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时如何读好轻声和重音?

来源:中华大课堂

一、重音的表达方法

重音、停连、语气、节奏,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重音与外部技巧的融合运用是建立在内部技巧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的。所以重音更多的是与语气、节奏等的相辅相成。重音的表达方法有哪些?

1、高低强弱

用声音高低、强弱的转换和变化来强调重音。

例:一所由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塔寺庄村民筹资兴办的乡镇成人大学,明年将面对社会招生。

这个新闻导语中,我们可以用音高的变化强调“村民”,突出村民是因为这所大学不是政府筹办而是村民集资兴办的,之后的“大学”和“社会”则用加重的方法强调,显示新闻的主要信息。

2、快慢停连

这是一种用声音的长短、急缓、停连等变化来强调重音的方法。

例:十年啊,十年的流离失所,十年的卧薪尝胆,我钟雪儿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走西口》这个朗诵稿件中,钟雪儿的这句话有着情感的丰富变化。

第一个“十”声音加重并较缓的说出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感叹和悲愤。之后的“十年的流离失所,十年的卧薪尝胆”用较快的语速连接起来,在“终于”前停顿,较慢得说出“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声音的紧连和缓、促变化再加上贴切的语气,使这个人物的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很好得得以诠释。

3、虚实转换

通过声音的虚实变化来强调重音。

例: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这句话摘自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作者用细腻的感情写出了母爱的伟大。整篇文章的基调是低沉的、沉重的。

在播读时要注意运用虚实声的变化,尤其是这句中的象声词“唰唰啦啦”,如果用虚声甚至是叹息声来展现会更好得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

重音的强调方法是相互交融的,也必须和停连、语气等相互配合。在进行播音创作的过程中,要使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有机得融合在一起,才能传达出正确的“意味”。

二、怎样读好轻声?

我们有时候常常读不好轻声,多“轻”才算轻声?其实轻声的轻,是相对的。轻声的音高不是固定的,是变化的。这也就使一些朋友学习轻声时,感觉无从下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轻声。

1、短

名为“轻声”但是想要读好轻声,不是把握“轻”,而是把握“短”。因为“音长”短,所以听感很轻,而实际上轻声音节的“音高”不一定低,“音强”也不一定弱。

轻声的定义,很关键的一点是“失去原有声调的调值”。如果“音长”太长,就很容易习惯性读出原有的调值,那就不是轻声了。因此,读轻声音节要注意比前一个音节“短”很多,就不难读好。

比如“风筝(fēng zheng)”,我们可以把“风”读得长一些,但“筝”由于是轻声,就要注意比“风”读得短很多。

2、“调值”

把握“短”的原则,读好轻声就不难了。如果再注意一下轻声“音高”的变化,就更地道了。

依据《汉语拼音方案》,轻声不标调号(声调符号),但这并不代表轻声音节没有调值。根据声学分析,轻声虽然短,但调形依然是可以分辨的。

不过,由于轻声是一种语流音变现象(变调),所以轻声的调值是无法独立存在的,需要依靠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来确定。轻声的调值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后可分别描写为[41]、[52]、[34]、[21]。(参考《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可见,轻声在阴平、阳平、去声之后是“短降调”,在上声之后是“短升调”。由于轻声通常很“短”,调形在听感上往往不容易察觉。

一般轻声的“音长”较短,通常是前一个音节的1/2到1/3。轻声的音高是变化的,在上声之后的轻声音高(频率)最高。

总的来说,读好轻声,关键要把握一个字:“短”,在“短”的基础上,音高很多时候不用刻意去注意,因为这是受到前一个音节的影响,自然表现出来的高低变化。

阅读438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