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上修,事上炼

来源:中华大课堂

心上用功,归正内心

关于“心上用功”,即养心、正心,向内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与圣人之心的差别,继而按照圣人之心去除心中的私欲,从而恢复心之光明,“明得自家本体”。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圣人”,是向善的。

即使嚣张跋扈、残忍如盗贼,亦有廉耻之心,只是“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既然常人之心被私欲、贪欲遮盖,便需要不断加以切、革、琢,恢复心体之镜的澄澈光明。

史书记载,王阳明曾经遵循本心,没有乘人之危购买一位老农赖以生存的田地,反倒是借钱财给老农渡过难关。

几天后,得知老农所卖的田地,恰恰是自己极为喜爱的风水宝地,忍不住一时懊恼,不过他随即静坐反省,革除后悔的意动。

对风水宝地的喜爱是私欲,不断别人的生计是良知,产生懊悔之意即私欲遮蔽了良知,及时在心上用功,用圣人之心归正自己的心,是明澈心体之镜。

在平定山中匪乱时,王阳明亦相信通匪的百姓和山匪心中存有良知。

于是,他以“十家牌法”约束百姓,切断其与山匪的联系,又以广贴告谕,让“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后遂不敢出”的人弃暗投明、改正自新,从而缩减了山匪的活动范围,切断了山匪的情报来源,有力动摇、瓦解了山匪的斗志。

事上磨炼,知行合一

关于“事上磨炼”,即把心中的良知贯彻到实践中去,通过主体日用间的体知践履,在知善知恶的良知指引下为善去恶,不为外物所蔽,养成理性自觉的道德品格。

王阳明强调:“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就个人成长而言,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以来,坚持知行合一,政务上整顿吏治、减免赋税、禁止骚扰客商、兴办书院、赈济灾民,军事上剿抚并用、赏罚分明等等。

在百险千难中体悟良知,逐渐达到不为外物牵引的“不动心”境界。

对比来看,“心上用功”往往要求反身内求,静坐反省;“事上磨炼”则要求良知外化于事,并与物产生联系。

倘若仅仅在念头、意识上用功,脱离事物空想,就好比架着空锅烧火。

历史上,阳明心学旨在批评和改变明代中叶士人溺于训诂辞章的沽名钓誉、形迹比拟以及过度追求私欲的社会风气,是对知行脱节的补偏救弊。

今天,“心上用功”与“事上磨炼”对我们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常破“心中贼”,在事务中磨炼,才能最终成事成业。

俗话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内心笃定而强大的人,总能做到心外无物。

古语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心上修、事上炼,修得一颗自在明净的心,修得一颗笃定强大的心。人生从此动静皆宜,不骄不躁。

阅读536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