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元配妻子不是杨开慧

来源:中华大课堂

  1941年,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组织人对《韶山毛氏族谱》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在本次修订的族谱中,有一个地方格外引人注意,那便是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也就是我们俗话常说的结发妻子、元配妻子,并非我们熟知的杨开慧等,而是一个陌生的姓:罗(罗氏)。

  族谱中,没有记载具体名字,仅仅只是写下了姓氏。


  那么这标注为毛泽东第一任妻子的罗氏女子到底是谁呢?笔者查阅毛泽东相关史料,略得一些资料,详述如下。

  一、罗氏有女已长成,她有姓来也有名。

  《韶山毛氏族谱》中的罗姓女子,并非有姓无名之人。此罗氏,姓罗,名一秀,又名大秀、秀妹子。在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日丑时出生于一个普通之农家,当时农村人取名字,都非常简单,因为这是第一个女孩,所以就叫一秀或大秀了,以后再生,就顺着这个数字,叫二秀、三秀,等等。(这就是旧时代传统的农村人的可爱之处,虽无文化,但却有他们的简单的逻辑)。

  二、罗氏18岁嫁给14岁毛泽东之原委真相。

  若要说罗一秀和毛泽东之婚事,就有必要对他们的家庭情况,有所交代,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是两家住得不远。

  罗一秀之家族——祖上传下来三支,一支住在韶山麂子滩,一支住在韶山鹅公坝,还有一支住在韶山杨树林炉门前。罗一秀之家,则是这第三支。

  根据族谱史料记载,杨树林罗氏一脉,乃是在明代时,从江西迁徙到湘潭云湖桥。再到清代康熙二十八年,又从云湖桥迁居至韶山杨树林,然后世代居住在此,再无迁移。(此说来自湘潭云湖罗氏的族谱,材料之准确,应是无误的)。

  罗一秀之家,则为杨树林炉门前这一支,与南岸毛氏家族相距很近,仅仅只有6里地之距。熟悉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在农村6里都不算什么距离,因为家家户户除了门边的,多数之田地,距离家里也五六里之遥。

  第二是两家关系亲密。

  距离近,是地理之便。且,罗家与毛家,都是当地殷实之家。尤其是罗家,根据《罗氏族谱》的记载来看,其祖上还曾辉煌过,明代曾出过一些在朝为官者,虽然迁徙至湖南后,有没落之势,但是在农村,他们凭借着辛勤农耕,比起寒贫,依然富足。

  传统时期,讲究门当户对。故,因罗家和毛家,两家的世系族谱上,就曾记载过多次姻亲关系。比如罗一秀之父罗鹤楼所娶之发妻,即毛家族女毛氏(罗一秀之生母),此毛氏乃毛咏堂之女,毛咏堂是毛泽东之远房叔曾祖。(见《罗氏族谱》载)

  再比如毛泽东之伯祖父毛德臣,即毛恩农,他的妻子即罗氏宗族之女罗氏。

  鉴于这种亲近的关系,在毛泽东和罗一秀出生后,作为当地两个殷实之家,来往自然不会少。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联姻才有了基础。

  第三是两家所生育子女之情况的巧合性。

  之前在写有关毛顺生和文七妹的文章中,都对其家庭子女情况有所介绍。文七妹一共为毛顺生生了7个子女,但是很遗憾,前面两个男孩和后面两个女孩,均生而夭折,成为令人遗憾之事。7子女,仅有三个男孩得以生存,即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

  今日再看罗一秀之家的情况,罗一秀之父罗鹤楼(生于1871年,死于1943年)和其母毛氏(生于1869年年,死于1912年),两人一共生育子女10人,五子五女,但是其中遗憾更多,因为这10个孩子,仅仅活下来3个,分别是长女、四女、五女。

  毛顺生家,三子。罗鹤楼家,三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情况,也算是两家姻缘之基础。在诸多基础之上,罗鹤楼和毛顺生就为孩子们筹划了一门婚事。

  在1907年,罗一秀长到18岁的时候。在父母的包办之下,罗一秀正式嫁入毛家,成为毛泽东的结发妻子。这一年,少年毛泽东才14岁。

  如果在传统之古代,包办婚姻,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清光绪33年,这个历史时期,社会风气正在逐渐发生改变,古代那一套不大管用了。少年毛泽东,对于父母这次包办之婚姻,在情感上并不认可。

  说到此,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同一时期的另一个人物,那便是著名的文学家鲁迅。与毛泽东有着同样婚姻遭遇,鲁迅和发妻朱安,也是双方父母媒妁之言下的包办婚姻结果。

  虽然鲁迅在情感上和态度上,都是坚决不同意的。但是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脱母亲之安排,在1906年7月6日,被母亲骗回国,按照传统的安排,走完了非常繁琐的婚礼过程,但是鲁迅没有同包办婚姻下的妻子朱安同房,洞房夜,他睡在书房,第三天便离开家,远渡日本而去。

  与鲁迅一样,毛泽东与自己的原配妻子罗氏罗一秀,虽然在父母之操办下,结为夫妻。但是,他们也是形式之夫妻,无实质,无感情。不过,相比朱安,罗一秀的命运要好得多。

  罗一秀之父罗鹤楼,虽是农人,但也懂文墨,所以对女儿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罗一秀,非常知书达理、勤快贤淑。在农村,罗一秀在女子中,也算是佼佼者。

  故此,她嫁到毛家后,因其勤劳能干、孝顺公婆,深得毛家人的喜欢和爱护。尤其是,她和丈夫毛泽东之间,虽然没有所谓的爱情。但是年长的她,对丈夫毛泽东也极尽照顾。

  毛泽东在情感上,虽然不喜欢这段包办婚姻,但是对于这个形式上的妻子罗一秀,却是非常尊重和爱护的。

  换一种说法来讲:聪慧如罗一秀,凭着年长懂事,她也应该知道毛泽东和她的夫妻关系,乃是虚设,因此她对毛泽东之关爱,若是妻子,更像姐姐。而毛泽东对于罗一秀之爱护,虽无爱情,却是有着弟弟对姐姐般的那种爱和亲情存于其中。

  有关这一段婚姻,后来毛泽东在陕北时,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曾说起这段婚姻:

  “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此处之记罗一秀年龄为20岁,应是斯诺之笔误,实际是18岁)

  三、罗氏21岁病逝前后之事情,以及毛泽东后来的追忆。

  罗一秀嫁入毛家时,当时毛家负担很重,尤其对于毛泽东之母亲文七妹是这样的。一家五口人,四个男人,家务负担很重。毛泽东之母,不仅要照料一家五口人之吃喝拉撒,还要帮衬着忙外边的事务、田地的劳作。所以,罗一秀来到毛家后,成为文七妹最大最重要的帮手。

  可能是劳累所致,再加上罗一秀身体不大好,罗一秀在毛家,仅仅做了三年形式上的儿媳妇,便在1910年的(2月11日)大年初二(这本是中国旧历年中最开心的日子),罗一秀却因身患细菌性痢疾,因当时医疗能力尚不能治愈,结果就去了。(罗一秀之坟,在毛泽东父母合葬墓之旁边——已平之坟丘。)当时,毛泽东17岁。

  客观来讲,罗一秀和少年毛泽东之间的这一段婚姻是不幸的婚姻。但是不幸是历史的产物,是传统制度下的产物,毛泽东和罗一秀都不过是这种婚姻制度下的受害者而已。

  因此,后来毛泽东对于这一段婚姻的态度也是值得称道的,虽然这段婚姻本身,他不满意,但是他对罗一秀并没有什么抱怨,反而一直心中潜藏愧疚之意,并且对罗一秀之家尽可能的关注和照顾——有三件事,便可证明这一点:

  第一件事是1925年,当时毛泽东回到湖南老家搞农运,在这一段工作时期,他经常去罗鹤楼家看望,因为毛泽东的引导,罗鹤楼成为农协的积极分子。并且,在此期间毛泽东还把罗鹤楼的侄儿罗石泉发展为中共党员。

  第二件事发生在建国之后,在北京工作繁忙的毛泽东,抽出时间亲自给罗一秀之父亲罗鹤楼写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罗鹤楼老先生启。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主要问候罗老先生的身体是否安康,还邀请他去北京。

  但是毛泽东至诚的关怀,罗鹤楼收不到了,因为他已在1943年12月病逝,终年72岁。这也成为毛泽东内心的一个遗憾。

  第三件事是,建国后,罗石泉在老家的小学做了教师。1950年时,毛岸英回湖南,因为父亲毛泽东的特别交代,他专门邀请罗石泉见面叙谈,并赠送了礼品和二十万旧币。

  毛泽东回到北京后,跟父亲毛泽东谈起罗石泉之家庭困境,毛泽东非常担心和关怀,立即给他汇了200万元(旧币),以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

  其后,弟媳王淑兰到韶山招待所工作。毛泽东再次叮嘱其,一定要抽时间,多去罗家看望。王淑兰谨记毛泽东的嘱托,带着毛泽连多次去罗家,并带去了很多生活用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至此,从前后情况来看,毛泽东和发妻罗一秀之婚姻,虽然原本就是名存实亡,更加上罗一秀英年早逝。但是毛泽东却是有情有义之人,不认可包办之结果,但是却不迁怨于人,而是就事论事,其后,对罗家之关怀,更是令人动容。

阅读972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