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我不敢相信毛主席是我爸

来源:中华大课堂

影视再现当年李敏从苏联回国后,见到爸爸毛泽东的情景

父亲之于儿女,就宛如一座能带来安全感的高山,无论你的年岁多大,只要回忆起当初生活在父亲身边的日子,总能从中寻回几分童稚和依赖。

可偏偏,在李敏幼时长达7年的人生中,父亲是一个无比陌生的词语,即便有人告诉她,你的爸爸是毛主席,她也不敢真正相信。

为什么李敏会如此?她又是何时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

一、苏联7年:你别胡说,我没有爸爸

1936年的寒冬,毛主席率军抵达陕北一座名叫志丹的县城,并在那里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李敏。

彼时,李敏的母亲贺子珍同毛主席生出些许矛盾,她不顾毛主席的劝说,执意离开中国,远赴苏联治病。李敏在没有母亲陪伴的情况下长到4岁。

毛主席与女儿李敏

1940年,毛主席挂心失去幼子的贺子珍,做主把当时还叫娇娇的李敏送到了苏联贺子珍的身旁。

长大后的李敏,依稀记得自己离开延安那天的种种:“一大早,爸爸抱着我,和朱德伯伯的女儿朱敏等3个孩子坐上小汽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车子十分颠簸,脑袋一不小心会磕到车顶,爸爸一路用手贴着我的脸蛋,非常暖和。他从出门就没有说话,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飞机舱门关上,我们都没有反应过来,它就飞上了天空。我恍然回神,几度扭头找爸爸,没有找到。后来我才想明白,爸爸应该是怕伤心,帮我们把行李送上飞机,趁着我们全神贯注、好奇观察时悄悄离开了。”

苏联的生活无比艰辛,贺子珍需要学习和工作,没有余力照顾女儿,只得把娇娇寄养到国际儿童班。

每逢节假日,她会把娇娇和毛岸英、毛岸青兄弟接到身边,和他们一起共度短暂又美好的几天。


在李敏的记忆中,贺子珍的日常特别忙碌,她和其余女同志一样,每个月都要缝制1件毛衣和3双袜子,积攒微薄的薪资给几个孩子添置生活、学习用具。

“妈妈没有和我提过爸爸,我也没有向她打听我的爸爸是谁。”

由于年纪小,有妈妈陪伴、又见不到爸爸的娇娇慢慢淡忘了某道温暖的身影,她不知道那个常常出现在学校照片上和老师口中的“中共领袖”与她拥有着无法抹去的血缘羁绊。

某一天,从莫斯科跑到儿童院探望妹妹的毛岸青指着活动室墙壁上悬挂的毛主席照片问娇娇认不认识。

娇娇回答:“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主席。”

毛岸青轻声告诉娇娇:“他是我们的爸爸。”

爸爸?年少的娇娇满脸怀疑地看向哥哥,指责他欺骗自己。

毛岸青不知道如何向妹妹解释,只能再度认真严肃地强调了一遍:“他是我们的爸爸,送我们来苏联学习的爸爸。”


娇娇依旧半信半疑。李敏和母亲贺子珍一共在苏联待了7年,期间曾因肺炎差点儿丢掉小命,幸而有贺子珍精心照料,才让她重新恢复了健康。

二、10岁回国:您是我的爸爸吗?

1947年,李敏和贺子珍回到哈尔滨。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有人唤娇娇为“毛娇娇”,年少的娇娇立刻反驳:“我不叫毛娇娇,我是贺娇娇。”

但这种话听多了,娇娇的内心也慢慢生出些许不确定,她跑去问妈妈:“他们都说毛主席是我的爸爸,他是吗?”

贺子珍给予肯定答复。固执的娇娇仍然不肯轻易相信,她决定亲自去验证一下“毛主席是不是我的爸爸”。

娇娇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件,问他:“大家都说您是我的爸爸,我是您的女儿,可我在苏联从未见过您,您究竟是不是我的爸爸?我是不是您的女儿?请您尽快回信告诉我答案,如此我才能尽快回到您的身边。”这封信件是用俄文写的,于同年送至毛主席手中。阅读信件的毛主席哈哈大笑,当即用加急电报给了娇娇回复:“娇娇,我很高兴看到你的来信,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爸爸,我们八年未见,你一定长大了,爸爸很想你,也非常喜欢你,希望你能快一点回到爸爸身边。”

爸爸的回信,娇娇看了一遍又一遍,无比激动。1949年,娇娇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跟随小姨贺怡去到了陌生的北京。她在香山的别苑中与自己阔别9年的父亲重逢。


对于娇娇的到来,毛主席十分开心,他亲自等在门口迎接娇娇,并把只会说俄文的娇娇带到几位中共领导面前炫耀,说娇娇是自己的“洋宝贝”。

此后,娇娇一直留在毛主席的身边。每天晚饭后,毛主席会牵着娇娇的手到香山公园散步,耐心询问娇娇在苏联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娇娇则用已经学会的、半生不熟的中文,夹杂着几句俄文和英文回答。父女二人的感情愈来愈深,娇娇渐渐显露出一个童稚少女在父亲面前该有的活泼和快乐,常常顽皮同爸爸开玩笑,毛主席亦不生气,反而高兴地配合娇娇玩闹。

同年,娇娇跟着毛主席入住古朴清雅的中南海,开启了长达14年的红墙大院生涯。

三、父亲影响:我听爸爸的话,走自己的路

对李敏来说,虽然爸爸缺席了她的7年人生,但爸爸给予她的影响却是谁也代替不了。

在北京正式上学前,毛主席亲自为娇娇改名“李敏”,天真的娇娇问爸爸:“为什么爸爸和哥哥们都姓毛,我要姓李呢?”


毛主席告诉她,自己在革命时曾用过毛润之、李得胜等十来个化名,其中李得胜是最喜欢的一个,他代表了昔日中共革命事业的艰辛和刻苦,他希望娇娇能继承这种精神,当一个对革命有用的好同志。

娇娇明白了爸爸的苦心,喜爱上了“李敏”这个名字。为了让李敏尽快掌握汉字,毛主席亲自写了一份毛笔字仿贴给她,让她练字。

可惜,这份珍贵的仿贴和毛主席送给李敏的一套文房四宝一样,皆因各种原因丢失了。长大后的李敏对此无比遗憾,认为自己辜负了父亲的苦心,未能真正学会毛笔字。

李敏说:“我就像一只笨鸟,除却完成日常作业外,其余时间也都花在了读书学习上。”

某一次,她在毛主席的书房中发现一本《唐诗三百首》,顺手拿起来翻了翻,越看越为里面的内容着迷。李敏跑去问毛主席:“爸爸,我可以借走这本书吗?”


毛主席欣然同意,又给女儿布置了一系列读书任务,并常常给予她辅导和帮助:带她去看相声、京剧等华夏传统剧目、为她请专门的老师补习唐诗、宋词等中国名著,强迫李敏放弃“看俄文版”的念头,督促她跟上中文学习的队伍。

正因毛主席对李敏的耐心教导,她养成了“迎难而上”的好品德,李敏说:“爸爸不仅是我的好爸爸,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引领着我翻阅人生一页页篇章。”

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李敏和同样出众的同学孔令华结婚。1964年,她和丈夫搬到兵马司胡同的民居,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生活。

一周后,李敏回中南海看望爸爸,欣喜地告诉他:“爸爸,我会烹制一些饭菜啦!”毛主席摸摸女儿的脑袋,笑着应道:“不错不错,你要记住,靠我是不成的,要靠自己的双手,比什么都强,什么都能办到!”


这句话,李敏一直深深记在心中。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日子,她也没有想过去求助父亲,而是凭着坚韧心性硬生生挺了过去。

1969年,林彪瞒着毛主席和周总理发布了一条所谓“第一号备战”的命令,李敏受到牵连,和同事一起至河南遂平劳动,直至2年后才重回北京。

1974年,李敏与丈夫打算到中南海向毛主席反映江青的阴谋,却碍于江青阻拦,未能如愿。

她回家痛哭一场,无比哀伤。等到有机会见到父亲,李敏又对自己的委屈闭口不谈,只因彼时毛主席已身患重病,她不愿用这些烦心事打扰父亲休息。

从毛主席生病到离开人世,作为他女儿的李敏只见了父亲3次,除却上述一回,还有两次是毛主席病重消息传出,李敏不顾江青阻拦,执意闯入中南海探望父亲。


最后一次见面时,毛主席对李敏做出了一个奇怪的手势:他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圈,并说了一句话。

可惜由于口齿不清,李敏没有听清父亲的话,以至于后来李敏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隐约猜到父亲是不是在说她母亲的小名“桂圆”?

然而,事实的真相早已随着毛主席的离世而永远掩藏,再没有人知晓他老人家究竟想表达什么。

父亲去世后的李敏,再度因为江青的阻挠,没能守在他的灵前。她同老百姓一样,每天排队进入纪念堂瞻仰父亲的遗容,向父亲进行最后的告别。

后来的李敏,如同毛主席所希望那般,摒弃父亲的光环,和丈夫一起靠自己的工资养活家庭,不贪图奢华、不利用特权,低调平凡地生活。


当她走在大街上、公园里,几乎不会有人发现,那个看似普通的女人竟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说:“虽然我回到爸爸的身边比较晚,但我一直记得他的教诲,不一味依仗他的庇护,在这个世界上走我自己的路。”

纵观李敏的一生,你会发现毛主席对她的影响确实非常深刻,哪怕年过花甲,她也依然没有辜负爸爸昔日对她的希望,坚持做爸爸的好女儿。倘若毛主席泉下有知,见女儿李敏如此,大抵会无比欣慰吧。

李敏(1936年─)原名毛娇娇,生于陕西省志丹县,籍贯湖南省湘潭县,已故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与第二任妻子贺子珍所生的女儿,毛岸英与毛岸青的同父异母妹妹,李讷的同父异母姐姐。

阅读642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