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朗读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只是照音读字的简单口语活动,也不是脱离朗读内容去另行一套,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也就是说朗读要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
朗读的教学意义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朗读要调动脑,眼,口,耳,所视信息将有两次输入大脑(看到和听到)和一次输出大脑(读出)的机会,信息的多次反复,增强了记忆,加强了识记的牢固程度,可以让学生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形象世界,同时能够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现行教材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
朗读,可以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
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读书,更甚者,现在的学生就是缺乏了朗读的环境氛围和模仿榜样,不能在课堂里充分投入,把语文书的优美文字变成了一丛又一丛的杂草,真是暴殄天物!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让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去训练学生的朗诵,例如:听朗读录音。可是,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
教师示范,感染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朗读基本功 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掌握朗读技巧。
一、朗读技巧
朗读的基本技巧有:停连、语速、重音、句调等。
(一)停连
停连,指的是朗读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气、传达感情的需要,它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例如:
佳佳对 /蓉蓉不好。
佳佳对蓉蓉 /不好。
停顿一般包括:区分性停顿、呼应性停顿、并列性停顿、强调性停顿、心理性停顿。
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句中有标点,却不停顿。例如:
“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
(两个“糟啦”可以连起来读,也可以把全句都连起来读,以表示吃惊、紧张、急促。)
(二)语速(节奏)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读速度的快慢。语速应当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朗读表示叙述或说明的内容用中速;描写、回忆、抒情的内容要读得稍慢;表现急切心情和紧张情境的句子,或者表现兴奋及愤怒感情的句子,读时一般用快速;表示庄严、沉痛、宁静内容的句子,读时一般要慢些。
(三)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反映内心活动等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例如: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谁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你是不是?)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你是教师还是学生?)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你是哪个大学的学生?)
重音的类型各不相同:并列重音、对比重音、排比重音;转折重音、呼应重音……例如:
反应内心活动的重音:
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其中的“自己种、吃不完”重音。)
对比重音 :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呼应重音:
陈 毅:“关于详细计划,改日/再与齐先生细说吧。”
根据内容的不同,重音的朗读形式也不同,重音词语的表现形式大约有以下几种:
A.重读 —— 把字音读得重一些响一些。
例如: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B.高杨 —— 读重音词语时,声音较之先前突然上扬。
例如: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写字和算数,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轻读——气大于声,轻轻的、缓缓地吐出声音。
例如: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D.拉长—— 把字的声音拉长,
例如:天哪,这么高的山!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如:你不去?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如:我一定行!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如:好,我知道。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如:这个毛头小子,给我们谈朗诵,他谈得明白吗?你别说啊?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五)特殊声音的模拟。
朗读时,除了要运用好停连、重音、句调、语速等朗读技巧外,还需要老师们经常锤炼自己的声音,因为小学阶段的课文除了诗歌、说明文、散文以外,还有很多的记叙文和童话、寓言等文章,这类文章低年级学段特别多,怎样才能激起低龄学生对朗读的浓厚兴趣以及热爱,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一个身份——做声音魔术师,通俗地说就是让自己学会模拟各种声音,这在朗读训练中被称之为“特殊声音的模拟”。“特殊声音的模拟”听起来有点高雅,有点高大上,实际上直白的说就是:让人物、动物的语言,让自然的声音更自然、更真实;让朗读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回归人物当时的心情;让声音真实地反映其心理活动、情绪等等。例如:
1.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 妈吧!” —— 叹气声一种自然的声音,朗读时比生活中自然的叹气声略微有一点点夸张:先深吸一口气,再发自然“唉”的声音,不可以念出、读出叹气声。
2.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 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a.流水声音的模拟“气大于声”,口打开,发音时“字头字尾读饱满”;b.小孩子遇到困难的心理活动:发音部位靠前一点,用小孩子遇到困难喜欢抱怨的的表情和说话方式。
二、朗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朗读须以深入理解课文为基础。
要想使朗读能够做到真挚、自然,感情准确、到位,在朗读时,就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联系上下文,进行认真推敲,方可以深入理解文字,把握人物性格和语言特点,例如《小马过河》中描写老牛的句子,几种读法会读出几种不同的牛:
a.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语音没问题 —— 只是运用了规范的普通话,情感却游离句子之外。)
b.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语音没问题,情感、语气——不准确,不到位。)
c.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语音没问题,情感、语气——准确,到位。)
再如:
a.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是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它的伙伴呢!” (语音没问题 —— 只是运用了规范的普通话,情感却游离句子之外。
b.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是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它的伙伴呢!” (情感、语气——准确,到位。)
2.练习读出“情境感”和“情绪感”。
“情境感”和“情绪感”是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的法宝,更是促使学生在其中准确体会、感受文章语句、人物……的妙招。
3.像说话一样自然地去读。
朗读忌讳刻意地读,最忌讳“做出感情”,“像说话一样自然地去读”是真诚的,听上去也是最舒服的,切莫为了接近普通话而出现了一些非普通话语音的发音现象,例如:妈妈、娟娟。“口语化”也是朗读中需要提倡的,例如:小女孩、花、公园 玩儿。我们曹县老师更要注意不要为了变调,为了读出语气、情感,而出现“字音跑掉”的现象。
朗读练习
朗读内容都是以句子的形式呈现的,不再是单个的音节,一些方音重的老师常常读不准声调,特别是语流音变。练习的时候请这些老师特别加以注意:标注好声调,想清楚每个声调的调值、音变规律,严格按普通话规定的声调去读,不要按习惯的方音声调去读。
一、 停顿
(一)
我们看见她/笑了。
我们看见/她笑了。
(二)
1.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并列停顿)
2.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强调停顿:雷雨前的闷热。)
二、语速
1. “地震了,快跑!” (快速)
2. 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中速)
3.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轻缓)
三、重音
(一)读准重音位置。
1. 我喜欢游泳。(回答:谁喜欢游泳。)
2. 我喜欢游泳。(回答:你喜欢不喜欢游泳。)
3. 我喜欢游泳。(回答:你喜欢什么运动。)
(二)重音的朗读方法。
1. 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重读)
2. 你要想想办法,让你的铅笔、橡皮和转笔刀,也有自己的家呀。”(高扬)
3.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轻读)
4. 天哪,这么高的山!(拉长)
(四)句调。
1. 这是一百万元。(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司空见惯。)2. 这是一百万元!(强调金额很大)3. 这是一百万元?(怀疑,不相信有这么多)
(五)特殊声音的模拟。
1. 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叹气)
2.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讥讽、骄傲)
3. 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高兴)
4. 他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妈妈,要下雨了!”(向远处喊:声音拉长)
(六)综合练习——情景感、语流中的儿化音、音变、停顿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七)选做题:(任选一个)
(1)朗读自己教学中设计的一课开课导语。
(2)朗读课后要求学生背过的一个自然段。
汉字的音和义
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要比一般的拼音文字多很多,这也是汉文化一直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研究汉字的音的这门学问叫音韵学,研究形的这学门问叫文字学,研究义的这门学问叫训诂学,它们合起来是传统“小学”的主体。
先说声调。古代汉语大概在历史上是分为三个阶段的,分别是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分界线,是汉朝到隋朝,也就是说汉语的变化,从汉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到隋朝完成;中古汉语到近古汉语这一段,是辽、金、元,汉语的变化从辽就开始出现,到元朝完成。
中古汉语语音的声调是四声八调系统。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各分阴阳,这样就成了八调。我们今天说“声调”,在古代“声”和“调”是两件事。“声”是调型问题,“调”是调值问题。
什么是平仄呢?平声就叫平,上、去、入合起来叫仄。它们的含意是什么?平声的含意是平常。汉字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平声字。平声字就是情绪色彩比较淡薄,属于中性字。上声的情绪色彩是细小、亲密。去声的情绪是坚决、明确。入声的情绪是痛苦、决绝,或者是快速、轻灵。
所以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排列,其实是情绪色彩的排列,一个比个激烈。所以古人一发现四声,就说平、上、去、入。
所谓顿挫,就是入声字读半拍的后面,跟着空半拍,也就是短读之后并不直接接下一个字,而是顶一下,再接后面的字。短读给人的感觉,基本是快速、轻灵;顿挫给人的感觉,最常见的是痛苦,或者是压抑、沉重。
韵母的含意。现在说韵母的意义。韵母,也有很多的变化,古今之间有很多字的韵母发生了变化。对大家来说,初学的话,不必太仔细,主要是分辨开口音和闭口音。
什么是开口音?什么是闭口音?以韵腹而论。韵腹就是标汉语拼音调号的那个音,就是这个音节里开口度最大的那个音。那个音如果是“a、o、e,叫开口音;如果是“i、u、ü”,我们叫闭口音。开口音感觉比较开朗,闭口音感觉比较细腻。
具体来说,a有开放之意,o有圆通之意,e有延伸之意,i有扁小之意,u有舒缓之意,ü有细长之意。它们的组合则是某种变化过程之意。
鼻音韵尾ng发音部位比较高,有时候有高位之意。所以ang有开阔向上之意,ong 有通透正大之意,eng有延伸深入之意,ing有细长上升之意。n发音部位比较低,有低位或平位之意,所以ang 是伸展上,an就是伸展下收或平收之意。又因为n是闭口音,因为人哭泣的时候,鼻子会堵住,说什么字都带n韵尾,所以反过来n韵尾也有抒情之意。
韵的含意。什么叫韵?韵一般是指韵腹、韵尾和声调的组合。
因为汉诗的特点就是拖长,即《礼记》所谓“长言之”。拖长的时候,声母无法拖长,韵头也无法拖长,最终拖长的,就是韵腹、韵尾,而声调是伴随整个音节的,所以声调也被拖长了。这样,就出现了“韵”的概念:韵腹、韵尾和声调的组合。
韵,对于诗歌无比重要,因为它占了诗歌时长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决定了诗歌的基本情调。
押韵就是把这首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放在一个韵里,就叫押韵。
古诗还可以换韵。换韵就是换情绪。
对仗首先是对偶,在此基础之上,它还有附加条件,就是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这些偶位的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要相反。
一二声平三四仄,永远要记得形成平仄对立的语感。以普通话来说,凡是读成平或向上的,就是平声,下沉的就是仄声。
《声律启蒙》怎么读?这是近体诗的读法,它有平仄格律的,所以要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