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是当代作家魏巍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7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东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英雄团为中心,把前线和后方穿插交错起来进行描绘,通过对朝鲜战场和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中朝两国人民进行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19年9月23日,《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1982年,《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点击下面序号即可收听:
—完— |
内容简介:1950年秋天,广袤的冀中平原一派丰收景象。和平宁静的凤凰堡村,传来了美帝侵朝的消息,回乡探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连长郭祥和卫生员杨雪闻讯决定立即返回部队。“子弟兵母亲”杨大娘和贫农小契、金丝和杨大伯他们支持杨雪和郭祥一道提前归队,准备再一次承担战争的重负。这时地主分子谢清斋也乘机四处活动,大造谣言妄想借机翻天。
郭祥和杨雪提前赶回了部队,部队很快接到了准备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出国作战的命令。在即将出国作战之际,营长陆希荣仍强求未婚妻杨雪答应马上结婚,遭到杨雪拒绝。陆希荣出于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心理,对郭祥产生了怀疑和嫉恨。
出国第一仗中国人民志愿军消灭了敌人疯狂冒进的有生力量,迫使敌人从鸭绿江畔后退。但郭祥所在团队打得并不理想,团长邓军、团政委周仆及时召开党的会议,严肃批评了恐美避战情绪,并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政治教育和战斗措施。
第二次战役开始了。郭祥所在的团队担负了穿插、阻击的重要任务。面对数万夺路溃逃的敌军,郭祥的连队像钉子一样坚守在阻击阵地上。郭祥率队拼死出击,他身负重伤但终于坚持到了大部队到达围歼作战地点的时刻。营长陆希荣在战斗最残酷的时候像第一次战斗中那样又一次擅自带队撤退逃跑,险使全军的围歼计划成为泡影。团长邓军危急中亲自带队死死堵住阵地缺口而又一次负伤。二次战役结束后,团里召开党委会,严厉清算了陆希荣的严重个人主义、右倾保守思想,并予以留党察看、降职使用的处分。在后方医院拼命工作的杨雪在极度痛苦中毅然与陆希荣断绝了关系。
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重伤初愈的郭祥返回了连队。他回到部队后正赶上第五次战役,他率连队与敌人斗智斗勇,浴血鏖战。在一次作战弹药用尽的情况下,郭祥与仅存的十几名战友毅然舍身跳崖。幸遇朝鲜群众及游击队全力营救,郭祥与乔大夯才得以脱险和康复。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下,杨雪在军医院遭敌机突袭时,为抢救伤员和朝鲜儿童而献出年轻的生命。
当抗美援朝战争激烈进行时,国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正蓬勃展开。凤凰堡村以杨雪的母亲杨大妈为首的农民群众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和干扰,终于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引下,走向了农业合作化道路。杨大妈不为女儿杨雪牺牲的悲痛所压倒,又毅然地将15岁的小儿子送上前线。
1951年的夏秋季节,战线基本上固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遭到沉重打击的美伪军虽然被迫同意进行停战谈判,但全无诚意,仍然不断扩军并疯狂进行挑衅以求一逞。为了争取和平的早日到来,彻底粉碎敌人的“北进”妄想,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3年夏季对敌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夏季攻势”,已升任为营长的郭祥带领部队全力投入突击,猛打猛插,一举捣毁了伪军的一个师部。在迎击敌军的反攻战斗中,郭祥腿部又一次负重伤,在战局发展的严重时候,郭祥坐担架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敌人的攻势被完全粉碎。我军的“夏季攻势”进一步巩固并拓展了防御战线,迫使敌人老老实实回到板门店谈判桌前来,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郭祥返回国内治疗伤情,被截去了一条腿,转业回到家乡后担任了县委书记,又全身心地投入了国家建设的新战斗中去。郭祥和长眠在异国土地上的杨雪都被朝鲜政府授予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世界东方的一代英雄儿女们的功绩永在,浩气长存。
创作背景: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魏巍两次亲赴朝鲜战场,和广大志愿军指战员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在志愿军指战员英雄事迹的鼓舞下,魏巍写出了很多影响中外文坛的优秀通讯。魏巍掌握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各个战役、战斗的大量的第一手素材,深入研究了中国和朝鲜的形势,想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写一部反映从中国到朝鲜,从后方到前方,描绘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全过程的长篇巨著。
《东方》的创作,经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1955年初,魏巍开始动手创作《东方》,到1965年写出了四十万字。“文化大革命”中,魏巍被打成“黑线人物”,《东方》的手稿被没收了,于是创作就中断了。1970手稿回到魏巍的手中,但江青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搞什么“三突出”的创作模式,使《东方》的创作无法进行。他重新阅读马列主义精典作家的文艺论著,研究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创作经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按照社会生活原样去反映生活,拒绝采用江青反革命集团钦定的“三突出”的模式。1974年秋,他把中断九年半的《东方》的创作又拣起来了,到1975年秋,终于完成了七十五万字的初稿。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魏巍又精修细改了一年,197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问世了。
作品影响:1982年6月,《东方》被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发行全国。该作品还先后于1982年、1983年、1986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首届“人民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品评价:现代作家丁玲《我读〈东方〉》:《东方》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
原全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炯《彩笔豪情谱英雄——评长篇小说〈东方〉》一文中誉称:“《东方》描写了朝鲜战争的全过程,塑造了众多感人肺腑的英雄形象,以醮满战斗豪情的彩笔,为我们再现了生活内容异常丰富的历史图卷。全书结构宏伟,篇幅浩繁,情节波澜起伏,动人心魄;人物血肉饱满,栩栩如生;风格优美、雄放,有如色调鲜明、浓郁的油画。”
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温潘亚:两条线索扭结交错,贯穿着新中国成立不久这一历史转型期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地方到军队、从国内到国外、从党内到党外、从政治到军事……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其中充盈了“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暴力的与和平的、军事的与政治的”种种斗争,这一切均构成了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气势恢宏、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它既承继了十七年军事文学的丰厚传统,又开新时期军事文学社会化现象的风气之先;既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又有着诗的艺术魅力;既具有充沛的激情,又具有磅礴的气势,不愧为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优秀作品。《(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东方》这部小说,恐怕许多圈内人士都想不起来了。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究生时,如果出一道填空题,让考生填上《东方》的作者,恐怕没几人能答对。”
作者简介:魏巍(1920—2008年8月24日),当代作家。河南郑州人,1937年抗战爆发,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八路军。1939年开始,以红杨树为笔名开始诗歌创作,写有街头诗、短诗和长诗《黎明风景》。后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解放战争时写有《寄张家口》《两年》等优秀诗歌。1950年他曾两次赴朝,深入前线生活,创作出《谁是最可爱的人》《年青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等优秀散文,发生广泛的强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