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经》是2007年1月蓝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元代吴亮、许名奎。该书将《忍经》与《劝忍百箴》二者合一,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详尽的译文,并在《忍经》的译文后加入了有针对性的事理点评、在《劝忍百箴》后加入了经典的古代事例,辑成一部展现古代圣贤处世哲学的智慧锦囊,帮助世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原序
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也,唯宽恕二字能行之。颜子云:“犯而不校。”《书》云:“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谓也。韩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坛之拜;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忍之为义,大矣。唯其能忍则有涵养定力,触来无竟,事过而化,一以宽恕行之。当官以暴怒为戒,居家以谦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于人。好善忘势,方便存心,行之纯熟,可日践于无过之地,去圣贤又何远哉!苟或不然,任喜恕,分爱憎,捃拾人非,动峻乱色。干以非意者,末必能以理遣;遇于仓卒者,末必不入气胜。不失之褊浅,则失之躁急,自处不暇,何暇治事?将恐众怨丛生,咎莫大焉!其视吕蒙正之不问姓名,张公艺九世同居,宁不愧耶?愚因暇类集经史语句,名曰《忍经》。凡我同志一寓目间,有能由宽恕而充此忍,由忍而至于仁,岂小补哉!
大德十年丙闰月朔古杭吴亮序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控制情欲。”
一、细过掩匿
【原文】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国招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则掩匿盖覆。
【译文】
曹参担任宰相时,他家后园与小官住的宿舍很近。这些小官吏日夜喝酒呼喊,当官的担心曹参恼怒,就引着曹参去后园游览,召见了那些小官,说说以后就放走了他们。曹参回来后,独自坐在帐中,也一边饮酒一边唱歌、呼喊,与小官们的呼声相应。曹参遇到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其掩饰。
二、醉饱之过,不过吐呕
【原文】
丙吉为相,驭史频罪,西曹曹罪之。吉曰:“以醉饱之过斥人,欲令安归乎?不过吐呕丞相车茵,西曹第忍之。”
【译文】
丙吉担任宰相时,他的车夫屡屡醉酒,西曹要处罚,丙吉却说:“就因为喝醉了酒而斥责别人,叫人怎么呆得下去呢?喝醉了酒,也不过就是呕吐物弄脏了丞相车子里的垫毯而已,西曹就忍住不要责怪他了。”
三、圯上取履
【原文】
张良亡匿,尝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上。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译文】
张良因犯法逃亡,曾从容不迫地在邳下游览。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去。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起来:“张良感到惊谔,强忍着怒气,走到桥下,把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跟前。老头把脚伸出来穿上鞋,说:“你可以教育成才呀!“
四、出胯下
【原文】
韩信好带长剑,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带长剑,能杀人乎?若能杀人,可杀我也;若不能杀人,从我胯下过。”韩信遂屈身,从胯下过。汉高祖任为大将军,信召市中少年,语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与其一校官也。
【译文】
韩信喜欢身佩长剑,在集市上,一位少年侮辱韩信。说:“你身佩长剑,但你敢杀人吗?如果你能杀人,可以把我杀了;如果你不能杀我,那么,就请你从我的两腿之间钻过去。”韩信于是弯着身体,从那位少年的两腿之间钻过。后来,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将曾经侮辱过自己的那个少年召到跟前,对他说:“你过去曾经欺负我,现在还可以欺负我吗?”那位少年求韩信饶命,韩信赦免了他的罪过,给他封了一个小官。
五、尿寒灰
【原文】
韩安国为梁内史,坐法在狱中,被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曰:“寒灰亦有燃否?”田甲曰:“寒灰倘燃,我即尿其上。”于后,安国得释放,任梁州刺史,田甲惊走。安国曰:“若走,九族诛之;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见安国,安国曰:“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田甲惶惧,安国赦其罪,又与田甲亭尉之官。
【译文】
韩安国担任梁国内史时,因犯法被关到监狱中。狱中小吏田甲侮辱他。韩安国问田甲:“冷却的灰可重新燃烧起来吗?”田甲说:“如果冷灰可以重燃,我就用小便浇熄。”后来,韩安国释放出狱,被任命为梁州刺史。田甲吓得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如果逃走,就把他的家族都杀了;如果不走,可以原谅他的罪过。”田甲于是来见韩安国。韩安国问田甲:“冷灰今天重燃,你何不用尿浇熄呢?”田甲十分害怕,韩安国却原谅他的罪过,并授予他一个亭尉官职。
六、诬金
【原文】
直不疑为朗同舍,有告归者,误持同舍朗金去,金主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舍,偿之。后告归者至,而归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译文】
直不疑住集体宿舍,有一个回家的人,误将同舍郎的金子拿走了。同舍郎怀疑直不疑偷走他的金子,直不疑表示认错,买了金子,还给了他。等到回家的人回来后,将同舍郎丢失的金子如数归还,同舍郎很惭愧。因此大家都称直不疑是忠厚的人。
七、诬裤
【原文】
陈重同舍郎有告归宁者,误持邻舍郎裤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市裤以还。
【译文】
陈重同宿舍有人回家去,误拿了邻宿舍人的一条裤子。主人怀疑是陈重所拿,陈重也不申辨,买了一条裤子还他。
八、羹污朝衣
【原文】
刘宽仁恕,虽仓卒末尝疾言剧色。夫人欲试之,趁朝装毕,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变,徐问婢曰:“羹烂汝手耶?”
【译文】
刘宽仁慈宽厚,即使仓促之中也不曾疾言厉色。他的妻子想试试他,趁他刚穿好上朝服装的时候,妻子派婢子送来一碗肉汤,故意泼洒在刘宽的身上。刘宽神色不改,慢慢地问婢子说:“汤烫坏了你的手吗?”
九、认马
【原文】
卓茂,性宽仁恭,爱乡里故旧,虽行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尝出,有人认其马。茂心知其谬,嘿解与之。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送马,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译文】
卓茂,性情宽厚,仁义待人,与乡里故旧友爱,即使行业不同,也友好融洽。卓茂曾经出门,有人说卓茂骑的马是他的。卓茂明知这个人弄错了,但还是把马给了他。过几天,马的主人找到了他丢失的马,于是将马还给卓茂,并表示道歉。卓茂就是如此不与人争。
十、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原文】
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
【译文】
刘伶曾经喝醉酒,与一俗人发生冲突。那人挽起衣袖,握拳冲过来。刘俗说:“我这像鸡肋一样的身子抵挡不住老兄的拳头。”那人大笑而收起拳头。
十一、五世同居
【原文】
张全翁言,潞州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对曰:“臣无他,唯能忍尔。”太宗以为然。
【译文】
张全翁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家中五世同堂。唐太宗讨伐并州时,路过这家,召见他家长辈,问道:“你有什么办法使五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呢?”长辈回答说:“我没有其他办法,只是能互相忍让。”太宗认为很对。
十二、九世同居
【原文】
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
【译文】
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堂,唐高宗亲自光临他家。问他何以能九世同堂,他写了一个大大的“忍“字回答唐高宗。高宗感动得流下眼泪,于是赏给了他家绸缎。
十三、置怨结欢
【原文】
李泌、窦参器李吉甫之才,厚遇之。陆贽疑有党,出为明州刺史。贽之贬忠州,宰相欲害之,起吉甫为忠州刺史,使甘心焉。既至,置怨与结欢,人器重其量。
【译文】
李泌、窦参很器重李吉甫的才能,所以厚待他。陆贽怀疑他们结党拉派,将李吉甫放出京外任明州刺史。后来陆贽贬斥到忠州,宰相想害死他,任命李吉甫为忠州刺史,以便他能报复陆贽。李吉甫一到忠州,便抛弃了往日的怨恨,与陆贽结成好朋友。人们都称李吉甫有度量。
十四、鞍坏不加罪
【原文】
裴行俭尝赐马及珍鞍,令吏私弛马。马蹰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云:“不加罪。”
【译文】
裴行俭曾经得到皇帝赏赐的马和珍贵的马鞍,他手下的一个小官偷偷地骑他的马,马跌倒了,毁坏了马鞍,小官吓得逃跑了。裴行俭派人将他找回来,说:“不要加以惩处。
十五、万事之中,忍字为上
【原文】
唐光禄卿王守和,末尝与人有争。尝于案几间大书忍字,至于帏幌之属,以绣画为之。明皇知其姓字非时,引对曰:“卿名守和,己知不争。好书忍字,尤见用心。”奏曰:“臣闻坚而必断,刚则必折,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帝曰:“善。”赐帛以旌之。
【译文】
唐代光禄卿王守和,从不与人发生争执,曾在书桌上写了一个很大的“忍“字,帏帐之中也绣了忍字。唐明皇认为王守和的姓氏和名字好像是诽谤当时的政治,于是召见问道:“你的名字叫守和,已经知道你不喜欢争斗;现在又喜欢写“忍“字,更看出了你的用心所在。”王守和回答说:“我听说坚硬的东西容易被折断,万事之中,以忍为先。”唐明皇称赞道:“好。”并赏赐他锦帛以示表彰。
十六、盘碎,色不少吝
【原文】
裴行俭初平都支遮匐,获瑰宝,不赀。番酋将士观焉。行俭因宴,遍出示坐者。有玛瑙盘二尺,文彩粲然。军吏趋跌,盘碎,惶惧,叩头流血。行俭笑曰:“尔非故也。”色不少吝。
【译文】
裴行俭从前平定都支遮匐,缴获敌人的宝物不计其数。少数民族的将领和士兵前去观赏。裴行俭在宴会上将这些宝物都出示给他们观赏。其中有一件玛瑙盘,二尺长,文彩斑烂,很漂亮。士兵捧着它不小心跌倒,盘子破了。这个士兵很害怕,跪在地上直磕头,头都流血了。裴行俭笑着说:“你并不是故意的呀!“脸上并没有吝惜的表情。
十七、不忍按
【原文】
许围师为相州刺史,以宽治部。有受贿者,围师不忍按,其人自愧,后修饬,更为廉士。
【译文】
许围师任相州刺史,对待部下宽厚仁慈。有一个官吏受了贿,许围师不忍心追究他,这个人自己感到惭愧,后来修身养性,变成了一个廉洁的官吏。
十八、逊以自免
【原文】
唐娄师德,深沉有度量,人有忏己,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剧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
【译文】
唐朝娄师德,性情稳重,很有度量。别人触犯了他,他却自己做检讨,不表现出愤怒之色。他曾经与李昭德一起外出,娄师德一向身体肥胖,所以不能快步走路,李昭德认为他太慢了,埋怨地说道:“被种田的粗汉耽搁了。”师德笑着回答:“我不做种田人,谁去做呢?”
十九、盛德所容
【原文】
狄仁杰末辅政,娄师德荐之。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吾知吾不逮远矣。”
【译文】
狄仁杰还没有做宰相时,娄师德向武则天推荐了他。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我之所以用你,是由于娄师德推荐了你,娄师德的确知人善用啊!“并将娄师德的推荐书拿给狄仁看。狄仁杰很惭愧,感叹地说:“娄师德道德高尚,我是他所推荐的,我知道我远远赶不上他。”
二十、含垢匿瑕
【原文】
晋陈骞,沉厚有智谋,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存绩。
【译文】
晋代的陈骞,性情稳重宽厚,有智谋。少年时就有度量,能够忍住委屈,宽恕他人。做任何事都很有成就。
二十一、末尝见喜怒
【原文】
唐贾耿,自朝归第,接对宾客,终日无倦。家人近习,末尝见其喜怒之色,古之淳德君子,何以加焉?
【译文】
唐朝贾耿,下朝回家后仍不停地接待宾客,终日没有倦色。家中的人更了解他的生活情况,从末见过他有欢喜和愤怒的表情。古代道德纯洁的人,也不过如此吧!
二十二、语侵不恨
【原文】
杜衍曰:“今之在位者,多是责人小节,是诚不恕也。”衍历知州,提转安抚,末尝坏一官员。其不职者,委之以事,使不暇惰;不谨者,谕以祸福,不必绳之以法也。范仲淹尝与衍论事异同,至以语侵杜衍,衍不为恨。
【译文】
宋代的杜衍说:“如今当权在位的人,大多数都喜欢指责别人的小过错,这确实是没有宽恕之心。”杜衍从做知州到担任安抚使,从来没有贬斥一位官员。对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就让他们多干实事,不让他们闲下来养成懒惰的习惯;对那些行为不谨慎的官员,用不谨慎会导致祸福的道理教育他们,不一定要以法惩罚他们。范仲淹曾经与他讨论事情异同,以至于用语言伤害他,他也不记恨。
二十三、释盗遗布
【原文】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末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益。
【译文】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二十四、愍寒架桥
【原文】
淮南孔旻,隐居笃行,终身不仕,美节甚高。尝有窃其园中竹,旻愍其涉水冰寒,为架一小桥渡之。推此则其爱人可知。
【译文】
淮南人孔旻,在乡村隐居,行为正直,终身有美名,节操很高。曾经有人偷他竹园中的竹子,他可怜小偷过河寒冷,为他架了一座小桥,让他过去。由此可以推知他对别人的友爱。
二十五、射牛无怪
【原文】
隋吏部尚书牛弘,弟弼好酒而酗,尝醉射弘驾车牛。弘还宅,其妻迎曰:“叔射杀牛。”弘闻无所怪,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译文】
隋朝吏部尚书牛弘,其弟牛弼喜欢喝酒,曾在醉酒后,用箭射死牛弘驾车的牛。牛弘回家以后,妻子迎上前去对他说:“叔叔杀死了牛。”牛弘听见后,并不表示奇怪,只是说:“做肉脯。”等到牛弘坐定以后,他的妻子又说道:“叔叔射死了牛,真是奇怪的事。”牛弘回答说:“已经知道了。”神色自若,读书不止。
二十六、代钱不言
【原文】
陈重,字景公,举孝廉,在朗署。在同朗署负息钱数十万,债主日至,请求无已,重乃密以钱代还。朗后觉知而厚辞谢之。重曰:“非我之为,当有同姓名者。”终不言惠。
【译文】
陈重,字景公,被推荐为孝廉,在衙门中当官。同僚负了数十万钱的债务,债主每天登门,不断地催债,陈重于是暗地里用自己的钱替这个人还清了债。同僚知道后谢他,陈重却说:“不是我做的,大概是同姓名的人做的吧。”始终不提代人还债的恩惠。
二十七、认猪不争
【原文】
曹节,素仁厚。邻人有失猪者,与节猪相似,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失猪自还,邻人大惭,送所认猪,并谢。节笑而受之。
【译文】
曹节,一向很仁慈厚道。邻家的一头猪丢失了,与曹节家中的猪很相似,邻居便到曹节家中认领,曹节没有和他争论。后来,邻居的猪自己跑回来,邻居感到十分惭愧,归还曹节的猪并道歉,曹节笑着收下了猪。
二十八、鼓琴不问
【原文】
赵阅道为成都转运使,出行,部内唯携一琴一龟,坐则看龟鼓琴。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也,或慢狎之,公颓然鼓琴不问。
【译文】
赵阅道任成都转运使,一次出去巡行,身旁只带一把琴和一只乌龟,一边看着乌龟,一边弹琴。一次,路过青城山,遇上下雪,住在旅馆之中。另外的旅客不知道他是转运使,有的甚至侮辱他。赵阅道弹着琴,对他们的话毫不在意。
二十九、唯得忠恕
【原文】
范纯仁尝曰:“我平生所学,唯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旅,末尝须臾离此也。”又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已则昏。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已,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译文】
范纯仁曾说:“我一生学习,所得到的只有忠、恕二字,这两个字一生也用不完,以至于在朝做官侍奉君王,接待同事和朋友,与亲戚宗族的人和睦相处,从来没有一刻离开这两个字。”又告诫子弟说:“一个人即使最笨,他在指责别人时总是很聪明;一个人即使最聪明,宽恕自己时总是显得很糊涂。你们应当用指责别人的心情来指责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情来宽恕别人。这样,不怕不具有圣贤的地位。
三十、益见忠直
【原文】
王太尉旦荐寇莱公为相,莱公数短太尉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上一日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
【译文】
宋朝太尉王旦曾经推荐寇准为宰相,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准的长处。有一天皇帝对王旦说:“您虽然夸赞寇准的优点,可是他经常说您的坏话。”王旦说:“本来应该这样。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准对您不隐瞒我的缺点,愈发显示出他的忠诚,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称赞王旦贤明。
三十一、酒流满路
【原文】
王文正公母背,傲不可训。一日过冬至,祠家庙列百壶于堂前,弟皆击破之,家人惧骇。文正忽自外入,见酒流,又满路,不可行,俱无一言,但摄衣步入堂。其后弟忽感悟,复为善。终亦不言。
【译文】
王安石母亲的弟弟(舅舅),性格桀骜不驯。一天过冬至,家人在王家祠堂中祭祖,堂前摆了上百壶酒,舅舅击碎了所有的酒壶,家里的人都十分畏惧。王安古从外面进来,见酒遍地流淌,路都不能走了,但是王安石没说一句话,只是提起衣服进到堂屋里去。后来,舅舅忽然醒悟过来,变好了。王安石也始终不谈击壶之事。
三十二、不形于言
【原文】
韩魏公器重闳博,无所不容,自在馆阁,已有重望于天下。与同馆王拱辰、定基时有喧争,公安坐幕中阅试卷,如不闻。拱辰愤不肋已,诣公室谓公曰:“此中习器度耶?”公和颜谢之。公为陕西招讨,时师鲁与英公不相与,师鲁于公处即论英公事,英公于公处亦论师鲁,皆纳之,不形于言,遂无事。不然不静矣。
【译文】
韩琦稳重宽厚有器量,什么都可以容忍,还在读书时,他的名望就已传遍天下。他曾经与同馆的王拱辰以及御史叶定基,一起赴开封府,主持科举考试。王拱辰、叶定基经常因评卷而争论,而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王拱辰认为他不帮助自己,到他的房子里说:“你是在修养度量吗?”韩琦和颜悦色地认错。韩琦在陕西征讨叛军时,颜师鲁与李勣不和,颜师鲁在韩琦处谈论李勣的坏话,李勣在韩琦处也讲颜师鲁的坏话,韩琦都听着,却从不泄露出去,所以相安无事,否则就不得安宁。
三十三、末尝峻折
【原文】
欧阳永叔在政府时,每有人不中理者,辄峻折之,故人多怨;韩魏公则不然,从容谕之以不可之理而已,末尝峻折之也。
【译文】
欧阳修在官府为官,只要碰到没理的人就惩罚或斥责他,所以很多人怨恨他;而韩琦却不这样,总是从容不迫地用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道理来教育他人,从不斥责或惩罚他人。
三十四、非毁反己
【原文】
韩魏公谓:“小人不可求远,三家村中亦有一家。当求处之之理。知其为小人,以小人处之。更不可接,如接之,则自小人矣。人有非毁,但当反已是,不是已是,则是在我而罪在彼,乌用计其如何。”
【译文】
韩琦说:“小人不需到远处寻找,三户人家中就有一家。应当寻求对付小人的办法。知道他是小人,就用对待小人的方式对待他。千万不要与其交往,如果与小人交往,自己也就变成了小人。如果有人诽谤你,只应该推翻自己的理由。不要坚持自己是对的,这样有道理的是我,而没有道理是他。何必去计较什么。”
三十五、辞和气平
【原文】
凡人语及其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唯韩魏公不然,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已处,辞和气平,如道寻常事。
【译文】
一般人谈到自己感到不公平的事时,必然动火气,变脸色,言辞严厉。只有韩琦不是这样,每当他说到小人忘恩负义,准备陷害自己的地方,总是心平气和,就像说平常的事情。
三十六、委曲弥缝
【原文】
王沂公曾再莅大名代陈尧咨。既视事,府署毁圮者,既旧而葺之,无所改作;什器之损失者,完补之如数;政有不便,委曲弥缝,悉掩其非。及移守洛师,陈复为代,睹之叹曰:“王公宜其为宰相,我之量弗及。”盖陈以昔时之嫌,意谓公必反其做,发其隐者。
【译文】
王曾再一次去大名府替代陈尧咨的职务。开始工作之后,官府房屋倒塌的,在原有基础上修复,不作任何改动;损坏了的器物,补修得一件不少;原先的政令有不妥之处,就尽量弥补,掩盖做得不对的地方。到他移任洛阳太守时,陈尧咨重回大名府任职,看到他所做的一切,感叹地说:“王公适合担任宰相,我的度量远远赶不上他呀!“原来陈尧咨以为过去他们曾经有隔阂,王曾一定会与他的做法相反,并将他的过失公开出来。
三十七、诋短逊谢
【原文】
傅献简公言李公沆秉钧日,有狂生叩马献书,历诋其短。李逊谢曰:“俟归家,当得详览。”狂生遂发讪怒,随君马后,肆言曰:“居大位不能康济天下,又不能引退,久妨贤路,宁不愧于心乎?”公但于马上踧踖再三,曰:“屡求退,以主上末赐允。”终无忤也。
【译文】
傅尧俞说过,李沆当宰相的时候,有个狂妄的书生拦住他的马,献上一封信,历数他的过失。李沆谦虚地认错说:“等我回家以后,再详细地看你的书信。”那个书生于是发怒,跟随在李沆的马后,放肆地叫道:“你占居了高位,却不能为天下老百姓谋利益,又不主动退位,拦住了贤人进取之路已经很久了,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李沆只是很不安的说:“我多次请求退下来,可是皇帝没答应。”始终没有对那位书生厉声疾色。
三十八、直为受之
【原文】
吕正献公著,平生末尝较曲直;闻谤,末尝辩也。少时书于座右曰:“不善加已,直为受之。”盖其初自惩艾也如此。
【译文】
吕公著一生从来不与人计较是非曲直,听到别人诽谤他,也从不申辩。少年时候写了一副这样的座右铭:“别人对你做了不好的事,你只管承受不来。”他当初警励自己是如此严厉。
三十九、服公有量
【原文】
王武恭公德用善抚士,状貌雄传动人,虽里儿巷妇,外至夷狄,皆知其名氏。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枢密,出镇。又贬官,知随州。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久之,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于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译文】
王德用善于安抚士卒,他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即使是住在深巷中的妇女儿童和边远的少数民族,都知道他的姓名。御史中丞孔道辅弹刻王德用,于是被免了枢院官,使其出京城,镇守外地;后来又贬官任随州知州。官员们都为他感到恐惧。而王德用的言行举止却如同没事一样,只是很少和宾客朋友来往罢了。过了很久,孔道辅去世了,有一位朋友对王德用说:“这就是害您的人的下场!“王德用伤心地说:“孔道辅在其位言其事,怎么能说是害我呢?可惜朝廷损失了一位直言忠诚的大臣。”说话的人为此终身感到惭愧,而上下官员都佩服王德用有雅量。
四十、宽大有量
【原文】
《程氏遗书》:“子言:范公尧夫宽大也。昔余过成都,公时摄帅。有言公于朝者,朝廷遣中使降香峨嵋,实察之也。公一日在子款语,子问曰:“闻中使在此,公何暇也。”公曰:“不尔,则拘束已而。”中使果然怒,以鞭伤传言者耳,属官喜谓公曰:“此一事足以塞其谤,请闻于朝。公既不折言者之为非,又不奏中使之过也。其有量如此。”
【译文】
《程氏遗书》:程颐说:“范尧夫宽大为怀。从前我经过成都时,范尧夫为军中统帅。有人在朝廷中告了范尧夫的状,朝廷派使者去峨嵋山烧香,实际上是暗中视察范尧夫的政事。一天,范尧夫与程颐闲谈,程颐说:“听说朝廷的使者在这里,此时您怎么能有闲功夫呢?”范尧夫说:“如果不这样,反而显得拘束。使者十分恼怒,用鞭子抽打走漏消息的人的耳朵。范尧夫手下的官员对他说:“这一件事足以使其不敢在朝廷中诽谤您了,请把这件事上报朝廷。范尧夫既不驳斥出主意的人,也不奏报使者随便打人。其度量如此之大。”
四十一、呵辱自隐、
【原文】
李翰林宗谔,其父文正公昉,秉政时避嫌远势,出入仆马,与寒士无辨。一日,中路逢文正公,前趋不知其为公子也,剧呵辱之。是后每见斯人,必自隐蔽,恐其知而自愧也。
【译文】
翰林李宗谔的父亲是文正公李昉,在他父亲执政掌权时,李宗谔避开嫌疑,远离权贵,出入时所用的仆人车马,跟贫寒的官员没什么区别。一天,在路上遇到父亲,父亲马前的士卒不知他是李昉的儿子,就是大声呵斥并辱骂他。此后每当见到这个人,李宗谔总是自己藏起来,担心他认出自己而感到羞愧。
四十二、德量过人
【原文】
韩魏公镇相州,因祀宣尼省宿,有偷儿入室,挺刃曰:“不能自济,求济于公。”公曰:“几上器具可直百千,尽以与汝。”偷儿曰:“愿得公首以献西人。”公即引颈。偷儿稽首曰:“以公德量过人,故来相试。几上之物,已荷公赐,愿无泄也。”公曰:“诺。”终不以告人。其后为盗者以他事坐罪,当死,于市中备言其事,曰:“虑吾死后,惜公之德不传于世。”
【译文】
韩琦镇守相州时,因为祭祀孔子庙住在官府。有一个小偷走进房中,拿着刀对韩琦说道:“我不能养活自己,所以向您求助。”韩琦说:“案桌上的器*可以值不少钱,都给你吧。”小偷说:“我想割下你的头,献给西边的契丹人。”韩琦当即伸着脖子让他杀头。小偷叩头说:“听说你的度量很大,所以来试试你。案桌上的器具我拿走了,希望你不要将此事说出去。”韩琦说:“我答应你。”真的终身没有告诉别人。后来,这个小偷因为犯了其它的事被判罪,将要被杀头,在刑场上他说了这件事的详细情况。他说:“我担心我死后,韩魏公的德行没有人知道,所以要说出来。”
四十三、众服公量
【原文】
彭公思永,始就举时,贫无余资,唯持金钏数只栖于旅舍。同举者过之,众请出钏为玩。客有坠其一于袖间,公视之不言,众莫知也,皆惊求之。公曰:“数止此,非有失也。”将去,袖钏者揖而举手,钏坠于地。众服公之量。
【译文】
彭思永当初参加科举考试时,家中贫穷没有参加考试的钱,只带了几只金钏,住在旅馆里。一同参加考试的人请他把金钏拿出来看一看。有一位客人把其中的一只掉在衣袖中,彭思永看到了也不说,大家却不知道,都惊慌地寻找。彭思永说:“金钏只有这些,没有丢失。”众人准备离去,袖子中藏着金钏的人举起手作揖告别,金钏便掉下地来。大家都佩服彭思永的度量。
四十四、还居不追直
【原文】
赵清献公家三衢,所居甚隘,弟侄欲悦公意者,厚以直易邻翁之居,以广公第。公闻不乐,曰:“吾与此翁三世为邻矣,忍弃之乎?”命亟还公居而不追其直。此皆人情之所难也。
【译文】
赵清献家住在三条大路交界的地方,住房很拥挤,他的侄儿们想使他高兴,用很高的价钱买了邻屋一位老人的房子,以扩建赵家住宅。他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说:“我和这位老人三代都是邻居,怎么忍心抛弃他呢?”命令侄子们立即把房子还给老人,却不追要买房子的钱。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四十五、持烛燃鬓
【原文】
宋丞相魏国公韩琦帅定武时,夜作书,令一侍兵持烛于旁。侍兵它顾,烛燃公之鬓,公剧以袖摩之,而作书如故。少顷回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使鞭笞,亟呼视之,曰:“勿易渠,已解持烛矣。”军中咸服。
【译文】
宋朝丞相韩琦,率兵在定武时,晚上写信,令一个侍卒举着蜡烛站在他的身旁照亮。侍兵因看别的地方,蜡烛倾斜烧到了韩琦的鬓发,他立即用衣袖拂灭继续写字。过了一会回过头来一看,已经换了一位侍卒举着蜡烛。韩琦怕主管的人惩罚那位侍卒,连忙说:“不要换掉他,他已经知道怎样持蜡烛了。”军队中的官兵都十分佩服他。
四十六、物成毁有时数
【原文】
魏国公韩琦镇大名日,有人献玉杯二只,曰:“末耕者入坏冢而得之。表里无瑕可指,绝宝也。”公以白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杯其上。一日召漕使,且将用之酌酒劝坐客,俄为一吏误触倒,玉杯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时数。”俄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之德不已。
【译文】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上两只玉杯,说:“这是种田的人在破坟中找到的,里外都没有瑕疵,是绝世之宝。”韩琦用白金酬谢献杯的人,对玉杯十分喜爱。每逢召开宴会招待客人,都特别摆一张桌子,上盖锦缎,把玉杯放在上面。一天,招待管理水运的官吏,准备用这两只玉杯装酒,招待客人。不久,一位侍卒不小心撞倒了桌子,两只玉杯都摔碎了。客人都很吃惊,那位侍卒也伏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脸色不变,笑着对客人们说:“任何物品的毁坏,都有一定的时机。”过了一会回头对那位侍卒说:“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客人都对韩琦宽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
四十七、骂如不闻
【原文】
富文忠公少时,有骂者,如不闻。人曰:“他骂汝。”公曰:“恐骂他人。”又告曰:“斥公名云富某。”公曰:“天下安知无同姓名者?”
【译文】
富弼少年时代,有人骂他,他就像没有听见一样。有人告诉他说:“他在骂你。”富弼说:“恐怕是骂其他人。”那个人又告诉他:“他指名道姓地骂您。”富弼说:“天下难道就没有同姓名的人吗?”
四十八、佯为不闻
【原文】
吕蒙正拜参政,将入朝,有朝士于帘下指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既而同列必欲诘其姓名,蒙正坚不许,曰:“若一知其姓名,终身便不能忘,不如不闻也。”
【译文】
吕蒙正被任命为宰相,正要入朝时,朝中的一位官吏在门帘下指着他说:“这个小子也做了宰相吗?”吕蒙正坚决不答应,说:“一旦知道他的姓名,终身便忘不了,还不如不知道。”
四十九、骂殊自若
【原文】
狄武襄公为真定副帅,一日,宴刘威敏,有刘易者亦与坐。易素疏悍,见优人以儒为戏,乃勃然曰:“黥卒乃敢如此。”诟骂武襄不绝口,掷樽俎而起。武襄殊自若,不少动,笑语愈温。易归,方自悔,则武襄已踵门求谢。
【译文】
狄青任真定副统帅时,一天宴请刘威敏,一个叫刘易的也在座。刘易向来粗疏强悍,见席间唱戏的人扮演读书人。他于是勃然大怒,说:“流配为兵的胆敢如此!“因此大骂狄青不绝于口,并扔东西。狄青神色自若,一动不动,笑声语气更加温和。刘易回家后正自我惭愧,狄青已经来到他家里赔礼道歉了。
五十、为同列斥
【原文】
王吉为添差都监,从征刘旰。吉寡语,若无能动。为同列斥,吉不问,唯尽力王事。卒破贼,迁统制。
【译文】
王吉任添差都监,参与征讨刘旰。王吉平时少言寡语,好像没有什么能打动他。被同事所斥责,王吉也不过问,只是尽心尽力地做事。终于打败了敌人,升为军队统制。
五十一、不发人过
【原文】
王文正太慰局量宽厚,末尝见其怒。饮食有不精洁者,不食而已。家人欲试其量,以少埃墨投羹中,公唯淡饭而已。问其何以不食羹,曰:“我偶不喜肉。”一日又墨其饭,公视之,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具粥。”其子弟愬于公曰:“庖肉为饔人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公曰:“汝辈人料肉几何。”曰:“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廋。”公曰:“尽一斤可得饱乎?”曰:“尽一斤固当饱。”曰:“此后人料一斤半可也。”其不发过皆类此。尝宅门坏,主者撤屋新之,暂于廊庑下启一门以出入。公至侧门,门低,据鞍俯伏而过,都不问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有控马卒,岁满辞公,公问:“汝控马几年?”曰:“五年矣。”公曰:“吾不省有汝。”既去,复呼回,曰:“汝乃某大人乎?”于是厚赠之。乃是逐日控马,但见背,末尝视其面,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译文】
太尉王旦度量宽厚,从来没有看见他发怒。饮食不干净或不好时,只是不吃而已。家里的人想试试他的度量,将少量墨粉洒在汤里,王旦就只吃饭。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说:“我有时候不喜欢喝肉汤。”有一天,又将墨洒在他的饭中,王旦看见以后,说:“我今天不想吃饭,你们可以熬一些粥。”其儿子告诉他说:“肉都被做饭的人私下吃了,我们就吃不饱了,请惩罚那个厨子。”王旦说:“你们估计吃多少肉?”儿子说:“要一斤。但如今只能吃半斤肉,其余半斤让厨子藏起来了。”王旦说:“一斤肉能吃饱吗?”儿子说:“一斤肉当然可以吃饱。”王旦说:“那么以后每天买一斤半肉就可以了。”他就像这样从不揭露人的过失。他的住宅门坏了,管理房子的人准备修补好它,暂时在走廊上开一道门以供出入。门很低,王旦俯在马鞍上进门,也不问情况。门修好了,重新走正门,也不问。有一位驾车的士卒,驾车时间满了,向王旦辞行。王旦问他:“你驾车多长时间了?”驾车人说:“五年了。”王旦说:“但我却不认识你。"驾车的人转过身刚准备离去,王旦喊他回来,说:“你不是某某人吗?”于是赠给他很多物品。原来,这名士卒每天驾车只是背对王旦,王旦从末见过他的面部,因为刚才一转身,所以认出来了。
五十二、器量过人
【原文】
韩魏公器量过人,性浑厚,不为畦畛峭堑。功盖天下,位冠人臣,不见其喜;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怡然有常,末尝为事物迁动,平生无伪饰其语言。其行事,进,立于朝与士大夫语;退,息于室与家人言,一出于诚。人或从公数十年,记公言行,相与复考究,表里皆合,无一不相符。
【译文】
韩琦度量过人,性情浑厚纯朴,从不崖岸自高,与人过不去。他功盖天下,位居大臣之首,但没见他高兴;担负巨大的责任,濒临难以预料的祸事,生命面临危险的边缘,也从未曾见他忧愁。怡然自乐,从来没有因为事物而迁动,一生说话毫不伪饰。他做事为人,上朝以后站着与其他官员说话,回来以后,休息时与家里的人说话,都是出于诚心。有一个跟他几十年的人,记下了他的言行,反复对照,其言行一致,没有不相应的地方。
五十四、动心忍性
【原文】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矿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如此道理出来。”
【译文】
邵雍解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说:“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相磨,肯定磨不成玉。必须用粗糙的矿石,才可以磨得出玉。这如同君子与小人相处一样,被小人所欺,却自已修炼,避开小人,耐心忍让,增加预防能力,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了。”
五十五、受之未尝行色
【原文】
韩魏公因谕君子小人之际,皆应以诚待之。但知其为小人,则浅与之接耳。凡人之于小人欺已处,觉必露其明以破之,公独不然。明足以照小人之欺,然每受之,未尝形色也。
【译文】
韩琦说,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应当以诚相待。只要知道他是小人,与他交往浅一点就行了。一般人遇到小人欺负自己的时候,察觉了就一定要揭露他,而韩琦却不是这样。他的贤明足可以认清小人的欺人行为,但是他每每遇到小人欺负,却接受下来,从不形之于色。
五十六、与物无竞
【原文】
陈中肃公瓘,性谦和,与物无竞。与人议论,率多取人之长,虽见其短。末尝面折,唯微示意以警之。人多退省愧服。尤好奖后进,后辈一言一行,苟有可取,即誉美传扬,谓已不能。
【译文】
陈瓘性情谦恭和蔼,不与人争高比低。谈论别人时,总是谈论别人的长处,即使看见别人的短处,也不当面指责,只是稍微示意一下,让他知道。当事人大多数是在回去以后反省觉悟而感到惭愧佩服。陈瓘尤其喜欢奖励后辈,后辈一言一行如有可取之处的,就赞誉传扬,并声称自己做不到。
五十七、忤逆不怒
【原文】
先生每与司马君实说话,不曾放过。如范尧夫,十件只争得三四件便已。先生曰:“君实只能受,尽人忤逆终无怒,便是好处。”
【译文】
先生与司马光说话,不曾放弃过自己的看法。而与范尧夫,十件事情中往往只争得其中的三四件事便算了。先生说:“司马光只是因为能够忍受,即使别人顶撞,也始终不生气变脸,这便是好的地方。”
五十九、潜卷授之
【原文】
韩魏公在魏府,僚属路拯者就案呈有司事,而状尾忘书名。公即以袖覆之,仰首与语,稍潜卷,从容以授之。
【译文】
韩琦在魏国公府,部下路拯在他的桌案前呈上文书,但是文书的结尾却忘了签名。韩魏就用衣袖盖起来,抬着头与他讲话,悄悄地将文书抽出来,从容不迫交给他补签上名字。
六十、俾之自新
【原文】
杜正献公衍尝曰:“今之在上者,多擿发下位小节,是诚不恕也。衍知兖州时,州县官有累重而素贫者,以公租所得均给之。公租不足,即继以公帑,量其小大,咸使自足。尚有复侵扰者,真贪吏也,于义可责。”又曰:“衍历知州,提转安抚,末尝坏一个官员,其间不职者,即委以事,使之不暇惰;不谨者,谕以祸福,俾之自新。而迁善者甚众,不必绳以法也。”
【译文】
杜衍曾说:“如今处在高位的人,大多喜欢揭露部下过失,这确实是下宽恕的行为。我在任兖州知州时,州县官员有的家中负担重而一贯贫困的,就用所收到的租税给他们补助,如果租税不够,就用公家的钱财,根据他们的需要的多少,使他们都能自给自足。如此还有侵占公家财物的,那就真是贪官污吏了,从道义上说:“他们应该受到斥责。”又说:“我从做知州到安抚使,从没有惩罚过一位官员。对于其中不称职的,就让他做一些实际的事情,使他不会有空暇偷懒;不谨慎的官员,用不谨慎所带来的祸福来教育他,使他自己改过自新。于是变成好人的很多,不一定都要绳之以法。”
六十一、尝按黜一吏
【原文】
陈文惠公尧佐,十典大州,六为转运使,常以方严肃下,使人知畏。而重犯法至其过失,则多保佑之。故末尝按黜一下吏。
【译文】
陈尧佐,做过十个大州的长官,六次任转运使,他以公正而严肃的态度对待部下,使人感到敬畏。对犯罪人较重的人以及其过失,却多加原谅。所以不曾罢免过一位官吏。
六十二、小过不怿
【原文】
宋朝韩亿在中书,见诸路职司捃拾官吏小过,不怿曰:“今天下太平,主上之心,虽昆虫草木皆欲得所。士之大而望为公卿,次而望为侍从,职司二千不下,亦望为州郡,奈何锢之于圣世!“
【译文】
宋朝韩亿在中书省任职时,见各路官员苛求下级官吏的小过错,不高兴地说:“现在天下太平,皇帝哪怕是昆虫草木都想让他们各得其所。士大夫上则希望成为公卿,次等的也盼望担任侍从职位,享禄在二千石以下的,也希望成为州郡的长官。为什么将他们禁制在这太平盛世呢?”
六十三、拔藩益地
【原文】
陈器与民纪伯为邻,伯夜窃藩嚣地自益。嚣见之,伺伯去后,密拔其藩一丈,以地益伯。伯觉之,惭惶,自还所侵,又却一丈。太守周府君高嚣德义,刻石旌表其闾,号曰义里。
【译文】
陈嚣与纪伯是邻居,纪伯晚上偷偷地将竹篱笆向陈嚣地里移动,以增加自己的土地。陈嚣发现了,等到纪伯走后,就悄悄将篱笆又向自己这边移动一丈,使纪伯的地更大。纪伯发觉以后,十分惭愧,除去归还侵占的土地之外,又将篱笆向自己这边移动一丈。周太守认为陈嚣品德高尚,所以用石刻上“义里“二字,来表扬陈嚣。
六十四、兄弟讼田,至于失败
【原文】
清河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太守苏琼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如何?”普明兄弟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往。
【译文】
清河老百姓乙普明兄弟两人,为一块田地相争了多年。太守苏琼教导他们说:“普天之下,难得的是兄弟,而容易得到的是田地。如果你得到田地,却失去了兄弟的情义,又有什么意思呢?”普明兄弟两人叩头,请求去外面想一想,这样分开了十年的两位兄弟一同回家了。
六十五、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
【原文】
彭令君曰:“一朝之愤可以亡身及亲,锥刀之利可以破家荡业。故纷争不可以不戒。大抵愤争之起,其初甚微,而其祸甚大。所谓涓涓不壅,将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人能于其初而坚忍制伏之,则便无事矣。性犹火也,方发之初,戒之甚易;既已焰炽,则焚山燎原,不可扑灭,岂不甚可畏哉!俗语有云:得忍且忍,得诫且诫,不忍不诫,小事成大。试观今人愤争致讼,以致亡身及亲、破家荡产者,其初亦岂有大故哉?被人少有触击及必愤,被人少有所侵凌则必争。不能忍也,则詈人,而人亦骂之;殴人,而人亦殴之;讼人,而人亦讼之。相怨相仇,各务相胜,胜心既炽,无缘可遇,此亡身及亲、破家荡业之由也。莫若于将愤之初则便忍之,才过片时,则心必清凉矣。欲其欲争之初且忍之,果有所侵利害,徐以礼恳问之,不从而后徐讼之于官可也。若蒙官司见直,行之稍峻,亦当委曲以全邻里之义。如此则不伤财,不劳神,身心安宁,人亦信服。此人世中安乐法也。比之争斗愤竞,丧心费财,伺候公庭,俯仰胥吏,拘系囹圄,荒废本业,以事亡身及亲、破家荡产者,不亦远乎?”
【译文】
彭令君说过:“一时之恕,可以断送性命,连累家人;锥尖刀刃那么大的蝇头小利,可致倾家荡产。所以纷争不可以不忍让。一般来说,纷争都是起源于很小的事情,但是其造成的恶果却很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细小的流水不阻止它,就能汇成江河;纤细的丝线不斩断它,也可以织成罗网。”一个人如果能一开始就坚持忍让,制伏自己的情绪,就不会有事。人的性情就像火一样,火刚烧起来时容易弄灭,但是一旦烧成大火,就会烧掉山林与陆地,很难扑灭了。这不太可怕了吗?所以俗话说:“得忍且忍,得诫且诫,不忍不诫,小事变大事。”再看看现在的人,挑起纷争导致官司缠身甚至送掉性命,连累家人,造成倾家荡产,当初哪有什么大的原因呢?别人稍微触犯了你,就怨恨别人;别人稍稍侵占了你的好处,就一定与人争辨。不能忍让,这样就骂人,别人也骂你;殴打别人,别人也殴打你;告别人的状,别人也告你的状。相互仇恨,各人都力争取胜。这种心思越炽热,就无法遏制了,这就是送掉性命,连累亲人,倾家荡产的原因。不如一开始就忍住愤怒,过一会儿,心境也就自然平静了。纷争一开始就忍让,别人果真侵占了你的利益,慢慢地以礼相询;不行再去打官司也可以。如果官府主持正义,但判决有些严厉,也当委曲求全照顾邻里情义。这样就不会伤财,也不会劳神,身心安宁,别人也能信服你。这就是世上的安乐法。比起那些竭力与人纷争,以至于费心费财,伺候官府,巴结小吏以及关进监狱,荒废事业,甚至丢掉性命连累亲人,其差距是多么大呀。
六十六、十一世末尝讼人于官
【原文】
按《图记》云:“雷孚,宜丰人也。登进士科,居官清白,长厚,好德与义,以枢相恩赠太子太师。自唐雷衡为人长厚,至孚十一世,末尝讼人于官。时以为积善之报。”
【译文】
《图记》载:“雷孚,是宜丰人,登进士科及第,为官清白,忠厚,讲究仁义道德,曾担任宰相而赠与太子太师的官职。从唐代的雷衡为人忠厚,到雷孚共十一代人,从末与人打过官司。当时人认为这是前辈积德的善报。”
六十七、无疾言剧色
【原文】
吕正献公自少讲学,明以治心养性为本,寡嗜欲,薄滋味,无疾言,无剧色,无窘步,无惰容,笑俚近之语,末尝出诸口。于世利纷华、声伎游宴以至于博弈奇玩,淡然无所好。
【译文】
吕蒙正少年时期讲求学问,明晓人应以修身养性为根本,清净寡欲,没有严厉的语言,没有愤怒的脸色,没有慌张的脚步,没有疲倦的神情,笑话、粗俗的话不曾出之于口。对那些世俗的繁华、声色犬马、宴会乃至赌博、下棋等娱乐活动都看得很平淡而不去爱好。
六十八、子孙数世同居
【原文】
温公曰:“国家公卿能导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相李昉家,子孙数世至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田园邸舍收及有官者俸禄,皆聚之一库,计口日给饷。婚姻丧葬,所费皆有常数,分命子弟掌其事。”
【译文】
司马光说:“国家的公卿官吏中,能够继承前辈的礼法,而长久昌盛不衰的,只有已故的丞相李昉家。李昉一家子孙几代,共二百余人,至今仍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田地、菜园中所收成的东西以及官人的俸禄,都集中放在一座仓库里,按人口计划开云每日的生活费用。婚丧嫁娶的开支都有规定的数额,由儿孙们分别掌管。”
六十九、愿得金带
【原文】
康定间,元昊寇边,韩魏公领四路招讨,驻延安。忽夜有人携匕首至卧内,剧搴帏帐,魏公问:“谁何?”曰:“某来杀谏议。”又问曰:“谁遣汝来?”曰:“张相公遣某来。”盖是时也,张元夏国正用事也。魏公复就枕曰:“汝携予首去。”其不忍,愿得谏议金带,足矣!“遂取带而去。明日,魏公亦不治此事。俄有守陴卒扳城橹上得金带者,乃纳之。时范纯祐亦在延安,谓魏公曰:“不治此事为得体,盖行之则沮国威。今乃受其带,是随贼计中矣。”魏公握其手,再三叹服曰:“非琦所及也。”
【译文】
宋朝康定年间,韩琦为抵御元昊的侵犯,带四路军马讨伐,驻扎延安。忽然,夜里有人携匕首来至韩琦的卧室,突然掀开帏帐。韩琦问道:“你干什么?”对方回答道:“我来杀你。”韩琦又问:“是谁派你来的?”对方回答说:“是张相公派我来杀你。”当时,张元在西夏正在执政。韩琦重新躺下,说:“你把我的头拿走吧!“那个人说:“我不忍心杀你,把你的金带拿走就行了。”于是拿走了他的金带。第三天,韩琦也没有处理这件事。过了一会儿,守城墙的士兵报告说,在城墙上捡到一根金带。韩琦于是收回了金带。当时范纯祐也在延安,他对韩琦说:“不处理这件事十分得体,如果处理,就会有损于国家的威望。现在拿到了带子,却中了敌人的奸计了。”韩琦握着他的手,再三佩服地说:“这不是我韩琦所能想到的。
七十、恕可成德
【原文】
范忠宣公亲族有子弟请教于公,公曰:“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其人书于座隅,终身佩服。自平生自养无重肉,不择滋味粗粝。每退自公,易衣短褐,率以为常。自少至老,自小官至达官,终始如一。
【译文】
范纯仁亲属中有一位子弟,向他请教。他说:“只有俭朴可以助人廉洁,唯有宽恕忍让可以助人成就道德。”这位子弟将这句话写相自己的书桌旁,终身奉为格言。范纯仁自己,平生修身养性,对于饮食从不挑剔。从官府回来以后,立即换上粗布衣服,习以为常。从小到老,从小官到大官,始终如此。
七十一、公诚有德
【原文】
荥阳吕公希哲,熙宁初监陈留税,章枢密楶方知县事,心甚重公。一日与公同坐,剧峻辞色,折公以事。公不为动,章叹曰:“公诚有德者,我聊试公耳。”
【译文】
荥阳吕希哲,宋朝熙宁初任陈留县的税官。当时章楶正在陈留任知县,对吕希哲十分看重。一天,章楶与吕希哲坐在一起,言辞激烈地指责吕希哲,吕希哲始终不发怒。章楶感叹地说:“你的确是道德高尚的人啊!我只是试试您。”
七十二、所持一心
【原文】
王公存极宽厚,仪状伟然。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有所守,确不可夺。议论平恕,无所向背。司马温公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自束鬓起家,以至大耋,历事五世而所持一心,屡更变故,而其守如一。
【译文】
王存为人极为宽容,外表伟岸。平时很诚实,没有偏激的行为。而他所坚持的事情,却从不让步。平时评论人事,中正平和,无所偏袒。司马光曾说:“万马奔腾中能够停下来立住脚的只有王存了。”从成年入仕,到老之将至,一生共侍奉过五代皇帝,忠负不改。中间屡经变故,但是他却始终如一。
七十三、人服雅量
【原文】
王化基为人宽厚,尝知某州,与僚属同坐。有卒过庭下,为化基喏而不及,幕职怒召其卒笞之。化基闻之,笑曰:“我不知其欲得一喏如此之重也。昔或知之,化基无及此喏。当以与之。”人皆伏其雅量。
【译文】
王化基为人宽厚,曾任某州知州,与同事坐在一起。有一位士兵从院子经过,王化基招呼他,他没有答应就走开了。管事的人很恼火,用鞭子抽打了那位士兵。王化基听到这件事,笑着说:“我不知道打声招呼有如此严重。过去如果知道这一点,我就不必要打这个招呼了。”当时人都佩服他的度量。
七十四、终不自明
【原文】
高防初为澶州防御使张从恩判官,有军校段洪进盗官木造什物,从恩怒,欲杀之。洪进绐云:“防使为之。”从恩问防,防即诬伏,洪进免死。乃以钱十千、马一匹遗防而遗。防别去,终不自明,既又以骑追复之。岁余,从恩亲信言防自诬以活人命,从恩惊叹,益加礼重。
【译文】
高防当初任澶州防御史张从恩的判官,当时有一名军校叫段洪进,偷公家的木材做家具,张从恩很气愤,准备杀了他。段洪进伪供说:“这是高防让我干的。”张从恩向高防正实,高防认了这件事,段洪进免于一死。于是张从恩拿了一万缗钱、一匹马送给高防,打发他走了。高防平静地离去,始终不辨明自己的冤枉,后来张从恩又派人将高防追了回来。过了一年多,张从恩的亲信说高防自己认罪,是为了救人一命。张从恩惊叹不已,更加礼待高防了。
七十五、户曹长者
【原文】
长乐陈希颖,至道中为果州户曹。有税官无廉称,同僚虽切齿而不言,独户曹数之大义责之冀其或悛,已而有他陈。生税秩满,将行,厅之小吏持其贪墨状于郡曰:“行箧若干,各有字号。某字号其箧,皆金也。”郡将甚怒,以其事付户曹,俾阴同其行,则于关门之外,罗致其所状字箧验治之,闻者皆为之恐。户曹受命,不乐曰:“夫当其人居官之时不能惩艾,而使遂其奸。今其去者,反以巧吏之言害其长,岂理也哉!“因遗人密晓税官,曰:“吾不欲以持讦之言危君事,无当自白,不则早为之所。”税官闻之,乃易置行李,乱其先后之序。既行,户曹与吏候于关外,俾指示其所谓有金者,拘送之官,他悉纵遣之。及造郡亭,启视,则皆衣食也。郡将释然,税官得以无事去郡。人翕然称户曹为长者,而户曹末尝有德色。
【译文】
长乐陈希颖,任果州户曹。该州有一个税官名声不好,不廉洁,同事们咬牙切齿地恨他却无人出来揭发。只有陈希颖用大义道理启发他,希望他有所改悔,因此他们之间产生了隔阂。后来,税官任期满,准备离去,他手下的小官吏拿着税官贪污的清单,送给了郡守,说:“税官的行李有若干个箱子,都编了序号,而其中的某号箱子都是金子。”郡守很愤怒,将这件事交给户曹陈希颖办理,叫他派人暗暗跟踪税官,到关门外面就按清单上说的序号,把那个箱子打开检查并惩罚他。听到的人都十分害怕,陈希颖接受命令时,不高兴地说:“当他在任官期间不去惩处他,使他犯下了罪,现在他要离去了,反而听从奸巧小官的话,以祸害自己的上司,真是岂有此理!“于是派人偷偷告诉税官说:“我不想听从别人的坏话来做危害你的事,如果没有此事应该自我辩解,如果有就早一点安排一下。”税官得知,于是改变了箱子的编号,打乱了先后的秩序。等到启程以后,陈希颖与官吏们在关门外等候,指着那个被称为有金子的箱子,扣留下来送到官府,其余的全都放行。等把那只箱子搬在郡守面前,打开来一看,全是食品和衣服之类。郡守放心子,税官得以无事离任。人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陈希颖为忠厚之人,而他本人并末显示出有德于人的神色。
七十六、逾年后杖
【原文】
曹侍中彬,为人仁爱多恕。尝知徐州,有吏犯罪,既立案,逾年然后杖之,人皆不晓其旨。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彼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恶之,朝夕笞骂,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而法亦不赦也。”其用心如此。
【译文】
曹彬为人仁义慈爱,心怀宽恕。曾任徐州太守,有个官员犯了罪,立案以后,过了一年才杖罚他。别人不知道曹彬这样做的用意,曹彬说:“我听说这个人新婚不久,如果当时就处罚他,以后新媳妇的公婆一定以为是新媳妇带来的坏运气,而过厌新媳妇,早晚打骂而使新媳妇难以生存。于是我故意延绶处置他,而又没有违反法规。”他的用意良苦。
七十七、终不自辨
【原文】
蔡襄尝饮会灵东园,坐客有射矢误中伤人者,客剧指为公矢,京师喧然。事既闻,上以问公,公再拜愧谢,终不自辨,退以末尝以语人。
【译文】
蔡襄曾经在会灵东园饮酒,席间一位坐客射箭误伤了一位游人,坐客立即说是蔡襄的箭矢,就城里一下子都纷纷传说这件事。皇帝听说后问蔡襄,蔡襄只是叩头请求原谅,始终不替自己辩白,回来以后也没有告诉别人。
七十八、自择所安
【原文】
张文定公齐贤,以右拾遗为江南转运使。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于怀中,文定自帘下熟视不问尔。后文定晚年为宰相,门下厮役往往侍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禄。奴隶间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后于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独遗某,何也?”因泣下不止。文定悯然语曰:“我欲不言,尔乃怨我。尔忆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事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吾备位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敢以盗贼荐耶?念汝事吾日久,今予汝钱三百千,汝其去吾门下,自择所安。盖吾既发汝平昔之事,汝其有愧于吾而不可复留也。”奴震骇,泣拜而去。
【译文】
张齐贤,从右拾遗升为江南转运使。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齐贤晚年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官职俸禄。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跪在齐贤面前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比我后来的人都已经封官,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靠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员,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因为我既然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于我而无法再留下。”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
七十九、称为善士
【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惧,语之曰:“尔贫甚,负十千以归,恐为逻者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恐惧,率为良民。邻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及侄杰效,继登进士第,为曹南令族。
【译文】
曹州于令仪,本是市民,为人忠厚,不损人利已,晚年家境颇为富裕。一天晚上有人到他家行盗。于令仪的儿子们抓住了小偷,原来是邻居的儿子。令仪对他说:“你平时从末做过坏事,何苦做小偷呢?”那人回答说:“都是贫穷逼的。”问他需要什么,小偷回答说:“有一万钱就足以买食物及衣服了。”令仪按照他要求的数目给了他。小偷刚一走,令仪又叫他回来,盗贼很怕,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却背着一万钱,恐怕巡逻的人会盘问你。”留到天亮才打发他走。盗贼十分惭愧,终于成于良民。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八十、得金不认
【原文】
张知常在上庠日,家以金十两附致于公。同舍生因公之出,发箧而取之。学官集同舍检索,因得其金。公不认,曰:“非吾金也。”同舍生至夜袖以还公,公知其贫,以半遗之。前辈谓公遗人以金,人所能也;仓卒得金不认,人所不能也。
【译文】
张知常在太学的时候,家里托人带给他十两金子,同寝室的人看到张知常不在,就打开箱子,把金子拿走了。学校的官吏召集同寝舍的人进行搜查。搜到了金子,张知常却说:“这不是我的金子。”同寝舍的人,趁夜晚将金子放在衣袖中归还张知常,张知常知道他很贫困,送了一半金子给他。前辈们说张知常送人金子,这是人们容易做到的;但是仓促中得到金子却不认,这是别人所做不到的。
八十一、一言齑粉
【原文】
丁晋公虽险诈,亦有长者之言。仁庙尝怒一朝士,再三语及公,不答。上作色曰:“叵耐问辄不应。”谓徐奏曰:“雷霆之下,更有一言,则齑粉矣。”上重答言。
【译文】
丁谓虽然奸滑,但也有过长者的言行。宋仁宗曾恨一位官员,再三地与丁谓说,丁谓都没反应。皇帝变了脸色说:“问你总不回答真令人无法忍受。”丁谓慢慢地说:“在您大发雷霆之时,我再附合一句,那不就将那位官吏捻成细粉了吗!“皇帝对他的回答很重视。
八十二、无入不自得
【原文】
患难,即理也。随患难之中而过之计,何有不可?文王囚羑里而演《易》,若无羑里也;孔子围陈蔡而弦歌,若无陈蔡也。颜子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原完衣敝履穿而声满天地。至夏侯胜居桎梏而谈《尚书》,陆宣公谪忠州而作集。验此无他,若素生患难而安之也!《中庸》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是之谓乎?
【译文】
人生患难,也是常理。处在患难中却能做自己的事,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周文王被关在羑里时而演绎《周易》,好像没有羑里这块地方;孔子被围在陈国和蔡国,却弹琴唱歌,好像没有什么陈国和蔡国。颜回用竹筐吃饭,木瓢喝水,却仍然保持快乐;原宪衣衫鞋子破旧,却能声誉满天下。夏侯胜在监狱中却谈论《尚书》,陆贽被贬到忠州却作诗文集。对照这些,好像他们是一直处在患难之境才能安之若素。《中庸》说:“君子在任何地方都能自得其乐。”就是说这个道理吧。
八十三、不若无愧而死
【原文】
范忠宣公奏疏,乞将吕大防等引赦原放,辞甚恳,至忤大臣章惇,落职知随。公草疏时,或以难回触怒为解,万一远谪,非高年所宜。公曰:“我世受国恩,事至于此,无一人为上言者。若上心遂回,所系非小。设有不从,果得罪死,复何憾。”命家人促装以俟谪命。公在随几一年,素苦目疾,忽全失其明。上表乞致仕,章惇戒堂吏不得上,惧公复有指陈。终移上意,遂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命下,公怡然就道。人或谓公为近名,公闻而叹曰:“七十之年,两目俱丧,万里之行,岂其欲哉!但区区爱君子之心不能自已,人若避好名之嫌,则为善之路矣。”每诸子怨章惇忠宣必怒止之。江行赴贬所,舟覆,扶忠宣出,衣尽湿,顾诸子曰:“此岂章惇为之哉!“至永州,公之诸子闻韩维少师谪均州,其子告惇,以少师执政,日与司马公议论,多不合,得免行。欲以忠宣与司马公议役法不同为言求归,曰公。曰公:“吾用君实,荐以至宰相,同朝论事即可,汝辈以为今日之言不可也。有愧而生,不若无愧而死。”诸子前止。
【译文】
范纯仁上书,要求赦免吕大防等人,言辞十分恳切,以至于触怒了大臣章惇,被贬为随州知州。当范纯仁上书时,有人说,万一触怒皇帝被贬斥,对于您这么高的年纪来说,是不适合的呀!范纯仁说:“我家世代受皇帝的恩惠,现在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没有一个人出来讲话。如果皇帝改变主意,那样关系很大。如果不同意,我获罪而死,也无遗憾。”命令家人打点行装,以待受贬。范纯仁在随州几乎一年时间,平时他的眼睛就有毛病,突然全部失明了。因此上表请求退休,章惇告诫府中的官吏不要把这份奏书送上去,担心范纯仁又要借此机会议论朝政。并最后说动皇帝,贬谪范仁为武安军副节度使,在永州安家。贬谪令下来后,范纯仁坦然上路。有人说他是为了一时的好名声,范纯仁听到以后,感叹地说:“我年已七十,两目失明;这被贬万里的苦楚,难道是我所希望的吗?但是我爱护君王的心情实在不能克制,人如果想避开好名誉的嫌疑,那就是做好事的途径。”每次,他的儿子们埋怨章惇时,他都要斥责阻止他们。沿着江路赶赴贬所,船翻了,家人扶着范纯仁出水,全身都湿透了,纯仁对他的儿子们说:“这也是章惇做的吗?”到了永州,范纯仁的儿子们听说韩少师也被贬到均州,其儿子告诉范纯仁,韩少师在执政时,与司马光常常议论,但意见多次不统一,因而得以赦免。于是也想称范纯仁也曾不同意司马光的役法,使他得到赦免,从而能够回去。范纯仁说:“我启用司马光,推荐他为宰相,与他一起讨论朝政可以,翻旧帐为自己胞脱则不可以。与其抱愧而生,不如无愧而死。”他的儿子们于是打消了这个主意。
八十四、末尝含怒
【原文】
范忠宣公安置永州,课儿孙诵书,躬亲订教督,常至夜分。在永州三年,怡然自得,或加以横逆,人莫能堪,而公不为动,亦末尝含怒于后也。每对宾客,唯论圣贤修身行已,余及医药方书,他事一语不出口。而气貌益康宁,如在中州时。
【译文】
范纯仁流放永州,教儿孙们读书,亲自监督,常常到夜半时分。在永州三年,怡然自得。有的人对他不孝敬,一般人都不能忍受,而范纯仁始终不为此而烦恼,也从不在事后怀恨。每次与宾客交谈,只是谈论圣贤如何修身养性,其余则谈论学医及药书,其他的事从不去说。这样,气色与外表更加安康宁静,像在京城的时候一样。
八十五、谢罪敦睦
【原文】
缪彤少孤,兄弟四人皆财业。及各人娶妻,诸妇分异,又数有斗争之言。彤深怀愤,乃掩户自挝,曰:“缪彤,汝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将以齐整风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相敦睦。
【译文】
缪彤从小父母双亡,兄弟四个一直住在一起。等到各人娶妻,妻子之间不和,又多次有纷争言语。缪彤很气愤,于是掩上门,自己打自己说:“缪彤,你自己修身养性,做事谨慎,学圣人礼法,希望将来能够整顿天下风俗,却怎么不能教育好家人呢?”兄弟妯娌们听到这些话,都跪下来向他请罪,于是家人更加和睦地相处了。
【原文】
虞世南曰:“十斗九胜,无一钱利。”
【译文】
虞世南说:“打十架,胜九次,也没有一点好处。”
【原文】
韩魏公在政府时,极有难处置事,尝言天下事无有尽如意,须是要忍,不然,不可一日处矣。公言往日同列二三公不相下,语常至相击。待其气定,每与平之,以理使归,于是虽胜者亦自然不争也。
【译文】
韩琦在官府时,常有很难处理的事。曾说,世上没有尽如人意的事情,必须要忍让,不然,就一天也呆不下去。他还说过,从前二三个同僚,相互瞧不起,说话相争以至于互相攻击。等到他们气消了,他就上前为他们评理,一切以公事为宗旨。于是,即使获胜的人也不再争了。
【原文】
王沂公尝言,吃得三斗醇醋,方得做宰相。尽言忍受得事也。
【译文】
王曾曾经说过,能喝三斗醇醋的人,才能做宰相。这是极言要忍受一切事情。
【原文】
赵清献公座右铭:待则甚喜,任他怎奈何,休理会。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遗。盛怒中勿答人简,既形纸笔,溢流难收。
【译文】
赵抃的座右铭:对待别人要和气,随便他怎么办,不要去理会。别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从情义的角度宽恕他,不是有意气作对,可以用道理来教育他。人在愤怒之时,不要给人写信,既然形诸文字,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难以收回!
【原文】
程子曰:“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
【译文】
程颐说:“能不能忍耐愤怒与欲望,便可以判断他有德无德。”
【原文】
张思叔绎诟罢仆夫,伊川曰:“何不动心忍性?”思叔惭谢。
【译文】
张绎责骂赶走仆人,程颐说:“为何不能心动而忍耐自己的脾气呢?”张绎惭愧地认错。
【原文】
孙伏伽拜御史时,先被内旨而制末出,归卧家,无喜色。顷之,御史造门,子弟惊白,伏伽徐起见之。时人称其有量,以比顾雍。
【译文】
孙伏伽被任命为御史时,开始只是被召进官中告诉他,而制文却没有批下来。他回家以后睡床上,毫无喜色。一会儿,御史登门相告,他的子弟们惊喜地告诉伏伽。伏伽慢慢地起来,会见使者。时人都称赞孙伏伽有度量,将他比作晋代的顾雍。
【原文】
白居易曰:“恶言不出于口,愤言不反于出。”
【译文】
白居易曰:“伤害别人的话不能说,气愤的话也不要说。”
【原文】
《吕氏童蒙训》云:“当官处事,务合人情。忠恕违道不远,末有舍此二字而能有济者。前辈当官处事,常思有恩以及人,而以方便为上。如差科之行,既不能免,即就其间求所以便民省力者,不使搔扰重为民害,其益多矣。”
【译文】
《吕氏童蒙训》说:“当官处事,一定要符合人情。忠恕与道德接近,没有放弃忠恕两字而能做成事情的。前辈做事,往往考虑使别人受到恩惠,而以给人带来方便为好办法。例如派差收租,这事既然不能避免,那么就在其中力求使老百姓方便省力,不要使百姓负担太重,以至于伤害百姓。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原文】
张无垢云:“快意事孰不喜为?往往事过不能无悔者,于他人有甚不快存焉,岂得不动于心。君子所以隐忍详复,不敢轻易者,以彼此两得也。”
【译文】
张无垢说:“痛快的事情谁不喜欢做呢?但是事情过去以后自己往往后悔,对其他人来有没有什么不愉快呢?怎么能不想一想呢?君子之所以再三容忍,不敢轻意改变,就是从彼此两个方面都能满意来考虑。”
【原文】
或问张无垢:“仓卒中、患难中处事不乱,是其才耶?是其识耶?”先生曰:“末必才识了得,必其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不然,恐胸中先乱,何以临事。古人平日欲涵养器局者,此也。”
【译文】
有人问张无垢:“仓促之中和处在危难之时,却能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这是才能呢,还是胆识呢?”张无垢回答说:“这恐怕不是才能和胆识所能做到的。一定是他气量过人,一向就有稳定不乱的素质。否则,恐怕自己心中先乱了,怎么还能处理事情呢。古代的人平时养自己的度量与情操,就是为了这个。”
【原文】
苏子曰:“高帝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译文】
苏轼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胜利,项羽之所以失败,其区别就在于能忍与不能忍。项羽不能忍耐,所以百战百胜以后而轻举妄动;刘邦能忍耐,养精蓄锐,磨砺锋芒,等待着项羽的弊病出现。”
【原文】
孝友先生朱仁轨,隐居养亲,常诲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译文】
朱仁轨隐居乡下,侍奉父母,常常教导子弟说:“一生都给别人让路,也就不过冤枉了几百步路;终身让给别人田界,也不会失去一块田。”
【原文】
吴凑,僚吏非大过不榜责,召至廷诘,厚去之。其下传相训勉,举无稽事。
【译文】
吴凑,下属没有大过错,从不张榜斥责。将僚属召到厅堂上追问明白,然后送给他一笔厚礼,让他离开。他的下属都互相警戒勉励,再没有违法的行为。
【原文】
韩魏公语录曰:“欲成大节,不免小忍。”
【译文】
韩琦《语录》说:“想培养成自己高尚的节操,就要在小事上忍让。”
【原文】
《和靖语录》:“人有愤争者,和靖尹公曰:“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不忍,不可不谨。”
【译文】
《和靖语录》:“人们有愤怒相争时,尹焞说:“弥天大祸,缘于一时的不忍让,不可以不谨慎呀!“
【原文】
省心子曰:“屈已者能处众。”
【译文】
省心子说:“能够委屈自己的人,就能与其他人相处。”
【原文】
《童蒙训》:“当官以忍为先,忍字一字,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若能清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
【译文】
《童蒙训》:“当官应以忍为先。一个“忍“字是一切好处的关键所在,当官处理事情,尤其要重视“忍“。如果在保持廉洁勤劳之外,又能忍让,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原文】
当官不能自忍,必败。当官处事,不与人争利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约于今者,必有重报于后。不可不思也。唯不能少自忍者,必败,实末知利害之分、贤愚之别也。
【译文】
当官不能自我忍耐,一定会失败。做官的人处理事情,不与别人争夺利益常更多;能够首先退一步的,往往能进一百步。不求多得,所得利益,往往超过当初所想要的;现相克制,将来必然有所回报。不能不认真考虑啊!只有那些不能自我忍耐的,一定会失败,这实际上是不知道利害的不同和聪明、愚笨的区别呀!
【原文】
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前辈尝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详处之谓也。盖详处之,则思虑自出,人不能中伤。
【译文】
当官的人,首先应当戒除暴怒。事情不能办的时候,应当慎重周详地处理,没有处理不好的。如果首先就发怒,只能害了自己,怎么会害到别人呢?前辈曾经说过:处理任何事时,只怕一个“待“字,待,就是指周详慎重。如果周详慎重,就会想出办法,别人也就不能中伤你了。
【原文】
《师友杂记》云:“或问荥阳公,为小言所詈骂,当何以处之,公曰:“上焉者,知人与已本一,何者为詈,何者为辱。自然无愤怒心。下焉者,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为何等人,若是答他,却与他一等也。以此自比,愤心亦自消也。”
【译文】
《师友杂记》载:“有人问荥阳公,被人流言辱骂,应当怎么对待他。他说:“上策是,明白别人与自己本来都是人,什么叫骂,什么叫辱,自然就没有愤怒的心情了。下策是,自己想一想,我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如果要回应他,那不就成了他一类人吗?用这个办法来克制自己,气愤之心就可以消除。”
【原文】
唐充之云:“前辈说后生不能忍诟。不足为人;闻人密论不能容受,而轻泄之,不足以为人。
【译文】
唐充之说:“前辈人认为年轻人不能忍辱负重,就不能成为完善的人;听到别人私下交谈而不能容忍接受,轻易泄露给别人,就不能称为人。”
【原文】
《袁氏世范》曰:“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忍,不过一再而已。积之逾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随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尔,曰此其无知尔,曰此其失误尔,曰此所见者小耳,曰此其无知尔,曰此其利害宁几何?不使之人于吾心,虽日犯我者十数,亦不至于形于言而见于色,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此所谓善处忍者。”
【译文】
《袁氏世范》说:“人们说家庭能够长久和睦的,其根本做法就是忍。但是知道忍却不知道怎样忍,其失误就更多。同样是忍,有人是要记在心中,别人触犯我,我就把愤怒藏起来而不说,这样只不过一两次而已。如果积累的愤怒很多,那么一旦暴发起来,就像洪水决堤一样,不可阻挡了。这样还不如随时消解,不留在心中。说这人是无心的啦,说这个人无知啊,说这大概是他弄错了,说他只看到小利,说这有多大利害关系呢?不把那个人放在自己的心中,即使他一天冒犯我十次,我也不会在言语上表现出气愤,神色间流露出不快,这样忍的效果才明显。这就是所说的善于忍耐。”
八十六、处家贵宽容
【原文】
自古人伦贤否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如何。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唯当宽怀处之。若人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矣。古人所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
【译文】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贤人和愚人混杂在一起的,有的父亲和儿子不可能都成为好人,有的兄弟们也不能都成为人才,或者是丈夫在外游荡,或者是妻子凶悍,很少有一家中没有这种毛病的。即使是圣贤之人,对这些也无可奈何。这就如同身上长了疮疣,虽然十分可恶,但总不能剐掉吧,只有放宽心思。如果人们能够知道这层道理,那么胸中就坦然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们难以说清的事。
八十七、忧患当明理顺受
【原文】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自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慕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事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特异,所忧虑之事异耳,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矣。
【译文】
人生在世,自从产生智慧以来,就有了忧虑和不如意的事。小孩也会哭叫,就是因为感到不如意。从幼年到少年,从壮年到老年,如意的事情总是很少,不如意的事情总是很多。即使是大富大贵之人,天下人仰慕他们,像神仙一样,而不如意的事一样有,与贫贱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所忧虑的事情不同罢了。所以说世界是有缺陷的。明白人生在世不可能心满意足的人,能够理解这个道理而坦然接受,就可以心安了。
八十八、同居相处贵宽
【原文】
同居之人有不贤者,非理以相扰,若间或一再,尚可与辨;至于百无一是,且朝夕以此相临,极为难处。同乡及同官,亦或有此,当宽其怀抱,以无可奈何处之。
【译文】
住在一起有不贤良的人,不讲道理来骚扰别人,如果偶尔一次两次,还可以与辩一辩;至于强说自己百无是处,且朝夕以此来侵扰,是很难与其相处的。同乡或者同事,也会有这种人,应当自己放宽心怀,以无可奈何来安慰自己。
八十九、亲戚不可失欢
【原文】
骨肉之失欢,有本于至微,而终至于不可解者。有能先下气,则彼此酬复,遂好平时矣。宜深思之。
【译文】
亲人之间失去友爱,有的只是缘于很小的事情,而最终导致了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果能先忍耐低头,相互往来,就可以像当初一样友好。这个道理一定要认真思考呀!
九十、待婢仆当宽恕
【原文】
奴仆小人就役于人者,天资多愚,且宽以处之,多其教诲,省其瞋怒可也。
【译文】
奴仆之所以被别人差使,是因为他们的天资太笨,要对他们宽厚一些,多讲一些道理,少发脾气,这样才行。
九十一、事贵能忍
【原文】
以能忍,事易习熟终。至于人以非理相加不可忍者,亦处之如常。不能忍,事亦易以习熟终。至于睚眦之怨深不足较者,亦至交詈争讼,期以取胜而后已,不知其所失甚多。人能有定见,不为客气所使,则身心岂不大安宁?
【译文】
能够忍让,事情容易做好。至于那些不讲道理以至于无法容忍的人,也应当像平常一样与他相处。不能忍让,事情也能以成功告终。积怨很不能忍受的,也可以与他打官司,期望能够取胜,却不知也会失去很多。人如果有坚定的见解,不被气愤所驱使,那么身心不就很安宁吗?
【原文】
《萧朝散家法》曰:“常持忍字免灾殃。”
【译文】
《萧朝散家法》说:“经常认准一个忍字,能够免除灾祸。”
九十二、王龙舒劝诫
【原文】
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折情为善,灭情为圣。甘其饮食,美其衣服,大其居处,若此之类,是谓养情;饮食若流,衣服尽饰,居处无厌,是谓纵情。犯之不授,触之不怒,伤之不忍,过事甚喜。
【译文】
喜怒、好恶、嗜欲,都发乎情感。培养情欲是恶,放纵情欲是贼,控制情欲是善,断绝情欲是圣人。吃可口的食物,穿华美的衣服,住宽大的房屋,像这些都是培养情欲;饮食上的花费如同流水,衣服都经过装饰,对住房的讲究贪得无厌,这些都是放纵情欲。受到触犯不计较,无理取闹不愤怒,伤害了自己也不残忍地报复,待事情过去以后,就很有好处了。
【原文】
张文定公曰:“谨言浑不畏,忍事又何妨?”
【译文】
张方平说:“言语谨慎而全无畏惧,忍耐一些事情又有什么妨碍呢?”
【原文】
孔旻曰:“盛怒剧炎热,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情凉。”
【译文】
孔旻说:“极端愤怒像烈火,烧掉了和气又伤害自己。无理能犯不要与之争斗,事情过去以后心情自然平静。”
【原文】
山谷诗曰:“无人照此心,忍垢待濯盥。”
【译文】
黄庭坚诗说:“没有人知道我的心思,忍垢受辱要靠修养清洗。”
【原文】
东菜吕先生诗云:“忍穷有味知诗进,处事无心觉累轻。”
【译文】
吕本中诗中说:“忍耐贫因很有趣味,可以有益于诗歌创作;处理事情不太计较,觉得负担轻多了。”
【原文】
陆放翁诗云:“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内期有颐。”
【译文】
陆游诗中:"在愤怒与欲望产生前稍稍地忍耐一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期望着的美好事情产生。”
【原文】
又曰:“殴攘虽快心,少忍理则长。”
【译文】
陆游又说:“打一架虽然一时快活,但是能略忍让一下就更有理了。”
【原文】
又曰:“小忍便无事,力行方有功。”
【译文】
陆游又说:“稍微忍让一下就没有事情了,尽力忍让才会取得成功。”
【原文】
省心子曰:“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译文】
省心子说:“诚实就不会后悔,宽容就不会有怨气,和气就不会结仇,忍让就不会受侮辱。”
【原文】
释伽佛初在山中修行,时国王出猎,问兽所在。若实告之则害兽,不实告之则妄语,沉吟末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亦沉吟,又斫去一臂。乃发愿云:“我作佛时,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为恶。”存心如此,安得不为佛!后出世果成佛,先度憍陈如者,乃当时国王也。
【译文】
释伽牟尼当初在山里修行,当时国王率领人来打猎,问释伽牟尼哪个地方有野兽。如果如实相告,就害死了野兽;如不如实相告,又是说假话。正在思考如何回答,国王发了怒,砍掉了他的一支手臂。再问,仍在沉思,又砍掉了他的另一只手臂。释伽牟尼于是发下誓愿:“等我成佛以后,一定要先将这个人超度,不让天下的人仿效他做坏事。”他既然存有这种心思,怎么能不成佛呢?后来释伽出世成佛,最先超度的*陈如,就是当时的国王。
【原文】
佛曰:“我得无诤三昧,最为人中第一。”又曰:“六度万行,忍为第一。”
【译文】
释伽牟尼说:“我得到了“不争的真髓,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又说:“六种法门、天教行为中,忍让是第一。”
【原文】
《涅槃经》云:“昔有一人,赞佛为大福德。相闻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中,何者为大福德?”相赞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而不瞋,骂亦不报,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
【译文】
《涅槃经》记载:“过去有一人,称赞佛是大福德之人。听到这句话的人很愤怒,说:“佛的母亲生下佛,七天便去世了,怎么能说是大福德呢?”赞佛的人回答说:“年龄与思想都处在鼎盛的时候却不急躁,挨人打了却不发怒,人家骂也不还骂,这难道不叫大福德吗?”愤怒的人心服了。”
【原文】
《人趣经》云:“人为端正,颜色洁白,姿容第一,从忍辱中来。”
【译文】
《人趣经》说:“做人品行端正;身体干干净净,姿容美好,这些都要从忍让中才能得到。”
【原文】
《朝天忏》曰:“为人富贵昌炽者,从忍辱中来。”
【译文】
《朝天忏》说:“人之所以富贵昌盛,都是从忍辱中得到的。”
【原文】
紫虚元君曰:“饶、饶、饶,万祸千灾一旦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尽。”
【译文】
紫虚元君说:“饶恕、饶恕、饶恕,千灾万祸就会马上消失;忍耐、忍耐、忍耐,从此就没有冤家和债主了。”
【原文】
赤松子诫曰:“忍则无辱。”
【译文】
赤松子告诫说:“忍让就不会受到侮辱。”
【原文】
许真君曰:“忍难忍事,顺自强人。”
【译文】
许真君说过:“忍受难以容忍的事,顺从自强不息的人。”
【原文】
孔真人曰:“忍则百恶自灭,省则祸不及身。”
【译文】
孔真人说:“忍耐能使灾祸自己消灭,反省自己祸事就会远离。”
【原文】
超然居士曰:“逆境当顺受。”
【译文】
超然居士说:“人处在困境的时候,应当尽力忍受。”
【原文】
谚曰:“忍事敌灾星。”
【译文】
谚语说:“忍让可以对付灾难。”
【原文】
谚曰:“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译文】
谚语说:“应当忍让的时候就要忍让,善于忍让不是愚笨的人,愚笨的人不懂忍让。”
【原文】
谚曰:“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
【译文】
谚语说:“应当忍让的时候就要忍让,应当克制的时候就克制。不忍耐不克制,小事就会变成大事。”
【原文】
谚语说:“不能装聋作哑的人,成不了大家庭的主人。”
【原文】
谚曰:“刀疮易受,恶语难消。”
【译文】
谚语说:“被刀砍伤还容易忍受,恶语伤人则很难消解。”
【原文】
少陵诗曰:“忍过事堪者。”此皆切于事理,为此大法,非空言也。
【译文】
杜甫诗说:“忍让一下事情就过去了。”这很符合道理,将此作为行为的准则,并不是空话。
【原文】
《莫争打》诗曰:“时闲愤怒便引拳,招引官方在眼前。下狱戴枷遭责罚,更须枉费几文钱。”【译文】
《莫争打》诗说:“闲暇的时候一生气便抡拳打架,招引官府来管制。关进监狱戴上手铐接受惩罚,还要冤枉花费金钱。”
【原文】
《误触人脚》诗说:“触了行人脚后跟,告言得罪我当烹。此方引慝丘山重,彼却厚情羽发轻。”
【译文】
《误触人脚》诗说:“碰了走路人的脚后跟,应当告诉他“得罪了“,并说我真该死。你这一方将罪过说得重重大山,他那一方一定会责怪你轻如鸿毛。”
【原文】
《莫应对》诗曰:“人来骂我逞无明,我若还他便斗争。听似不闻休应对,一支莲在火中生。”【译文】
《莫应对》诗说:“别人怒气冲冲来骂我,我如果回骂必然会导致吵嘴打架。听到了却装没有听见而不回口,一朵吉祥的莲花由此生于烈之火中。”
【原文】
杜牧之《题乌江庙诗》:“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士重来末可知。”
【译文】
杜牧《题乌江庙》诗称:“兵家打仗胜负难以预料,暂时蒙羞忍辱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江东的子弟中有很多豪杰,卷士重来也说不定。”
【原文】
《诫断指诗》曰:“冤断休断指,断了终身耻。忍耐一些时,过后思之喜。”
【译文】
《诫断指诗》称:“受了冤屈千万不要斩断手指,手指断了一生都是耻辱。忍耐一段时间,事情过去以后想起来就会高兴了。”
【原文】
何提刑《戒争地诗》:“他侵我界是无良,我与他争末是长。布施与他三尺地,休夸谁弱又谁强。”
【译文】
何提刑了一首《戒争地诗》说:“他人侵占了我的地界不对,我与他争斗也不是上策。施舍给他三尺地盘,不要比较谁弱谁强。”
九十三、容物不校
【原文】
傅公尧俞在徐,前守侵用公使钱,公窃为偿之。末足而公罢,后守反以文移公,当偿千缗,公竭资且假贷偿之。久之钩考得实,公盖未尝侵用也,卒不辨。其容物不校如此。
【译文】
傅尧俞任徐州太守时,前任太守挪用了公家的钱物,傅尧俞暗暗地替他还责,还没有还完,他就被罢免了。接任太守反而写信给傅尧俞,说应当再还一千缗。傅尧俞拿出全部家产,还借了钱才将这笔钱还足。后来考核证实这钱不是傅尧俞挪用的,而他自己却始终没有申辨。他能容忍而不计较别人到了如此地步。
九十四、唾面自干
【原文】
娄师德深沉有度量,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曰:“吾辅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嫉也,将何求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译文】
娄师德性格稳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即将上任,娄师德对他说:“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妒嫉呢?”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决不让你担忧。”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将唾沫擦去,正违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应该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这样笑着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