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门”的由来及现代含义

来源:中华大课堂

“走后门”,是指用托人情、行贿等不正当的手段,通过内部关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今若直前,万一蹉跌(cuō diē),退将安托?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退有据。”此处的“留后门”指的是办事应留有退路,否则万一遇到挫折,就没有退路了,并没什么贬义。

“走后门”一词的现代意思据说来源于宋朝。宋徽宗继位之后,重用蔡京为相,蔡京就开始迫害元祐党人,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宋哲宗(宋徽宗的哥哥,前任皇帝)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以司马光为首,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宋徽宗下令,凡元祐党人及其子孙,一律不许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举,而且所有人一概不许提到“元祐”这俩字。这就激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可是又不能明着议论反对,这时候伶人(演员)们就利用朝廷宴会的机会,用演戏的方式讽刺宋徽宗、蔡京等人。

在《夷坚志》中记载了一则《优伶箴戏》的故事。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戏,一个伶人扮作宰相,坐着宣扬朝政之美。一个僧人请求他签署准许游方的文件,宰相一看僧人的戒牒,是元祐三年颁发的,立刻收缴毁掉,还让僧人还俗。一个道士的度碟也丢了,宰相一问也是元祐年间颁发的度碟,立刻剥掉道士的道服,让他做平头百姓。一个士人是元祐五年获得荐举的,按照对元祐党人的政策,应该免掉荐举,负责管理官员的礼部不予录用,把他赶走了。过了一会儿,宰相家主管私家财库的官员附在宰相的耳边小声说:“今天,国库发下来相公您的俸钱一千贯,没想到全都是元祐年间所铸的钱,我来向您请示这些钱咱们到底要不要?”宰相低头想了半天,悄悄对官员说:“从后门搬进来。”

从此,“走后门”一词流传开来,成为了依靠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的代名词。

阅读668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