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死离我们有多远?

来源:中华大课堂

所谓“孤独死”,就是当他们去世的时候,身边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当邻居闻到恶臭的气味,或者储物柜里塞满太多东西没人处理,或者因为其他一些偶然原因,而不得不敲他们的房门时,才发现他们已经死去的事实。

根据调查,日本“孤独死人群”的尸体被发现的平均时间,男性为23天,女性为7天。很多人被发现时,尸体已经腐烂,苍蝇在尸体周边飞个不停,整个房间一片狼藉,像一个遭废弃的小型垃圾场。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这些人死后,身份还无法确定。没有人来认领尸体,也难以联系到他们的亲朋好友,好像这个人不曾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所以,“孤独死”也叫“无缘死”,无缘就是没有关联的意思。

日本警察为了“省事”,他们在发布讣告的时候,信息也都会尽量简短,比如身高、年龄、性别、死因、死亡地点、死亡时的穿着、随身物品。一个人在人世间走了一圈,最后留给世界的只有这些简单的“基本信息”,说来让人倍感凄凉。

由于这样的“案例”在日本社会越来越多,日本警察把这些“身份不明的自杀者”、“路毙”、“饿死”、“冻死”之类的“孤独死者”称作“在途死亡者”。

为什么这些人活着活着就变得“举目无亲”,跟社会失去联系而“孤独死”了呢?

1、跟社会失去关联

经过走访调查,记者总结出,一个人割裂了“地缘”、“血缘”、和“职场缘”这三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他就会跟这个社会完全“失联”。

所谓“地缘”指的是地域联系,很多日本的年轻人背井离乡,从小镇来到大中型城市打拼生活,只是逢年过节回老家看望下亲人。

当这些年轻人在所生活的城市买房、成家立业,他们返乡的次数会逐渐减少。如果父母跟他们一样来城市生活,返乡探亲基本可有可无;如果父母不幸过世,那他们跟亲戚之间的纽带和往来很可能会直接割断,小时候一起长大的玩伴也会因为距离原因而逐渐生疏。

除了离乡带来的地缘割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极其脆弱也是孤独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一个49岁的男子因为离婚,用游戏机的连接线自杀了。警察找到前妻认领遗体,但前妻以“开展新生活”为由,果断拒绝了。很多孤独死的人,他们的配偶、兄弟姐妹都声称,很久没联系了,关系都淡薄了,再加上死亡这件事情比较晦气,他们都拒绝认领遗体。

社会家庭结构的改变也是血缘关系淡薄的因素之一。

过去都是五口、六口甚至是九口之家,兄弟姐妹众多,七大姑八大姨一大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三口之家、四口之间这样的小家庭蔚然成风,如果平常不走动,所谓的叔叔、伯伯、姑姑、姨妈,或者表哥、表姐、堂哥、堂姐,都会十分淡薄。

尤其是独生子女,本来拥有的“血缘关系”就比较少,如果不常来往,那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的割裂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最后,职场关系的结束也会造成孤独死。

日本人工作非常勤奋,早出晚归,除了工作,很少有时间参加其他的社交活动。很多人在一个企业工作了大半辈子,同事就是朋友,朋友就是同事。

但职场人员的流动性很高,再加上职场竞争激烈,相对而言,在职场中结交的朋友并没有那么可靠。很多都是靠“共同的团队项目和利益”维持着,一旦有人中途失业,或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关系就会变得疏远。

有个叫高野的老人,他六十岁退休,在一个公司里做了42年,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在这个公司建构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他的客户。

他是做销售工作的,平日里经常应酬,导致他无暇顾及家庭,最后妻子离家出走。家庭破裂后,他更一门心思地工作,直到他干不动了,退休了,才发现过去的同事和客户也不愿再跟他来往了。这时他才醒悟到,自己除了有一点点养老退休金外,其它“一无所有”。

有调查显示,日本有四分之一的高龄老人没有朋友。他们从年轻起就不太参加职场外的社交活动,这导致他们在退休后,与社会上的陌生人交友存在困难。

还有一些职场人士,还没等到退休,公司就倒闭了,有些人难以找到工作,变得灰心丧气,成为了“蛰居人士”或者流浪人士,这些人最终也难逃“孤独死”的结局。

2、无缘社会的产生

这些“无缘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无缘社会”,无缘社会的产生其实是社会环境和个体选择的综合结果。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经济压力

据统计,2001年到2010年之间,日本GDP年增长率不到1%,整个就业环境不甚乐观。

再加上,日本非正式雇佣制度非常普遍,非正式员工的比例几乎占到公司雇佣员工总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就导致很多职员的工作非常不稳定,裁员、失业、减薪的状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一旦没有了收入来源或者收入过低,生活就会变得脆弱不堪。

(2)单身族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2015年,50岁之前从未结过婚的日本男性比例约为23.4%,女性比例约为14.1%,并且这个比例还在增加。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结婚呢?

过重的生存压力是原因之一。在日本,很多女性在采访时都表示,男人年薪必须达到300万日元,也就是18万人民币左右,才考虑结婚。

这就意味着,很多低于这个收入的男士,在婚姻市场上会惨遭“嫌弃”,他们要么变成工作狂,更努力地工作,有了经济基础之后再考虑结婚;要么被迫选择不结婚、孤独终老。

除了“被动选择”,很多收入不高的日本男性也会主动选择不婚,

就像记者采访一位化名叫水野的男人说的:

“三十多岁的时候,我的想法曾像别人一样,想恋爱,也想结婚。可是,我经常换工作,收入也不稳定,再加上正好碰上泡沫紧急崩溃的当口,工资减掉了很多。我觉得如果结婚生孩子的话,就得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可这样一来,大到教育费,小到圣诞节礼物,什么都得花钱。既然结婚,就要保住自己的家庭,但是不可能保得住啊。”


除了经济压力外,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过去人们认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该结婚,现在这样的约束越来越少,多元化生活方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包容和认可。

另一方面,女性越来越独立,不再依赖男人生活,即便不结婚也能够养活自己的人大幅增加,离婚率大幅攀升也跟女性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有很大关系。

同时,在大城市里,便于独立生活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人们在承担家务、处理杂事上所消耗的时间精力越来越少。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科技会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大城市里的娱乐生活也非常丰富,这都使得一个人生活变得实际可行,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金钱的支出。

(3)蛰居族的增加

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5到39岁之间的蛰居人数达到54.1万人,其中很多人蛰居超过7年以上。

为了回避压力、逃避社交,这些人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隐居在某个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地方,不抛头露面,沉迷于网络,过着自闭、孤僻的生活。

由于不工作、不上班,很多蛰居族都是啃老族,一旦父母过世,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他们也是最容易成为“孤独死”的人群种类。有些人甚至在家里装了摄像头,万一出现意外,网友还可以帮他们报警。

从这个角度说,孤独死并不只发生在高龄老人身上,离群索居的年轻人也同样会遭受“孤独死”。

(4)不愿意麻烦别人的社会文化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对“不给别人添麻烦”最有执念的民族。这个深入到骨子里的观念,即便到死前的那一刻,也没有任何松动。

但人际关系不就是“你来我往”,“你帮我,我帮我,你麻烦我,我麻烦你”来产生的吗?大家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什么事情都不麻烦别人,那“关联”和“缘分”又怎么来呢?

总的来说,“孤独死”主要发生在人际交流贫乏的人群当中,比如独居、丧偶、无子、长期失业、啃老族等人群,他们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社会发生“关联”,从某种程度来讲,“孤独死”也是个体主动孕育、主动选择的结果。

日本“孤独死”的现状问题,让人脊背发凉、胆战心惊。

日本是一个老龄国家,也是一个“孤独死”大国。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约占日本总人口的30%,其中有一百多万老人处于孤苦无依的境况。

几乎每4个高龄男性中,就有一个人孤苦无依地离开人世,蔓延到全国,每年有超3万人遭遇“孤独死”。

在东京等这样的大城市,感到自己将“孤独死去”的老人比例超过45%。很多老人为了生存,甚至不惜犯罪,甘愿到监狱里过上有“温饱”的晚年生活。

3、中国的现状如何呢?

也许你会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大家都喜欢攀亲戚,所以不太可能像日本那样出现“孤独死浪潮”,即便有,也是“个别现象”。

中国虽然没有日本那样崇尚“不给别人添麻烦”,但在中国,“孤独死”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首先,中国空巢老人和失独老人是个庞大的群体。

据统计,到2020年,全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到2030年这个数字或将达到3亿。

再来看看失独家庭,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止2012年,中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个,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到2050年,意外死亡而无亲人在身边的老人可能达到7900万。

其次,中国的单身人口数量也达到新高,逼近2.2亿人,占到总人口15%左右。加上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有人估计,除去主动单身的人,未来可能至少会有5000万人会孤独终老。

并且,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大城市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对生活方式的包容度也更高,在一二线城市,大龄单身人士、丁克族不再像过去那样受人诟病和指责。

中国的女性也越来越呈现独立趋势,很多女性能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对婚姻的依赖度有所下降。这都在说明,未来单身人口可能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

阅读18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