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题解析及范文

来源:中华大课堂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

今天,我们推出作文解析+下水作文+40年高考作文真题汇总,希望能给2022届的考生一点帮助。

全国乙卷

全国乙卷


使用地区:

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江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适用文体:

议论类文体,议论性散文亦可

审题立意:

首先要读懂并梳理文本信息。考生在行文上只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理想和自身发展,就不会跑题。试题材料基本含义是指人们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明确的目标,有自己的目的。在写作这篇作文时可以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讲明树立目标,实现理想即可。

其次要明晰任务。这个作文题主要集中在“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这句话上,还要求“结合自身发展的思考”,这是审题的要点。任务情境驱动上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任务中的“当代青年”,(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最好的写作逻辑是从自身发展再到理想,开口小,立足自身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写出自己不同的理想和路径方法等。

本次作文不能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体现作为高中生良好的素养,比如“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文章很难归为一类作文,得分自然不高。同时,最好能让来老师读出来你的理想追求是什么(要明确具体,不要泛泛而谈,忽此忽彼),你将如何付诸行动(如何定目标,如何正态度,如何打基础,如何选路径等)。

以下是侯巍老师的解读:

任务驱动是:“作为高中生的你,当有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和清晰的人生规划。”

首先,“坚定的信仰”暗合高考河南卷原材料中的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要体现“具体而高尚的理想追求”;

其次,“执着的追求”,扣合原材料中的“付诸行动”,要求考生在作文中指出自己在追求理想目标的时候需要拥有什么样的基础、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等;

最重要的是,“清晰的人生规划”完全对接了高考河南卷作文中“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这一驱动任务,这要求学生作文中体现“我”之理想目标、“我”之行动规划,“我”之态度方法。而不能作壁上观,一味在作文里空喊口号,作宏大叙议。

下水作文:

不忘初心”才能正中“靶心”

作者:吕京笏

(大四学生、2017年参加高考,考取复旦大学,语文分数:133/满分150)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靶子。然而,天地广阔、环境复杂,想正中靶心谈何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精准明确的目标、需要一往无前的冲劲、需要不为外物所动的定力,但最根本的,是一个“正”字——靶子要插得正,箭要飞得正。

箭如此,人亦然。前一段时间,袁隆平院士去世,我们深切地怀念他,感谢他一生操劳让我们吃饱了肚子;更是致敬他的精神,简单、纯粹,用一生的时间去实现一桩承诺、践行一份使命。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无愧于“顶级流量”的称号,他就是青少年最好的榜样!

袁隆平爷爷并没有真正离开,他把时代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曾经被世界守护的我们,到了站起来守护世界的时候了。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我们青春的靶心、理想的靶心,便是个人、国家、时代共同绘就的“同心圆”。(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无论距离靶心多远,永远不要忘记锚定前行的方向。

也许,你的理想是当一名白衣天使。那请不要忘记,当疫情弥漫、雾锁江城时,是谁无畏逆行,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搏斗、与死神抗争。口罩下的勒痕是他们最美的印记,护目镜下坚毅的眼眸像极了驱散黑夜的阳光。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是他们用医者仁心告诉我们,“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

也许,你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那请不要忘记大山女孩的“校长妈妈”张桂梅,在云南华坪县城边的那个小山包上,累计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学,点亮她们的人生梦想。在脱贫攻坚这一“人间奇迹”之中,她也许只是一粒火苗,却有强大的燎原之力。

也许,你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那请不要忘记喀拉昆仑山上的“边境雄鹰”,高寒、缺氧、狂风、地势险要……他们用血肉之躯化作守卫祖国国土的长城,只因身后是万家灯火、国泰民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也许,你与我都是一朵朵并不起眼的浪花,但时代的交响乐又少得了哪一个音符?做好本职工作,平凡孕育伟大,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一个人的梦想都会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份“所信”,就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价值观念与心中道义。“开弓不回头”,就请朝着青春的靶心飞驰而去吧,到那时,靶心上绽放出的,一定是绚丽的青春之花!

全国甲卷




使用地区:

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试题内容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适用文体:

议论类文体,议论性散文亦可

审题立意:

作文材料是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顾一些优秀文艺作品和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体现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国情怀。让青年从敬仰的榜样身上汲取精神的滋养和激励。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青年的未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在一起,青年人从先烈身上,从共产党人的身上感受家国情怀,使青年拥有为国家未来发展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强大力量。

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设定立意的范围。“可为”是指可以做,值得做;“有为”是我们要有所作为。“可为”和“有为”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辩证关系。做一个大有可为的青年,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青年,主要的是将“可为与有为”两者结合思考,有值得追求的远大理想,有真挚感人的家国情怀,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做一个大有作为的青年。

下水作文:

可为与有为

作者:语文匠

当今社会竞争加剧,每人身上压力倍增,于是乎,“躺平”成了话语,“佛系”成了主义。仰望星空的眼神逐渐空洞,低头专注的仅仅是尺寸之间,这些“万事不可为”之信念确乎不该是我们青年一辈所应有所该有。请谨记,相信“可为”才能实现梦想,坚持“有为”才能书写华章。

诚然,有些时候,无为可能是为了避免“内卷”加剧,可能是调整人生的赛道,这些无为还有存在的理由。但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不相信“可为”却是青年一代的砒霜,而非蜜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总书记此言高屋建瓴,引人深思不相信“可为”的后果。当下社会舆论纷纷扰扰,前有“精致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蒙蔽了无数人的双眼,后有“佛系”“丧文化”“躺平族”让人消极颓废,(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这些都是不相信“可为”带来的自我麻痹。但是,假如青春没有高远的志向,青春的躯体和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假如青春没有向往的远方,青春的我们又怎能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遥想当年,华北狼烟四起,青年梦想着读书;国力衰微之际,青年梦想着学艺;改革春潮涌动,青年梦想着创新。唯有抛弃心头的“无所作为”的执念。心中有梦想,肩头甘磨砺,人生才能紧随奋斗的脉动熠熠生辉。

坚持“有为”,方能实现梦想。奋斗不仅应在心头冉冉升起,更应在行动上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又提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诚哉斯言。在白衣执甲、风雨同舟的人海中,有那些有为的青年;在一方有难、全国支援的人潮中,有那些有为的青年;在凝心聚力、身心守望的身影里,有那些有为的青年,他们就是我们的楷模,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青年一代,要从我做起,自觉抛弃“不可为”的想法,自觉抵制“不作为”的做法,做时代的书写者,做红色江山的接班人,提升自身的政治站位,大有必要。君可知,仅靠夙兴夜叹不能“封狼居胥”,仅靠朝思暮想不能“王师北定”,难道不是吗?空谈之声即使再澎湃,也敌不过在荒漠风沙中,建设西北塞林坝的护林者手上的厚茧;空谈之声即使再激昂,也敌不过奋斗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们,那布满血丝的双眼中所透出来的对于报效祖国的赤诚。

“时代青年茂风华,传承精神谱新章”。就让我们从今日起,和笃信无所作为划清界限,做一位有为之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请相信,有为才有位!






全国新高考Ⅰ卷




使用地区:

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适用文体:

没有限定文体,偏向议论文

审题立意:

首先要求学生读懂并梳理文本信息。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这个材料里包含了两种涵义:第一是“生而强者不可自喜”。讲的是强者不可肆其强的道理。第二是“生而弱者不可自悲”。(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讲的是强弱之分本无常势常形,只在相对二字。透过这两个观点,我们能看出毛主席这里所指的强弱,不仅仅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是内在的精神力量。这个作文题主要是要学生对这个强弱互相转化的道理进行理解和引申。

其次明晰任务。这篇作文命题因人见事,由事及人,实则是将学生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事例和材料延伸到了个性、人生、社会、文明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新时代青年的成长、责任和使命。在提供宏大视野的同时,也提供了若干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材料、构思作文。

下水作文:

弱者当自强,强者要担当

作者:西坡

(自由职业,2005年参加高考,考取北京大学,语文分数:116/满分150)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个道理,不止适用于体育。

上至社会,下至家庭,每个群体都有强者与弱者。如何安排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一个群体的未来。

最坏的局面莫过于,强者沾沾自喜,以侮辱、损害弱者为能事;弱者抱团相抗,以推倒强者、取消差别为目的。强者说“你弱你有理”,弱者说“你强你作弊”,双方各趋极端,将群体一分为二。

强者不讲理到顶点,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者不讲理到极致,是平均主义。历史早已证明,这些都是行不通的路。

强者要意识到,日中则昃,过刚者易折。在时间的伟力之下,没什么是不朽的。有个与老子有关的典故说,一个人的牙齿脱落完了,但舌头还完好无损。“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弱者要意识到,一个社会要前进,离不开领头羊、先行军。公平与平均是两个概念。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机会平等、起跑线统一,而不是过程平等、结果平等。不管初始条件如何调整,总会有人更高更快更强,这也是自然规律。

强者的优势在力量,弱者的优势在数量。强者的优势在理智,弱者的优势在情感。双方合则双赢,斗则两败。强者罔顾弱者的权利,效率压倒公平,长期来看效率也难以保障。弱者无视强者的贡献,人人不敢出头,整体的活力则大大受损。

重要的是,强弱会互相转化,转化过程往往疾如闪电。今天的强者,可能是昨天的弱者。今天的弱者,也可能变成明天的强者。我们想要别人怎样待自己,先要那样待别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孔子的意思是,弱者当自强,强者要担当。

贫而乐道,自强之道也。不因身处弱势地位而自怨自艾,而是坚持认识世界、掌握规律,这才有可能由弱变强。

富而好礼,礼,责任之谓也。(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喜欢炫耀的人,不是真正的富有。歧视弱小者,不是真正的强大。他们想要填补的,都是内心的空虚。一个社会的改善,要从强者主动承担责任做起。

强者和弱者,都是共同体的一员。我们所有的智慧与能力,都来自于代代的薪火相传,又要无穷尽地传递给后人。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荣耀与重任。

野蛮体魄,强健精神

——给表弟的一封信

崇阳一中   廖鹏

亲爱的表弟:

你好!你来信告诉我,上高三了,班主任仍然要求你们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对此,你大为不解。因为高三的时间是如此宝贵,怎么可以浪费。

表弟,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同为老师,我赞同你班主任的做法。我以为,体育实乃无用之大用。就如毛泽东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说,“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体育可以野蛮体魄,强健精神。

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梁任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欧洲则国雄于欧洲”的谆谆教导萦绕耳畔,毛泽东主席“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铮铮呐喊言犹在耳,体育锻炼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要天天践行的必需品。

表弟,你应该坚信:执体育之燧石,终可以敲出理想之灯火。你看,那是谁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少年毛泽东曾与志同道合之友同游橘子洲,看湘江北去,虽惊涛拍岸,浪遏飞舟,然而他中流击水,成为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晚年的毛泽东依然酷爱游泳,晚年还游过长江。游泳强健了他的体魄,壮阔了他的胸襟。你感,那是谁在人心惶惶时无畏逆行。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在疫情爆发时成为打向人们内心深处的镇定剂,抚慰了千千万万的人心。他虽已届耄耋,但一身肌肉,身体强健。他能够做出突出贡献与平时注重锻炼是密不可分的。你曾因毛泽东主席“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激励而斗志昂扬,也曾因受到钟南山院士事迹感染而想投身杏林,那么我也希望你像他们一样积极锻炼身体,成为阳刚的硬汉。强健的体魄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石。

然而揆诸当下,与你一样抱定学习大过一切的学生、家长、老师为数不少。我在哀叹“人才是目的,而不是工具”的同时,也在反思。体育锻炼,看上去费时费力,见效慢。但是,孔夫子“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话语振聋发聩。守住体育课的课堂,这就是进步。

我坚信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而现在智育被抬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德”“美”“劳”“体”却备受冷落。“父母之爱子,也为之计深远”,不仅父母、老师,连带整个社会都需要为祖国的花朵深谋远虑,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野蛮体魄,强健精神。

我们学校也在坚持上体育课。我坚信只要有人发声,有人改变,有如我和你的班主任一样的微光互相找到,就能照亮四方。我也相信,你在锻炼中挥汗如雨,再去教室为诗与远方奋斗,一定会效率更高。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愿你在体育锻炼中野蛮体魄,强健精神,达臻万里之遥程。

祝学习更上层楼!

你的表哥艾健康

2021年6月7日






全国新高考Ⅱ卷




使用地区:

重庆、辽宁、海南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适用文体:

议论类文体,议论性散文亦可

审题立意:

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目同其他和各卷的试题一样符合“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具体到作文题目便是“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从漫画中我们可以读出其“双关”语意之内涵,借“学写字”来喻“学做人”,蕴含着古代“为人之道”,包括儒家的“中庸”观念。

材料中“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寓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参考立意为:写字同做人;写字如何与做人统一;大美的统一。

下水作文:

“人”有多少种写法?

作者:易之

(媒体评论员,2007年参加高考,考取暨南大学,语文分数:128/满分150)

这幅漫画,其实是个标准的楷书“人”字的写法。笔画动作的描述,有着非常明显的寓意。

比如起笔要“逆锋起笔,藏而不露”,就是人要持盈守虚,戒骄戒躁;行到中间要“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就是要坦坦荡荡、刚正不阿;收笔要“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就是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这样,一个“人”字就写好了,一个人也就做好了。

不过,“人”字都是这么写的吗?

从书法来说,当然不是。王羲之的“人”写得很飘逸灵动;褚遂良的“人”字则婉媚婵娟;米芾的“人”字更是有想象力,最后一笔写得既像捺又像点,被称为“八面出锋”……

就像孔乙己说“茴”字有好几种写法,如果风格也算一种写法的化,“人”字也很难多。欧、颜、柳、赵,苏、黄、米、蔡,南董北米,各不相同。

“人”字那么多,那么做人是否也是如此呢?翻一翻《世说新语》就能看到,其实人格,也有很多元的面向。阮籍不拘礼法,嵇康潇洒不羁,王导缜密周道,谢安清旷高远,(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王述急躁易怒……如果说,这一个个历史人物,都形象化地变成一个“人”字,想必也是各有千秋、绝不雷同。

那么,这个标准的楷书“人”字,是否可以说就没有意义呢?毕竟人有很多面,怎么会只有一种“写法”?

恐怕也不尽然。楷书又被称为正书、真书,“正”这个字,就表明了楷书的基础意义,楷书诞生之后,就基本被认作书法的起步了。

所以王羲之、褚遂良、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无论是谁,无论最后变出怎样的风格,飘逸和沉郁,他们都必然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练过楷书,写下过这个“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的“人”。这些工整、严密的字,就是之后风格突变的起点。

做人也是这样。无论最后变成怎样的性格,无论怎样千人千面,从根本上来讲,那些做人的道理其实是大同小异的,正直、善良、勇敢、体恤……外在的形象特点、性格特征可以千变万化甚至千奇百怪,但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没有太大不同。

从阮籍到王述,都可以算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典籍里记载的他们,从面貌看绝不是“一路人”。不过扒开这些“外在”,深入内里地看,又有多少不同呢?阮籍放诞,谢安高远,本质里不都是对人本质意义、精神世界的一种思索?

现代社会更是如此。我们生活在有着60亿人口的地球、14亿人口的中国,丰富多元才是一种底色。人与人的差异肯定是巨大的,不同的口味、喜好、观念,才会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谱系。

从今天的互联网看,因为一些认知上的差异,总能产生巨大的观点对撞。我倒是希望大家都能看看这幅漫画,我们每个人是不同的,但人应该具有的特质,不外乎这么几种。我们对事物的分析、对他人的判断,事实上也该保持一种对底色的关注、对差异的包容。

在今天,我们更需要强调这个道理:我们大不相同,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不同角落的人;我们也没那么多不同,人之为人的核心品质,是跨越时空的存在。






北京卷




试题内容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适用文体:

(1)明确要求议论文

(2)明确要求记叙文

审题立意:

北京卷作文题目依然延续了2020年命题作文“二选一”的形式,两个题目分别为“论生逢其时”和“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北京也是今年全国高考8套语文卷中唯一给出两个题目的城市。

(1)题目的设计给出了不同人的生活境况,比如:“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这其中有积极乐观的前行、有消极无为的生活等等,可以预见这丰富的大千世界中有不同的人生境遇,针对这各自不同的人生境况来论述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认识,从中阐发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参考立意为:人生当如此;击水三千里;守住心智。

(2)题目从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来举例描述“成熟的模样”,然后又举出了人类成熟的模样,让考生根据自己的成长和阅历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来谈自己心目中的“成熟的模样”,要明确题目要求是写一篇记叙文,不要偏离文体要求。

参考立意为:原来这便是成熟的模样;成熟这般美好;成熟也会这般。

下水作文:

论生逢其时

作者:陈禹潜

(研究生,2015年参加高考,考取复旦大学,语文109/满分150)

南朝梁,正是一个风云激荡、朝不保夕的年代,年轻的刘勰借住在定林寺里看书,忽而有感,写下了“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的名句。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达则兼济一方,穷则《文心雕龙》,流芳千古,彪炳史册。

刘勰是大时代中,人的其中一种写照,时代是一股波涛,沛然难当。有人被推着走,只能随波逐流;有人识时务者为俊杰,求变求通,称为一时之选;更有人谋得全局,切入时代,浪遏飞舟,求仁得仁。

染乎世情,系乎时序,往往是安分守己之人的第一选择,但此时人生的命途往往就不在手中了,一旦时运不济,只得低回惭愧、悔恨一生。

溥仪是清末的最后一位皇帝,但他好像这辈子都没做过自己的主,在辛亥革命中被逼退位,接受“辫帅”张勋拥戴而复辟,后来甚至还做了几年日本控制下的伪满皇帝。(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一生漂泊无定,只得在监狱中哀叹:“自由诚可贵,面子价更高。若为性命故,二者皆可抛。”

秋风未动蝉先觉,也有人能察觉时代变动,主动出击、兢兢自强。在经历国家危亡、诸多屈辱之后,晚清的读书人写出诸多悔儒冠而尊兵剑之作:周实诗云“四海寻仇凭侠剑,百年多难悔儒冠”;柳亚子感慨“忍看祖国沦非种,苦恨儒冠误此身”;陈去病则“宁惜毛锥判一掷,好携剑佩历三边”……后来这些爱国诗人共同举办的诗社“南社”,鼓动了民族的能量,成为了革命的火种。

更深远的思想者能看到时代的变化,偕行时代,奋力一搏。最近《觉醒年代》这部剧火遍网络,前赴后继、筚路蓝缕的先辈们的故事感动无数观众。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思想金声而玉振,在黑暗之年振聋发聩、开启民智,从石库门驾着红船,无问西东,一路向北,停靠西柏坡,开创新时代,真正以一己之力推动时代向前。真得赞一句:“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

黑格尔曾说:“当傍晚黄昏的时候,密涅瓦的猫头鹰就会起飞”。这就是形容在一个时代终结,新时代开启的时候,警觉的思想者总能迎着浪潮击水,在时代中狠狠刻下自己的印记。

不主动、不拒绝,被动面对时代,有时候迎来的往往不是心中渴望的颜如玉,而是生活重重的老拳。思考社会、看破时代,跑在前头,奋力奔跑怎么样都是生逢其时。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

舍我其谁。






天津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适用文体:

议论文为佳,议论性散文亦可。

审题立意:

今年天津高考语文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有关“纪念日”的一段材料展开写作。该作文题由考生熟悉的“纪念日”入手,引导考生结合自身认知,思考“纪念日”之于国家、民族及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围绕 “纪念日”思考历史,展望未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纪念日”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路标”,更是历史的重要“里程碑”。无论是个人的“纪念日”,还是国家、民族的“纪念日”,都在激励我们要牢记历史、逐梦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作文材料以“纪念日”为抓手,启发考生聚焦重要历史节点,梳理国家、民族走过的凝结着鲜血与汗水、饱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伟大历程;同时,将个人成长的“纪念日”与国家、民族关联,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理想、责任、使命、担当等问题。

题目的设计注重紧密联系时代要求,启迪考生对“纪念日”丰富、厚重的内涵进行思考,紧扣“立德树人”育人使命,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主题指向明确。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认为,该作文命题创设了富有诗意的情境,带入感强,情感内蕴丰富,便于抒发真情实感、表达深刻思悟;立意层级丰富,书写空间广阔,利于充分发挥考生的写作潜能。考生可审视个人成长经历,也可对社会历史展开思考;可记叙、抒情,也可议论说理。作文能较好地反映考生的生活积淀、思考深度和写作个性。

参考立意为:时代的记忆;时代的呼唤;难忘的铭记。

下水作文:

每一个纪念日都值得尊重

作者:韩浩月

(作家、评论人,未参加高考)

我是个记不住纪念日的人。因为年代与户籍迁移的原因,我连自己的生日是哪天,都搞不清楚,实在想拿到“权威信息”,就去问母亲,母亲永远记得孩子的生日,因为那是她的“受难日”。

我也是个不怎么在意仪式感的人。比如节日的时候,要在饭桌上发表几句感言,对着生日蜡烛许愿之类的事,总是让我坐立不安,赶紧敷衍过去了事。但我喜欢默默地干活儿,在一个什么重大的节日到来之前,把地拖得干干净净,一切整理得井井有条,忙完了,端一杯茶望着窗户外面发一会呆,觉得莫名开心。

我心目中理想的纪念日,总是安静的,过于喧闹的纪念日,仿佛失去了一种庄重与深切。

我对大的、小的纪念日,都没有特别的盼望。时间如果是单行道,纪念日就是路标,时间如果是河流,纪念日就是岸上的大树……可无论道路还是河流,都在绵延向前,并不允许我们停留或沉溺在某一个日子里。

唯有不断被重复与被强调,一个纪念日,才能在一个人的生命与思想当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许多纪念日,其实也隐藏着人们内心诸多的矛盾与挣扎。纪念日本身也在被时光与记忆磨损着,消耗着。有些纪念日,就这样,成了后视镜中渺小的黑点,和大雾中逐渐逝去的远方。

有些纪念日是明亮的,镀着阳光的金色,那是无数双手不断擦拭的结果,它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有些纪念日是郁郁葱葱的,即便少人关注,也会在无人的荒野上野蛮生长,拒绝枯萎;有些纪念日是灰色的,带有些悲伤的“哑光”,在白天会被忽略,到深夜才被记起……

纪念日投射了太多人的情感,它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个“容器”,是群体约定俗成的一个“公约数”,它可大可小,但每一个都值得尊重。

一年365天,据说有400多个纪念日,于是便有人说“不放假的纪念日不是真正的节日”,可400多个纪念日,多是写在公开的日历当中的,那些属于个人的纪念日,该怎么去计算、衡量、评价?

在过好公共纪念日的时候,作为个人,也要关注属于个体的纪念日,个体情感也是一个丰富的“宇宙”,这里也需要标记各种星辰大海。

我是个记不住纪念日的人。我遗忘了许多纪念日,但内心的确也铭刻着一些纪念日。那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漫天烟火,海啸地震……如果恰好你也有类似的体验,那么那些日子,就是我们共同的纪念日。






上海卷




试题内容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适用文体:

没有限定文体,偏向议论文。

审题立意:

今年高考作文延续了上海高考作文一贯的极具思辨性的特色,从时间维度追问意义和价值的生成。“有人说……,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二元对立的观点,看似审题难度不大,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但富含哲学思想。

材料第一句的关键词有“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被人们认知”。其中,“时间的沉淀”指经历了一定的时间后,社会会对事物的价值进行“选择”或“扬弃”。而“事物的价值”不是时间赋予的,而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同时,事物的价值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不同,事物的价值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且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在时间的前进中不断深化和提高,这对于判断事物的价值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第二句话“不尽如此”不是对第一句话的直接反对,而蕴含了很多含义。一,事物价值的呈现不一定要经历时间的沉淀;二,当前发现的事物的价值不一定是事物最本质的价值;等。

两种看法可以立意,但写作时要注意,认知事物离不开对环境的判断、正确的认知方式及本身的认知水平,这些都离不开时间的打磨。文中应强调在“时间”背后所体现出的人在认知过程中的付出。






浙江卷




试题内容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适用文体:

没有限定文体,偏向议论文。

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目延续了浙江卷一贯的风格,材料围绕“得与失”提出了三个观点,分别是把“得与失”看成是终点、起点、过程。重点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说理能力。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题目没有考查“得”与“失”这两个相对概念的辩证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即某个行为的结果来看待,材料中的三种观点就是对这一“结果”的三种不同的态度。

试题要求“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就是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辩证地思考“得与失”这一结果对自己的意义,写作时应将重点放在“得与失”这个结果的感悟上。

这道题目可以从两个方向立意:单一立意——“得与失”是起点;“得与失”是终点;“得与失”是过程。辩证立意——“得与失”是终点,更是起点。

阅读879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