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人生“三余”

来源:中华大课堂

曾国藩曾说:“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提醒我们,无论说话、做人、做事、处世,都要留有余地。日常生活中,若学会这三件事,会收获意想之外的益处。

一、话不要说死

曾国藩说:“话不说尽有余地。”

曾国藩自己在早年间,就曾犯了这个错误。平常说话时,我们就要留神别把话说死。因为,此一时,彼一时,或许以后,自己的想法或处境会改变。有时,我们还喜欢夸夸其谈,对一些人、事、物高谈阔论,大放厥词。将来自己见识增长,或更明事理时,想起当时那副嘴脸,会羞惭万分。

所以,任何时候,都尽量不要说斩钉截铁的话,多留些余地。不把话说死,不仅一种稳妥,也是一种谦卑,一种不自以为是的美德。不妨学学过去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他的说话之道。梅先生宽厚儒雅,说话谨慎谦和,学生甚至把他的口头禅编作了一副对子。联曰: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

二、事不要做绝

曾国藩说:“事不做尽有余路。”

汉武帝时的将军李陵,在一次与匈奴作战时,以五千人对战八万人,战败被俘,不得已投降。

司马迁劝谏,说李陵之所以不死,定是想寻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武帝却仍暴雷霆之怒,灭李陵三族,将他老母、妻子、孩子全数杀光。后来武帝的儿子昭帝即位,想召回李陵,李陵誓死不回。这便是汉武帝把事做得太绝。若当时李陵一怒之下助匈奴练兵攻汉,武帝岂不是自食苦果。

老话总强调,人,切不要把事做绝。就连打仗时,穷寇也还不追。因为,兔子急了也还咬人,把事做绝,把人逼到绝路,就是逼人不顾一切,来跟你拼个鱼死网破。这是自取其祸。所以说,事不做绝,也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生活中,遇事,应当存些浑厚,留点路给人走,留点路让他退。事情不做绝,不仅是给自己留了余地,也是积德。

三、情不要断尽

跟着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有大名鼎鼎的萧何,还有勇猛英武的曹参。曹参和萧何,微贱时很要好。后来汉朝建立,两人分别做将相后,有了隔阂。但萧何在病重将死时,向皇帝推荐的继承相位之才,便是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当汉朝的相国,也完全遵循萧何生前制定的法规,几乎毫无变更。萧何与曹参,虽有隔阂,却没有闹得不可开交,后来也有对彼此的道义。

人与人之间,不值得交往的,或不想继续交往的,或是有分歧的,不深交便是。大可不必“割席断交”,更不必情断义绝,甚至反目成仇。人活在世上,总是多一个朋友,少一个仇人的好。而且,即使没了当初的知心交心,没了当初的深情厚谊,也可留些淡如水的交情。

曾国藩说:“情不断尽有余韵。”即使不复当初,也做个点头之交,见面仍待之以礼,其实其中未尝没有另一番雅趣。

话不说死,是为自己留了余地,不至于来日自取其辱,也不堵了未来的路。事不做绝,情不断尽,不仅是修身立德、待人仁义,何尝不是明哲保身。甚至,也是存养福气。所以说,话不要说死,事不可做绝,情不能断尽。应当事事留个余地,稳妥地过日子,厚道地做事情,重情重义地与人相交。

阅读885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