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使用规则合集

来源:中华大课堂

标点符号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很多同学对标点符号掌握得不好,会影响作文写作和语言表达,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请务必让孩子清楚掌握这一知识点哦!

句号


一句末尾用句号,语气平缓调不高。

读书见它要停顿,作文断句莫忘掉。


基本用法

1. 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语气。


使用句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陈述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示例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示例2:(甲:咱们走着去吧?)乙:好。


2.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


示例1:请您稍等一下。

示例2:我不由地感到,这些普通劳动者同样很值得尊敬。


常见错误

1. 当断不断,一逗到底。


2. 不当断却断了,割裂了句子。


如: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一个是设备落后,能耗高。另一个是管理不善,浪费严重。(“能耗高”后面的句号应改作逗号)


问号


有疑有问用问号,设问反问也需要。
遇它读出语调来,看书见它要思考。


基本用法

1. 用于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


使用问句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疑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示例1: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示例2: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示例3:(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2. 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


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


示例1: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示例2: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示例3: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


示例4:但到底是称赞了我什么: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什么都敢画?抑或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我不得而知。


示例5:这一切都是由客观的条件造成的?还是由行为的惯性造成的?


3. 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


通常应先单用,再用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号。


示例:这就是你的做法吗?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4. 问号也有标号的用法,即用于句内,表示存疑或不详。


示例1:马致远(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示例2:钟嵘(?—518),颍川长社人,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


示例3: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说明作者(编者?校者?)很不认真。


常见错误

1. 句子里虽然有疑问词,但全句不是疑问句,句末却用了问号。


如:我不知道这件事是谁做的?但我猜做这件事的人一定对我们的情况比较熟悉。(问号应改作逗号)


2. 句子虽然包含选择性的疑问形式,但全句不是疑问句,句末却用了问号。


如:我也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这种颜色?(问号应改作句号)


感叹号


感情强烈句和段,其中叹号常出现。
请求反问都该用,有它文章起波澜。


基本用法

1. 用于句子的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


使用叹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感叹语气和语调或带有强烈的祈使、反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示例1:才一年不见,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


示例2:你给我闭嘴!


示例3:谁知道他今天怎么搞的!


2. 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


示例1: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示例2:咚!咚咚!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3. 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号;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叠用叹号,最多叠用三个叹号。


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叹号。


示例1:轰!!!在这天崩地塌声音中,女娲突然醒来。


示例2:我要揭露!我要控诉!!我要以死抗争!!!


4. 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问号、叹号各一)。


示例1:这点困难能把我们吓到吗?!


示例2: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才?!


常见错误

1. 滥用叹号。


陈述句末尾一般用句号,不用叹号。不能认为只要带有感情,就用叹号。


如:看到这里,他愤怒得浑身热血直往上涌!(叹号应改作句号)


2. 把句末点号叹号用在句子中间,割断了句子。


如:那优美的琴声啊!令我如痴如醉。(叹号应改作逗号)


逗号


标点符号谁最忙?逗号使用最频繁。
句子中间要停顿,往往由它来值班。


基本用法

1.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一般都用逗号。


示例1: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示例2: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智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示例3: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存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2. 用于下列的各种语法位置:


① 较长的主语之后


示例: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② 句首的状语之后


示例: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③ 较长的宾语之前


示例: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


④ 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或其他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


示例1:他呢,倒是很乐意地、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


示例2:(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白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⑤ 较长的主语之间、谓语之间、宾语之间


示例1:母亲沉痛的诉说,以及亲眼见到的事实,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追求真理的思想。


示例2: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


示例3:必须懂得,对于文化传统,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


⑥ 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


示例1:真美啊,这条蜿蜒的林间小路。


示例2:她吃力地站了起来,慢慢地。


示例3: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3. 用于下列各种停顿处:


① 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


示例1:老张,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经调走了。


示例2: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


② 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或呼唤语之后


示例1:哎呦,这儿,快给我揉揉。


示例2:大娘,您到哪儿去啊?


示例3:喂,你是哪个单位的?


③ 某些序次语(“第”字头、“其”字头及“首先”类序次语)之后


示例1:为什么许多人都有长不大的感觉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第三,父母出于爱心而总不想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