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浙江省丽水地区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由于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所处的不同历史、社会和经济环境,畲族形成了具有强烈的本民族特点的婚育文化。
畲族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宗族外婚制和民族内婚制。整个畲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婚)俗不离歌”的传统:以歌传情、以歌结交、以歌述怀、以歌欢娱一几乎以歌贯穿从议婚到完婚的全过程。
在早期有关畲族婚俗文化的记载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畲民世代口耳相传的《高皇歌》:高辛帝时期有番王在周边作乱,皇帝张榜约定谁平复了番王就将女儿三公主许配给他。于是龙麒揭下皇榜,翻江过海服侍番王三年,趁番王酒醉后,将番王的头割断呈献给了高辛帝。龙麒平番有功,高辛帝将他招为驸马,与三公主结亲,并被赐封为忠勇王,之后生三男一女,分别姓盘、蓝、雷、钟。后代陆续迁往福建、浙江各地。
自明清时期入迁浙江后,畲族婚姻一直处于一种变通状态。所谓“通”是指畲族族内婚的状态,“畲族不与汉族通婚,四姓间自相联姻”,畬民把它作为一条族规来实行,并被畲族后世子孙一直延续。所谓“变”即是“畲汉通婚”的族外婚的婚姻形态,由于与汉族的长期交流互动,畲汉两族在文化上逐渐认同,两族人民的友谊、理解逐渐加深,在婚姻方面也是如此,不但有汉族女子加入畲族家庭,也有畲族女子加入汉族家庭的情况。
图 1 畲族婚俗文化展示
民国以后,畲族继续保持族内婚的状态,畲族蓝、雷、钟三姓互为通婚,同姓者五代以上亦可结婚,并且在婚姻中居于主体。故而《浙江省少数民族志》中说:“畲族族内各姓间相互通婚,各姓内有若干支祖系,同姓者不同支亦可通婚。建国前,畲族与异族通婚者甚少。”
图 2 中国畲族博物馆
(一)婚嫁服装——凤凰装与凤冠
在众多璀璨的文化艺术中畲族服饰最具特色,畲族的婚嫁服是畲族婚俗非遗的物质呈现。畲族崇尚凤凰图腾,畲族婚服也被称为“凤凰装”。畲族婚服由服装和头饰组成,头饰又称之为“凤冠”。婚礼上,畲族新娘必会穿着华丽的“凤凰装”完成自己的婚礼仪式。
图 3 畲族女子身穿凤凰装
由于刺绣工艺和银饰打造工艺耗时较长,一般在女子出生时,家人就会为她们准备婚服及头饰。畲族婚服通常在领口、衣襟、袖口、下摆运用大量绣花图案,有花鸟、文字、人物等纹样装饰。
图 4 景宁畲族古式新娘装
景宁式凤冠,相传为高辛帝所赐。这种具有纪念始祖意义的原始装饰,一般在结婚时才会配戴。畲族凤冠代表的是美满良缘、幸福生活的祈愿之情,是畲族婚服的必配头饰。《景宁县志》中曾记载:“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讲述的就是畲族的凤冠。
图5 凤冠
畲族头饰有五种样式如凤尾式、凤身式、凤头式、雄冠式、雌冠式。景宁畲族凤冠中心部件被银饰包裹,其他部件由白银打造,用五色椒珠或者瓷珠串成线,挂于脸颊两侧,末端是像鹅掌造型的银箔,称之为凤脚。银箔上以镂空或者刻画等手工艺留下独特的符号和图案,以凤鸟纹为主,伴随卷尾纹和植物花纹等。高高挺立的头冠像是代表着公主高贵的气质,凤冠两侧垂挂的银片在行走时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银铃声。
(二)婚礼流程
畲族完整的婚礼包括成亲前的议婚、订婚、“做表姐”、“做亲家伯”的准备仪式,和正式的成亲仪式,共五部分。
议婚。男女双方通过对歌产生爱情,经由父母亲戚相议,双方满意后则由男家托媒到女家提亲。继而,女方随其母到男家“看寮”,了解男方人品及家境,男家也趁机观察女方的容貌举止。双方若均满意,则男家便舂糍粑让女方带回。
此后,男家即遣媒携面、糖之类礼物到女家“讨庚帖”(女方的生辰八字)。男家得到庚帖后就请“阴阳”先生“合婚”,即据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推算生魁冲合。“合婚”后,一般还要把庚帖放在家里三天“压圆”,如无出现人畜不宁或其他不吉利征兆,才算和合。
订婚。合婚后,男家择定吉日再次遣媒送礼物到女方家“回帖”。不久,便是“下定”,向女方送聘金、彩礼。聘金数量视家境而定,彩礼一般是礼饼(下定饼)、猪脚、公鸡等。女家收彩礼后回赠若干礼品,其中有“红线羁脚”的公、母鸡各一只。接着,男家再择日定“某月某日迎娶大吉”,遣媒报送女家。
图 6 双方家长见面
“做表姐”。姑娘的母舅,在收到礼饼、猪脚,得悉嫁期后,便安排待嫁的外甥女及其母亲前来做客。时间短则半个月,长则三个月。届时,舅村年轻小伙子则会相聚陪姑娘对唱畲歌。对歌每每通宵达旦。擅长对歌的姑娘可以做到一“娘”对众“郎”,“观音对罗汉”。
畲族以能唱为荣,姑娘尤需善唱,善唱的姑娘人人夸奖;不善唱的姑娘,则会遭到不客气的奚落讥讽。
“做亲家伯”。男方在成亲前两天,请一名机智出色的歌手做“亲家伯”,与媒人一起把“盘担”(礼品担)送往女家,并要与女家亲友一起会歌。在当晚酒席上,照例要玩“抓石蛉”的游戏。说是要找石蛉,实际是讨喜钱。“亲家伯”将预备的红包用盘上的红带系好,让她带去分给席上亲友。几经折腾把“亲家伯”所带的喜钱掏光才罢休。酒席一散,便进行人们最感兴趣的会歌。通常都是唱“十条起"和各种“字歌”。
如果“亲家伯”不善歌,妇女们便会毫不客气地起哄喝倒彩或戏谑捉弄:用烟灰抹脸,或罚做牛扛犁,或背猫背狗在厅堂转圈,甚至弄得“亲家伯”连夜跑回家。
成亲。成亲仪式于早上五点开始,分为戴凤冠、拜祖先、吃“千斤饭”、请新娘、拜堂共五个步骤。
首先,是出嫁戴凤冠。准备去婆家的畲族新娘,打扮颇为别致。扎着红色绒线的发髻盘在脑后,头上戴尖角凤冠。新娘左手无名指上要戴一只九连环的银戒指。据说,这九连环戒指,是取其日后有九子十二孙之意。
图 7 畲族女子出嫁
其次,拜祖先。新娘家的堂屋摆着一张贡桌,新娘站在堂屋正中面对祖先画像,双手交叉放在身前,低头拜三拜。
再次,离开娘家要吃“千斤饭”。梳妆打扮后的新娘,在离开娘家前,要到中间“溜筷子”和吃“千斤饭”。这时,桌面上放着两把筷子,一满碗饭,新娘一手拿起一把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筷后,从新娘的腋下把筷子放回到桌上。然后,新娘低头弯腰把那碗饭衔上三口,吐在桌上的手帕里,由哥哥包好手帕,装进新娘衣袋带到夫家去。据说,新娘带去“千斤饭”之后,年年都能养一只千斤重的肥猪。
接着,请新郎。新娘上花轿,抬到新郎家门口,连喊三声请新郎官后,新郎从门外走进来。
之后,拜堂。新郎新娘并肩而站面向外面,拜天地分两个流程,一要站着拜三拜,新娘鞠躬,新郎双手握成一定形状,一直抬到左耳处,一边双膝先弯曲再挺直,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二要跪拜,单指新郎双膝下跪,双手同样握成一定形状,抬到右耳处,新娘微微鞠躬拜三拜;之后是拜高堂,新郎新娘站立面向正堂的祖先画像,流程和拜天地一样。畲族夫妻不对拜。相传因畲族始祖盘瓠平番有功,高辛帝对其青睐有加,于是将女儿三公主许配给他,女方是尊贵之身,因此女方不跪。
图 8 夫妻双方拜堂
最后,闹房。“闹房”首先从“叫门”开始,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如进门唱“脚站洞房八字开,观音送子天送才”等等。最后,到“凤凰山”寻取“凤凰蛋”(藏放在洞房各处的红蛋、橘子等),找到“凤凰蛋"后,大家合唱《喜庆歌》,结束闹房,再上酒菜吃“下四盘”。宴罢,送新郎入洞房(称“麒麟送子”),整个宴请即告结束。
第二天,新妇下灶前(下厨房)“开金匏(南瓜)”:切开金匏,取出籽(民间传说,人是金匏籽变成的),用围裙包好,在晋见公婆时交给婆婆(俗称“阿婆抱孙”)。
第三天,新婚夫妇回娘家做客,认妻系亲属,俗称“做头客”,住两天或四天(取双数)回返,随即下田劳动。
至此,整个婚礼结束。
图 9 畲族婚礼流程图
畲族婚俗文化总体应该说是积极向上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畲族适应各种不同家庭状况的多种婚嫁方式、男女平等、较少性别偏好等思想都是畲族婚俗文化的精华。
盛行自由恋爱、男女平等
与汉族相比畲族的婚姻自由程度较高,即使在解放前汉族盛行包办婚姻的年代,畲族青年在婚姻问题上仍有较大的自由度。
据沈作乾《括苍畲民调查记》记载:“男女社交完全公开,其婚姻之权,虽操诸父母,然不过名目而已不干涉也”。畲族青年的婚姻确定过程一般是男女青年在公开的社交场合、生产劳动中通过对歌等形式彼此认识、了解,情投意合便确立恋爱关系,然后征得家长同意,请媒人说亲完婚。也有是直接由媒人介绍的。畲族家庭男女较平等,甚至妇女的地位更高。与汉族不同,畲族女子也入族谱,女子与男子同样排行,所不同的是男称“郎”,女称“娘”。畲族妇女与男子共同管理家庭事务。
婚嫁方式实用、灵活
畲族的婚嫁方式以“男娶女嫁”、“男嫁女方”、“做两头家”为主。“男嫁女方”和“做两头家”都是畲族较盛行的嫁娶方式。“男嫁女方”是把儿子当女儿一样嫁到女方家,类似于汉族的招上门女婿。畲族人家不论有几姐妹,都可以全部留在家中招女婿上门,富有的人家或独子家庭也可以嫁儿。入赘女婿享有儿子同样的权利、义务,绝不会因做上门女婿而受人歧视。“做两头家”也叫“做两头田”,这种婚姻夫妻俩要轮流在双方父母家住,种双方父母的田,赡养双方父母。所生子女分别从父母姓,一般是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随父姓,长大后分两头住,分别继承两头财产。
婚事简朴、婚礼浪漫、文明
畲族婚礼一直比较简朴,嫁女、嫁男都不计聘金(有聘金,但较少,只以双数的形式图吉利)、不索取财礼,而是以犁、锄、小车等农具为嫁妆。据史书记载,福建永春畲族“嫁女以刀斧资送”,浙江龙游畲族“奁具堆犁、锄、蓑衣数事”。
解放后畲族人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嫁妆多起来了,礼金也有所提高,但与汉族相比,还是十分简朴。多数畲族青年还是赞成办一个简朴、浪漫、文明的婚事,对歌、行嫁(步行去夫家)是畲族婚礼一直保留的习俗,即使在今天交通发达、便利的情况下,步行去夫家仍是多数畲族新娘的选择。
图 10 畲族新娘步行去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