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冬病,为何夏治?

来源:中华大课堂

什么是冬病?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

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不够,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袜子才觉得舒服。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

一件湿衣服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干?

——温度高的时候。

一块冰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化?

——温度高的时候。

一个寒湿重的身体什么时候调最好?

——阳气最旺的时候。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祛,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寒凝;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四肢不温、手脚发麻等症状。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冬病夏治怎么治?

方法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

内用温热——服用偏温热的饮食。   

夏季要多吃温热饮食,让身体适当出汗,有助于带走体内的暑湿之邪。老年人、孕产妇、脾胃虚寒者更应少吃或不吃寒凉食物。

夏天那么热,身体本能的想要通过吃冷饮来“去暑”,但欲望不等于理智,夏天吃冷饮其实是很伤身体的。

中国古代的中医很早地观察到了饮用冷饮的问题。认为夏天的阳气都跑体外去了,体内的阳气相对来说就减少了。

尤其是脾阳就会比平时虚。此时,如果吃冷饮,本来脾胃就比较寒凉,再人为地降低内部的温度,会导致身体调控的紊乱。

这种紊乱,首先就是消化系统的紊乱,在过低的温度下,吃多了冷饮就会损伤脾阳,如果人体本身脾阳不足的话,再吃冷饮,就会腹泻,流涎等脾阳虚的症状。此时,非常容易引起外邪的入侵。

寒伤脾,常见的表现是舌苔白腻,轻则腹痛、腹泻,重则恶心呕吐。

再仔细想想,我们把0℃的水倒进37℃的胃里,可小便却是热的,人体的温度是37℃,是谁把0℃的冰水转化成37℃的尿液呢?

是脾胃!脾胃吸收了冰冷食物以后受不了,没有能力再运作了,就从肾里面调出元气转化成热能来给它加热成37℃,最后肾气就不足了。

外散风寒——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

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藩篱,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

以上说的,似乎与冬病夏治无关,其实不然,告诉您寒邪出入之机理,您才会有长久应对之策略。下面说得再具体些:

1感觉肚子凉,脾胃虚

如果感觉肚子凉,夏天也爱吃热的,又怕风怕冷的人,那就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很有效。

2后背发凉,怕风

如果感觉后背发凉,怕风,那就先在后背刮刮痧,若能方便再用艾叶水泡脚,然后喝一碗发汗的生姜红枣汤,或者是胡椒白萝卜汤,寒气是很容易排出的。

排出身体的寒气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虚寒是一种体质,是胎里带来的,如果我们按照先天的生长惯性而不去改变它,那它就会像一株本来倾斜的树苗,继续往偏曲的方向生长。

所谓“治未病之病”,就是要从先天体质入手,纠正阴阳之偏。“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是治未病之本。

3夏季泡脚,祛湿排寒

在夏季泡脚,更可以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寒之气。采用扶阳泡更可以事半功倍。

4穴位贴敷三伏贴

穴位贴敷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经典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针刺、艾灸、穴位按摩、中药泡洗,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疗等方法。

特别提醒,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治疗期间禁食生冷、甜食、油腻、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不要贪凉。可以结合治疗适当体育锻炼,但不要作高强度的运动,避免情绪激动,注意好好休息,不能熬夜。

冬病夏治何时治?

三伏天是进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但也不需要拘泥在“三伏”的第1天开始治疗,提前或推后几天对疗效影响不大。此外,冬病夏治是一个综合性治疗过程,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

2020年7月16日开始进伏,2020年8月24日结束三伏天,历时40天。

初伏: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中伏: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末伏: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哪些“冬病”可夏治?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儿童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骨伤及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寒证表现者。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表现为寒性或虚寒性疼痛为主;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肠功能紊乱者表现为寒证或虚寒证者。

耳鼻咽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阳虚型体质的亚健康人群:如在夏季表现出冬天之寒证者,诸如怕风畏冷,不喜空调、电扇,喜温烫食物,欲穿长袖衣衫等虚寒体质人群。

三伏贴注意事项

1“实热”的症状都不能贴敷

三伏贴是外敷的膏药,使用很方便,不少人甚至直接网购药品。然而,专家提醒到,自己贴敷时要注意三伏贴药性温热,一旦体内也有热性病症,不排除敷药会导致“火上浇油”。

所以,如果自己贴敷药物,一定要检查身体情况以后再做决定。出现“实热”的症状都是不能贴敷的。

比如说,大便比较干、长口疮,舌苔比较重或者感冒有些发烧等,这时候身体处于发热状况,那绝对不能贴,因为药物本身是温热的,这时候贴敷会引起身体不协调,导致疾病发作。

2警惕过敏,出现反应立即停止使用

另外,最怕皮肤过敏。如果出现轻度红点或小水泡都没有关系,但是皮肤大面积出疹子、发痒,就必须立即停止使用药贴。而皮肤破损或有伤口的,特别容易感染,这也是不能贴的。

3搔痒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个别患者出现贴敷部位起泡,一般属于正常反应,轻微发泡可自行恢复,严重者可找医生进行处理,避免感染。

4辨证与药粉是关键

有的反映贴敷的效果不好,是对贴敷疗法还没了解透彻,贴与穴位都很好掌握,很容易复制,一看就会。疗效的关键在于辨证与药粉。贴敷用药辛香之气或气味俱厚之生猛药物,走经窜络,活血利气,搜邪逐痹,更兼肌表用药,直达病所,又能作用于穴位,皮肉,激发经气,鼓舞卫阳,以消阴翳,气血畅达则身体康健。

如:麻黄这味治疗外感要药在治疗咳喘内用多用炙麻黄,治疗表症需要发散时多用生麻黄,但是在临床上内服多用麻黄有陈久良之说,就是恐其发散太过勋伤正气;而外治与内治不同的是就是运用其辛温走窜之性用生麻黄,不炮制不暴晒防其含有多种挥发油挥发减效。

用单味麻黄粉配桂枝治疗风寒感冒,配杏仁甘草治疗寒咳,配石膏治疗风热,配石膏杏仁治疗热咳。通过观察疗效要比多味大处方效果明显。

5四类人不宜用“三伏贴”

✖ 孕妇和1岁以下小儿不宜贴治

✖ 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

✖ 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患者

✖ 患有感冒、扁桃体炎、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等急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均不宜用“三伏贴”

6其他

三伏贴于正午时分,择晴天贴治效佳。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贴药当天禁食生冷、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空调、风扇直吹。


阅读1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