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活着是圣人、死后成逆贼

来源:中华大课堂

王莽如果死在54岁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大概会多一个圣人。生在大汉最好的家族,却过着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没有成为纵情声色的富二代,一生无论贫富,都出了名的“俭朴”。没有人把奴隶当人看,但他却肯为了枉死的家奴,逼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大家族们都在拼了命地兼并土地,穷人连活着都成问题,他便提出禁止土地买卖,要将土地分给穷人。

难怪胡适说,他就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但他又是被骂得最惨的那个人。汉贼这个骂名,他比曹操背的更早。伪君子、野心家、逆臣贼子......他被足足骂够了两千年。

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写过他: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言外之意就是说,假如王莽死得早,他大概会是流芳百世,而非遗臭万年。他的一生,在他从姑母王政君手中接过传国玉玺的那一刻,被彻底地改变了。

大奸似忠?还是大真似伪?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王莽,这个活着的圣人、死后的逆贼。

一、品学兼优的二代

王莽生在了西汉最显赫的世家大族——王家。最夸张的时候,王家在一日之内有五人封侯,整个两汉无一能出其右。这都是因为王政君,这个历经四代皇帝、足足当了61年太后的女人,给了王家无上的荣耀。

只可惜,王莽并无福消受这份荣耀。王政君的八个兄弟里,七个封侯,唯独王莽的父亲早死、兄长早逝,王莽不但没能享受荣华富贵,反而受尽了族人的嘲弄。这使他成为了那个最特别的二代。

史书描述这个时期的王莽,用了“恭俭”二字。对内,十几岁年纪的他,侍奉着自己的母亲、寡嫂,甚至还帮忙带娃——这是哥哥留下的唯一后代。对外,他对待身边的人,上至世家大族,下至平头小民,向来毕恭毕敬。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此同时,他的兄弟们呢,正忙着约网红、开派对,一个个都是典型的败家子做派。王莽却拜了大儒为师,每日埋首书堆,结交儒生。

王家,缺的从来不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品学兼优的好好学生。他第一次,进入了家族大人们的视野。那时候,把握着朝政大权的,是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王政君的兄长,王莽的叔父。

王莽二十四岁那一年,碰上叔父王凤病重,他被喊去了床边服侍。每日亲身试药,不离床边,一月之内连澡都不去洗一次。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最会被这种陪伴所感动到。

王凤临死之前,给王政君留下了遗言:你一定要帮我照顾好王莽。此时的王政君并不清楚,这句话对她自己,对整个汉朝,究竟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从工资六百石的黄门郎,到工资两千石的射声校尉,王莽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行政级别,已经相当于后世的四品大员,有资格出现在朝堂最显眼的位置了。王莽这个名字,也开始传出长安,传遍整个天下。此时的他,是王家的一个青年才俊,儒家的一个谦谦君子。

二、冉冉升起的新星

做人,最容易的就是“得意忘形”。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在挨了十几年苦头之后终于出人头地,他会不会放肆一下?王莽的答案是:不会。

他没有丝毫地改变,仍是从前那个少年。他还是爱穿以前的旧衣服,还是爱跟路上见到的每一个人笑颜以待,家里吃的、住的、花的,与以往也并无太大区别。

真有人能从十二岁开始,便戴上面具过一辈子吗?我很难相信,当时更是没人相信。

家族里的叔父不相信。成都侯王商甚至上书皇帝说,自己愿意献出数百亩的封地,将它让给王莽。朝堂外的儒生不相信。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等等一群人也写了联名信,要求皇帝给王莽封更大的官。众多的声音只汇成一句话:王莽,值得!

当时的皇帝是汉成帝,王政君的亲儿子,王莽的表哥。他答应了,王莽终于也继数位叔父之后,成为王家又一个封侯的人——他被封为新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朝堂上则升为了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已经成为了朝堂上炙手可热的红人,真正开始进入权力的核心。但这还不够。

当时最有影响力与话事权的官职,是大司马大将军,相当于一国丞相,独揽大权。王政君当太后之后,这个职位便长期掌握在了王家的手中——先是叔父王凤,后是叔父王根。等到王根病重之时,王家已经没有人可以与王莽争夺这个职位了。除了一个人,那就是王莽的表哥淳于长。

成帝要立赵飞燕当皇后,却被王太后以其出身卑贱为由拒绝,淳于长作为太后的外甥,出力促成了此事,也因此成为了成帝的宠臣。

大家都算是王家的人,又都在皇帝面前露了脸,谁胜谁负还未可知。但偏偏,王莽躺赢了。

淳于长被发现调戏前皇后,还搞巫术,每一条都是当时皇帝眼中最不可接受的死罪。自然而然地,淳于长获罪死去,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就这样毫无意外地落入了王莽之手。

这一年,他三十八岁,便成为了帝国的第二把手,此时的王莽,宛如命运的宠儿,是朝堂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三、众望所归的圣人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哪怕王莽的名声在这天下无人不知,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始终还是这天下权力最大的那个人,而君要臣死,臣便不得不死。

当时,成帝去世,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嗣,继承人却是外地的藩王——汉哀帝刘欣。这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新帝上任三把火,便烧到了王家的头上。

那是一场皇宫的晚宴,席上坐着皇帝、妃嫔、大臣、皇族。宴席之前布置座位时,侍者将皇帝祖母的座位与王太后并列在了一起,被王莽一顿呵斥:定陶太后乃是藩王的太后,怎能与太皇太后并列,实在放肆!

王莽这番话虽狠,却也并非没有道理,虽说皇帝的祖母也已经被封为太后,但王太后一日未死,都还是后宫唯一的主人。但事情却因此闹大了。

定陶太后在皇帝面前泣不成声,王莽只好按照老规矩,写了个“辞职信”。哀帝没有如往常一样,选择挽留,而是一道圣旨将王莽打发回了南阳的封地。帝国的第二把手,一夜之间成了南阳的隐士。这一去,便是三年。三年里,沧海桑田。

朝堂之上,哀帝看上了一个名为董贤的男人。俗话说,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西汉朝堂上的传统却是——外戚轮流做。简单来说就是,谁家的女人被皇帝看上了,谁家就注定权倾朝野。

只是这一次,皇帝看上的,是一个男人。他对这位男宠溺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据说某天晚上,哀帝与董贤在宫中同眠,哀帝率先醒来,看到董贤熟睡的样子不忍吵醒,竟然用刀把袖子割断了。

没错,哀帝就是“流芳百世”的那位“断袖”皇帝。年仅二十二岁,董贤就被封为了大司马大将军——这个曾经王莽坐过的位置。更荒唐到难以接受的是——皇帝竟然在醉酒时,说出了要把皇位禅让给董贤的话。

旁边的大臣立即出言反驳,只是不知道,当时他心中会不会想:与其让给董贤,不如让给王莽?与此同时,隐居南阳的王莽,反倒开始有了“成圣”的迹象。

西汉时,蓄奴之风盛行,据说数量达到数百万之多。通常来说,奴隶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的,甚至如果主人要杀死一个奴隶,也只需要跟官府知会一声即可。王莽的第二个儿子,便在这样的环境里,很自然而然地处死了一个奴仆。

没有人在意,没有人出声,可王莽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他竟然要求自己的亲生儿子自杀,来偿还这个奴仆的性命。

难以想象。实在难以想象。这在当时,成为了轰动一时的事件。在数百万的奴隶眼中,王莽已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圣人。 而对于那些儒士来说,这更是“大义灭亲”的最高境界。此时的王莽,是众望所归的圣人,也仿佛成为了摇摇欲坠的西汉王朝最后的救星。

四、受命于天的皇帝

那一年,哀帝死了,年仅二十五岁。王莽回来了,重掌大司马大将军一职。

这一次,已经再没有人可以阻挡王莽了。因为那个登基的皇帝,只有九岁,临朝称制的王太后,也已经垂垂老矣。

论名声,论家世,论权力,无人再能与王莽比肩。再往前一步,便是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之位。而这一步,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大汉立国不过两百年,大秦也不过二世而亡,整个制度尚在摸索阶段。而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说法,叫“五德终始论”:没有哪个姓氏能永远统治天下,朝代会按照着“金木水火土”这五德进行流转。

譬如周朝是火德,秦朝便是水德,汉朝便是土德,这里取的是相克之意。

怎样定义哪个朝代好或者不好?答案是“天人感应”。

只要皇帝做得好,那么一禾能有二穗、公鸡也能下蛋,麒麟来舞凤凰来仪;只要皇帝做得不好,那就是日食月食、冬天打雷夏天下雪。所以哀帝和平帝在位时,灾祸不断,仿佛汉朝早已到了垂亡之际。

谁来决定哪个人是取代者?答案是谶讳符命。

也就是上天会以各种方式进行预兆——陈胜吴广起义时,鱼肚子里有写着“陈胜王”的帛书;刘邦起义时,在梦中斩了代表秦国的白蛇。

可能现在我们会觉得这就是装神弄鬼,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就是皇帝受命于天的铁证。而这一切条件,王莽都满足了。

西南的少数民族首领献上了白鸡一只、黑鸡两只的祥瑞;有人发现了写着“告汉安公莽为皇帝”的石碑......

上天的预告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天下人的面前。王莽,也从安汉公,到摄皇帝、假皇帝,再到改汉为新,最终在百官与万民的一片歌颂声中登基为帝。

那一夜,王政君看着一百八十三字的即位诏书,带着悲愤交出了传国玉玺。 她在此前从未想过,汉室将会以这样的形式,终结在自己的手上。

到此,王莽彻底完成了他的蜕变。从世家大族里的好好学生,到朝堂上炙手可热的新人,到大汉的唯一“圣人”与救星。

如今,他是篡汉的贼子,新朝的皇帝。


图片


五、遗臭万年的逆贼

称帝之后的王莽,一点也没变。他推行的种种政策,都是为了改造这个摇摇欲坠的世界。

●土地国有化:

当时的土地高度集中在王公贵族的手中,王莽便下令:土地国有化。所有的土地被归为“王田”,禁止私人买卖。更夸张的是,他还宣布要将收回来的田地,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

如果抹去人名,我还以为这是一场农民起义。

●五均六筦:

大致内容就是,由政府调控物价;盐铁酒等均实行政府专卖;山林矿布等都收归国有,由政府负责运营。

这里还有一个很出名的政策,就是政府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用的无息贷款,为工商业者提供年息十分之一或月息百分之三的低息贷款。

如果政策推行得当,百姓也会成为最大赢家。

●币制改革:

当时民间通用的是五铢钱,但私铸之风甚广。能够有能力进行私铸的,也往往是那些大家族,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掌控整个社会的经济命脉。王莽便推出了新的货币,打算推翻这个局面。

问题是,新货币兑换旧货币的比例往往是以少易多,他抢的不仅是大家族的钱,更是光明正大地在百姓手里抢钱。没有人愿意支持他,这也成了王莽最受诟病的政策。

但当皇帝,治理一个国家,仅有梦想是没用的。他性格里反复无常的一面,注定了他的失败。

全国的地名一次次地改——谷远改为谷近,无锡改为有锡,长安改为了常安......

大臣们的官职名字也一次次地改动——太保改为国师,少保改为国将......

他还打算重定礼乐,结果到了新朝灭亡,这具体的内容还没修订好......

这些政策不但没有丝毫用处,更是彻底破坏了新朝的权威。在人们心中,这就是一个朝令夕改的国家,一个毫无建树的国家。

这样的印象,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致命的。加上王莽对大家族的打压,他自然地迎来了无数的敌人——刘秀,成为了最后的胜者。而他自己,则在史书上成为了那个毒死女婿、篡夺汉室的野心家。

总的来说,我或许更认同钱穆的评价:王莽就是一个书生式的政治家。一切以古为尊,却忘了时代总是向前发展。

他确实希望这个国家变好,最终却是那些曾经拥护他的人,也成为了他的敌人。

不过,一切都不重要了。从他篡汉的那一刻起,从新朝灭亡的那一刻起,他无论功过,身上都只会永远写着四个大字:乱臣贼子。

六、十月二日,王莽死前一天

汉军已经攻入了长安,大火也烧到了皇宫之前,王莽危在旦夕。但王莽身上似乎没有多少恐惧,他身披戎装,手持一个铜斗,坐在七星之上,对天喊了一声:天命在我身上,汉兵又能奈我何!只是喊杀声临近,他不得不被大臣们簇拥着离开。

第二天,商人杜吴找到了躲在小房间里的王莽,一刀杀死了王莽。随后,又有一位校尉公宾,进来割下了王莽的头颅。他的尸体被愤怒的士兵们砍成了粉碎,头颅被悬挂在了长安的城门之上。长安城的百姓未曾见过这个“乱臣贼子”,纷纷从四方涌到城门前,或是唾骂,或是用石头砸过去。

王莽已经没办法再听到别人的骂声。但我想,这颗被收藏了数百年的头颅,神情一定充满了疑惑:说好的天命在我呢?为什么?

*参考资料:孟祥才《细说王莽》

阅读850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