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出处

来源:中华大课堂

说到书生,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谁呢?是玉树临风、身体羸弱的梅长苏盟主,还是铁齿铜牙、辩才无敌的纪晓岚大学士?是武林外传中令人忍俊不禁的穷生吕秀才,还是美鬼入怀的小生宁采臣?然而,这些大都是影视剧中的书生,他们看似命途多舛,却最终都有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可现实中的书生,远非电视剧里演的那么逍遥快活。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一个清代的书生——黄景仁。

黄景仁是谁?你可能不熟悉,但若提起一句诗,你一定有所耳闻,那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没错,这属于“只会背一句诗,而不知全诗”系列。今天,我们要把全诗弄明白。

杂感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

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

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与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文士一样,浪漫而又任性,但终究逃脱不了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命运。他14岁开始写诗,15岁参加童子试(共3000人左右),名列第一,颇受时人的赏爱。公元1768年秋天,黄景仁参加江宁乡试,不料竟然落第。这对一个恃才傲物的阳光少年来说,无疑于“晴空下霹雳”,于是,一种他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百无一用是书生”,他失落,他彷徨,他愤懑,无奈之下,只得以此自嘲。说白了,这只是一句牢骚语,并不是说读书无用。

来看全诗:

首联即点出写作缘起——不平则鸣,并交代“不平鸣“的原因——”仙佛茫茫两未成“。“仙佛”即求道学佛,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轨迹。然而,诗人却说“两茫茫”,即两未成,比喻前途渺茫,人生一事无成。因而,他只有在深夜中作诗,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和不平之气。

颔联概括自己漂泊的身世与不被世俗理解的悲哀。黄景仁原本也是有傲骨豪情的,可却在漂泊的生涯中,逐渐被消磨殆尽,这便是诗中所说的“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大意是说,自己就像是沾了泥水的柳絮,再也轻狂不起来,可偏偏被人扣上了负心汉的恶名。黄景仁不善交际,为人落落寡合,在旁人看来,却是高傲轻狂,不识抬举,自然免不了受人诟病。推己及人,天底下的所有书生,哪一个不是人们眼中的异类呢?

颈联,诗人发出了“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愤世嫉俗的感慨。世人对待书生,十人之中有九人都用白眼,表示鄙夷;世上有上百种职业,或许最无用的当属书生了吧。显然,这只是作者的自嘲与抱怨而已。吐槽之后,他还是要拿起书本,做一个貌似无用的书生。其实,作者怨恨的不是书生无用,而是自己生了一个让书生无用的时代。古人不是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吗?若生逢其时,那将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啊。这里的“白眼”一词,源于“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据说,阮籍对世俗礼教十分憎恶,看到礼俗之士,便以白眼对之,即把黑眼珠翻上去,表示对人不屑一顾;而看到高雅的嵇康,则对以青眼,表示尊重。

尾联针对自己的悲愁诗作,发表看法:“莫因诗卷愁成谶[chèn],春鸟秋虫自作声。”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害怕“诗谶[chèn]”就不敢发出内心真实的声音,春天的鸟儿自有它的欢鸣,秋天的虫儿也自有它的声趣,为何非要迎合大众,迎合这表面的繁华盛世呢?我不平,我则鸣,这才是真我。“诗谶”即作诗无意中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特指不好的事。所以,有人劝他不要多作“幽苦语”,而黄景仁偏不信这套。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耿直倔强的性格,黄景仁不被当政者所喜,以致科举六次落第。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贫困交加,仅三十五岁便病逝。

阅读604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