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孙子周令飞:我不会写作文

来源:中华大课堂

周令飞与版画鲁迅合影

长相酷似爷爷鲁迅

——太像了

周令飞:横卧的浓眉,紧锁的眉头,两撇细长浓黑的胡须,严肃冷酷的脸上不见一丝笑容,与鲁迅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让人不由地感叹鲁迅家族基因的强大。

  1953年,周海婴长子周令飞在北京出生时,鲁迅已经去世了17年。虽然从未与祖父谋面,但周令飞和祖母许广平一起生活了15年,深得许广平的喜爱,就连“令飞”这个名字,也是祖母给取的,就因为这名字是鲁迅曾用过的笔名。

  刚上一年级,周令飞就成了全校关注的焦点,老师对他格外关照,同学们把他当成谈论的对象。每当老师讲到鲁迅课文的时候,总希望周令飞能举手做个榜样,站起来讲讲祖父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想法。作为鲁迅的长孙,这一身份让他极其不适应,他总是想去躲避,不想让人知道。

  走到哪儿都是焦点

  ——真苦恼

  1969年,16岁的周令飞从北京景山学校毕业后,来到沈阳成为沈阳军区空军高炮六师警卫排的一名战士。没想到,警卫排排长找到周令飞,让他写文章。周令飞说,“我真不会写,也没有读过多少书。”排长安慰他,“你是鲁迅的孙子,有天赋,肯定错不了!”

  可周令飞对写作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面对世人对他写作上的期待,周令飞十分苦恼,又不能当逃兵,怕被人说三道四,就开始想办法怎么躲避。他跟着父亲周海婴学会了照相,喜爱上了拍照,成了一名摄影记者。即使这样,无论走到哪里,别人见到他还是要采访他。1979年,周令飞转业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却依旧是被议论的焦点。于是,他去了日本。在日本留学的三年里,周令飞说:“人们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我,我还是背着沉重的包袱,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

  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得创新

  1999年,在父亲的感召、要求和命令下,周令飞回到上海,协助父亲守护传承鲁迅文化,传播和普及鲁迅精神,推动现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

  2001年,周令飞在上海成立了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2012年,又创设国家级鲁迅文化基金会。周令飞说,“我越来越发现我离不开鲁迅了。时间能够改变一切,时间能够造就一切,时间也能够使我脱胎换骨。我追随我的父亲,守护鲁迅的遗产,奉献鲁迅的一切,慢慢地,祖父走进我的生活、我的血液,我感觉他就活在我的面前。”

  2021年9月12日,周令飞又回到了沈阳,站在曾经站过的门岗,内心无比激动。周令飞动情地说:“我从学校走出来到社会,从一个无知的孩子成为一名坚强的男人,我是在沈阳练成的。这个地方是我生长的地方。”

  谈及传承,周令飞说,“光做鲁迅研究并不够,我还要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让伟人、名人和优秀文化活在当下。”

  周令飞认为,光平面阅读是不够的,我们要立体阅读。鲁迅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只有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才能感同身受。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和他们的距离是遥远的,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那个年代,就无法走进鲁迅的心里,更无法立体阅读鲁迅等故去的名人。只有通过美术作品、动漫等现在的科技手段,创造立体阅读环境,才能让鲁迅他们活起来,从而真正了解他们。我们不能关起门来阅读这些优秀文学作品,要打开门,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王立军

阅读44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