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当年为何婚内出轨?

来源:中华大课堂

1928年7月初,一个叫方保宗的男人和一个叫徐舫的女子,登上了去日本的游轮。轮船到达日本神户,日本宪兵例行检查。

两人站得很近,行李也挨着,日本兵就误以为他们是夫妻,指着女人问男人:“她是你夫人吗?”男子随口用英语回答说:“是的,她是我亲爱的妻子。”女子听了会心一笑,没有申辩。

那个名叫方保宗的男人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茅盾”,方保宗只是他掩护身份的化名。而那个叫徐舫的女子,则是22岁的秦德君。茅盾与秦德君结伴去日本留学的这一年,他32岁,早已娶妻生子。

茅盾

茅盾的发妻叫孔德沚,这个名字,还是新婚之夜茅盾给她取的。

茅盾原名沈雁冰,他才5岁的时候,就由祖父沈恩培做主,与孔家的三小姐订了“娃娃亲”,女方比他小一岁。

母亲陈爱珠读过书、有思想,对这桩亲事不太满意。她不止一次对丈夫说:“孩子还这么小,谁知道将来如何?”

但是拗不过丈夫和公公,这桩亲事就此定了下来。

定亲之后,沈家多次让媒人到孔家去传话,让孔家女儿“不要缠足”“要读书识字”。但是孔家守旧不听沈家的话,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让女儿读书识字,而且还缠足了半年。

1916年年底,20岁的茅盾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回家过春节。当时,他的父亲已经亡故,家中事务都是母亲做主。

母亲郑重地问他:“你有女朋友么?”茅盾说没有,母亲就说:“女家又来催了,我打算明年春节前后给你办喜事。”

从前,母亲觉得茅盾出了学校,不过是当个中小学老师,有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倒也没什么。但如今他进了商务印馆,不过半年就受到重视,今后事业一帆风顺,还要做许多事,有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

因此,母亲征求他的意见说:“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为难了。”

母亲体谅儿子、为儿子前途着想,又为要退亲就可能打官司而感到担忧。这种两难的处境,让她不知如何是好。这件事关键在于茅盾的态度,她是一定会按照儿子的意见办的。

茅盾本可以选择退亲,在上海自由恋爱。然而出于对母亲的孝顺,他不想让吃苦多年的母亲为难,于是决定屈服于命运,娶孔家的女儿为妻。

1918年春节,茅盾和孔德沚结婚。

新婚头一天,他就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孔家姑娘不是天足,也没读过书,“只认得孔字,还有一到十的数目字”。尽管如此,茅盾还是耐着性子完成了婚礼仪式,还给妻子取名“孔德沚”。

新娘子回门那天,孔德沚哭着对娘家人控诉说:“我在沈家像个乡下人,你们耽误了我的一生一世!”得知此事,陈爱珠安慰儿媳道:“我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教你还不费力。”孔德沚这才破涕为笑。

半个月后,茅盾回上海工作,妻子则跟着母亲读书识字。两个月后,母亲写信告诉茅盾说:“德沚到石门湾镇上小学去了。”孔德沚学习十分刻苦,到了暑假,她已经能看懂浅显的文字,学会写信了。

孔德沚很争气,到1921年初春跟婆婆一起移家上海后,她又进入爱国女校文科读书,此时她“已有高小毕业的程度”。

结婚三年,茅盾与孔德沚是包办婚姻,虽然没有爱情,但毕竟是青春年少的夫妻,夜夜睡在一起。这年冬天,孔德沚生下女儿亚男,两年后又生下儿子阿桑,此后他们夫妻就再也没有生育过。

1927年上半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革命人士。迫于形势,茅盾不得不隐居在家。蛰伏上海期间,茅盾与组织失去联系,心绪也陷入苦闷。在好友陈望道的建议下,他决定东渡日本,换个环境。

热心的陈望道还帮茅盾办理出国事宜,兑换日元、订购船票。茅盾去陈望道家里取船票,与昔日学生秦德君不期而遇。原来秦德君也打算去日本,陈望道请茅盾对她给予关照,茅盾欣然应允。

秦德君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容貌端庄,身段苗条修长。早在1922年,她在上海平民女校读书,茅盾是学校的老师。两人有师生之谊,也算旧相识,这次相约共同赴日,正好彼此有个照应。

茅盾与秦德君到达东京后,他住在旅馆里,秦德君住进了“东亚预备学校”女生集体宿舍。彼此离得很近,来往密切。在异国他乡,他们的感情日益加深。这一年的冬天,俩人同居了。

茅盾与秦德君陷入热恋,他亲切地称秦德君是他的“救星”,是挽救他的“北欧命运女神”。旅居日本期间,茅盾写了不少散文、小说和文学评论寄回国内发表,换取稿费维持生活。

虽然有佳人相伴在侧,但茅盾在事业上却遭受重挫。因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作品的发表,遭到国内左翼文坛的批判,茅盾决心写一部有分量的小说来扭转舆论,却苦于找不到素材,无从下笔。

茅盾向秦德君倾诉,有关他家乡的素材都被他写光了。看到心爱之人如此烦恼,秦德君搜肠刮肚,给他讲了好友胡兰畦抗婚出逃,参加革命的故事。

茅盾听后,茅塞顿开。他赞叹说:“这都是些极好的小说材料!你呀,好比手里捧着一大把铜钱,只要用一根线穿起来,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茅盾以胡兰畦的故事作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虹》。1929年4月到8月,小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轰动一时。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秦德君出力不少,而且连小说的名字都是她取的。

这部小说的成功,是茅盾成为文学巨匠的新起点,也是他与秦德君由相知走向相恋的转折,他甚至动了要娶她为妻的念头。

本来《虹》还要写下半部,但是1929年8月,秦德君因意外怀孕,茅盾便中止了小说的写作。正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秦德君回上海打胎,她与茅盾同居的消息也传到了孔德沚的耳朵里。

茅盾去日本后,孔德沚独自一人挑起了养家的担子,侍奉婆婆、教育子女。当她得知丈夫移情别恋的消息,委屈得大哭起来,直到婆婆来劝说:“我的儿子我知道,他会回心转意的。”孔德沚听了婆婆的话,将信将疑。

茅盾与孔德沚

孔德沚自从嫁入沈家之后,贤惠孝顺,吃苦耐劳,婆婆沈爱珠对她十分满意。为了让儿子回归家庭,老人给儿媳出主意说:“妈给你撑腰,你去截断他们的稿费。断了经济来源,他们就不能长久。”

茅盾在国内发表作品,稿费都是由好友叶圣陶和郑振铎转寄。得到婆婆指示的孔德沚也有了底气,她找到叶、郑二人,提出将茅盾的稿费划出一部分养家。她是茅盾名正言顺的妻子,提这个要求合情合理。

事实证明,孔德沚的这步棋走对了。有了婆婆的暗中指点,这个忍辱负重的女子走出了维护自己婚姻的第一步。

茅盾与秦德君在日本所有的花销,都是来自他的稿费。自从稿费被妻子以养家的名义截断后,茅盾果然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加上日本方面开始清洗革命人士,进退两难的茅盾只得带着秦德君回国。

1930年4月初,茅盾与秦德君被迫回到上海。两人依然同居,先住旅馆,后来暂住在好友杨贤江的家里。两人的关系已经公开,茅盾还带着秦德君去看望了鲁迅,帮助她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

此时,秦德君又怀上了与茅盾的第二个孩子。茅盾此行回国,就是想与发妻孔德沚办理离婚。但是孔德沚一哭二闹,死活不同意离婚。

茅盾无奈之下,带着秦德君去见了母亲。他本以为秦德君既然怀了自己的骨肉,母亲一定会慈悲心肠,同意他与妻子离婚。

但是他打错了算盘,茅盾把秦德君带回家后,母亲不仅推脱不见,而且说了狠话:“我有生之年,你别想离婚。”

母亲对茅盾苦口婆心地说:“你自幼丧父,我含辛茹苦将你抚养成人,又教你礼仪诗书,处世之道,现在你却抛妻弃子,要摧毁一个美好的家庭,于心何忍?况且糟糠之妻不下堂,你应回心转意,归家团圆,担负起这个家庭的重担,这才是正道。”

茅盾也知道愧对妻子儿女,满面羞惭,唯唯诺诺地不敢说话。婆婆的支持就是孔德沚最大的底气,她自然不会将丈夫拱手让人。

如此一来,秦德君就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她腹中的孩子成了大难题,如果孩子生下来,又没有名义;不生吧,更失去了筹码。

问题的关键,在于茅盾的态度。然而秦德君做了一件事,让茅盾深感失望。秦德君造谣孔德沚在茅盾离开期间,与人有染。对于妻子的人品,茅盾自然心知肚明,更何况孔德沚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经济上陷入拮据,道德上处于下风,经过一番权衡之后,茅盾决心与秦德君分手。两人到一家照相馆合照一张6寸相片,各持一张作为暂时分离的纪念。茅盾承诺秦德君,四年之后再结百年之好,相约再写《虹》的下半部。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秦德君预想的那样。茅盾与发妻重归于好,回归家庭之后,婆婆告诉孔德沚:“接下来就看你的了。”孔德沚听了婆婆的话,不仅对茅盾的过错既往不咎,而且生活中对他体贴入微,尽到了妻子的义务。感受到家庭温暖的茅盾,从此与秦德君一刀两断。

茅盾与秦德君

分手之后,秦德君得知茅盾与妻子情好日密,伤心不已。有一天她回到昔日与茅盾同居的房间里,眼看四壁萧条,人去楼空,倍感凄凉。当天晚上,她就吞下了两瓶安眠药自尽,幸亏被人发现才抢救回来。

茅盾得知她生命垂危,只是写来一封信安慰,甚至连地址都没有写。

茅盾自从回归家庭之后,一心扑在文学创作事业上。他与发妻孔德沚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共同走过了余下的人生。

直到1970年1月,孔德沚重病不治,离开了人世。

妻子离世,茅盾十分悲痛,他在日记中写道:“此时我不禁放声痛哭,盖想及她的一生,确是辛辛苦苦,节约勤劳……过后思量,我很对不起她。”由此可知,晚年的茅盾对妻子感情真挚。

1981年3月,一代文学巨匠茅盾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晚年茅盾在写作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对在东京与秦德君的同居两年的生活及共同创作《虹》一事只字未提。因此这一段尘封的往事,少有人知。

直到1985年4月,茅盾逝世四年之后,年近80的秦德君在香港《广角镜》月刊上发表了《我与茅盾的一段情》,揭开了她与茅盾不为人知的过往。即便过去了那么多年,秦德君依然耿耿于怀,在文章中对茅盾颇多怨怼。

然而感情的事情,终究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茅盾固然是负了秦德君,可是如果他选择了秦德君,又如何不是辜负了发妻孔德沚呢?错位的感情,本不应该开始;一旦开始了,注定没有两全其美的结果。

阅读558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