好好报答天地赐予的美景,和儿女承欢膝下,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张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

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

一畦春水辘轳声。

这首诗写的是宋代二月二挑菜节的习俗。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发,人们便纷纷到郊外挖来野菜,或到园中摘取新菜,生食或作成菜肴,这样既可尝到鲜菜的美味,又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财”同音)。当时还把二月二日这天定为“挑菜节”。这种风俗,在宋代还由民间传到了宫廷。

诗人说,每年二月二这天,他都要采来青菜烧一锅肉菜汤。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的辘轳的声音。这种“挑菜”的风俗,始于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就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到了宋代,这种风俗更加盛行。

《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

【宋】魏了翁

才过结柳送贫日,

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躯竟难逐,

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

富若可求我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

漫随人意看儿嬉。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习俗。诗人说,正月晦日送穷的日子刚刚过去,又到了戴着花迎富的时候。因为“穷神”难以驱逐,许多人已对“送穷”没了兴趣;可一向渴求富裕的人又怎能回避“迎富”的风俗呢?贫困若是容易除去人人都想除,富贵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

不过这些都是传之久远的风俗而已,我只是随大流去看看热闹罢了。”

图片

《撑腰糕》

【清】蔡云

二月二日春正饶,

撑腰相劝啖花糕。

支持柴火凭身健,

莫惜终年筋骨劳。

二月二吃“撑腰糕”,这种风俗在江南一带也传之久远。所谓“撑腰糕”,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扁状、椭圆形,中间稍凹,如同人腰状的塌饼。过去一到二月二这天,江南一带家家都将隔年的“撑腰糕”用油煎食,据说可以治腰痛。不过想减肥细腰的女子,这种糕却不能多吃。

【译文】

二月二这天春意正浓,大家互相劝说着吃隔年的花糕可治腰痛。担柴挑米凭的是腰板结实,有了健康的身体就不怕终年劳作。

图片

《二月二日漫兴 》

【元】谢应芳

东风吹散社公雨,

红白花开烂锦云。

时俗喜逢迎富日,

老夫羞作送穷文。

裌衣试著寒犹怯,

拄杖归来酒半醺。

为问驿桥杨柳树,

送人多少去从军。

二月二这天又是迎富节,所以,在这首诗中,有写《送穷文》一事。在诗中,二月二这天,下了雨,花儿开着更好了,像彩色的锦缎。诗人喝了几杯了,半醉归来,他问着驿站旁的杨柳:已经送了多少人去从军了。岁月的流逝从末句体现开来。看来诗人真的是醉了。

阅读699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