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与他的家人(图文)

来源:中华大课堂

一、袁隆平的父亲和母亲

1905年,袁隆平院士的父亲袁兴烈出生于江西德安。

当时的袁家开始弃农经商,迁居县城发展。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大家族分家,袁老爷子的祖父袁盛鉴在县城北门建宅,取名“颐园”。

袁隆平父母照片

袁盛鉴是读书之人,科考中举,曾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从旧式读书人成为新型知识分子,袁盛鉴非常重视孩子教育。袁兴烈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视知识为一切,后来考取了南京的东南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在县里担任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又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这样的学历和履历,放到现在,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老爷子的母亲华静,是一个非常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知识女性。她出生在扬州的富商家庭,从小就被父亲送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文化艺术和礼仪。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小学任英语教师。恰巧就在这期间,她与时任校长袁兴烈结缘。爱情开始萌芽,故事也由此展开。

1930年的9月7号,袁兴烈一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

年轻的父母或许已经失去对孩子起名的兴趣,在姓名一栏只填下写了三个字:袁小孩,乳名二毛。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

华静怀抱1岁的袁隆平,旁边是哥哥隆津

当时接生的新手医生林巧稚,后来成了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而这个在出生时略微有些被忽视的孩子,在几十年后成为了14亿人都尊崇的英雄。一代大师给另一代大师接生,似乎命运,早就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一切。

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

袁兴烈和华静,希望袁隆平能够继续仕途,光耀门楣。于是,1936年,不满6岁的袁隆平被送到了汉口最好的小学读书。可这个选择,却给袁隆平种下了一颗背道而驰的种子。武汉小学一年级的一次郊游,老师带班上的孩子,去学校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彼时恰逢6月,园艺场内桃红柳绿,好不漂亮,这让儿时的袁隆平迸发了学农的兴趣。70多年后,当袁隆平再次回想起儿时的这次经历,称它美妙清晰,又恍如一场梦境。可梦境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战火打得支离破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几个月后,武汉失守。

袁兴烈和华静带着几个孩子,开始逃难。离开北平后,先后辗转湖北、湖南等地。疾病、疼痛、饥饿和死亡,成了时代和这个家庭的伤痕。

可哪怕条件再艰辛,父母对五个孩子的教育,从未有过丝毫放松。不论停留在哪个地方,袁兴烈都会把孩子们送去上学。战火纷飞的时候,母亲还会给袁隆平读尼采。

后来,袁隆平回忆道:“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们家自祖辈起,就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

华静也非常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开发智商。她说:“孩子们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品德和情操则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为了方便孩子理解,她把自己渊博的知识化作故事,用仲夏夜晚的故事时间,开动孩子们的思绪。

有一次,母亲讲的是粮食和土地的故事:“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

袁隆平(左一)

后来,华静还带着袁隆平和袁隆津去了供奉着炎帝雕像的“神农洞”。她让兄弟俩向神农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表达景仰之情。礼毕,母亲告诉他们,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位先贤曾经在五千多年前,创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为民疗疾。

这些故事,让袁隆平对脚下的土地燃起一片敬意,奠定了他理想的基础,以至未来的一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

这一年,19岁的袁隆平即将报考大学。儿时的田园梦,和战争时食不果腹的景象不断交织。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袁隆平想要在新中国建立起富饶的新农村,可是,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从政。

袁兴烈叫来妻子与儿子共同商讨。父亲见儿子低头不语,便问:“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袁隆平回答得很干脆:“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父亲反问:“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袁隆平回答:“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是多么可怕!”

仔细思忖儿子的想法后,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选择尊重他的意见,同意了儿子的选择。最高级的家庭教育,莫过于父母懂得及时放手。

1949年8月,袁隆平告别了南京,也告别了父母。赶往他心目中的第二故乡,走进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即现在的西南大学。

袁隆平母校

袁隆平曾把自己比喻成一颗种子,如今,这颗种子选择回到孕育了他的土地。

4年之后,袁隆平又一次面临了选择:我该到哪里去?

他想要留在重庆的农业科研单位,可学校发出号召,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袁隆平的脑海里不断回荡着母亲说过的话:“土地是生命之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国土是最神圣的。”

于是他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下一行大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别了,母校!别了,龙门浩!别了,重庆!

他说自己是一颗种子,既然是种子,那么不论扎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青年袁隆平

1953年,被分配到偏远又穷苦的黔阳县的青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开启了时长20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宿舍简陋,条件极其艰苦,他总是会想起童年和母亲的一番对话。

那时他在嘉陵江学游泳,从河里捡到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河流石。小伙伴说是钻石,他欢天喜地地拿回家里,送给喜欢收集石头的母亲。

母亲告诉他:“这是一块漂亮的河流石,但它不是钻石。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质地非凡。同样,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

袁隆平问:“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华静微笑回答:“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正是这番话,一直激励着袁隆平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杂交水稻探索之路。

有句话说,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受到管制,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受教。回看袁老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父亲的格局和母亲的智慧,早已浸入先生的骨血里。

二、袁隆平与妻子

邓则是陪伴袁隆平一生的结发妻子,也是他的工作搭档。当年两人的婚礼仅仅花费50元钱,但这场简朴的婚礼,让他们幸福回味终生……

袁隆平祖籍江西九江,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袁家是书香门第,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曾在县里担任校长、督学,母亲华静是学校的会计。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安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1960年,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将雌性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一年后,袁隆平通过多次试验,证明那个植株就是天然杂交稻。

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目睹老百姓面临的严重饥荒,袁隆平立志用科学知识改变这种现状,造福人类。

由于痴迷杂交水稻,他除了上课就是在水田里风里来雨里去。那时袁隆平皮肤黝黑,手指粗糙,戴着斗笠,不修边幅,看上去就是一个农村青年。

本来有同事为袁隆平介绍了一个女朋友,但他对杂交水稻的痴迷,让对方无法接受。最终女方提出了分手。

袁隆平与邓则

一晃袁隆平就30岁了,那个时代30岁还没结婚,被人当做怪物。但班上有个女学生崇拜袁隆平,她名叫邓则(邓哲)。

邓则是安江人,当时在安江农校读书,是袁隆平的学生。袁隆平比邓则大8岁。

1964年正月初十,两人在安江农校举行了简朴热烈的婚礼。整场婚礼只花了50元,买了些喜糖,再请同事们在学校食堂吃了一顿饭。他们的婚房是学校安排的宿舍,没有添置任何家电、家具,只是门框上贴上了同事送的喜联,才让人看出这是一间婚房。

结婚前,袁隆平想给邓则买一件新衣服,邓则推说不要。袁隆平心眼实,就真的没有买。遇到有的妻子会有怨气,但邓则真的不记挂在心上。

袁隆平与妻子

婚后几十年,邓则一直崇拜尊重丈夫,始终叫他“袁先生”。邓则也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女性,是袁隆平的工作搭档,那时夫妻俩除了上课,走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及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出6株不育株。

经过两年多的播种试验,共有4株成功繁植了1至两代,可大幅提高水稻产量。这样一来,袁隆平就彻底推翻了“无性杂交”学说。

1966年,袁隆平在妻子的协助下,撰写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特殊年代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被迫中断,而且他还遭受不公正待遇。袁隆平不忍心拖累妻子,要求两人分开。

邓则说:“今生我跟定了你,你以后回去当农民,我跟你回农村,继续支持你搞杂交水稻。”

袁隆平夫妇与父母和儿子

在妻子的支持下,袁隆平偷偷地搞杂交水稻试验。谁知一些人发现后,将他种植的秧苗全部毁坏。袁隆平蹲在地上流泪了。

邓则知道,丈夫将秧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婚后夫妻俩迟迟没有生孩子,就是想多一些时间研究杂交水稻。

现在多年心血毁于一旦,邓则知道丈夫内心的痛。为安抚袁隆平,她在学校附近的臭水沟旁,辟出一小块地,让袁隆平继续培植秧苗。

可一段时间后,秧苗又被人拔光了,丢进了附近的废井里。夫妻俩顶着月光,眼含热泪,在废井里找残存的秧苗,结果有5株完好无损。袁隆平将这5株秧苗当宝贝保护起来,继续试验。

袁隆平与儿子

1970年3月4日,夫妇俩的小儿子袁定阳降生。受父母影响,袁定阳长大后就读于广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后获得博士学位,现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和植物基因研究工作。妻子段美娟也是博士生,是杂交水稻专家。

袁定阳夫妇继承父母的衣钵,一生与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一家两代人全从事杂交水稻的培植和研究,这在国内绝无仅有。

1971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被调往省农科院工作。邓则带着儿子留守湖南黔阳。

袁隆平一心扑在工作上,平时很少回家,也很少管儿子。邓则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儿子,还要赡养两边的老人,承受巨大压力,但她没有一句怨言。

袁隆平与妻子

1974年,袁隆平的父亲被查出胃癌,在医院接受治疗。家里人给袁隆平拍电报时,他正在海南进行育种试验。邓则便从湖南赶到重庆照顾公公。

次年1月,公公不幸因病离世。邓则没有将噩耗告知丈夫,代替袁隆平料理老人的后事。

此后多年,袁隆平一直没有回湖南过春节,在海南守着试验田,邓则带着儿子留在湖南,一家三口在两个地方分别过春节。

那时通信不发达,邓则一连几个月不知道丈夫的音信,心里很是焦虑。身边人问她:“你爱人将杂交水稻看得比家人还重要,你就不怪他吗?”

邓则如实回答:“说没有怨气是假的,但他做的是大事,作为家属我应该支持。”

1982年,袁隆平终于回家陪妻儿过春节了。谁知春节期间,邓则突发急性脑膜炎。袁隆平将妻子送往医院急救,邓则陷入深度昏迷,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袁隆平牵着儿子站在病床前,父子俩眼里都是泪。

袁隆平

袁隆平想:如果自己的生命里没有妻子,他不知下半生该怎么过。妻子为自己撑起了一个稳固后方,在精神和心理上给予自己最大的支持,自己离不开她呀!

半个月后,邓则终于苏醒过来了,袁隆平在医院陪床,悉心照顾妻子,直至邓则康复出院。

邓则出院不久,母亲和婆婆又同时病了。袁隆平没能在父亲跟前尽孝,心里有遗憾,想留在家里照顾两位老人。邓则一边给丈夫收拾行李,一边对他说:“我知道你心里像着了火,赶紧去海南吧,别牵挂家里,我会将两位妈妈照顾好。”袁隆平与妻子洒泪而别。

袁隆平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妻子的支持,他在心里一直感恩妻子。

袁隆平与妻子

1985年,袁隆平去国外开学术会议时,第一次浪漫起来,给邓则买了两条裙子。尽管颜色和款式都不适合自己,但邓则心里暖呼呼的。

袁隆平(右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结出硕果,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袁隆平与邓则

2000年,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上市,袁隆平身价不菲,但他仍然穿几十元的衬衣和鞋子,与妻子过粗茶淡饭的生活。

夫妻俩举案齐眉,互敬互谅。邓则63岁时拿到了驾照,丈夫出门参加学术会议,邓则有时还会开车接送。

袁隆平还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2017年,他用海水种出了红色水稻。两年后该品种又在非洲创下了高产记录。

袁隆平

鉴于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为杂交水稻贡献了毕生精力,直到逝世前两个月,还在海南开展科研工作。袁隆平的逝世,给邓则带来巨大悲痛。

丈夫虽然走了,但永远活在邓则的心里。一场50块钱的婚礼,让邓则铭记一辈子,温暖一辈子,幸福一辈子!

三、袁隆平的三个儿子

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虎父无犬子”,袁隆平老爷子虽然看起来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平凡老人,但他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平凡的,以一己之力养活了许多人。有如此优秀的一位父亲,他的孩子也不会逊色。

袁老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袁定安、袁定江、袁定阳。受父亲的影响,三个儿子也分别做着与农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工作。

  老大袁定安

  他家学毕业后,最初就职于一家国企,原本是被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但可能是遗传了父亲袁隆平。成大事的基因,不安于现状的袁定安毅然辞职下海,经过努力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主要经营项目是农业技术开发服务、咨询、交流服务、转让服务等,属于为农民和农业服务的一家公司,而且他的公司在当地早已小有名气。


  老二袁定江

  他大学学的是财经专业,毕业后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之后,与老大一样放弃了安逸的工作,选择了自己擅长的领域。经过不懈的学习和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成为了隆平高科的副总裁。


  老三袁定阳

  他与两位哥哥稍微有些区别,袁定阳从小就跟随父亲袁隆平游走于乡间地头,耳濡目染,逐渐对杂交水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选择了当年的广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读,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香港中文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跟随父亲袁隆平彻底投入到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当中去,是杂交水稻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袁定阳完全继承了父亲袁隆平的意志,两位哥哥也做着与农业相关的工作。袁老的三个儿子不同程度地做到了子承父业,以自己的方式做着父亲感兴趣的事。

  袁隆平先生父子四人都在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做着各自的贡献,尤其是三儿子的袁定阳,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方面已经有所建树。他的目标不仅仅是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而是要超越父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袁定阳将成为杂交水稻研发领域又一颗闪耀的星星,成为父亲袁隆平先生的骄傲,拯救更多饥饿的人群。

四、袁隆平的三个孙女

老爷子首次曝光的三个孙女:袁友晴(16岁)袁友清(14岁)袁友明(12岁)三孙女随爷爷一样衣着朴素,说话质朴。留着一样的娃娃头,言谈举止间显露出良好的家教。

三个名字都是老爷子亲自取的,还都和天气、粮食有关。大孙女出生时,正好雨过天晴,所以叫袁友晴;二孙女出生在雨水节气那天,所以叫袁友清,小名大米;小孙女出生时星空明媚,所以叫袁友明,小名小米。“魔稻祖师”果然名不虚传,是真真把“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刻进了自己的骨血里。

阅读89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