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邱少云的老照片

来源:中华大课堂

邱少云

  邱少云的战友陈大权如今已经90岁了。退伍后,他一直在贵州省桐梓县木瓜镇新坝村椅子组老家务农,从没炫耀过自己的功绩,更没向党委、政府提过任何要求。带着景仰,我两次探访老人。

  1952年初,陈大权和邱少云同在一个班一个多月。老人回忆说:“邱少云的个子比我高一个脑袋,身体比我壮实。部队每天都要学习和训练,训练非常艰苦,训练之余,大家都抓紧时间休息,所以战友之间交往不多。”

20201005

邱少云战友陈大权

  虽然时间短,但两个远在异国他乡的战士,一个来自四川,一个来自贵州,相邻的省份,相同的乡音,相通的习俗,又有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家乡情结让他们多了一份特殊感情。一个多月后,邱少云调到侦察连,陈大权调到机枪连。分别时,邱少云赠送了一张半身免冠照片给陈大权,陈大权也送了照片给邱少云。邱少云在他的照片背后签名题字,但陈大权不识字,是请邱少云替自己在照片背后写的名字。

  有报道称,邱少云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后来的图片和雕塑,都是参照他三弟、四弟的样子设计的。另据《87岁抗美援朝老兵保留邱少云亲赠照片》一文报道:邱少云的战友郑时聪保存了一张邱少云的照片。报道称,郑时聪在老家排行老三,人们都喊他“三哥”。所以照片背后的题字“赠三哥”三字,这张照片曾在志愿军博物馆公开展出。但这张照片提供的信息量实在有限。而陈大权珍藏的照片背后有钢笔字题字:“赠给亲爱的陈大权同志为留念,战友邱少云。1952.2.19。”“赠”“亲”“权”“为”四个字为繁体字,书写流畅。其他字为简体字,和当时存在繁简混用的现象基本一致。照片上身穿军装的邱少云年轻帅气,精神抖擞,浓眉大眼,神情坚定,留着偏分头式,左上衣袋别着两支钢笔。

  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忍受烈火烧身,一动不动,在烈火中壮烈牺牲。

  陈大权回忆,当天他在武胜山负责打掩护,邱少云执行潜伏任务的地方,就在他打掩护的武胜山下。那是一片开阔地,大约有十多亩,长满了芦苇,有一人多高。开阔地的前方就是敌军阵地“孤正屯”(音,应该是《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所说的391高地),“孤正屯”山上,敌人部署了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军事设施非常坚固,援军不断增强,志愿军攻打了很久都攻打不下来。1952年10月,志愿军决定攻打上甘岭,要取得胜利,必须炸掉敌军增援必经的康平桥,要炸掉康平桥,又必须拿下391高地。

  陈大权说,打撂撇子(甩石头)都能甩到那么远的距离。中间是个水凼,四周长满了芦苇,敌人的飞机,这架去了,那架又来了,一夜到天亮都在侦察,但都没有发现,第二天吃早饭的时节,敌人向开阔地里的芭茅杆打燃烧弹,邱少云就是在那场大火中牺牲的。

  “你看到大火焚烧战友,是什么心情?”

  “非常愤恨!”

  “那你怎么想的?”

  “战斗中消灭敌人,为战友报仇!”

  服从纪律高于一切,就算看到战友被大火焚烧,也不能擅动,必须按照军令行动。

  “因为没有暴露我军部署,我们的进攻非常成功,一举拿下了‘孤正屯’”。陈大权说,拿下“孤正屯”后,部队训练了3个月,开始攻打上甘岭。

  “攻打上甘岭的时候,我们连参加战斗,我们班是第三组,阵地在上甘岭中段,其他战友全部在战斗中牺牲了,只有我和副班长被敌人围困在山头上。我是机枪射手,枪法很准,副班长负责给我传子弹,把战友的机枪弹药扛过来,架起,居高临下,用手榴弹轰炸,用机枪扫射,敌人搞不清楚我们山上究竟有多少人。敌人至少发起过30多轮进攻,但都被我们打回去了。我们死守20多天,终于保住了阵地,等到援军赶到才下山。”陈大权回忆,死守的20多天,就是干粮和豆饼,没有水喝,只有喝尿!牺牲战友的干粮和枪支子弹,全都成了他们的军事保障。

  那场战斗,陈大权所在的连100多人,最后只剩30多人,被荣记集体一等功。在陈大权保存的《立功证》上,彭德怀总司令题写的“继续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题词非常清晰,刚劲有力,饱满厚重。

  陈大权的左膝盖、右手臂被子弹打穿,用随身携带的救急包包扎后又继续战斗。至今伤疤仍在。

阅读83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