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现代舞?

曹诚渊
来源:中华大课堂

自1971年我在香港观看了第一场现代舞开始,便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这样一个完全从未学过舞蹈,家族里也没有艺术细胞的戆直男,竟然会喜欢上现代舞?后来回到香港创建城市当代舞蹈团,然后在广州管理广东现代舞团、在北京设立雷动天下,以至现在全国各地奔跑教课,都会被问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要怎样去欣赏现代舞?

我没有一条「如何欣赏现代舞」的捷径,却发现有四条不同层次的通道,可以引领我们获得观看现代舞的愉悦。这四条通道分为四个档次,各有清晰的艺术观点,不应彼此混淆。当我们观看舞蹈时,无论是成熟的大型制作,或是青涩的个体小品,如果发现此路不通无法欣赏,可以尝试调整心态,走一条不同的通道去接近作品,往往四条通道中,总有一条可以连接观众和作品的距离,带领我们进入作品的世界。


图片

46年前的 路易·费高

01.体性的直观/身体共鸣

欣赏现代舞最基础的一条通道,便是从直接观赏舞者的身体入手。舞蹈是以身体做工具,动作为媒介的艺术,所以欣赏舞蹈,便是欣赏身体和身体带出来的动作;可是这说起来容易,真正实行起来,因为有许多文化传统、教育背景、道德习惯等等乱七八糟的心理包袱,要以最坦然的心态面对舞蹈,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记得1971年香港第一次举行“香港艺术节”,请来美国路易费高舞团Louie Falco Dance Company在大会堂音乐厅演出,当时还是懵懂年青的我阴差阳错购买了一张大堂前排的门票,就此观看了人生第一支现代舞蹈。当时我完全不明白舞台上发生什么事,也不清楚舞蹈的意义何在,却被舞者如野马奔腾的身体,和他们身体释放出来气象万千的动作,所深深吸引住。四十六年前的那一刻,我坐在观众席里,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心里宛如有一声声的呐喊,说:我必须在舞台上像这些舞者一样,自由地翱翔。

没想到差不多半个世纪前梦幻般的执念,影响着我其后的人生轨迹;到今天我还在琢磨,当时我这样一个从未接触正规现代舞训练,也没有怎样接受过艺术熏陶的16岁少年,怎么会如此着迷于那舞台上短暂飞舞的身影,以致可以用尽我的一生去学习、锻炼、思考、创作,甚至以这种舞蹈去影响其他人的生活呢?

其实舞蹈的本来面目,就是人类最纯粹的身体,而当我们直接面对自己或别人的身体的时候,有着怎样复杂的欲望:抚摸皮肤的纹理和湿润?拥抱肌肉的弹性和温热?然后感觉如丝绒般的柔滑、或如野兽般的凶猛?当然这种对身体本能的欲望很危险,在世俗的眼光来看,常常被混肴为淫邪、低贱、放浪,是对高贵教养的亵渎。因此,越有文化传统的舞蹈艺术,便越会用层层漂亮的服装、化妆、道具和故事情节把身体包裹的严严实实,以致我们去观看一部大型传统舞剧的时候,会看见满舞台绚丽的陈设、规范的姿态和滥情的故事,却总看不见实实在在的身体!

尤其是现代舞者的身体,没有经过太多修饰而以自然的状态陈示在舞台上时,却竟然有观众纠结“看不懂”,我也只能替这些观众感到遗憾。其实所谓“看不懂”的原因,有小部分是因为不习惯这种简单朴素的表演形式,而更大一部分的,便是心理上或潜意识里抗拒这种充满原始欲望的身体诱惑了。

我常想,人类本身是件奇妙的物件,总会莫名地有些人对机械有兴趣,有些人对数字有才能,有些人对烹调有领悟、有些人对音乐、对颜色、对香味、对文字等等有天分,而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创造贡献,才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喜欢舞蹈的观众,其实便是对身体有独特感应的人,这种独特的感应,可不是市面上的“大白菜”,任谁都可以拿起来就啃的。现代舞的基础入门,对身体有特殊感应的人来说,简单得一蹴而就,但哪些对身体只有欲望而毫不敏锐的人,可能终生只能“看不懂”了。

或许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具容器,功能和外形都是一样的杯子,可是有些杯子是木头做的,有些是陶瓷做的,有些是钢铁做的,有些是玻璃做的,只有质感相同的两个杯子,这个被敲一下,会引起另一个颤动起来。现代舞的基础一层欣赏通道,就是这种完全没有刻意计算、没有装扮修饰、没有故事情节,甚至没有理性思考,却也是最自然的身体感应;就像四十六年前的我,对舞蹈从来未经学习、对艺术毫无认识,而舞者灵敏的身体和清晰的动作,却轰然来到眼前并拨动心弦,引起了终我一生的“共鸣”!


图片

汉雅·韩姆(1937)

02.心绪感受

由于从小被培育出来的“审美观念”“习惯形式”“故事逻辑”而“看不懂”现代舞,也无法对舞蹈最直接产生“身体共鸣”时我们可以通过“心绪感受”。

现代舞不同于快消娱乐,作为艺术往往不是用来“看得懂”的。但其实大自然一直在引领我们,告诉我们什么是艺术。当我们在沉沉的黑夜,抬头仰望星空,看见繁星点点,我们“看懂”了什么?同样的穹苍,有时白云舒卷,有时晚霞漫天、有时雾雨连绵,有时电闪雷鸣。或许我们到海边远观浪潮起伏,或许停留山中亲近草木烟岚,这些或远或近,遍布我们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在提醒我们,大自然提供给人们的,无须“看懂”,却可以随时“感受”。

如今在现代舞的演出中,已经有许多年轻人明白,现代舞无关“懂”与“不懂”。当一个人“懂”了一件事,并不一定就会喜欢这件事,比如我们非常“懂”领导批来的学习文件,却不一定喜欢这些明白易懂的框框条条;而相反地,有些我们不太明白的东西,比如神秘的声音、朦胧的氛围、一瞬间的感情、不断变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对我们更有吸引力。记得一次在户外现代舞演出中,我站在一位看得津津有味的年轻妈妈和她的女儿后面,听见小女孩拉着母亲的手,问:“妈妈,他们在台上做什么?我看不懂!”这位看样子不够四十岁的母亲竟然低头对女儿说:“看得懂,便没有意思啦!”

就像哪位年轻的妈妈一样,如今许多中国年轻人都开始用心来感受现代舞。他们不再追究到底舞者为什么要在舞台上做某个动作,也不再执着于某个动作到底要传达什么信息,而更多地放开自己的感觉情绪,容许自己自由“感受”舞台上的声光影像和舞者的身体动作。他们开始明白,享受艺术便如面对大自然,真的不在乎那些星空云霞或海浪山林,要对人类说什么,而在于人类怎样由衷地“感受”大自然给人类的启悟。同样的一片天空,有人感受到轻柔如爱人的期盼抚摸,有人感受到沉重如历史的白云苍狗,当然也有人愣愣地没有什么感觉;而在现代舞的观赏中,这种自由的个人感受,而达至不同层次的启悟,比起哪种硬邦邦的讯息传达,来得更加合乎艺术真意。

不过,单纯地用心“感受”现代舞,并不靠谱,也不是稳定的欣赏方式。因为“感受”受许多因素所左右,比如一个人的经历、学问、教养、观看舞蹈时的情绪状态、座位的远近、剧场的环境、甚至坐在旁边的人的轻轻咳嗽,也会对“感受”产生影响,所以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观赏同一支舞蹈,都会获得不同的“感受”。本来“感受”也就是观赏现代舞的其中一条通道,有没有“感受”或“感受”好不好,都是个人的乐趣,与作品的水平高低没有关系,只是当大家把自己对舞蹈的“感受”,当成了评价作品的标准,认为能让自己获得“感受”的便是好作品,没有“感受”的便是不好——这样的想法,便很有问题了!我提倡在舞蹈评论中,把好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目的不是要证明这是个好作品,而是让其他人,包括舞蹈家们知道,这个作品曾经让某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获得过一份独特的“感受”,是件十分美好的事,也能激励艺术家继续前行创作。但我们却不宜反过来,把没有“感受”或引起自己不好的“感受”,作为批评作品的论据。当一个人批评作品没有让自己获得“感受”,甚至煞有介事地分析作品,认为自己没有获得“感受”,是因为作品这里或那里显得不足,这样的批评便显得非常怪异了。


图片


03.理智阅读

第三条通道不从感动入门,却是诉诸理性。

现代舞当然不可能像宇宙星空般宏伟,但每个作品都能提供不少资料,让我们获得“理智阅读”的乐趣;如果我们希望能够站在“理智”的高度,获得“阅读”现代舞的乐趣,那我们首先便要尝试学习关于现代舞的知识,增强自己理解现代舞的能力。我们可以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去“阅读”一部现代舞作品,而当今许多具有分量的舞蹈评论,便是通过观者的“理智”,从“微观”角度或“宏观”角度“阅读”现代舞的结果。


所谓“微观”角度,就是关注作品的本体,从动作、声音、主题、结构、服装、灯光、布景、装置、多媒体,甚至宣传设计和剧场营运等方面的效果,来获得观赏的乐趣。当然现代舞的创作,肯定是以舞者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要理智地欣赏现代舞,最好观者要对身体动作有所认识,通过学习舞蹈,甚至有过舞台表演经验,才能够真正了解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感觉和意思。比如现代舞中许多即兴演出,其源自早期现代舞大师汉雅·韩姆的即兴舞蹈练习,重点是增进身体的敏锐能力和寻找动作的不同可能性,舞者们如果没有接受过严谨的即兴训练,演出时便容易流于没有章法的情绪发泄。如今中国舞台上出现许多“即兴派”的表演,舞蹈没有经过设计和排练,观者如何区分演出中的动作到底是真正探索性的“即兴”、还是情绪性的“发泄”?表演那一刻呈现的是羚羊挂角的闪亮、还是黔驴技穷的瞎折腾?如果没有良好的“即兴”经验,还真不能分清鱼目和珍珠,更不要说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了。

至于“宏观”角度,指的是作品和周围环境,包括生活、社会、历史、教育、政治及主流文化等方面的关系,“阅读”舞蹈,就是观察舞蹈如何受环境的影响,也如何影响环境。任何一个真正的现代舞作品,既然是坚持个性、追求创新和反映时代,那必然对现存环境中的统一共性、保守状态和习惯传统有着或隐晦或剧烈的抗争。我们如果想要运用“理智”去“阅读”现代舞作品之前,还必须对周围环境有所认识、研究并深入思考,才能真正获得“宏观”的乐趣。比如泰莉莎·布朗领导的后现代舞创作,强调动作的松弛质感,其灵感来源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小资产阶级生活状态,而今天中国的年轻现代舞家,动作里也要求有放松的感觉,可为什么要放松?是因为如今流行放松技术?还是松弛的动作要比充满张力的动作更好看?如果观者不去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变化——年轻人已经不像老一辈们那样紧张生活,那便无法从放松的舞蹈中“阅读”出任何意义,而最后只能说“看不懂”了!

从“微观”到“宏观”,一部用心创作的现代舞,包含的信息远远不止是编舞家个人思考感悟的透露,或简单对社会现状的反应。舞蹈中从一个动作的出现,到全部舞台效果的处理,以至整个剧场运作的配合,在“理智”的关照下,可以“阅读”出许多连编舞家或制作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心思意念和社会意义,而每一个作品其实提供着许多信息,让我们能够寻幽探微深入舞蹈家的内心世界,也能够旁征博引地分析推论当代社会的变迁状态。可以说欣赏现代舞的第三条通道,便是以“理性”为导引,“阅读”出舞蹈背后那更恢弘的篇章。

可是“理智阅读”舞蹈,观者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并相对冷然地以旁观者的态度去品尝作品,这样会形成冷漠面对艺术的心胸。观者因为要撬动脑子,往往要比舞蹈家更加聪明,所以喜欢以高高在上的口吻月旦作品,许多权威型的舞蹈评论便出自这些能够“理智阅读”舞蹈的观者之中。最糟糕的情况是,因为自觉高人一等,评论者的“理智”发展成肆无忌惮的尖酸刻薄,而“阅读”变成哗众的挑刺,这对舞蹈的发展,最终并无好处!只是在如今相对浮躁的中国舞蹈圈子中,“理智阅读”畸形演变为“刻薄挑刺”的评论,实在屡见不鲜!


图片

泰莉莎布朗舞蹈团(2017)

04.世情游历

我们觉得难以欣赏现代舞,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太认真,把现代舞看得太严重,太用力去观看节目,以致乍惊乍喜的,也是失去平常心的表现。有时我们把只是生活中所思所感的现代舞,看成神圣而遥不可及,又把那些只是用身体去表达所思所感的舞者,看成必须被膜拜的大神;相反地,如果某些节目不合己意,我们又会歇斯底里地口诛笔伐,好像舞者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虽然现代舞比起其他舞种来说,可以让人思考,显得更有哲理性,可这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事,因为舞者们所表达的所思所感,其实就是各式各样的“世情”。观赏现代舞,就是“游历”于种种“世情”之间:那些有才情的舞者,以成熟世故的手段来描绘他们的世界,也有那些没有经验的舞者,用稚嫩青涩的方式来述说他们的故事,无论是成熟或是稚嫩,都是“世情”一部分,而作为”游历”的观者,享受的正是这个丰富不同发展程度的世界,从中体验不同舞者们所提供的风情。

因此欣赏现代舞的第四条通道,可能也是最容易获得乐趣的一个方式,就是以平等自然的眼光去观看舞蹈,我们可以放下权威式的“主人”心态,也无须像粉丝一样膜拜那些舞蹈家。任何一部现代舞,无论是五分钟的小品,还是整个晚上的鸿篇巨制,其实都是舞蹈家生活中的所思所感,而每一位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内容不一样,演出便好比万般世情浓缩起来放在眼前,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一一浏览。我们观看每一段舞蹈,便如经历一次旅游,在别人建构的奇妙世界里徜徉,有些世界显得浅白易懂、有些世界显得晦涩难明、有些世界奇峰突出惊险刺激、有些世界平淡如汨汨小湖流水。当我们背起行囊踏上一段旅程的时候,真的不用急着去哗然“共鸣”“感受”或“阅读”出什么重大意义,而从游历中能够观察不同世情,本身便是乐趣。

有人会问,真的有些现代舞欣赏不了,咋办?我提议闭上眼睛,放松心情休息一会,可能张开眼睛之后,又是一个新世界。这可是云门舞集的林怀民教我的:在他作品《流浪者之歌》里,有一位舞者拖着爬犁,把布满舞台的稻谷梳理成一圈一圈,配上喃喃的乐声,场景整整维持十五分钟,我看得昏昏欲睡,他坐在旁边,鼓励我说,想睡觉便睡一会,这一场景睡觉是很舒服的!那一刻,我喜欢上了《流浪者之歌》。


图片

《流浪者之歌》

去年的“北京舞蹈双周”请来挪威茵格利菲斯达舞团演出作品《天体》,其中一段二十分钟的场景,看见四位舞者不断以“8”字图形彼此绕行,装置和灯光以既定轨迹缓缓转动,我觉得舞台的变化很细腻,很有看头。可过后一位北京舞蹈学院的编舞老师向我质问:难道你不认为这段舞蹈很有问题,没有变化,就是让人审美疲劳吗?我尝试向她解释什么是“整体剧场”,却差点没有回答说:疲劳可以睡一觉啊 !


图片

《天体》

在“世情游历”的第四条通道上,我们能够轻松欣赏现代舞,我们不一定喜欢所有现代舞作品,甚至会觉得有些节目沉闷、难受、不可理解,正如我们旅行到不同的国家,观看不同的景色,不可能每一次都是“太美啦!”,而更多时候穷山恶水、拥挤脏乱才是真实的人生,才是我们游历中必不可少的经验!

其实“世情游历”的最大问题,在于有些人喜欢发表感想,评论所看的作品,当然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自由,但需要小心的是,不要随便把自己的审美趣味强加在别人的舞蹈之上,甚至指导别人如何去修改作品。我常在一些舞蹈评论或观后感的文章里,看见观者貌似客气地提出意见——这里可以长一点,那里可以短一点,这里可以虚一点,那里可以实一点;却不知道,一个成了形的现代舞作品,凝聚了作者的所思所感以至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代表了一方“世情”,观者可以表示喜欢或不喜欢,却没有权利去加以改变。好比一个游客,探访不同地域和体验不同风貌,却指手画脚地要求重建当地的山水建筑和生活方式,以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这些看似是无害有益的小提议,单只是说出来,都会让人感到毫无尊重,极不合适。“世情游历”中,最起码要懂得的,就是世故人情啊!

阅读470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