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图文资料

来源:中华大课堂

先秦

从字面理解,应是秦国前期的历史,但事实上时间跨度是从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皇称帝)。吕思勉著《先秦史》一书。

中国文明史按照传统的算法即黄帝时代算起,为五千年,但从夏朝的建立算起则是四千年。4000年前称为上古时期:


图片

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上古尧舜禹,禹建夏,为第一个王朝。


夏商周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共470年。口耳相传的记录,无文字,直到考古历史的出现。

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共554年。以玄鸟做图腾,甲骨做占卜,青铜为礼器,是一个凡事都要占卜的时代,现存江西的傩舞,有三千年历史。

       商的历史,之前主要靠《殷本记》总共才2800个字,连《封神榜》都被当为历史参考。至到1899年发现甲骨文。

       周朝:西周和东周,合称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历八百年。

       西周:前771年亡,烽火戏诸候,共传12王,历275年。

      东周:前256年亡,债台高筑,共传25王,历515年。前256周赧王死,再未立新王,东周亡。周赧王在位59年。债台高筑,郁愤而终。地盘只剩下一个宫殿那么大小,算是所有朝代中,被一点点吞食掉的,不是忽然崩塌。

春秋:前770年平王东迁~前476周元王元年止,共295年。因孔子修《春秋》而得名。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六国,共255年。因《战国策》而得名,为西汉刘向所编。

       春秋与战国,合称东周,东周毁于战国时代,未能走完这条时间线。


秦汉

秦汉:秦朝和汉朝的合称,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从秦皇称帝算起,共441年。但也有人要从孝公时间算起,呵,杠,爱怎么算就怎么算。

       秦朝:前221年秦皇称帝至前207年子婴投降。共15年。

       前206年: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候。

       四年楚汉战争:前206年至前202刘邦称帝。

       西汉:刘邦称帝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共210年。

       新朝:到23年王莽被杀,共15年。

       更始:刘玄的更始军(前身绿林军)推翻王莽,定都长安,仅2年。就因和赤眉军火拼,被毁。

       东汉:25年刘秀称帝到220年曹魏篡汉,历14帝195年。

       东汉与西汉,合称汉朝,匈奴伴随着整个汉朝,至三国时代,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代之以兴起的鲜卑。

       汉朝开西域,兴儒学,承秦制,筑固大一统观念。算是国人心中,第一骄傲的朝代,其次是唐。


魏晋南北朝

      汉未到唐:从220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到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条时间线,有点长,398年。中间的一段历史,很少被人提及。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共369年。

       曹魏:(220年—266年)存46年。

       蜀汉:(221年—263年)存42年。

       孙吴:(229年—280年)存51年。

      ●魏蜀吴三国,都是复兴汉室,统一中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事情家喻户晓。但,三国政权存在的时间,并非是曹刘孙活跃的时代,曹魏建国时,曹操已经死,刘备已老。

      晋朝:(265年—420年)存155年15帝。西晋与东晋合称为晋朝,有《晋书》一书,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修缉。是第一部官修史书,因成书时间短,导致书中多处矛盾,且多录神鬼故事,后世评其为荒怪。这个朝代,与汉唐不同,很多人视为耻辱,羞于提及。

      西晋:265年—317年,存52年,司马懿架空曹魏,司马师继续操控,到司马炎时,篡夺。司马炎恢复分封,死后,八王之乱。晋朝嘣,迁至建康。

       东晋:318年~420年,共102年。

       西晋灭,北方丢失,因此这段时期,也称为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淝水之战。

       东晋偏安江南。是门阀政治,帝无实权。权臣多驻荆州,遇有不满,便南下攻灭建康。百余年间,皇帝与士族,与权臣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

       南北朝并立:东晋灭,北方也统一成北魏。

       南朝:420年~589年,共169年,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东晋被刘裕灭亡后,寒门士族取代门阀政治。

       北朝:386年—581年,共195年,经历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又分裂,北魏统一又分裂,篡位之事,如家常便饭。最终篡成隋朝。隋灭陈大一统。



隋唐帝国

       隋唐帝国:隋朝和唐朝的合称,是大一统时代。与秦汉一样的称呼方式。

      隋朝:581年~618年,共37年。杨坚杨广二世而亡。被手下杀死于扬州。589年陈朝灭,天下重新统一。

       自汉未以来,篡位之事就如家常便饭,成了一个中性词语。乱臣贼子不好听,亡国之君同样不好听。

        汉未乱世有多乱?

        瘟疫:“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战争:“从开始的屠家灭族,到最后走向温和。什么叫胡汉融合,就是互相联姻,文化碰撞。”

       多数人普遍把锅甩给司马氏,因为是司马氏造成的八王之乱。

       也有人把锅甩给曹魏,因为是曹魏开的禅让,但这种事情王莽也干过。

       也有人把锅甩给东汉未年黄巾起义,因为是黄巾起义把东汉打崩的,而为什么黄巾起义呢,又跟道教有关,又跟皇帝胡搞有关。

       衣冠南渡时,皇室和贵族都放弃了北方,留在北方的汉人,多是寒门士子,普通百姓。

       前秦符尘,差点统一全国,淝水之战惨败的那位。丞相为汉人王猛。

       北魏孝文帝的太后,为汉人冯氏,谥文明太后。“太和改制”的主要人物,被称为中国最强汉化包。两度临朝听政,诛杀权臣,废立天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写的是南朝梁武帝妄佛。

       还有陶渊明,花木兰,兰陵王破阵曲。

       独孤皇后(与杨坚并称二圣)、独孤氏上追,是鲜卑姓,再追,是匈奴后代,“匈奴”就是一个统称,是我们的先民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终始四百多年,还是北方统一了南方。而统一的这个人,叫作杨坚,祖上又是东汉丞相。

唐朝:289年21帝,618年—907年。

       唐是个空前包容的帝国,日本遣唐使有12次,胡人也可为高官。

       隋二世而亡,和秦一样,秦被汉取代,汉承秦制。而隋被唐取代,唐的很多制度,也参考隋,如科举。

       历史就是这样,学习前朝的,改掉一些,优化一些。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979历72年。五个朝代,争夺中原政权,地方上则有十个政权形成割据。

      朱温篡唐:907年,朱温打破了这种统一的局面,我们读历史,又开始乱起来了。但这一次,分裂并没有持续太久。

      朱温没能撑过几年,就被李克用的家族打败,李克用自己称唐(以复唐名义,其实他并非唐皇室,而是沙陀族)。

       然后,女婿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辽兵攻入洛阳,亡唐建晋。

       石敬瑭的侄子继位后,不满辽朝,被攻灭。

       辽朝在洛阳称帝,也是从这时候,辽朝才叫辽朝的,之前叫契丹,不过契丹统治中原,不得人心,匆匆就撤走了。

       然后中原人建汉,又建周,皆二世而亡。

       最后建宋朝,杯酒释兵权,算是稳定了。



宋辽金夏

      宋辽相持时期:北宋和辽朝,订立盟约,和平了40余年,后宋朝联金灭辽,辽亡,西迁。宋也亡,南下。

      辽朝:907年—1125年。历218年。

      北宋:960年—1127年。历167年。

      宋金相持时期:宋金之间,有血海深仇(靖康之耻),但是他们依然和平相处了,打打停停。最后一起被蒙古消灭。

金朝:1115年—1234年,历119年。南宋:1127年—1279年,历152年。

       宋、辽、金、夏:这段时期,还有个西夏,控制着西域那块地方,蒙古称之为唐古特,成吉思汉死在了六征西夏的途中,西夏因此被灭族,元朝没有给西夏修史。

       关于四国谁为正统,历来争议不止,其实只要了解这段历史就行了,没必要争。

       ●从统一上来看,谁都不是正统,因为谁都没统一谁,大多数时间属于和平相处。

       ●从民族上来看,则宋为正统,因为是汉民族,但辽金也有大多汉人为官。

       ●从文化上来看,则宋为正统,辽金二朝,是仿汉字而创的文字,制度学的是旧朝,(西夏没有文字都要创文字直接排除)。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之一。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人们提起宋朝,一边兴奋于京都繁华,人口之多,科技之丰富,钱粮之足。一边叹息,宋朝立国三百余年,都没能实现大一统。


元、明、清

      大元:1271年—1368年,灭夏、灭金、灭宋、属于统一的王朝。但是他又是蒙古族。

       这个1271年,不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年,也不是忽必烈称帝之年,而是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之年。

       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到1351年红巾起义。

       大明:1368年―1644年,大家都说:明朝得位最正,开局一只碗。但朱元璋有点小农思想,对于贪官,能诛就诛。

       小农思想是说朱明宗室,既不裂土治民管理一方,又不出将入相为国出力。

       让人瞠目结舌,惊叹做朱姓子孙混吃等死真好。开始还行,生多了,就养不起了。

       朱皇室完全按照中国传统五行文化木火土金水相生取名,还为汉字的发展创造了不少的文字。

       大清:1636年-1912年,满蒙联姻,也就是从此时代,中国落后世界几百年,但,要追究原因,得从明万历十五年算起。



下面对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时间线进行系统的梳理


三皇五帝时期

(一)三皇五帝时期

(前26世纪~前22世纪末前21世纪初)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炎帝)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图片

注:(大概了解即可)

三皇五帝的指代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有所不同。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三皇指的是: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南方天帝炎帝神农、西方天帝少昊天金天、北方天帝颛顼高阳、中央天帝黄帝轩辕。

第二种,三皇指的是: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第三种,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共工。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此外,还有其他历史文献中对三皇五帝的指代有所不同,例如《吕氏春秋》中所记载的三皇为伏羲、神农和女娲,而在《史记》中,秦始皇本纪这一录的时候,三皇指的是天皇、地皇和太皇,到后来三皇又指的是天皇、地皇和人皇。



先秦时期

(二)先秦时期

(前2070年—前476年):

①夏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夏朝,在历史中存在约470年。

②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商朝在历史中存在约554年。

③周朝(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兴盛,文化昌隆。但此时的周天子式微,各诸侯国已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被称为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几次变法后渐渐强大,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战国时代结束。


秦朝

(三)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启帝制,称为始皇帝。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图片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虽然仅仅存在15年,但它的建立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历史格局,此后数千年,中国虽然几经分裂,但仁人志士们总是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的大一统。


汉朝

(四)汉朝

(前202年-220年)

汉朝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东汉(公元25年-220年)。

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为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为汉高祖。

公元8年12月,王莽篡汉,西汉灭亡,国运二百一十年。王莽篡权后称国号为“新”,新朝在公元23年灭亡,更始帝刘玄即位。

公元25年刘秀建国,史称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年—589年)

东汉末年分三国(220年—280年),

220年曹丕称帝,建立曹魏政权,东汉灭亡,三国开始;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孙吴政权。

图片

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篡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65年-316年),魏灭亡。

280年西晋灭吴,至此三国分裂局面正式结束。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317年-420年)开始。

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刘宋),东晋灭亡,南北朝开始。

479年,南朝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刘宋亡;

502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南齐亡;

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

图片

北魏统一北方,后(534年)分裂为西魏、东魏,历经北齐(550年东魏亡,北齐建)、北周。

580年北周宣帝死,杨坚擅权。

581年,杨坚称帝,国号隋,北周亡。

589年,隋灭南陈,统一全国。


隋朝

(六)隋朝

(公元581年-618年)

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同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隋朝大军南下,灭南朝最后一朝:陈。

南北重归一统。

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并进而统一的朝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

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

图片

隋朝末期,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引发民变和贵族叛变,最终亡国。


唐朝

(七)唐朝

(公元618年-907年)

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灭亡。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


图片

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于657年建东都洛阳。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

唐玄宗缔造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致国力渐衰;唐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

878年黄巢起义爆发,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

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八)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979年)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唐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图片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之外存在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

(九)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图片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等地方割据政权,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基本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1038年党项李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

(十)南宋

(公元1127年-1276年)

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幸免于难,定都于南京应天府,史称南宋。

1138年,宋王朝迁都临安府。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

1276年临安府被攻占,

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彻底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灭亡。


(十一)元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2年元定都大都(北京)。

1279年元灭南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但我汉人从宋的1亿5000万剩至几百万)。图片

元朝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十二)明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


图片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1420年朱棣迁都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期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明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


图片

明后期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灭亡。


(十三)清

(公元1636年-公元1911年)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图片

图片

清朝经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

鸦片战争后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

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招数,清朝从此结束。

图片

图片

以下是清朝期间发生的战争和签订的部分条约,请勿忘记: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

1860年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签订八国《辛丑条约》。


中华民国

(十四)中华民国

(公元1912年-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 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发起南京大屠杀,国共第二次合作。

1945年日本投降。

1946年-1949年解放战争之后,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图片

图片


梳理文已发完。以下内容有点偏题,原想专列一篇的,又恐不能顺利通过,附列于此,见谅。


不平等条约详细清单


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这长达6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反对外国侵略的艰苦时刻。

在这期间,我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仅成为了那些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证,也让后人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1949年前的中国被迫与外国缔结的诸多不平等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外交交涉陆续予以废止。

按照时间线,将自1949年以前,与强盗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划分为三个阶段:


不平等条约经常包含的内容:


1、战争赔偿

2、割地

3、租界

4、单边治外法权(包括领事裁判权)

5、通商,开通通商口岸

6、提供片面最惠国待遇。

7、协定关税

8、划定势力范围


第一阶段(1840年—1860年)

在这一阶段,是中国社会制度从君主专制到半殖民社会的开端,同时也是列强在中国建立殖民地的开始。

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由清廷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是中国与英国签订的关于鸦片战争的和解条约。

《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开始。《南京条约》又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构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这三个条约的签订,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英、法继续侵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给以后不平等条件的签立提供了体系和延续。

英、美、法通过侵略获得的权力:

1.取得自由对外贸易的通商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2.取得协定关税的权利。

3.取得在华传教、租地建房的权利。

4.取得领事裁判权。

5.取得部分中国领土的占有权。

从条约的签订上看,是经过双方的交涉谈判、共同宣布的平等协定,但是中国与侵华国签订条约的提前是经过了一场战争,早已腐朽没落的清帝国在对外经济与国防上不是近代帝国主义国家的对手,一场战争下来中国政府很少能从战争中占到什么“便宜”;而这些国家都是早早开启侵略的国家,对于航海和武器技术的领先让其国家取得战争的主动,迫使中国政府以谈判为手段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中国政府的代理人往往在谈判时只有“接受”与“不接受”这样的选择,这些代理人作为一个专制帝王派来的代表,只能为了皇族的利益去签订这些条约。

继第一条不平等条约的签立,尝到甜头的列强怎么甘心就这样放弃一个巨大的蛋糕;在经过长达14年的时间,在列强以为“蛋糕“已经又开始甜美的时候,开始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后续。主动挑起了战争,开始了第二次的鸦片战争。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长达4年的战争中,为当时的列强提供了新的条约:

1.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

2.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

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被强制加深了殖民程度,欧美各国也为自己捞到了足够的好处:

继续扩大领土要求、加大对外贸易窗口、内河航运权、鸦片贸易合法权、内地自由行动权、劳工出国权。

第一阶段的不平等大多都是围绕着贸易进行的,因为在经过工业革命后,欧美各国的生产力大大提高,能够进行贸易的商品增加,仅是在本国交易的利润并不能够满足资本主义的胃口,而开辟海外市场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落后就要挨打。当时的中国与欧美列强的差距过大,只有改革,去学习洋人的科技来提高自己国家的力量才能够与之抗衡。

在《北京条约》签立后,清政府就进行了一场洋务运动的变革。但是,好景不长,虽然清政府有了进步,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76年因马嘉理案签订烟台条约。1883年,法国为侵略越南而挑起战争。

在这场中法战争中,中国于马尾海战战败,却在陆地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清政府却在这场胜利之后主动求和!

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就在这样的前提下,在1885年由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签立。

洋务运动确实是让当时的中国有了进步,却也暴露了更大的问题: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见识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而后,一场“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却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此后,列强在中国大肆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中华民族同外国矛盾日趋激化。在这样的性质中,“义和团”爆发了,抵制一切外来人和事物。

列强以保护侨民为名,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合起来,组成联军,在天津登陆后向北京进发。

清政府则以“义和团可用”,让义和团及清兵在北京围攻外国使馆,并向十一国宣战。自己却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仓皇离开。
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李鸿章不久后病逝。

第三阶段(1919年—1949年)


来自列强的压迫和国内民主意识与救亡图存观念日益上涨。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展现出中华民族不甘于受人宰割的决心,在《凡尔赛和约》一事上展现出了强势,拒绝在上签字。

此后不久,随着联俄容共的实现,中国国民党领导进行北伐。自1927年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大陆上出现了持续不断的权力收回与“改订新约”运动,使得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联俄容共:联俄与容共虽是孙中山在1920年代先后完成的两件事,将大革命前的中国共产党、国民党、苏俄、共产国际四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复杂的关系网。)

其主要行为和活动大抵都是围绕签立的条约进行收回:

1.收回租界:包括1927年1月国民政府下令收回发生一三惨案事端的汉口英租界和九江英租界;1930年10月1日收回英国占领的威海卫租借地;1931年1月15日收回比利时在华租界(天津比租界)。

2.收回关税主权:改订新约运动的成果之一;1933年国民政府实行新税则,标志着中国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3.废除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尽管中国依然不能够与当时的列强相比,但是却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只能被动挨打。想要摆脱半殖民地的现状,却还是有心无力,清政府害怕面对废除不平等条约后各国可能做出的强烈反应甚至是动用武力。

帝国主义不会完全地放弃一个殖民地,虽然不会武力攻打,但是却会从经济、舆论等一系列手段,来压迫;如何梅协定就是日本先制造“华北独立”的事端,再通过舆论向外界诠释华北不设防带来的好处,最终使国民政府接受协定。

不久后,世界第二次大战爆发,由于中国与意、日为交战方,因此废除了在华的不平等条约,美国和英国为了维持反法西斯同盟的稳定,放弃了在同盟国中国的特权。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其第55条公开宣布“对于国民党所订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下面是部分中国政府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1.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国民政府)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2.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3.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三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4.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4月27日,中国与英国,签约地点:北京)

5.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6.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7.广州湾租界条约(或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注: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

8.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注:威海卫进入山东威海市】

9.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10.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圣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11.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12.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13.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6月3日,莫斯科)

14.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15.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十六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16.中葡和好通商条约(1887年(光绪十三年)12月1日,与葡萄牙,北京)

17.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二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18.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十三年)10月31日)

19.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三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20.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2日,天津)

21.北京条约

a)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北京)

22.天津条约

a)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3日,天津)

23.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5月28日,黑河)

24.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四年)7月5日,上海)

25.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26.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27.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村)

28.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29.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近代屈辱历史

盘点清朝历史上与列强签订的三十一个不平等条约

所谓不平等条约,主要是指有损国家主权的、在缔约国间权利、义务分配不公的国际条约、协定,其显著特点便是以武力威胁强迫对方缔结条约。


图片

清末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曾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平等的。

关于清廷与列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以下三十个,以时间为序,简单介绍一下。

以前,什么鬼都敢来侵略、掠夺种花家!


图片

1、中英《广州和约》。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英国炮击广州,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向英军求和,双方于5月27日签订休战协定,即《广州合约》。条约规定:奕山等所率外省军队退出广州城60里以外; 7日内交出600万银元供英方使用; 款项付清后,英军撤回虎门以外,并交还横档及江中所有其他各要塞; 赔偿英国商馆和西班牙帆船“米巴音奴”号的损失。然而,英国在得到巨款之后,随即撕毁合约,继续扩大侵略战争。

图片

《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2、中英《南京条约》。这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清廷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之后,与英国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包括割让香港岛;赔偿英国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居住并设派领事;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由清朝代表耆英与英国璞鼎查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22日在虎门订立,是《南京条约》附约《虎门条约》的一部分。该章程一共有15条,主要内容有(1)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通商口岸准许停泊一般英国“官船”。(3)议定海关税率相当于值百抽五。该章程标志着清廷法权和自主税劝的丧失。

图片

《虎门条约》签订场景

4、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与英国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0月8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则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5、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也派特使来华,要求清廷给予美国与英国同等的通商条件。清廷派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与美国特使顾盛谈判,双方最终于道光二十四年(1843年)7月3日签订《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与《海关税则》,因签约地点在澳门望夏村,故而也称《望厦条约》。

图片

6、中法《五口通商章程》。继英美之后,法国也积极效仿,派公使拉萼尼到澳门,并开来8艘兵船。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0月1日期起,拉萼尼与清朝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举行会谈。10月24日,耆英和拉萼尼分别代表中法两国政府在广州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船“阿吉默特”号上签订了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因条约在黄埔签订,因此也称《黄埔条约》。


7、《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咸丰三年(1853年)9月,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外国商人感到《上海租地章程》已经不能适应其需求,于是要求对此进行修改。咸丰四年(1854年)7月8日,英国领事阿礼国、美国领事马辉、法国领事爱棠正式宣布经三国公使共同签署的新土地章程,即《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一般称作第二次《土地章程》。该章程直接由英法美三国公使草拟、通过,并在实施之后才移文通知上海道,根本没有与清廷进行商议。

图片

《瑷珲条约》签订场景

8、中俄《瑷珲条约》。趁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领哥萨克军队直逼瑷珲城下,迫使清廷与沙俄展开谈判。黑龙江将军奕山最终被迫妥协,于咸丰八年(1858年)5月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城和约》,又称《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虽然当时清廷拒绝批准该条约,但在后来的《北京条约》中清廷被迫予以认可。

图片

《天津条约》签订场景

9、俄、美、英、法《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随着清廷的战败,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先后强迫清廷在天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廷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0、《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该条约是《中英天津条约》的补充条款,咸丰八年(1858年)11月8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上海签订。

图片

《北京条约》签订场景

11、英、法、俄《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签订之后,英、法、美三国分别派遣驻华公使,率领舰队来华换约,在拒绝了清廷在上海换约的安排后,强行突入大沽,结果被清军击败。于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对清廷发动进攻,清朝再度战败。9月22日,咸丰帝逃往热河,恭亲王奕作为全权议和大臣与英、法谈判,并于10月24日、25日先后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11月14日,沙俄也迫使清廷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图片

《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地区

12、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根据中俄《北京条约》的规定,自同治元年(1862年)8月起,清廷勘界大臣明谊与俄国全权代表巴布科夫、札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开始勘分中俄西界的谈判,俄方意图迫使清廷承认“所有卡外尽作为应给该国之地”。在遭到清廷否决后,沙俄于同治二年(1863年)3月出动军队,侵入西部边境,并趁同治三年(1864年)5月新疆回民反清起义之机,强占伊犁西北的博罗胡吉尔卡伦,清廷被迫退让。10月7日,清廷代表明谊等与巴布科夫、札哈罗夫在塔尔巴哈台签署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并在俄方绘制的分界地图上签字画押,中国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今斋桑泊)南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割占。

图片

13、中日《北京专约》。同治十三年(1874年)5月,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3000余侵犯台湾。10月31日,清廷与日本签订《北京专约》(又名《中日北京专条》、《台湾事件专约》、《台事北京专约》或《台事专条》),条约规定清朝承认台湾“生番”曾对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军出兵是“保民义举”;赔偿日本银50万两;日军撤出台湾。


14、中英《烟台条约》。光绪元年(1875年)1月,“马嘉理事件”爆发,英国借机扩大对清廷的侵略,并于同年3月向清廷提出包括赔款15万两在内的六条要求。在英国不断以撤使、断交及武力的威胁下,光绪二年(1876年)8月21日,清廷派李鸿章与威妥玛在烟台展开谈判,并于9月13日签订了 《中英烟台条约》。

图片

15、中俄《伊犁条约》。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侵占新疆并向东进犯之际,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之后清廷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并于光绪四年(1878年)以崇厚为钦差大臣,前往沙俄就收复伊犁于沙俄谈判,结果崇厚在沙俄的胁迫下,未经允许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结果清廷拒绝承认该条约。沙俄于是一面抗议,一面在西部边疆和沿海地区集结军队。光绪六年(1880年)2月19日,清廷任命大理寺少卿、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与沙俄进行谈判,双方最终于次年签订《伊犁条约》及其子约,清廷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16、《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光绪十年(1884)四月十二日,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代表福禄诺与李鸿章商谈通商、撤兵等问题。四月十七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共五款。主要内容为: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法国不索赔款,不伤中国体面,中国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声明中国自北越撤兵,调回边界。法国见清政府退让,便继续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图片

17、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政变”,中日双方同时介入,并发生冲突,为了解决因冲突引起的遗留问题,中日双方展开谈判。光绪十一年(1885年)4月18日,清朝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天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条约规定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军,由第三国教官训练朝鲜军队,若朝鲜发生变乱或重大事件,两国出兵时须互相知照。


18、《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战争中,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镇南关大捷”后,李鸿章等人主张“乘胜即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于是,清廷命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9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又称《越南条款》、《李巴条约》),条约签订后,法国侵略势力开始伸入云南和广西。


19、《中英烟台条约续增条约》,简称《烟台续约》。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七日,钦差大臣曾纪泽与英国外务大臣萨道义在伦敦签订,该条约共十条,主要是对鸦片贸易的细节进行完善规定。

图片

20、中葡《北京条约》。

一个机巴毛弹丸小国都敢来!

光绪十三年(1887年)12月1日,清政府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匡和工部左侍郎孙毓汶为代表,与葡萄牙代表罗沙在北京正式签署《中葡北京条约》(也称《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当中列明:“由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此为澳门被葡萄牙占据的历史转折点。


21、《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光绪十四年(1888年)3月,英国以藏兵“出境”驻哲孟雄的隆吐山“阻塞商路”为由,发动侵藏战争进攻并占领了隆吐山,进而侵占纳荡、对邦。9月,清政府派驻藏帮办大臣升泰与英国议和,谈判停战划界,但因争议较大而中断。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又派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之弟赫政作升泰的翻译和助手,与英印政府继续谈判,双方最终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3月17日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22、中美《华工条约》。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十一日,美国国务卿葛礼山与清朝驻美公使杨儒在华盛顿签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规定居美华工离美期限超过一年者,不得再入美境;不准华人入美国籍;居美华工都须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苛待华工条例进行登记。

23、中日《马关条约》。清廷由于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24、中日《辽南条约》。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要求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面对三国的威胁,日本采取了“对于俄、德、法三国虽全然让步,但对中国一步不让”的基本方针,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1月8日在北京与清廷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也称《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中日条约》),条约规定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清政府偿付日本库平银三千万两作为“酬报”;交款后三个月内日本从辽东撤兵。

图片

清朝派李鸿章访问俄国,签订《中俄密约 》

25、《中俄密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清廷在甲午战败的困境,借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也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防御同盟条约》),为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提供了各种方便,大大加强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地位。


2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十日,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向大清总理衙门提出租借胶州湾五十年之要求,总理衙门予以婉拒。次年11月1日,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今菏泽市巨野县)被杀,德国趁机派军舰于11月14日占领胶州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6日,清廷派李鸿章、翁同龢在北京与德国驻中国公使海靖签署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条约内容包括租借胶澳(青岛)、修筑胶济铁路及开发沿线矿藏,和山东省事务共三端十款。及后分别在1898年8月22日签订的胶澳租地合同,10月6日签订的胶澳潮平合同和胶澳边界合同确定了德国占领整个胶州湾的范围。

图片

27、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6月9日,清廷与英国在北京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专条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将1860年英国所夺占的尖沙咀以外的九龙半岛的其余部分,即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九龙半岛的全部,租与英国99年;租期内租借地归英国管辖。租借地陆地面积376平方英里,其中大陆286平方英里,岛屿90平方英里,较原英国控制香港行政区陆地面积扩大了约11倍,租借地水域较前扩大四五十倍。

图片

28、《辛丑条约》。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北京,八国联军侵华并攻入北京后,清廷派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片

《辛丑条约》签订场景


29、《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月,第二次侵藏战争爆发,英军于次年8月侵入拉萨,并强迫西藏地方部分官员于9月7日签订《拉萨条约》。然而该条约引起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俄国的强烈不满。英国也认为《拉萨条约》中的一些条款超出了“从大英帝国整体利益出发的政策”所容许的范围,所以不得不与中国重开谈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与清朝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30、中日《满州善后条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5日,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日俄战争结束,根据该条约,俄国自己在清廷享有的部分优待政策移交日本,而根据这些规定,日本于同年11月2日,任命外相小村寿太郎为全权大使前来北京,同清政府会谈。清政府也任命庆亲王奕劻、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及直隶总督袁世凯为全权代表。双方经过近五个星期的谈判,于12月22日签订《满州善后条约》(也称《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

图片

阿巴该图洲渚地图


31、中俄《满洲里界约》。由于俄罗斯人经常有非法越界侵占清朝在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地区领土的事件,清政府为防止沙俄扩大侵略,于1909年由清朝外务部照会沙俄政府,提议双方派员会勘边界。1910年4月,沙俄同意清政府的建议。宣统二年(1910年)5月,清政府命黑龙江呼伦道宋小濂为勘界委员,与沙俄勘界委员儒达诺夫在满洲里举行会议,虽然宋小濂据理力争,但清政府却一味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唯恐交涉破裂。宣统三年(1911年)5月,清国政府派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为会勘清俄边界大臣,与俄方代表菩提罗夫在齐齐哈尔进行谈判,并于12月20日被迫同俄方签订《满洲里界约》。此时,辛亥革命已爆发,清朝覆灭在即,沙俄有鉴于此,遂照会中国外务部,以该界约“无须由两国政府批准,政府视为完全了结”。

阅读470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