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子”

来源:中华大课堂

“面子”的本义是指人的脸皮。脸是人体形象至关重要的部位,是人们观察评判一个人相貌的中心环节,理应引起重视。因此脸是每天必定要洗的,洗过之后再照镜子,调查研究一番;有人还要化妆整容,其认真程度不亚于各地打造标志性建筑。大概由于脸皮处于脸的表层,在美学上尤为重要,所以就造出“面子”这个词语吧。

我们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自己的面子。古代的项羽兵败后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为了面子,连命都不要了,因为面子代表着尊严与荣耀,有面子才能被别人看得起,才能表明他的优越。所谓“天大地大面子最大”。

一、爱慕虚荣,丢了面子

记得《孟子》里有个齐人乞食的寓言讲:一个齐国人,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回家后,还总是得意洋洋向妻妾夸耀说,有钱有势的人,又请他吃饭了。因为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所以时间长了,妻妾开始怀疑,便偷偷跟踪他。最后发现,她们丈夫根本不是去赴富人的酒宴,而是在东郊的墓地,吃人家扫墓时留下的祭品。

其实,爱面子如果是出于个人尊严,也没有什么错。所谓“人要脸,树要皮”,谁不想被人高看一眼,甚至经常仰视呢?但是,如果到了“打肿脸充胖子”的程度,爱面子就成了一种负担,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了。而且死撑出来的面子,最后往往反而让人没面子。

现在有不少人,月薪本来只有两三千元,宁愿吃泡面、透支信用卡、啃老,也要买上万元的包包,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买名牌的衣服,只是为了出门的时候感觉有面子。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面子的本质,是害怕失败的羞耻情绪。”爱面子,恰恰体现出一个人内心的自卑和软弱。越是地位低的人,越在乎面子,越喜欢维护自己脆弱的尊严。

二、狐假虎威,借人面子

清代的吴修龄在《围炉诗话》中记载了一件事情,说是苏州有个叫“王阿奶”的老太太死了,出殡时的队伍前面举着“铭旌”,上头赫然书写着:“皇明少师文渊阁大学士申公间壁王阿奶之灵柩。”所谓“少师”就是副宰相,官居一品,“文渊阁大学士”是文职最高的荣誉头衔,“少师”“文渊阁大学士”,申公之显赫自不待言。但王阿奶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市井小民,只是有幸住在申公间壁(隔壁,即邻居),那个“面子”就放大了八千倍,这个葬礼的风光和荣耀就绝非寻常人等能比的了。

爱面子通常要分两步走,一是自己“要面子”,二是人家“给面子”。比如上述王阿奶(准确地说是王阿奶的亲属),首先是把隔壁的面子拿来,戴在自家脸上,然后就看申公给不给这个面子了。王阿奶有福啊,人家这个面子还是给了的,假如碰到特吝啬的家伙,不仅不肯给面子,还要发起侵犯名誉权的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其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那面子就丢大了。

爱面子,表面上是为了体面,为了追求公众形象美,于是有人就把面子等同于自尊心,甚至虚荣心了。然而这只是浅显的理解,往深里看,面子是可以给人带来实际利益的。如有人办事时提及,某某领导是我的同学、亲戚等等,这恐怕就不单单是因为虚荣了。

三、忍辱励志,挣来面子

网上有句话:“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而当你一直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睡懒觉,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看来面子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靠自己的本事挣的。

《史记·准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仔细注视他一会,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俯下身子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怯”。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

在一片冷嘲热讽中,韩信把男子汉的面子都丢光了。但是,他也因此逃过大劫,之后一步步拜将封侯,叱咤风云,走上人生巅峰。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时候,忍痛放下面子,才能活得更有面子。

人生在世,聪明的人目光长远,看重里子,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而愚笨的人则看重面子,一味追求外在,常常苦不堪言。

四、放下面子,成就大业

莫言说:“真正了不起的人,从来都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只有那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才会狂妄地认为自己了不起。”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几乎可以说家喻户晓。刘备能放下面子,不顾皇叔之尊,一再放低自己的身段,对隐居的卧龙先生一顾再顾,甚至宁可立在屋前等候,也不肯吵醒午睡的诸葛先生,气的张飞暴跳。

放在一段传奇故事中,这似乎并没什么难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都碍于自己的面子,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能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为怕别人看不起,便不肯从小事、辛苦的事做起。

反观那些为了自己的事业,能放下不必要的面子的人,人生目标明确,为了达成目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明确,因此要受委屈的准备明确,而这些“明确”,是放下面子,抛开面子羁绊,表达真实自己,和自己的真实目标亲密接触的基石。

五、强大自己,赢得面子

水浒传》里边的宋江,在江湖上总是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其奥妙就在于宋江的面子特别大,人们(尤其是那些要杀他砍他的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立马就换了一副嘴脸,化敌为友,往往还“纳头便拜”。宋江有“及时雨”和“呼保义”两张大面子,“及时雨”就是仗义疏财救助那些陷入困境者,“呼保义”则是接纳四方好汉共同创业。这两张面子能够让人受益匪浅哩,给谁谁就发达了。根据中国人礼尚往来的原则,江湖人士也就齐心合力地维护宋江的大面子了。

不过,宋江的面子是自己挣来的。首先,宋江是“耕读传家”的子弟,并且“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其家庭出身和个人素质都是得到当时的公众推崇的。其次,宋江为自己谋取了“押司”的公职,是郓城县的一位受人尊重的法官。再次,宋江仗义疏财而交游广阔,为自己在江湖上立身扬名,不惜投入大把的广告经费。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宋江“担着血海似的干系”,冒死救下了“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从此整个梁山的威权,就成了撑起宋江大面子的要素了。

六、权重面大,面大利多

面子的核心本质是“权力”。面子大,说话就有分量;说话有分量,人们就听从;人们听从,就有了权威。当然,面子的权威是所谓“非正规的权力”。不过它并不完全游离于权力体系之外,正规的权力每每得依靠它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西方学者韦伯把权力分成三种类型:“传统型”,主要通过世袭获取权力;“法理型”,主要通过选举获取权力;“个人魅力型”,主要通过人格的力量获取权力。面子的威权属于“个人魅力型”。韦伯主张多以个人魅力服人,不要动辄以正规权力压人,因为个人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其威力畅行无阻,稳定持久。

值得指出的是,面子并不专属于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面子。比如,体育比赛中的竞胜,为什么什么争光,这里的“光”就是面子。为国争光,就是为本国争面子。这个“光”越多越亮,面子也就越大。面子大了,分得的东西就多了,说话的分量也就重了。 现在我们可以给“面子”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了:面子是一项无形资产,其拥有者据此可获得相应的名声与权益。

既然面子这么好,人人都要面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是,要面子的方法与途径却是因人而异的。

借人家的面子,其实只是戴在自己脸上的面具,很容易被明眼人看穿;自己挣来的面子,才是真有面子哩。

当然,自己争面子也要注意节制。 面子要与支撑它的能力、财力和权力相匹配。孙悟空的面子比猪八戒大,猪八戒的面子又比那个沙和尚大,这体现了能力的高低。

酒楼的宴席上,财大气粗者总是被礼让到首席就坐,因为临了要指望他买单。至于“官大一级压死人”,“长官的手表最准”,则是权力的面子发威了。另外,年龄、资历、家庭成分、社会关系之类,对面子也有一些辅助作用。

概言之,面子的大小总是要与实力相称。 我们在作自我评估时,切记把面子估计得小一些。有七分实力只要三分面子,是明智的,有三分实力却要七分面子,是冒失的。不顾自身条件,自我膨胀,愣是把面子吹大了,会造成一系列的弊端:把有限的宝贵资源消耗在维护大面子上,而无暇顾及实质;虚胖的面子难以维持,就只好弄虚作假;假面破产了,必然恼羞成怒,诿过与人;然后则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破坏安定团结……这一类的教训,我们应该记取。 损人不利己的面子固然不能要,即便是只伤害自己以争面子,也要慎重行事。比如“不蒸馒头蒸(争)口气”,“宁可伤身体而不肯伤感情”等等,都是损害自己以争面子的做法,若不是万分必要,切不可轻举妄动。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和”不是“和睦”的意思,而是要求人们在施行礼仪的过程中节制欲望冲动,量力而行,不可过度讲排场、撑脸面。

电影《一代宗师》有句台词:“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而只有里子,才能赢得真正的面子。”愚蠢的人,容易被欲望控制,追求表面的虚假,所以才需要用面子来装点自己。聪明的人明白,生活是自己的,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在物欲横流间迷失自己,所以并不特别在意是否丢了面子。因为生活,不是活在自己的面子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评价里,而是活在真实和自在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有多大面子!

编辑:莫语兵戈

阅读18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