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发明拼音字母;
第一个提倡白话文;
第一个提倡推广国语;
第一个提倡简化汉字;
第一个发明新式标点符号;
第一个提倡横排横写;
第一个提倡注音识字。
这个人叫卢戆(zhuàng)章。
卢戆章(1854 - 1928年),原名担,字雪樵,1854年(清咸丰4年)12月18日出生于福建厦门同安县古庄村。他9岁入学,18岁科举不第,21岁时南渡新加坡苦学英文;25岁(1878年),他归国定居鼓浪屿;38岁(1892年)发明切音字;毕生致力于切音字的实践和推广,1928年去世。
“戆”字是个多音字。在方言中它读gàng,为“鲁莽,冒失”之意,如:戆言(言语鲁莽、冒失);戆激(鲁莽而激烈)。而在传统读音中,它读zhuang,《说文·心部》:“戆,愚也。从心,赣声”,本意为憨厚而刚直,不知变通之意。
纵观卢戆章的一生,他的“戆”简直无处不在:
一、为切音字方案执着研究,终身改进,“戆”劲十足。
25岁,卢戆章归国定居鼓浪屿,应英国传教士马约翰之推荐,协助英国驻厦门领事馆代理领事赫伯特·瞿理思(Herbert Giles, 1845 - 1935)编纂《华英字典》的编译工作。
期间,他比较各国教育情形,认为欧美教育普及而中国空有文明古国之名却文盲遍地,关键原因在于汉字难学。于是他立下汉语改革之宏愿,耗费了十多年的功夫,研究如何让汉字切音化。
有人笑话他是蚍蜉撼树,“汉字神圣,一点一画无非地义天经,岂后儒所能增减。”可他毫不动摇,仍“置一切于不闻不问,朝斯夕斯,几废寝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892年,38岁的他撰写出中国拼音文字的第一部著作《一目了然初阶》。
(《一目了然初阶》封面)
1893年(清光绪19年),他厦门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阶》的节本《新字初阶》,作为简明读本。
1899年他赴台湾任职,他受日本假名的启发,设计了第二套汉字拼音方案。又依据“京音官话”(即普通话),扩充增添了字母拼音通话,使之覆盖全国通用的国音,著成出版《中国切音字母》一书。新方案共设置声母25个,韵母102个,以京音切音字为主。
1906年(52岁)他再次修订《中国切音字母》内容,以《北京切音教科书》为名,分两册发行。该书中提出了两大宗旨:一是统一语言,即规定以北京话为正式通行口语;二是提倡以白话文为标准通用书面语。
同年,他又出版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一书,内容包括《中国切音字母》(即总字母表)以及《制字略解列表》,并制定了官话、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广东等6种切音字方案。
1915年(61岁),卢戆章于厦门闽南书局出版了《中华新字》,形成他的第三套汉字拼音方案,将字母改为汉字偏旁的简化笔画。
1920年(66岁),在漳州期间,他又编制了一套“闽南语注音字母”,呈送教育部备考。
他的首创精神和开创性工作,对中国汉语拼音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开拓意义。
二、为推广切音字撞南墙而誓不回头,“戆”劲十足。
《一目了然初阶》出版后,卢戆章便在鼓浪屿乌埭角和厦门六十四崎脚开班教学。为了鼓励大家习识,他特意为通过考试者设奖颁赏。他的学生包括了船工和小贩,大部分是成年人,这是中国人给自己开办的成人扫盲班。“切音新字”在闽南一带风靡一时,传布甚广,众口皆碑谓之简便易学。
1895年(清光绪21年),卢戆章在《万国公报》上撰文专门论述“切音新字”,率先提出汉字拼音化的独创主张。
1898年(清光绪24年),维新运动开始,清工部虞衡司林辂存(同住鼓浪屿上)呈都察院代奏皇帝,请求将卢戆章字学新书颁行天下,并获得光绪皇帝谕旨。遗憾的是,戊戌变法夭折,此事不了了之。
1905年(清光绪31年),卢戆章特地万里迢迢从厦门跋涉至北京,将竭尽二十八载心血始成的《中国切音字母》专程送审,请求推行。但学部与外务部相互推诿,让卢戆章在京足足等了一年,无功而返。此后,卢戆章改变策略,身体力行,辗转四方,面向社会全力宣传推广。
1916年(民国5年),卢戆章与林尔嘉筹划组建“中华新字促进会”,并拟创刊《新字月刊》和招办新字师训班,可惜因意见分歧而搁浅。
1920年(民国9年),卢戆章应陈炯明之请到漳州教授注音字母。回鼓浪屿后,虽年已古稀,仍然一心想推广新字,只要有人想学,不惜说个口干舌燥。终其一生,他专心致志为他所倡导的汉字拼音付之实践,百折不回。
卢戆章名字的出现,是在1892年的《一目了然初阶》出版之际 。自此以后,“卢担”就成了“卢戆章”。“戆”字是他的自嘲,也是他的心路历程和奉献决心。
卢戆章生活的时代,国门初开,西风东渐,外侮内患,国家风雨飘摇,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作为通商口岸的精通双语的饱学之士,卢戆章名气颇大,中国人要找他学英语,外国人要找他学汉字,他本可以轻轻松松过上富足的生活。面对时代的凄风苦雨,他一直在思考:
为什么中国这么落后?因为文盲太多。为什文盲这么多?因为汉字太难学习了。他认为,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不但可以降低教育的门槛,还可以让受教育者节省大量的光阴,多出的时间可以用于算学、格致、化学等知识,有利于“文教大兴”。为此他走上“拼音强国”的道路。
为了普及教育,文化强国,他执着于中国语言现代化改革实践而耗尽心力和家产。林辂存曾题赠一联,印在《北京切音教科书》的封面,高度赞扬他的奉献:
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创成字母,愿教吾国进文明。
1915年林尔嘉在为《中华新字》所撰的序言中曾写道,卢戆章为推广新字,所出版的种种书籍、教本以及宣讲经费,均倾自私囊,“又恐推行不广,一刊再刊,毕生汗血之资,倾而不顾”。
他的晚年家境萧然,一贫如洗,与幼孙二人相依为命,清苦度日。甚至连一份报纸都买不起,只好找邻居借阅。
从青春到古稀,卢戆章以毕生精力专注于切音字的发明和研究和推广,这种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戆”劲,令人动容。
1928年,卢戆章去世,葬于鼓浪屿鸡山,墓碑顶部横刻:“发明中华新字始祖。”
1958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报告会上发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指出,我国的汉字拼音改革就是从1892年卢戆章的“切音新字”开始。
1992年在北京举行“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100周年纪念会”,会上呼吁,要宏扬卢戆章的爱国精神和先进思想,盛赞他对普及民族文化教育的卓越贡献。
2005年初,鼓浪屿西部美华海滨浴场附近的环岛路上,通往华侨引种园的路旁,矗立起一座半身铜像,目光深沉,凝视着大海,这是鼓浪屿管委会为纪念卢戆章诞辰150周年精心制作的雕塑。底座上寥寥数语,道尽其杰出贡献:
“卢戆章,厦门同安人,居住鼓浪屿,语言学家,1892年在厦门首创切音新字,开中国拼音字母之先河,并在推广京音统一语言,推行白话口语,使用简体汉字,提倡新式标点,实行横排横写等方面,贡献卓著,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他获得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七个第一”:
第一个发明拼音字母;
第一个提倡白话文;
第一个提倡推广国语;
第一个提倡简化汉字;
第一个发明新式标点符号;
第一个提倡横排横写;
第一个提倡注音识字。
从雕像起通往卢戆章的寝域,是一条500米长的花岗岩石板路,路面镌缀了汉语拼音字母和标点符号,每隔三五步就跃然足下,即“拼音道”。这是小岛对这位“戆”先生永远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