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以地处云岭以南而得名,简称云,省会昆明市。因昆明附近战国时属滇国地,故又简称滇。秦为昆明及滇国地。汉属益州,三国蜀汉分置云南、永昌等郡。唐属南宁州及姚州等地,后属南诏。宋为大理国地。元置云南行省。明置云南布政使司。清置云南省。
云南省辖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70个县、29个自治县。
【昆明市】
古称昆弥,为西南少数民族之一。西汉置谷昌县,南朝梁废。唐置益宁县,为昆州治。元置昆明县。1922年析设昆明市。
【呈贡区】汉有呈贡故城,元至元中置晟贡县,明初改呈贡县。或谓“呈贡”系彝语“柴谷”谐音,意为“盛产水稻的坝子”。2011年改区。
【五华区】1956年以第二、四区设五华区。以境内五华山得名。
【盘龙区】1956年以第一、三区设盘龙区。以盘龙江纵贯南北得名。
【官渡区】1956年以第五、六区设官渡区。以滇池古渡口—官渡得名。
【西山区】1956年设西山区。以境内西山得名。
【东川区】元置东川路,以在会川(今四川会理县)之东而得名。明改府,1913年改县,1920年改会泽县,1958年改设东川市,1998年改设区。
【安宁市】西汉置连然县,南朝梁废,唐设安宁县。据清康熙《云南府志》:“武德初,有东川人阿宁者牵牛过此,牛砥地不去,掘之得盐池。因神其事,改连然为阿宁。以安、阿字音相近,又改阿宁为安宁。”1995年设安宁市。
【晋宁县】西汉置滇池县,为益州郡治,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改为晋宁郡,唐置晋宁县,元升州。《徐霞客游记》:“至唐武德中,以其为晋时宁州统会之地,置晋宁县,此州名之所由始也。”1913年改县。
【富民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富民县。《郡县释名》:“民可使富之义。”
【宜良县】西汉置昆泽县,后废。宋大理时为纪良州,以纪良山得名。元至元十三年讹改为宜良州,二十二年(1285年)改宜良县。
【嵩明县】元置嵩明州。据《元史》:“嵩明,治沙扎卧城,乌蛮车氏所筑。白蛮强盛,汉人徙云,盟誓于此,因号嵩盟。”1914年改嵩明县。
【石林彝族自治县】西汉置谈槀县,唐初属新丰县,南诏隶新丰州,宋大理国为落蒙部等地。元置路南州。1913年改路南县,1956年建路南彝族自治县。1998年改石林彝族自治县。以岩溶地貌石林风景区得名。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禄劝州,清改县。“禄劝”为彝语 “洪农碌券”音转,意为“有坚硬大石头的坝子”。1985年建自治县。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唐初为开麻县,南诏为开麻州,大理国为仁德部地。元置仁德府,明改浔甸府,清降州。“浔甸”意为积水之甸。1913年以多水患改县为寻甸县。1957年建寻甸回族自治县,1979年改今县。
【曲靖市】
西汉置味县,元设南宁县,为曲靖路治,明清为曲靖府治,1913年改曲靖县。以汉末曲州、靖州得名。1983年并沾益县改设市1997年撤曲靖地区升地级市。
【麒麟区】1997年设地级曲靖市,原县级曲靖市改麒麟区。以麒麟山得名。
【沾益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沾益州,治今宣威市,明天启三年(1623年)移治今县。1913年改沾益县,2016年改区。
【宣威市】清置宣威州,1913年改宣威县。《云南宣威县地志》:“自鄂尔泰命将平土司之乱,宣布威德于此。”1994年设宣威市。
【马龙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马龙州。据《元史·地理志》,马龙系彝语“麻笼”音转。意为“(土司)驻兵之城”。清置马龙县。
【陆良县】1913年设陆良县。据《云南省陆良地志资料》:“陆良,夏属梁州外境,故元陆梁州,取夏属梁州之义”。
【师宗县】唐南诏时爨人师宗所居,号师宗部。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置师宗州,以古师宗部得名。清改师宗县。
【罗平县】元置罗雄州,以罗雄部得名。明改罗平州。据《罗平县地志》:“乱事平后,遂将罗雄之'雄’改为'平’,名曰'罗平’,以志其平乱之功。”1913年改罗平县。
【富源县】明为平夷卫,清改平彝县。1954年改富源县,境内资源丰富。
【会泽县】元设东川路,明改东川府,清置会泽县,以境内诸水相会,故名。1913年改东川县,1929年复改会泽县。
【玉溪市】
元为新兴州,1913年改县,1916年改玉溪县。以玉溪河而得名。河水澄碧若玉带,故名玉溪。1983年改设市,1997年升地级市。
【红塔区】1997年改原县级玉溪市为红塔区。以文笔山(红塔山)红塔得名。
【江川区】唐置绛县。因绛川得名,元讹为江川,至元十三年置江川州,二十年(1283年)降为县。《郡县释名》:“县在星云湖之北,江川即湖水也。”2015年改江川区。
【澄江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河阳县,为澂江路治,明清为澂江府治。1913年改澂江县。因水得名。《郡县释名》:“(抚仙湖)周三百余里,北纳诸溪流,南受星云湖,泓涵清澈,一碧万顷,澂江之名以此。玉笋山抚其上宛如仙人,故名。”1955年简改澄江县。
【通海县】唐蒙氏置通海郡,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通海县。《郡县释名》:“县北三里有通海湖,以湖名也。源自河西,流注为湖,周围八十里,如环而缺其东南。相传昔水涝不通,有僧于县治东北石笋从立处以杖穿穴泄其水,因名曰通海。”1956年改杞麓县,1960年复改通海县。以杞麓湖底石灰岩溶洞连通南盘江得名。
【华宁县】唐置黎州,元为宁州,1913年改宁县,1914年因同名而改黎县,1931年改华宁县。以境内华盖山及山上宁寿寺两名首字得名。
【易门县】元置县。据《元史·地理志》:“至元四年立洟门千户。十二年(1275年)改为县。县西有泉曰洟源。讹作易门。”或谓县南有九戌山,县东北有藏磨崱哀山,两峰相望如门,易江北流入禄丰,故名。
【峨山彝族自治县】宋大理国为嶍峨部地,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嶍峨县。据《清史稿》:县东北有“嶍山,其后峨山,县以此得名”。1929年改峨山县,1951年建自治区,1956年改自治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置平甸县,明改新平县。《读史方舆纪要》:“明朝为丁苴白改夷所据,万历十九年(1591年)夷酋普应春叛,讨平之,置新平县。”1980年改自治县。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置元江路,因元江得名。明改元江军民府,清改元江直隶州。1913年改元江县,1980年改自治县。
【保山市】
周哀牢国地,西汉为不韦县地,元为永昌府治,明嘉靖元年(1522年)置保山县。以太保山得名。1912年废府改永昌县,1914年因与甘肃永昌县同名复改保山县,1983年设市,2000年升地级市。
【隆阳区】2000年改原县级保山市置隆阳区。以城居九隆山之阳得名。
【腾冲市】宋大理时置腾冲府,以其地多藤且为滇西门户而得名。元、明为腾越州,清改腾越厅。1913年改腾冲县,2015年改设腾冲市。
【施甸县】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石甸长官司,后讹为施甸长官司,1962年析保山县置施甸县。“甸”,彝语意为“坝子、平地”。
【龙陵县】原名勐龙,傣语意为陵墓区,引申为龙脉大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龙陵厅,1913年改龙陵县。
【昌宁县】1935年由永昌(今保山)、顺宁(今凤庆)两县析置昌宁县。取两县尾字而得名,取“昌盛安宁”之意。
【昭通市】
元置乌蒙路,明为乌蒙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云贵桂总督鄂尔泰上奏“乌蒙者,不昭不通之甚也”,“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准改为昭通府。1913年改昭通县,1981年析设市,1983年昭通县并入,2001年撤昭通地区升地级市。
【昭阳区】2001年设地级昭通市,原县级昭通市改置昭阳区。
【鲁甸县】清置鲁甸厅,以鲁甸山得名。据《鲁甸地名志》,“鲁甸”,彝语意为“彝族居住的平坝”。1913年改鲁甸县。
【巧家县】西汉置堂琅县,南朝梁废。清置巧家厅,以彝族头领曲古都家之简称“曲家”衍变而得名。或谓以巧家汛得名。1913年改县。
【盐津县】1917年析大关县置盐津县。以县治设于盐井渡而得名。
【大关县】清置大关厅。《大关县志》:“大关以有险可守,关寨重垒,故名。”1913年改大关县。
【永善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永善县。据清嘉庆《永善县志》:“因当地土酋叛服靡常,变乱频繁,为形势所迫,相度地宜。建城永善,取其边境永久安平,民众平和善良之义。”
【绥江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靖江县,1914年因同名改绥江县。取绥靖边疆之义,又因该县位于金沙江南岸,乃取名绥江。
【镇雄县】明置镇雄军民府。据《郡县释名》:“洪武中名芒部军民府,嘉靖三年(1524年)土官陇慰嫡子寿继职,庶子政谋杀之,王师讨平改今名。以古为屈流大雄甸,今镇服之也。”清改镇雄州,1913年改镇雄县。
【彝良县】元置益良州,清设彝良州同。1913年置彝良县。盖取良善之意。
【威信县】古名卫靖司,谐音“威信”,取“国家宣威立信于民”之义。1936年设威信县。
【水富县】1981年由水河、水东、安富等公社合置水富县,故名。
【丽江市】
南诏置丽水节度,元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宣抚司。以金沙江古称丽水而得名。明洪武十五年改(1382年)改丽江府,旋改军民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丽江县。1961年建纳西族自治县,2002年撤丽江地区改设地级丽江市。
【古城区】2002年析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置古城区。以古丽江旧城得名。
【永胜县】元置北胜州,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永北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永北直隶厅,1913年改永北县。1934年以“永北”有永远败北之义,故改永胜县。取永北、北胜各一字得名。
【华坪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荣坪县,以华荣庄及旧衙坪(今中心镇)二地各取一字得名。1912年改华坪县。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清置丽江县。《郡县释名》:“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界犁石,名犁水,讹'犁’为'丽’,江出沙金,故名。”1961年改丽江纳西族自治县,2002年析置今县。以玉龙雪山得名。
【宁蒗彝族自治县】1936年设宁蒗设治局。取元之蒗蕖州、明之永宁府各一字为名。1950年改宁蒗县,1959年改自治县。
【普洱市】
宋大理国为步日部地,元设普日思摩甸长官司。明洪武时省入车里宣慰使司,万历年间称普洱。清设普洱府。1913年设思茅县,1993年改设思茅市,2003年撤思茅地区升为地级市,2007年改普洱市。“普洱”系哈尼语“步日”音转,意为“水湾寨”。
【思茅区】清设思茅厅,1913年改思茅县,1958年并入普洱县,1981年复设。以思茅村得名。1993年设市,2003年改翠云区,2007年改思茅区。“思茅”为傣语“思摩”转音,意为“新的城镇”。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清置宁洱县。1950改普洱县,以普洱山得名。1985年改自治县。2007年改今县。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清置他郎抚彝厅,后为府,1913年改县,1916年改墨江县。以阿墨江得名,阿墨系哈尼族姓氏,江以族名。1979年改自治县。
【景东彝族自治县】元置开南州,明洪武中改景东府,清为景东直隶厅,1913年改景东县。以在景董山之东得名。1985年改自治县。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唐南诏时置威远城,元置威远州,明改威远御夷州,清升威远厅。1912年改威远县,1914年因与四川威远县同名改景谷县。以县西景谷江得名。1985年改自治县。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明洪武末置镇沅州,后升府。以沅江得名,取威镇沅江之意。清初降为州,后升直隶厅。1913年改镇沅县,1990年改自治县。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属元江路,明属元江军民府,清属普洱府。1929年析元江、墨江、宁河等县置江城县,1954年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以境有勐野江、李仙江、曼老江三江环绕而得名。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元属木连路军民府,明隶孟连长官司,清属孟连宣抚司,清末隶镇边直隶厅。1913年属镇边县,1915年隶澜沧县,1954年析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孟连”,傣语意为“合意的坝子”。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置镇边厅,1913年改县,1914年因与广西镇边县同名改澜沧县。以澜沧江得名。“澜沧”,藏语意“月亮”。1953年析设自治区,1955年澜沧县并入,1959年改自治县。
【西盟佤族自治县】元属木连路军民府,明属孟连长官司,清隶孟连宣抚司,清末属镇边直隶厅。1965年以澜沧县西盟山区设自治县,因名。
【临沧市】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置缅宁厅,1913年改缅宁县,1954年改临沧县。以地临澜沧江得名。2003年撤临沧地区设地级临沧市。
【临翔区】2003年改原临沧县为临翔区。取临沧及驻地凤翔镇各一字得名。
【凤庆县】元置庆甸县,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顺宁县。1954年改凤庆县。取驻地凤山及庆甸首字得名。凤山以两山夹峙如双凤得名。
【云 县】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大侯长官司,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云州。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或谓以彩云为名。1913年改云县。
【永德县】1963年析镇康县(曾名永康县)置永德县,驻地德党镇。取永康、德党首字得名。
【镇康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镇康路,以镇康河得名。明改州,清末改永康州。1913年改县,1914年因与浙江永康县同名改镇康县。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明置耿马安抚司,1942年设耿马设治局,1952年改县,1955年改自治县。“耿马”,傣语意为“跟着马找到的地方”。据传土司率众觅地安居,偶遇白马,往捕而逸,随至一处不见,以为奇异。环视所至四周,则沃野百里,草木茂盛,意谓天降此马领路至此。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929年析澜沧、缅宁(今临沧市)两县置双江县。因澜沧江纵贯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汇流于县境东南,故名。1985年改自治县。
【沧源佤族自治县】1936年析澜沧县置沧源设治局,以澜沧江支流小黑龙江发源于境内而得名。1952年改沧源县,1964年改自治县。
【楚雄彝族自治州】
唐属南诏弄栋、拓东两节度,宋属大理国威楚、弄栋等府,元属威楚、武定、姚安等路,明隶楚雄、武定、姚安军民府与云南府。清属楚雄府、武定州及云南府。1958年建自治州。
【楚雄市】元置威楚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楚雄县。清宣统《楚雄县志》:“楚雄之名始自战国庄蹻开滇略地,至此曰楚……雄镇迤西八府。明以楚雄名之,殆取楚地雄威远播之义欤!”1983年设市。
【双柏县】西汉置双柏县。据传建县时以县衙前有两株古柏得名。南朝梁废,元初置摩刍千户所,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南安州。1913年改县,1914年因与福建南安县同名改摩刍县。1929年复改双柏县。
【牟定县】元置牟州,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定远州,后降为定远县。1914年因与安徽定远县同名改牟定县。取牟州、定远两名首字得名。
【南华县】元至元中置镇南州,1913年改镇南县,1954年改南华县。
【姚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以其民多姚姓而得名。元改姚安路,明升姚安军民府,清为姚州。1913年改姚安县。
【大姚县】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大姚县。以金沙江支流大姚河得名。
【永仁县】1929年析大姚县置永仁县。取“永施仁义”而得名。
【元谋县】元至元中置元谋县。以元马山而得名。“元谋”系“元马”音转,傣语意“骏马”。汉时居民以家马牧于山下,元马之神自河出与之交产骏驹,居民神之。遂立祠。此地常产好马,故命地为马。
【武定县】元置南甸县,为武定路治。明改府,清改武定州。1913年改县。《云南通志》:“'武’为'婺’之转,'定’为'甸’之转,'武定’意即'罗婺部所辖之坝子’。”或谓“武定”意“以武功定西南也”。
【禄丰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禄丰县。《郡县释名》:“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禄琫,译谓禄为石,琫为甑,讹为今名。”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汉属益州郡与牂牁郡,唐初隶戎州都督府,后属南诏通海都督,宋隶大理国秀山郡,元属临安路、广西路,明清属临安府、广西府。1954年建哈尼族自治区,1957年与蒙自专区合并改自治州。
【蒙自市】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蒙自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本蛮地,以目则山而名,汉语讹为蒙自。”2010年改设蒙自市。
【个旧市】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置个旧厅,或谓“个旧”系由彝语“个纠”演化,意为“矿石众多”。1913年改个旧县,1951年设个旧市。
【开远市】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阿迷州,1913年改阿迷县,1931年改开远县,寓“高瞻远瞩”之义,与“阿迷”相对。1981年改市。
【弥勒市】元至元中置弥勒州,以唐、宋为弥勒部所居得名。清改弥勒县,2013年改设弥勒市。
【建水县】唐南诏筑惠历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建水州。《郡县释名》:“故建水城古称步头,亦云巴甸,元和间蒙氏始城之。每夏秋,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历,汉语曰建水。”清改建水县。1913年改临安县,1914年因与浙江临安县同名复改建水县。
【石屏县】元置石坪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石屏州。《郡县释名》:“唐时其地有泽曰异龙湖,内有三岛,乌么蛮始居一岛,筑末束城。宋时阿僰蛮夺据之,辟地得石坪,聚为居邑,因名石坪邑。后讹为屏,明改石屏州。”1913年改石屏县。以石屏山得名。
【泸西县】西汉置漏江县,元置广西路,明改府,清为广西直隶州。1913年改广西县,1929年改泸西县。以治所在泸水之西而得名。
【元阳县】1950年由建水、个旧、蒙自等县析置新民县,1951年改元阳县。以在元江之阳得名。
【红河县】1950年析元江、石屏、建水三县置红河县。以红河得名。元江入红河州境后汹涌而下,冲刷两岸泥土入江,使水色泛红,故名红河。
绿春县1958年由元阳、红河、墨江三县析置绿春县。以县城青山绿水四季如春而得名。
【屏边苗族自治县】1913年设靖边行政委员会,1933年置屏边县。县境有屏山,以屏山、靖边各取一字名县。1963年建自治县。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32年设金河设治局,1936年与平河设治局合置金平县。取金河、平河两名首字得名。1985年改自治县。
【河口瑶族自治县】西汉属进桑县,东汉隶进乘县,清隶开化府。1950年设河口市,以红、白两河流会于此得名。1955年改河口县,1963年改今县。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汉属益州郡及戕牁郡,唐属南诏通海都督及岭南道邕州,宋隶大理国秀山郡及特磨道,元为广南西路宣抚司及强现三部,明为广南府及教化三部长官司地,清改教化三部为开化府。1958年建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改今名。以驻地文山县得名。
【文山市】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县,以东文山得名。1913年废开化府改开化县,1914年因与浙江开化县同名复改文山县。2010年改设文山市。
【砚山县】1933年析文山、广南两县地置砚山设治局,1935年改为砚山县。以维摩山而得名,山顶有方形水池,水色如墨,形如端砚,故又名砚山。
【西畴县】1920年析马关县置西畴县,分西洒、畴阳二区,取二区首字得名。
【麻栗坡县】1950年设麻栗坡市。以地产麻栗树且街市适建于山坡而得名。1955年改麻栗坡县,1960年并入西畴县,1962年复设县。
【马关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设马白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置安平厅。1913年改安平县,1914年因同名改马关县。以马白关得名。
【丘北县】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置丘北县。以县治在暮治峰之北而得名。
【广南县】元置广南西道宣抚司,明改广南府,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宝宁县,为广南府治。1913年改广南县。以处广西直隶州之南得名。
【富宁县】元至元中置富州。清改富州厅。1913年改富县,以物产丰富而得名。1927年改富宁县,取“富州安宁”之义。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唐、宋属南诏、大理国辖地,元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隆庆四年(1570年)分车里宣慰使司辖区为十二 “版纳”(徵收赋役的单位),傣语称为“西双版纳”。1953年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
【景洪市】明置车里宣慰使司,清置车里司。1927年改车里县,1954年设四个版纳,1957年合为县级版纳景洪,1960年改景洪县。“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1993年改设景洪市。
【勐海县】明清属车里宣慰使司,1927年设佛海县,1954年改版纳勐海,1960年改勐海县。“勐海”,傣语意为“强者居住的平坝”。
【勐腊县】1929年设镇越县,1954年改设勐腊、勐捧、易武三个版纳,1960年合为勐腊县。“勐腊”,傣语意为“产茶的平坝”。
【大理白族自治州】
西汉属益州,东汉隶永昌郡,唐、宋为南诏、大理国(938-1254)中心区域,元属大理、鹤庆及威楚等路,明属大理、蒙化、楚雄等府,清属大理、永昌、丽江等府及蒙化厅,1956年建自治州。
【大理市】西汉置叶榆县,南朝梁废。唐南诏、五代至宋为大理国都城,元置太和县,为大理路治。明、清为大理府治。1913年改大理县,1951年析置下关市,1983年合大理县为大理市。大理,大治也。
【祥云县】西汉元丰初置云南县。《读史方舆纪要》:“汉武时彩云见于白崖,县在其南,故曰云南。”南诏及大理时改云南州,元降为云南县,1929年改祥云县。
【宾川县】明置宾川州,1913年改宾川县。据《云南宾川县地志资料》:“查宾川县治之南有宾居荡,商贾云集,为宾客往来之地。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州,即名宾川。”
【弥渡县】明设弥渡市巡检司,清设弥渡州,1913年改弥渡县。县治古名桃花渡,因行者容易迷津,故名迷渡,后讹为弥渡,县名源于此。
【永平县】东汉永平中置博南县,晋改永平县。唐入南诏。元复置永平县。
【云龙县】西汉置比苏县,南朝梁废。唐南诏为云龙甸,元置云龙甸军民府,明初改云龙州,1913年改云龙县。因云岭及澜沧江纵贯而得名。
【洱源县】唐永昌初置浪穹州,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为县,1913年改洱源县,以处洱海之源得名。洱海因其形似人耳风浪大如海得名。
【剑川县】南诏置剑川节度,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剑川县。以剑川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剑川)即剑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明升州,1913年复改剑川县。
【鹤庆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鹤庆府,后改路,以鹤川得名。明洪武中复为府,旋改军民府,清改鹤庆州,1913年改鹤庆县。
【漾濞彝族自治县】明清置漾备巡检司、漾备驿。1912年设漾濞县。以漾濞江得名,漾水、濞水在县西合流为漾濞江。1985年改自治县。
【南涧彝族自治县】1965年设自治县。县以水名。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唐属蒙舍诏,元为蒙化州,明正统时升府,清改为厅。1913年置蒙化县,1954年改巍山县。以巍宝山得名。1956年改设巍山彝族自治县与永建回族自治县,1960年合并改今县。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东汉至晋属永昌郡,唐南诏隶永昌节度,宋大理国属永昌府。1953年建自治区,1956年改自治州。“德宏”,傣语意为“怒江之西”。
【芒 市】唐为茫施蛮部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芒施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芒施府,正统八年(1443年)置芒市长官司,清为芒市安抚司。1935年设潞西设治局,1950年改潞西县,以在潞江之西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潞江)本名怒江,以波涛汹涌而名也。又东经永昌府南百里,复东南流经孟定、芒市界达木邦、缅甸入于南海。”1996年改设潞西市,2010年改芒市。
【瑞丽市】1935年置瑞丽设治局,1952年改县。以瑞丽江流经县境而得名。1992年改设市,1999年畹町市并入。
【梁河县】元置南甸路,明改南甸宣抚司。1935年析腾冲县置梁河设治局,1952年改联合自治区,1953年改梁河县。以境内小梁河得名。
【盈江县】1935年置盈江设治局,1952年改盈江县。以大盈江流经得名。《读史方舆纪要》:“金沙江即大盈江也,亦名大车江。源出腾越州西徼吐蕃界,流入州境。南流经南甸及干崖宣抚之西境,有槟榔江亦出吐蕃界,东南流合焉。朱思本曰:'大车江、槟榔江二水合流始名大盈江也。’大盈江又东南流,绕芒市西南界,陇川西北界,又南而麓川江西南流合焉。并流经孟养宣抚司东境,谓之金沙江。江合众流,水势益盛,浩瀚汹涌,南流入缅甸界。”
【陇川县】明置陇川宣慰使司。1935年置陇川设治局,1952年改置陇川县。以县东龙川江(即陇川江)得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1954年建自治区,1956年改自治州。以怒江纵贯得名。怒江以水流汹涌不平而得名
【泸水市】1935年置泸水设治局,1952年改泸水县。以泸水(即怒江)得名。2016年改设泸水市。
【福贡县】1935年置福贡设治局,1954年改福贡县。以县西高黎贡山得名。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933年设贡山设治局,1950年改贡山县,1956年改自治县。以高黎贡山得名。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兰州,清裁入丽江县,1913年析置兰坪县。取兰州与驻地白地坪各一字得名。1988年建自治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
元属丽江路宣抚司,明属丽江军民府,清隶丽江府。1957年建自治州。“迪庆”,藏语意为“极乐太平”。
【香格里拉市】元为丽江路地,明称忠甸,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置中甸厅。1913年改中甸县。2001年改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迪庆藏语为“心中的日月”。2014年改市。
【德钦】县1935年设德钦设治局,1952年改藏族自治区,1956年改德钦县。以德钦寺得名。“德钦”,藏语意为“极乐太平”。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清置维西厅。以在故维州之西得名,取维护西北边陲安宁之义。1913年改维西县。1985年改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