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文坛可以说是非常的璀璨了,但是,这些文人其实并不是一片和谐的。他们虽然都有着进步的思想,但是其实内部也存在了各种矛盾。比如说,林徽因经常怼冰心,冰心也曾经写过《我们太太的客厅》来讽刺林徽因。钱钟书跟林徽因似乎也有些矛盾,鲁迅更是跟许多作家进行过笔斗。
其中,胡适更是被鲁迅骂了十来年,但是他却从来都不还口,这是为什么呢?
鲁迅与胡适
其实,最初的时候,鲁迅跟胡适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鲁迅跟胡适曾经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他们之间的配合非常的紧密。胡适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帷幕,又加入了《新青年》的编辑部,而鲁迅则在《新青年》发表小说和杂文抨击那些落后腐朽的制度。当时两个人的互相支援,共同战斗,他们有着相同的主张和思想,他们也同样很喜欢文学作品。
曾经胡适在研究《西游记》的时候,还特意委托过鲁迅帮他查找相关的资料,而他在研究《三国演义》的时候,也曾经用鲁迅《小说史讲义》的稿本作为参考。鲁迅在创作《中国小说通史》的时候,曾经很多次向胡适征求意见,并且他也会引用胡适的考证材料。
他们两个人在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从来都是有一说一的,不会拐弯抹角,正确的就表示同意,有问题就直接指出来,不同意的也不会假意奉承,彼此都非常坦率。
其实他们在交恶之前,鲁迅和胡适曾经经常通信,也经常进行互访,他们的成长经历虽然不同,性格也不一样,但也许英雄惜英雄,最初的时候,在学术上他们经常交流,彼此也互相赏识。
不过这一切却很快地改变了,他们不同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在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之后,联盟就彻底瓦解了。
不同的政见
当时国内的知识分子大约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为代表的左派知识分子。另一排则是以胡适、梁实秋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归根结底的区别在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鲁迅他们虽然同样出国留学了,但是去的却是日本,而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学费低廉并且还有补贴,胡适他们却是去了英美留学。其实鲁迅虽然也是出身于大家族,但是在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就已经没落了,因此他从小就见识过世间冷暖。胡适的生活却一直是一帆风顺的,不论是童年还是成年之后,不论是学业还是工作,都非常顺利。可以说他跟鲁迅是截然相反的。
当然,他们都接触到了新思想,心里都有革命的萌芽,因此,面对封建主义制度,他们能够统一战线,但是一旦这个共同的敌人没有了,曾经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也开始分道扬镳。
鲁迅他们希望可以进行彻底的改革使得国家变得富强,但是胡适他们却认为不需要采用那么激进的手段。因此,从此之后,鲁迅就跟他们交恶了。
文人间的斗争
自从交恶之后,鲁迅便开始跟胡适有了矛盾。其实这么说也不准确,鲁迅虽然经常抨击胡适,但胡适对于鲁迅的抨击从来都没有辩解过,而他自己一直以来对鲁迅也保持的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这并非说鲁迅的人品有什么问题,而是他们的思想上存在的根本差异。左派知识分子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激进,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尖锐的语言唤醒世人。而旧势力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他的思想比较温和的,对于改革的看法,也不希望太过激烈。也因此才会造成他们不同的处事态度。
鲁迅去世之后,许广平想要帮鲁迅出《鲁迅全集》,但是这项工作却进行得很不顺利,当时,正是胡适帮助她出版了这本书,而且也正是胡适亲自编辑的这本书。而且当胡适人到老年的时候,曾经有过记者对其进行采访,问其为何不回击鲁迅对他的评判的问题的时候,胡适只说了一句话:“鲁迅是我们的人。”
为什么胡适对于鲁迅的抨击从不辩解呢?大概正是因为对于胡适来说,他依然将鲁迅看作自己的战友。不同于鲁迅的暴躁,他的性格更加的温和,因此他可以更客观地看待他们之间的差异。
只能说生在那个时代,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评判对错的标准。鲁迅从小见惯了世态炎凉,也见识到了人性的麻木,因此变得激进。当整个民族因为封建王朝的奴役而充满了奴性,确实需要像鲁迅那样激进的战士唤醒世人。
而胡适的人生从来都是一帆风顺,充满了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自然会更加的宽容,更加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